汉中特产美食平台 汉中特色美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12-21 14:16:21

一. 陕西省 汉中 勉县 汉中白猪

汉中白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汉中白猪产于陕西省汉中地区。汉中盆地位于北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甘薯、油菜等,农副产品丰富,青绿饲料常年种植,四季不断青,为育成汉白猪供良好的饲料条件。

【地理分布】

汉中白猪简称汉白猪,主要分布于汉中市、汉中县、勉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宁强、镇巴、留坝等市、县。

【品种特征】

汉中白猪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头长适中,面侧微凹,耳中等大小、向上、向外伸展。背腰平直,腿臀丰满度中等。四肢结实。被毛全白。有效012枚以上。为脂肉兼用型。

【品种性能】

汉中白猪成年公猪体重213.29±2.88公斤,体长155.41±8.9厘米,胸围146.20±6.9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166.82±28.4公斤,144.48±8.5厘米和73.00±6.6厘米。汉中白猪经过长期培育,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较快、胴体品质好等特点。但腿臀不够丰满,瘦肉率不够高,系部软弱。

地域范围

汉中白猪产地范围包括陕西省汉中市十一县区,所辖234个乡镇。东径105°30′-108°24′,北纬32°15′33°-56′。海拔高度山地平均2000m,盆地平均500m。位于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北通关中,南达川渝,西出甘陇,东连荆襄,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总生产规模301.16万头。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汉中位于陕西西南部,四周群山环抱,地势南北高而中间低,北为秦岭山地,南为巴山山地,中间是汉江上游谷地平原,汉江流域有大小盆地、平坝十多个。海拔在3000m以上的高山占全市总面积的1.81%,3000-1200m的中山占56.01%,低山、丘陵占35.84%,平原占6.34%。土质有潮土、淤土、水稻土、黄棕壤、棕壤、暗棕壤6类,pH值6.5,中性偏酸,土壤肥沃,农业、畜牧业发达。

(2)水文情况:号称“小江南”的汉中,以江河纵横,水量丰盈为其特点。全市有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流域面积2707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4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1.75亿立方米,水质优良。

(3)气候情况:汉中市地处秦岭、巴山之间,位于中国南北气候交汇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区秦巴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极端最高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5℃,年平均气温14.3℃;平均湿度77%;无霜期260天左

右;年平均日照1700-18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800-900mm,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平均风速1-2m/秒。气候差异较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湿润。

(4)人文历史情况:全市森林覆盖率51.2%,植被覆盖率56%;有耕地25.0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9.2%,在耕地中水田11万公顷,旱地14.7万公顷,水田和水浇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5.1%;改良草场6667公顷,人工草场1333公顷。汉中盆地盛产水稻、玉米、油菜和薯类,常年种植面积达30多万公顷,青绿饲料种植面积1600公顷,农副产品和饲草资源极为丰富。是陕西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年出栏占全省的19.6%。优越的饲料资源为汉中白猪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当地群众素有制作腊肉的习惯,也促使人们进行品种选育,从而培育出了皮薄肉嫩,风味良好而瘦肉率适中的地方优良品种—汉中白猪。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养殖基地必须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无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生产区域。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避开水源防护区、风景名胜区、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地区,符合环境保护、兽医防疫要求,场区布局合理,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开。与水源有关的地方病高发区,不能选作生猪的生产及产品的加工地。应设置防止渗漏、径流、飞扬且具一定容量的专用储存设备和场所,设有污水处理设施,粪便、病死猪及其产品、排放出的生产废水的处理应符

合国家规定要求。实行生态化养殖,标准化生产。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以汉白猪为母本,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瘦肉型良种猪为终端父本,采用常规繁育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推广汉中白猪纯种母猪和二元杂交母猪以及三元杂交商品育肥猪。二元杂交组合中,以长×汉最好,次之杜×汉及约×汉;三元杂交组合中,以杜(长×汉)最好,次之为杜(约×汉)组和长(杜×汉)组。

(3)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引种必须从取得省级畜牧主管部门颁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引进,

运输时对运载工具和饲养用具等必须进行清扫、洗刷和消毒。引进的种猪须隔离观察15-30天,经检查确定为健康无病后,方可供繁殖、生产使用。按性别、年龄、体重及不同生理生产阶段,进行分群管理、分段饲养,喂给营养均衡,满足各生产阶段营养需要的配合饲料,保证其生产潜力充分发挥,饲料中不应添加国家严禁使用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根据猪种特点、生产性能及生产规模确定繁殖节律,商品猪生产实行连续、均衡和全进全出的工艺流程。保育期抓好仔猪旺食期的饲养,促进生长发育,初生仔猪应作好防疫注射、补铁、补硒等工作。商品肉猪分别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注意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

(4)产品收获、屠宰、捕捞及产后处理的规定:商品肉猪上市体重在90kg,胴体瘦肉率达56%以上;饲料药物添加剂和兽药的使用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休药期;推行种猪氟烷基因等与肉质有关的测定工作,及时淘汰不合格种猪。选择优质饲料,防止产生黄膘肉。防止白肌肉,注意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和硒元素。生猪屠宰按“屠宰加工生猪屠宰操作规程”和“畜

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规定进行,屠宰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按肉类加工厂卫生规范”执行。

(5)生产记录要求:根据农业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生猪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以下内容:生猪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和兽药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等有关情况;检疫、免疫、监测、消毒情况;猪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生猪养殖代码。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汉中白猪体型中等,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被毛全白,头大小适中,耳中等大小、前冲,体躯中等长,背腰平直,腿臂丰满度适中。

(2)内在品质指标:瘦肉率55%-65%,皮薄肉嫩,风味佳,肉色正常,大理石纹分布适量。pH值6.17,保水力85%。

(3)安全要求:汉中白猪生产执行一下规范和标准。

NY5029无公害食品猪肉;

NY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NY5030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5032无公害食品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GB16548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NY5033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NY/T5339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汉中白猪胴体瘦肉率中等偏上(55%-65%),分级为一级58%-65%,二级

55%-57%。包装上注明“汉中白猪”农产品地理标志字样。成品分割肉包装为25Kg/箱和10Kg/箱。储藏、运输等按规定用冷藏设备保存、运输、销售。

二.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草鞋馍

草鞋馍

草鞋馍,边厚内薄,形似山区农人脚上穿的草鞋,用炭火烘烤熟即成。有甜、咸两种。

三. 陕西省 汉中 城固 汉中大鲵

汉中大鲵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汉中大鲵是陕西汉中的。

汉中大鲵,是中国大鲵天然种群引种人工繁殖的珍稀养殖品种,源自中国大鲵原产地-陕西汉中,这里被称为中国大鲵之乡,是中国大鲵原生态繁育基地,汉中大鲵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一。

陕西汉中在中国地理版图的最中心位置,有一片被绿色包围的盆地,这里是长江第一大支流的发源地,这里气候湿润,植被茂密,雨量充沛,河网密布,水资源十分的丰富,清澈的水质,纯净的空气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汉中大鲵就是其中的一种。

目前由于大鲵肉嫩味鲜,遭到人们大量捕杀,各产地数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

现在国家高度重视拯救与保护大鲵的种质资源,因为有“种”才有苗,不然,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是说大鲵的苗种繁育,首先要从种质资源的源头抓起,彻底解决大鲵苗种繁育的“种源”问题。

汉中是我国大鲵四大原产地之一,也是我国大鲵种源的基地,全国大多数养殖户都是引进的汉中大鲵种苗。

秦巴山区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大鲵生活和繁衍的乐园,汉中野生大鲵主要集中分布在汉江流域部分干流及支流内,流域内植物繁茂,水源丰富、人烟稀少、水质清澈、环境清静,非常适宜野生大鲵的繁衍栖息,良好的生长环境。

汉中大鲵就是利用汉中野生大鲵生长环境,人工养殖的原生态商品大鲵,汉中大鲵有着以下的优点:品质优、生长快、搞病力强、体色鲜艳、肉质鲜美,可与野生大鲵媲美。

汉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养殖环境,成就了优质的汉中大鲵。

汉中大鲵

汉中市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发展协会

10497893

大鲵

四.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枣糕馍

枣糕馍

唐宋以来即为地方风味食品,以纸坊枣糕著称。枣糕馍,用优质面粉为主料,大枣、菜油和白糖为辅料,面粉发酵后又反复和搋,面坯偏硬成形,两侧各塞2块碎枣,旺火蒸制而成。熟后顶部两侧各印红梅花点,以显其特色。其馍食之味甜,绵软可口,回味馥香,耐贮存,不走味,不发霉变形,为款待宾客之佳品,亦可馈赠亲友。据县志载,明代起洋县枣糕馍就也驰名汉中地区内外。

洋县枣糕馍名满陕南,枣糕馍是用绳串成串串提着,是走亲访友,馈赠待客的礼品,洋县枣糕馍洁白没有裂纹,外酥里软、韧、松、甜,存放时挂在风凉处不变味,存放上三、四个月。上蒸-蒸好像刚蒸的馍,在没有保鲜、冷冻技术设备的年代里,是不可多得的面制食品。

在洋县饭馆、作坊、家庭都能制做。枣糕馍用黄酒渣发酵,和面时加白糖,根据四季气温把握好水温,和成的面要反复采揉,馍馍做成后要盖上被单,发酵半小时后,用大铁锅蒸焖,出锅时按上花印即成。 面粉、砂糖、菜油及红枣蒸焖印花,以绳贯之放通风处,虽数月不变味。

原料配方:富强粉50千克黄酒渣子500克白糖3.5~4千克水20千克

制作方法:

1.发酵面:黄酒渣子500克做酵子,加温水化开,过丝罗后,发面5千克,温水量冬天5千克,夏天2.5千克,春、秋3.5千克左右。发面盆冬天放在热地方,以热到不烘干面盆为准;夏天则应放最阴凉的地方。

2.和面:一般是头天晚上发面,第二天早上和面。每50千克面粉中加白糖3.5~4千克,包括发酵面用水在内,用水量在20千克左右。冬天水温要求在60~80℃,春、秋水温50℃左右,夏天水温应更低一些。和面时,先将酵面稀释,然后和面,和面动作要利索,千万不要把面烫了。夏天先

洋县枣糕馍和进25千克左右,余下20千克左右按情况掺兑;冬天先和进,30~40千克,余下5~10千克按情况再掺兑。和成的面越硬越好。

3.成型:和成的面要揉光揉好,再拧成100克左右的面蛋,揉成长条,并沿长平面中间按一条沟沟,沟沟内抹上香油,翻个身,沟沟朝下,再夹捏成17厘米左右的长条,横放,用手掌从两头压下,呈凸状,再将中间部分压成平面,即成扁平状,平面四角各按上个枣瓣(枣子去核切成四瓣),最后由两头对卷,翻身,使抹油的沟沟翻在上面,如意状的馍馍就做成了。馍馍做成之后,要摆在盘子里,冬天蒙上棉被,夏天蒙上单子,再涨(即饧发)半小时左右。

4.蒸焖:当地使用大铁锅,将饧好的馍放入笼笆(竹片编成的笼箅),上面扣上铁盆,旺火烧开15分钟,回汽10分钟即熟。使用铁盆是为了防止馍馍水分过大。

5.印花:出笼的馍馍,用一根小竹杆刻成的点花印,蘸食用红水,按一下,花朵即成。

五. 广东省 佛山 顺德 顺德美食

顺德民丰物阜,县人自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加以外出经商、作官人多,不断传入外地的制作经验,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饮食习俗。早在清代,就有“凤城食谱”的名目,菜式烹饪成为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人称道“顺德乳蜜之乡,言饮食,广州逊其精美”(梁介香《凤城梦游录》)。及至近世,“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说法,得到外界公认;广州、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粤人聚居地的酒楼餐馆,多喜标榜“凤城(大良)名厨”以广招徕。顺德厨师特别擅长清蒸河鲜(海鲜),小炒菜式也很到家,充分体现鲜、嫩、爽、滑、香的特色。招牌菜式如“水鱼(甲鱼)三味”:甲裙加杞子、桂圆、冬菇、瘦猪肉清炖,头、尾和爪红烧,肉切薄片配冬笋或菜胆生炒。一只甲鱼因应不同部位可制作出多样的风味。“炒水蛇片”:水蛇剥皮起去骨后切片。配鲜笋、碗豆等菜料生炒。极其鲜美爽滑。“野鸡卷”:肥、瘦猪肉分别切片,拌生粉及其他佐料,卷成圆筒形蒸熟后切成棋子状。再油炸成金黄色上碟,以汁淮盐蘸吃,甘香可口而无肥腻之感,是佐酒的上等菜式;“大良炒牛奶”将鲜牛奶混和鸡蛋清,加入蟹肉、虾仁、鸡肝粒之类炒制而成,鲜嫩软滑,浓郁可口。是中国烹饪技术中软炒法的典型菜例。其他如褪骨大鳝、六味烩长鱼、乐从鱼腐、均安鱼饼、龙江米沙肉、虾饼、大内田鸡、凤城酿节瓜、酥炸春花肉等,都制作精细,独具特色

在吃法上,地方特色鲜明又大众化的,为淡水鱼的烹饪,方式主要有全食、块食、片食、拆食、剁食、酿食、生食和腌食八种

全食是制作时去除内脏、鳞、腮而保留鱼的全形,制法又可分蒸、煎、炸三种。加姜丝、葱丝、料酒、食盐蒸熟再淋豉油熟油(经煮沸的花生油),名“清蒸”,以鲩(草)、鲮、鲫鱼为主。煎炸则各种家鱼均可,一般在煎、炸后加酒、豉油及少许调料再蒸或炆,可免燥热上火,又别具滋味。先炸后炆称“红烧”,与“清蒸”并为两种常见的制法。如将抹盐蒸熟的鱼(以鲩鱼和鳙鱼为主)配上酸荞头丝、酸姜丝及酸甜芡法汁,则为“五柳鱼”,也很常见块食是将鱼带骨切成骨牌大小,调味后以生粉拌匀,放进沸汤锅内浸熟,蘸豉油熟油和姜丝、葱丝吃,香滑可口,俗称“浸滑鱼”

片食是将鲩鱼或大头鱼(鳙鱼)的脊肉起出,切片,以筷子夹持在沸汤锅内灼片刻,再蘸豉、熟油和姜丝、葱丝吃,俗名“鱼片打边炉”,是最方便的一种吃法。若拌蛋清等配料猛火炒之,名“炒鱼片”;若将鱼片拌少许姜丝、葱丝加入白粥稍烫片刻,名“鱼片粥”

拆食是将大头鱼的鱼头稍煎之后,放进沸汤中浸熟,取出去骨,放汤加配料制成羹,名“鱼云羹”。将整条大鱼浸熟后去骨拆肉煮粥,名“鱼蓉粥”。

剁食是将鲮鱼(鲩鱼、大头鱼亦可)的脊肉剁至糜状,加配料和挞至起胶,再捏成丸状,名“鱼球”,蒸熟或沸汤浸熟均可,又可配其他佐料煎、炆、炒、炸、皆成美食

酿食是将整条鲮鱼连头带皮完整剥出,取其肉剁糜,掺上猪肉料、冬菇粒、虾米等配料,调味后酿回皮囊内,回复原型,煎或炸熟后略炆即成

生食俗称"食鱼生",取鲩鱼(鲤鱼亦可)脊肉去皮及皮下红肉,抹干后以快刀切成蝉翼般薄片,再加入姜丝、葱丝、炸榄仁(或炸花生、炸粉丝)、酸荞头丝、蔬果(雪梨、莲藕之类)丝、熟盐末、花生油和芝麻油,拌匀生吃,味道鲜美爽滑。但由于容易感染寄生虫病,近年已不如过去盛行

腌食实为制作鱼干,将扁鱼(鲢鱼)、鲮鱼去除内脏和鳃、鳞,以适量食盐腌一夜后吊起吹至半干,里外再匀涂一层乌酱晒干,蒸熟佐膳。味道甘香,耐嚼醒胃,比之鲜食,别具风味

此外,有几种传统点心小食也名闻遐迩:一是金榜牛乳,为雪白圆状薄片的咸乳酪,以水牛奶制成,创始于明代,味略咸而甘香,佐粥下饭有坠火功效;二是大良双皮奶,始制于清代,为甜炖水牛奶,碗面覆盖一层鲜奶煮制时形成的薄膜,食味清甜嫩滑,乳香浓郁;三是大良的嘣炒,为面粉拌猪油、南乳、白糖等配料油炸而成的食品,始制于清代,形似金黄色的蝴蝶,过去广东人称蝴蝶为嘣炒,故名;四是凤城鱼皮角,始制于清代,鲜鲮肉刮青加入精面粉搓匀擀薄作皮,鲜瘦肉松、虾仁、韭黄等作馅,包成小巧玲珑的饺子状,宜汤煮、宜干蒸;五是伦教糕,始制于明代,糕体雪白晶莹,爽软滑润而有弹性,食味清甜透凉;六是龙江煎堆,始制于明代,为糯米粉掺和大米粉作皮、爆谷花与炸花生仁加糖浆作馅的球状油炸年宵食品。( 顺德)

六. 陕西省 汉中 汉台区 汉中大米

汉中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汉中大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汉中大米米粒细长均匀、色泽清白、晶莹剔透、光滑油润、气味香纯。

汉中被誉为中国水稻最适宜生长地,汉中大米是同纬度地区生长的中晚熟籼稻品种,生长期较长,因此所产出大米品质也较好,米质达到2级以上,最高等级为1级。

汉中大米保护面积约有10万公顷,常种植水稻面积达118万亩,年产量50万吨,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畅销川、渝、鄂等地。

地域范围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水稻是汉中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区主要集中在海拔450-750米的平坝、丘陵和浅山区。汉中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汉中市行政所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10县1区175个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0′-108°16′,北纬32°08′- 33°53′,东到镇巴县巴庙镇,南到镇巴县盐场镇,西到宁强县青木川镇,北到留坝县江口镇。总生产面积10万公顷(150万亩),年产稻谷65.02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观特征:汉中大米为籼米,加工品质好,其0糙率为75-79%,整精米率52-56%,垩白粒率≤20%。汉中大米米粒细长均匀,色泽清白,晶莹剔透,光滑油润,气味纯正;煮粥浆汁如乳,味甘醇香;蒸饭油亮溢香,柔韧不粘;冷饭成粒性好,不回生。2、内在品质指标:汉中大米营养丰富均衡,其中蛋白质含量不低于6.0g/100g,脂肪含量0.3-1.5g/100g,氨基酸总量不低于5.8g/100g,直链淀粉14.0-20.0g/100g,硒含量不低于2.0μg/100g。3、安全要求:汉中大米标志使用人其生产基地和大米产品需达到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要求,批次抽检符合农办质〔2015〕4号文大米产品质量安全要求。

七. 陕西省 汉中 汉台区 汉中热面皮

汉中面皮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说起面皮,汉中还流传着一个“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但令人遗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会蒸面皮。可能是钦差大人把制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来。

特色

面皮被誉为汉中风味小吃的“四绝”之首,它是把大米(最初用面粉)放入水中浸泡四个时辰,然后推(或打)成米浆,上笼蒸成薄薄的饼子,置于通风处降温,抹上菜籽油切成细条,调入精盐、米醋、酱油、胡椒粉、姜汁、蒜泥及红油辣椒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也可配点萝卜丝、豆芽菜,看起来白里透红,或配以菠菜白绿相间。吃起来微辣微咸,酸香可口。自古而今,汉中人就有用面皮招待亲友的习惯。汉中盆地气候湿润,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物产丰腴,盛产稻米,素有“鱼米之乡”称誉。汉中米面皮子就是以当地盛产的优质大米为原料,头天将大米淘净,浸泡磨成浆,浆不可过稠过稀,以薄糊状为宜,然后以特制的白铁皮平底圆锅盛浆,置滚水中,稍烫便熟。提出平底锅,凉水中略浸,以筷头顺锅沿一旋,反扣,一张雪白柔软的面皮子便成了。将面皮抹点熟油,叠折后用刀切成指头宽的面条。这面皮柔韧平常,入口绵软,光滑细腻,口感极佳。当然,面皮离不陪衬,一般加点黄瓜丝或滚水氽过的豆芽,豇豆,多为爽脆之物,彼此相得益彰。此外,绝少不了调料:酱油、醋、蒜泥、味精、辣椒、芥末、芝麻酱、香港、一一俱全。尤其辣椒。是最上味的调料,倘缺少了红油辣椒,便少了魂。 吃面皮不分节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均有做有卖,随时可得。米面皮子是汉中人待客的上等饭食。大小宾馆,上席便金樽美酒,山珍海味,决不可少一大盘面皮,而且这面皮准定最受欢迎,最先吃净的。即使那病得茶饭不思的人,也想吃碗米面皮子,开开口胃。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象面条状,改名“面皮”。(这里的面皮的面指:用大米做的非面粉做的。) 然而,汉中人制作面皮的工艺越来越精。如今早由原来的面粉稀释改为大米磨浆。配料、调味更为讲究。冬天吃面皮你能保暖,夏天吃你能消署,春天吃你能解乏,秋天吃你能去湿,真可谓是四季皆宜的、不可多得的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 《本草纲目》上说:米能养脾,麦能补心。脾好了,人性柔,心好了,人实诚。
汉中面皮又叫凉皮,根据原料选用的不同,叫法也不同,用(大)米制作的叫米皮,又叫凉皮,用面(粉)制作的叫面筋面皮,按口味分为汉中面皮和秦镇面皮,由于汉中面皮比秦镇面皮鲜嫩、滑爽,口感好。存放时间适当长些的面粉比新磨的面粉的品质好,民间有“麦吃陈,米吃新”的说法。故大米要用新米。

制作方法

1、米粉加水和成米浆,然后加入软硬适中的米饭;
2、用勺子把米饭捣碎,泡在米浆里过一夜;
3、把上述混合物倒入容器中,用高速打几分钟,然后用滤网过滤;
4、用汤匙把滤网中剩余的米饭渣压滤至米浆中;
5、如蒸凉皮儿的方法蒸好即可。
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汉中米皮儿要蒸得稍微厚一些,切得比较宽,这才会正宗的;
2、粘米粉就是通常所说的在来米粉,中国店中和糯米粉放在一起。不要用美国店的rice flour(米粉),味道不对,而且有小粒粒;
3、凉皮儿一定要完全冰凉才能揭下来,否则会粘;
4、加米饭的目的是为了让凉皮儿软,用全米粉蒸出的凉皮太硬。这个水量只是一个参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减,喜欢偏硬的就少加一些水,喜欢偏软的就多加一点儿水。但加减的水量不能过多,请记住。

八.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汉中面皮

面皮被誉为汉中风味小吃的“四绝”之首,它是把大米(最初用面粉)放入水中浸泡四个时辰,然后推(或打)成米浆,上笼蒸成薄薄的饼子,置于通风处降温,抹上菜籽油切成细条,调入精盐、米醋、酱油、胡椒粉、姜汁、蒜泥及红油辣椒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也可配点萝卜丝、豆芽菜,看起来白里透红,或配以菠菜白绿相间。吃起来微辣微咸,酸香可口。自古而今,汉中人就有用面皮招待亲友的习惯。

面皮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说起面皮,汉中还流传着一个“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但令人遗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会蒸面皮。可能是钦差大人把制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来。

然而,汉中人制作面皮的工艺越来越精。如今早由原来的面粉稀释改为大米磨浆。配料、调味更为讲究。因而,不仅居民农户、大小集镇,处处面皮飘香,近几年一些人还去西安、西宁、洛阳、北京等城市去开小吃店,专门经营“汉中面皮”。

汉中的面皮有悠久的历史。汉中凉皮主要是香在辣椒中的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中的调料. 汉中的面皮有悠久的历史。汉中凉皮主要是香在辣椒中的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中的调料.

九.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洋县香米

洋县香米,据说始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宋丞相寇准曾 从洋县取香稻种子到长安(今西安)城内试种,没过几年,香稻米的香味便没有了。 据传说,流传至今的“香米园”遗址,就是当年寇准试种香稻之地。

洋县香米,米粒色白,呈半透明体,形状稍扁,近似粳米;用此米做成米饭,白若 霜雪,浓香可口,久放不馊。洋县香米在米做成熟饭之前,香味就散发出来了,故称“香米”。

十. 陕西省 汉中 略阳县 磨珍子

磨珍子是略阳县农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将玉米改良衍生出的特有饭食,一直到现在,磨榛子都是略阳县部分地区农家的主食之一,也是城镇居民改善口味的特色饮食之一。

制作方法是:首先在锅里加水和浆水,待水烧开后一手抓玉米珍(注:将玉米磨碎,把玉米面和玉米皮清理干净,剩下的呈沙粒状的颗粒),一手拿勺子搅动,玉米珍要均匀倒入,以免结疙瘩。然后一边加热一边搅动,等到锅里的玉米珍煮熟、呈粘稠状态即可食用。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入当地特有的酸菜、土豆丝等小菜。

汉中美食特产可带走汉中有什么美食特产好吃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