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濉溪县的特产 淮北濉溪特产去哪里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10 10:58:17

一. 安徽省 淮北 相山区 捞虾饼

小虾和稀面、调味放到热油里炸的圆饼,味道很鲜,不错。

二.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临涣五香大头菜

临涣五香大头菜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的。濉溪临涣五香大头菜,呈黑色发亮,内外一样,久贮不变质,香入其内,时长味高,四季食用皆宜。

五香大头菜的原料系用当地人称作腊疙瘩(苤蓝)的蔬菜。鲜腊疙瘩个大,浑圆。选料是,一般挑选0.5—1市斤重的为宜。腊疙瘩要求新鲜、不冻、不坏、不糠,无疤、无夹。在制作时,先将鲜腊疙瘩去皮破开,然后入缸腌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回卤两次,翻缸出晒。完成工艺流程需6个月,每次回卤均需加用糖色食盐,然后加上一定比例五香粉,经炒食盐拌匀,装入缸内密封,需一个月时间待辅料渗透后,方可出售。

三. 安徽省 淮北 相山区 百善硬面大卷

百善硬面大卷以形状美观看见舒心,麦香筋道吃起来掉渣,方圆百里闻名遐迩。过往的客商路人,常品尝硬面大卷以饱口福。

百善硬面大卷不同于一般的大卷。首先是它的“硬”;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拳中不变形,像砖头块似的。再者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长7厘米,宽3厘米,高 15厘米,一个足有四两多。其次是它的形状:上方为桥拱圆弧形,下边为四方形。仅这三个特点,非一般大卷能媲美也。

百善硬面大卷源于哪个年代,谁是创始人?据如今的耄耋老人说,从他们刚记事时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吃过硬面大卷,看到有人在集上卖。至于说起源何时,众说不一。有的说上百年,也有的讲几百年。虽说不确切,但它与百善是古隋堤故道、淮北的交通要道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古镇过往客商行人多,饮食不可少,便催生了硬面大卷。据此推测,百善硬面大卷有几百年的历史也是可信的。谁是创始人已无法考证,只知近代百善集的谢、刘二姓制作硬面大卷的居多。

硬面大卷的制作工艺相当繁杂。往年没有磨面机,石磨推出的小麦面粉,头破面要用铜丝罗二遍,使面粉又白又细,做出的大卷才能光亮不走形。当天早上能上市的大卷,头天晚上就要开始和发面,凌晨2点就得起床开始颤面。颤面时撒一层干面,把干面颤进发面后,再撒一层干面,再继续颤。这样要反复六七遍,直至把面颤得提起来不下坠,放下来不走形为止。颤面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又要把握面的干湿软硬程度,是制作硬面大卷的关键技巧。为减轻双手颤面的劳动强度,有人发明了在面案一头栓根木棒,把面放在棒下,用双手压木棒颤面的技巧。颤面工序完成后,接着要做出一排排上圆下方的“馍基子”,用锋利的菜刀快速切出个头均匀的大卷。大卷入锅几分钟后,要开锅盖查看,发现走形的要及早整形,然后烧旺火,一气呵成。

百善硬面大卷,几经兴盛沉浮。解放前夕,百善是淮海战役南(双堆)北(陈官庄)战场的后方医院,流动人员多,大卷销量大,每天有百余个大卷馍巴斗上市。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灾害过后,蒸硬面大卷的也有上百户人家。0开始后,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让蒸硬面大卷,市面上几乎绝迹。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硬面大卷又走俏于百善街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制作大卷的人越来越少。如今在百善集只有谢法兵一家独家经营。究其原因,一些老者说,往年蒸大卷只是混口饭吃,赚个下面麸皮养家糊口。如今生活好了,经商门路广了,谁还干那又出力又不赚钱的手艺呢。看来百善硬面大卷已濒于失传的边缘。

四.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口子糕点

 糕点是一种以面粉或米粉、糖、油脂、蛋、乳品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辅料、馅料和调味料,初制成型,再经蒸、烤、炸、炒等方式加工制成的食品。糕点,在淮北地区俗称“果子”。口子糕点品种多,质量好,销路广,是濉溪的土特名产之一。口子糕点不仅当地人爱食,更是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三刀子

    三刀子是一种普通的甜点,也称“蜜三刀”。 每块三刀上方有三道刀痕,故取其名。它是用糖、油裹体的一种食品,个与个之间扯扯拉拉粘连着糖液,非常甜。三刀规规矩矩、方方正正,表面密密麻麻镶了一层白芝麻,蜜里透亮,大方坦然,内心实在。外面的酥皮是红彤彤的,咬开以后又糯又香,清甜清甜的。

●羊角蜜

    羊角蜜白色,因其形态似山羊之角,内含蜜糖而得名。此品系选用上等面粉、蜂蜜、白糖、麦芽糖、素油等为原料精制而成。成品里外三层:蜂蜜糖浆、角壳、粉屑。食时,咬破角壳,蜜浆流出,香甜满口,别有风味。羊角蜜圆圆饱饱的身子,皮又酥又薄,糖稀很浓很甜,咬一口能拉出几道咖啡色糖丝。

●蚂蚱腿

    蚂蚱腿因其短、细、小,形似蚂蚱腿而得名,家乡话叫“小果子”,做法极为简单。先用水和面,然后擀成薄薄的面饼,切成条块状,再切成细细的小丝,倒入沸油里炸。在锅里挂好糖浆,把炸后的果子倒进去翻匀就行了。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来选择炸的火候,如果喜欢吃老一点的,炸成后颜色很深。

●麻片

    麻片薄如纸,洁晶透明,香酥可口,脆而不粘,食后有余香。经盛夏而不粘连,存放久而不变味。麻片用白芝麻、绵白糖、熟面粉(多为红薯粉)等原料,采取传统工艺,经过芝麻去皮、熬浆、上浆、压片、切片等工序精制而成。麻片富含蛋白质、脂肪、钙、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成品色泽透亮,食之酥脆香甜,口感极好,有舒肝健脾、润燥生津、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乌发明目、补充营养、促进新陈代谢之功效。

●寸金

    寸金是我国很古老的一种糖制食品,蔗糖加热经包馅押条断条,成为1寸(3.3厘米)长的金黄色小条,“寸金”之名由此形象而来。糖体整齐,松散,粗细均匀,表面芝麻均匀、牢固,两边断面可以看到依次分层十分鲜明的芝麻、糖皮和夹馅。寸金制作工艺考究,食之味香甜、余味绵长,物美价廉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五.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临涣棒棒茶

临涣当地不产茶,但安徽却盛产茶叶。在临涣南面不足两百里的地方,就有着一个叫做六安的地方,茶叶生产远近闻名。临涣就是借着六安当地一种叫做红茶棒的茶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棒棒茶”。据说常饮这种茶,除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外,还能解酒,多饮不撑腹,还可暂解饥渴。临涣镇的人口,现在还不足两千人,可这里数得上名字的古茶馆就有10多家,相传,这还因为临涣古镇有好泉水的缘故。古镇南面有一口泉,叫做回龙泉,相传这口泉水清冽甘甜,现今的茶楼也就大多分布在它的附近。

六. 黑龙江省 黑河 五大连池 中国唯一的“矿泉牛奶”

中国唯一的“矿泉牛奶”

新西兰独资黑龙江新鹤王乳业有限公司是由新西兰洪洋集团独资创建的外商独资企业,新西兰洪洋集团是一家以投资房地产、畜牧养殖(牧场)、皮革加工、国际贸易、乳品研发等多元化的投资集团,2003年底投资并购原五大连池鹤王乳业集团,进军中国乳品制造业。

鹤王品牌曾是中国乳品十大品牌,鹤王商标获得“黑龙江省著名商标”,曾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出口的乳品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在海内外获得过良好声誉,生产基地位于刚刚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的五大连池市,该地区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远离工业污染,水草肥美,矿物质丰富,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冷矿泉产地之一。该地区又地处北纬48度,是优良高产黑白花奶牛的理想饲养地带,由该地区饲养奶牛所生产的新鲜牛奶既无污染又富含丰富的天然矿物质元素。是中国唯一的“矿泉牛奶”生产基地。

七.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临涣培乳肉

临涣培乳肉以其香浓、味纯、滋补等特点而深受人们的青睐。比起红烧肉,培乳肉吃起来肥嫩不腻,含化在嘴里回味无穷;比起精肉块,培乳肉吃起来更有软嫩感,尤其是它特有的乳香味,香气四溢,叫人垂涎欲滴。培乳肉色泽鲜艳、形态饱满。培乳肉的营养非常全面,除了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外,还含有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和尼克酸等。

临涣当地人对培乳肉情有独钟,人人嗜好。常常是未说先馋,闻味流涎。吃培乳肉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享受。无论临涣人走到哪里,家乡的培乳肉总会在他们的脑海里、嘴唇边打转,结缘,挥之不去。凡从临涣走出去的人,在城里生活久了,吃饭的时候心里往往会有淡淡的失落,那是因为对家乡培乳肉的眷恋。也许不仅仅是味道的原故,吃培乳肉已成了一种怀旧的情绪和思乡的心情,对家乡的感念伴随着培乳肉的清香飘进心坎。

据地方史料记载,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时,总前委在1、1、陈毅同志的领导下,面临复杂的形势,当时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就设在临涣小李家一座小茅草屋里。为了革命的胜利,老百姓们心疼1们的辛劳,便把自家最好的饭菜送到了总前委。当时1们的餐桌上就有一道临涣特色菜———培乳肉。1将军一吃就喜欢上了,只见他嘴里吃一块,手中的筷子夹一块,眼睛还盯着盘子里的一块。这时1心有所悟,一下子就联系到了刚才研究的作战计划上,于是提出了“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作战方案。“吃一个”,就是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夹一个”,就是把杜聿明集团紧紧包围住,不让他逃掉;“看一个”,就是对于蚌埠方向前来增援的敌人严密监视,堵住其进攻。

培乳肉做工细腻,工艺考究。据载,1860年(咸丰十年),临涣酱菜地名家清代潘孝武祖父潘恒广为逃避战乱,来到河南鹿邑县。为了生计,潘恒广便帮人做起了酱菜,拜当地师傅学习技艺、加工酱菜,出师后,与人合伙经营酱菜生意,并把技术传授给了儿子潘士昌。后来潘氏父子来到了临涣继续从事酱菜生意。在酱菜制作中,他们发现酱菜经过临涣浍河岸边的古泉水泡制,味道更加鲜美,其美味远远超出了其他地方。当时潘氏父子在制作酱菜过程中发现,用发酵的酱菜汁中蛆虫制作的菜,名曰肉芽菜,味道异常鲜美,后便用酱菜汁烧制肥肉,更是别具风味。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制作出培乳肉。

培乳肉工艺考究,必须由当地酱菜培腐乳的汤汁为辅料,制作时须选用上好的五花肉,加工成大块方形,然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去掉油腻。捞出后冷却,再切成均匀的肉片,淋入培乳汁(其培乳汁的好坏决定了培乳肉的色泽和风味),加入作料调匀,放入碗中或盘中,再上锅中蒸若干时间,进一步去掉油腻,并将味道浸入肉中。蒸好后从锅中拿出冷藏,待食用时再上锅蒸15分钟后便可食用。

现临涣当地人大多会制作此菜,其中以临涣贵林酒楼老板王贵林在工艺制作和风味上尤为突出,其制作工艺和风味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改进,2007年3 月,贵林酒楼为打出品牌,在濉溪县工商局为其特色菜培乳肉注册了“贵林”牌商标。其生产的培乳肉目前已加工成成品,并采用真空包装。其产品远销至省城合肥,并加工成礼品盒包装,成为当地人佳节的馈赠礼品,受到顾客的青睐。当地著名文化资深学者陈雷为“贵林”牌培乳肉作诗赞曰:临涣古镇三千年,涣水悠悠四名泉。培出美食堪称绝,乳香九州四海传。肉肥不腻奇中奇,贵客来临恨见晚。临别难忘带回转,敬献亲朋人称赞。

八.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九. 安徽省 淮北 杜集区 淮北面皮

淮北面皮

面皮其实是米做的,类似于南方的米粉。因为柔嫩、劲道就象上好的面条一样,故名之。可以切到面条那样细,也可以浇上调料汤后就囫囵放在碗里拌着吃的。

十.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武陵源 葛根茶土家(族)人的甘露

    采用湖南省西部--张家界高山区的野生葛根加工。    葛根茶是一种纯天然、无任何污染、未加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饮品,富含钙、铁、铜、锌、硒、磷元素及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十八种氨基酸。    葛根是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无污染的高寒群山之中,可生食,也可入药。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对其功效有详细记载。中医认为葛根味甘辛,性平无毒,食之可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同时因它含有大量的黄酮素化合物,故能降压退火、抗病解毒、防癌抗癌。    长期饮用,有补元气、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显著疗效,还有养血安神、滋阴壮阳、健脾益胃、活血通脉、降压减肥、养颜美容之功效。    饮用方法:取葛根茶0.8克左右放入杯中,然后用95度左右的开水加上盖浸泡1--2分钟,即可食用,也可直接食用。( 张家界)
安徽濉溪特产有什么好吃的安徽濉溪有什么特产可带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