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特产推荐 越西县哪些镇卖土特产比较多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11 10:57:08

一.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 绍兴大菱

产品名称:绍兴大菱

产品产地:浙江绍兴

产品特性:繁衍于水下,因长尖角,才免受鱼类吞食

产品成分:内含淀粉、蛋白质、葡萄糖、脂 肪和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

产品季节:9月中、下月采摘

产品功能:能治腰腿筋骨疼痛、周身麻木不仁、风湿入窍之症、老人长食菱粉粥, 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

产品历史:绍兴栽菱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越州栽菱已甚普遍,唐代诗人朱庆余 有诗曰:“湖上微风,小榄凉,翻翻菱荇满回塘。”描绘了古鉴湖的菱荡 景色。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菱,产莫盛于山阴,每岁八月,菱舟 环集鉴湖中。”

产品简介:绍兴大菱是我市的传统之一。绍兴系水乡泽园,江河纵横,湖泊广布,水质肥沃,生态环境十分适宜大菱生长。早在唐、宋时期,绍兴栽菱已很普遍,朱庆馀(唐)有一首咏鉴湖的诗中写道“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又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四角、三角白菱,其花紫色,昼合宵开,随月转移,犹葵之随日也。越中所产,罗文菱最大即所谓腰菱也。”可见当时人们对菱已很熟悉,对其生物特性也有所研究。明、清两代,绍兴菱事仍盛。《嘉庆山阴志》这样写迈:“越人谓小者为刺菱,巨者为大菱,四角者为沙角菱,产莫盛于山阴,每岁八月,菱舟环集鉴湖中。”刺菱即野生菱,50年代初,狭茶湖一带,尚繁茂,乃至船路堵塞。解放后,绍兴大菱生产又有新的发展,先后引进了不少新品种,每年种菱面积不下万亩,多的年份达二三万亩,成为水乡农民一笔可观的副业收入,近年面积缩减。约维持在5000亩上下。主要分布在绍兴县的鉴湖、马山、皋埠、袍谷、胜利等区乡。另外上虞、诸暨“湖区”的部分乡村也有少量栽种。

二.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民俗文化 王星记扇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星记扇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自古是制扇名邑,至明代,绍兴制扇业已相当兴盛,主要集中在绍兴城内及嘉会、兴浦、周家桥、州山等地。以周家桥一带为最盛,素有“扇窝”之称,其十有八九的农户均为制扇户,盛时扇作坊不下四、五百家。而绍兴王星记扇庄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而久负盛名。

王星记扇庄创建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创始人王星斋,萧山临浦人(时属绍兴府),原为祖传制扇手,尤精黑纸扇技艺。其妻陈英乃是纸扇铲贴(用金银箔镂雕成图案贴于纸面的一种工艺)洒金巧匠。由于技巧艺高,又善于经营,名气大振。绍兴王星记扇系王兴斋之孙王雄飞的高徒章金木于解放后设立。

王星记扇品种齐全、花色多样、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其主要品种有:黑纸扇、工艺挂扇、白纸扇、香木扇等。黑纸扇为王星记扇的传统产品,尤以“毛全本”和“全棕扇” (民间称为“青灰扇”)最为名贵。“毛全本”扇骨竹筋细匀,乌黑透亮;“全棕扇”扇骨花纹别致,恰如公鸡颈毛。

黑纸扇大多选用竹秀细匀的竹子作骨,以纯桑皮纸为扇面,采用高山柿漆为制作的沾料,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72个过程,99个转手才能完成。其外观古朴典丽,内在坚韧耐用,具有“雨淋不透,日晒不翘”之特点,素有“半把伞”之称。其规格从三寸(俗称鼻扇)到一尺三寸(俗称霸王扇或打狗扇)不等,扇骨少则22根,多则达60根。

“毛全本”采用三年生以上冬季采伐的毛竹为原料,“全棕扇”,则必须用云南、贵州等地高山生长的棕竹为扇骨原料。棕竹是一种野生于云南、贵州等地大山中的竹类,它的直径在10-30mm之间,长度在2-3m以上,实心,皮有节,去皮无节有黑色花纹。因其梢头有棕林树那样的棕衣,故称“棕竹”。由于该竹去皮无节又有天然花纹,所以制成黑纸扇扇骨更加漂亮、美观和结实。棕竹取材,应取其中、下段,该段的花纹黑而厚,所需直径应在5mm以上。扇面选用浙南山区纯桑皮,涂料则用会稽山区的优质柿漆加上福建产的烟煤粉调制而成。

扇面绘制人物山水,再加金银铲贴,犹如锦上添花。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绍兴王星记黑纸扇多次荣获省优质产品和全国旅游纪念品一等奖。

2005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 清炖越鸡

清炖越鸡

清汤越鸡采用著名的“越鸡”烹制成肴。绍兴在春秋时期曾是越国的故都,越王台就是建于卧龙山(令府山)的东侧。相传在越王宫内,原先养有一批花鸡,专供帝王后妃观赏玩乐,后来此鸡外流民间,经过当地百姓精心饲养,纯种繁殖,速成为优良的食用鸡种。民间多用它清炖而食,其肉质细嫩,鸡骨松脆,汤清味美。为了将这一名鸡发扬光大,大柏树绍兴饭店在绍兴农村虞南山区政府的支持下,发动农民利用山坡、庭院、竹林等放养越鸡,食之五谷杂粮、田间地头虫草活食,饮用溪水,建立了纯种家养鸡的绿色基地。

原料:

主料:活嫩越鸡1只(约重1250克)

配料:熟火腿片25克,熟笋片25克,水发香菇3朵。青菜心3棵

调料::绍酒25克,精盐1.5克,味精2.5克

。制法:

(1)

将越鸡宰杀,褪毛,洗净后斩去鸡爪,敲断小腿骨,在背部离尾臊3.5厘米处开一小口。掏出内脏,洗净,放在沸水锅中氽一下,洗去血沫。

(2)

取大砂锅一只,用竹箅子垫底,将鸡放入,舀入清水2500克,加盖用旺火烧沸,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继续焖煮约1小时,捞出转入品锅内(背朝下),倒进原汁。然后,把火腿片,笋片,香菇排列于鸡身上,加入精盐,绍酒,味精,加盖上蒸笼用旺火蒸约30分钟。取出放上焯熟的青菜心,即成。

四.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 孟大茂香糕

产品名称:孟大茂香糕

产品产地:浙江省绍兴城内水澄巷

产品特性:不硬亦不易碎,入口细嚼,松、脆、香、甜,唇齿留芳口松脆香甜。

产品成分:钙、镁、铁、锌、铜、磷、硒、蛋白质、硫胺素、脂肪等

产品功效:保健食品,有解郁、和中、开胃、健脾、止泻之功能。

产品简介:绍兴香糕用精白粳米磨成米粉,配上适量的中药丁香、砂仁、白芷、豆蔻、大茴和研成粉未的食用香料,再拌以纯白沙糖,和粉成型后,放到白炭火上烘焙,这样焙制的香糕黄而不焦,硬而不坚,上口松脆香甜。绍兴香糕也是一种保健食品,有解郁、和中、开胃、健脾之功能。用适量的绍兴糟烧(白酒)蘸着吃,还有止泻的作用。绍兴香糕品种多样,以精制桂花香糕最佳,1984年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和浙江省优质产品。

产品历史:孟大茂香糕,以“孟大茂”店号名,在绍兴城内水澄巷,创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以“葫芦”为记。科举时代,浙东考生赴京应试,常以香糕作干粮,故又有“进京香糕”之称。民国18年(1929)和 25年, 孟大茂所产香糕先后获西湖博览会和浙赣土联合展览会优等奖状。孟大茂香糕做工考究,用精白粳米磨粉,配以丁香、白芷、豆蔻等适量中药,再拌以优质白砂糖,经烘焙方成。其品种,或以形名,如朝笏糕、琴糕、鸡骨糕等;或以辅料名,如桂花香糕、玫瑰香糕、松花琴糕、蛋黄香糕等。孟大茂香糕的特点是,不硬亦不易碎,入口细嚼,松、脆、香、甜,唇齿留芳。1983年和1988年两次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1988年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

产品典故: 绍兴香糕是清朝皇宫的八大贡品之一,早有“进京香糕”之美誉。绍兴制作香糕始于清嘉庆初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是一位糕店师傅,名叫孟宪正。孟宪正所在的“王金四房”年糕店,原来专营年糕、印糕。有一年,特多雨水,这家店生意清淡、店内积压了许多印糕。孟宪正眼看这批糕点有变质的危险,只好将印糕暂时用炭火烘焙,以便多贮存几日。不料,焙制出的印糕颜色由白转黄,质地由软变硬,而且还飘散出阵阵的米香味儿,一品尝,味道比原来的印糕好。孟宪正受到启发,便以香糕为名,独家经营,并当街挂出“孟大茂香糕店”的牌子。从此,绍兴香糕成了传统。

五.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 小洋生花生

花生,又名长生果、万寿果、落花生、千岁子。据西晋《南方草木状》 记载:“千岁子,青藤蔓出土,子在根下。”到了元代,始称落花生或长生 果,元代贾铭所著《饮食须知》中记载:“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苦甘, 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清代《汇书》也说:“落花生者,花落地即 结果实于泥土中,奇物也。实亦似豆而稍坚硬,炒熟食之,似松子之味。” 小洋生是花生中的一种,为浙江的传统名,产于新昌县和嵊州市。 小洋生又名小京生,这是因为明清时期,小洋生花生曾被作为贡品进京,故 有此名。小洋生是全国稀有的炒食花生优质品种,建国后曾在全国食味炒吃 评比中荣获冠军,并列入“中华土特名产馆”。 新昌县现有小洋生种植基地1万多亩,年产量达125万公斤,大市聚、儒 岙一带,是该县小洋生的重点产区。该县为了充分发挥名的优势,组建 了“小京生花生开发总公司”,其看法项目被列入浙江省农业产业化建设重 点扶持项目。嵊州市的黄泽、三塘等地,也盛产小洋生花生,据1989年出版 的《嵊县志》记载:“花生素有种植,品种有小红袍、大红袍和中红袍,以 小红袍为最佳,又名小京生。1949年种6350亩,总产1050千担,1985年种52 00亩,总产8110担。”因黄泽原属于新昌县,故习惯统称做“新昌小洋生”。 新昌县大市聚、儒岙和嵊州市黄泽,这一带气候温和,多山地黄泥、石 沙、香灰土,适宜花生生长。小洋生花生以外形小、粒饱、果大、壳薄、衣 红、味香而名誉国内外。新昌县现拥有10多家颇具规模的小京生加工企业, 年加工能力100多万公斤,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地。 小洋生花生现已形成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产业链,生产单位 注重优质科研攻关,产品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并重视包装设计,从而拓宽 了销售市场。 小洋生花生含有丰富的脂肪油、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B、淀粉、生物 碱等具有滋养、润养、润肺、和胃的功能,对肺燥干咳、小儿白日咳、高血 压、内脏出血、虫积腹痛和妇女产后缺乳等疾病,均有良好疗效。花生仁、 种皮、果壳、业、茎,均可入药。( 绍兴)

六.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 绍兴乳黄瓜

产品别名: 酱黄瓜

产品名称:乳黄瓜

产品产地:绍兴

产品简介:系绍兴酿造行业传统名品。清康熙《会稽县志》载:“王瓜、青瓜四五月熟。”(王瓜即黄瓜)。乳黄瓜,以嫩黄瓜为主料。采摘时花犹未谢,刺布全身,当天采摘,当天腌制。此种瓜如未断奶婴儿,故用“乳”字。制作规格每公斤60支左右,配以食盐、母子酱油、甜面酱、味精、黄酒、白糖等辅料,经三次腌渍(俗谓头爆、二爆、三爆),始成优品。绍兴乳黄瓜以脆嫩爽口、香甜鲜美、营养丰富著称,被誉为“酱菜之宝”。1987年,鉴湖牌和舜-乳黄瓜,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产品远销日本等地。

产品历史:乳黄瓜又名酱黄瓜,是我市的传统之一。早在清康熙年间就开始加工乳黄瓜,60年代初期就出口日本、港澳地区,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其中绍兴咸亨食品厂生产的鉴湖牌乳黄瓜和上虞章镇酿造厂生产的舜-乳黄瓜均获1987年部优质产品称号。目前年产量在500吨上下,出口200吨左右。

七.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 头肚醋鱼

“头肚醋鱼”,是绍兴百年老店“兰香馆”的传统风味菜。选用鱼头和肚裆为主料,活剖现烧现吃的“头肚醋鱼”,颇受城乡客商的青睐,生意兴隆一时。后来同行争相仿制,历代承袭,成为家喻户晓的绍兴风味菜。( 绍兴)

八.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 鱼烧豆腐

鱼烧豆腐属于浙江绍兴菜,主要原料是鲤鱼、豆腐,口味是咸鲜。

主料:塘鳢鱼750克 豆腐(南)500克。

辅料:冬笋50克 香菇(干)5克 淀粉(蚕豆)13克。

调料:甜面酱10克 酱油50克 味精2克 胡椒粉1克 小葱15克 黄酒25克 猪油(炼制)40克 。

做法:

1、将塘鳢鱼去鳞、鳃、内脏,剖洗干净,切除鱼嘴和鳍,斩齐鱼尾,在背肉的两面各斜剞2刀;

2、豆腐切成长1.5厘米、宽1厘米、厚0.3厘米的块,在沸水锅中焯二下,去掉豆腐腥味,沥干水;

3、熟笋切成长4厘米、宽2厘米的薄片;

4、水发香菇大的对切开;

5、炒锅置旺火,下入熟猪油,烧至七成热,把鱼排齐落锅,两面稍剪,加入黄酒、酱油、甜面酱、清汤250毫升,随即把豆腐放入锅的一边,放入笋片、冬菇,盖上锅盖,用中火烧透;

6、再放入味精,旋转几下炒锅,用调稀的湿淀粉勾芡,加葱段,淋上熟猪油15克起锅;

7、盛盘时将一少半的豆腐垫底,鱼平放在豆腐上,然后将余下的豆腐盖在鱼上,撒上胡椒粉,即成。

九.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 清蒸桂鱼

浙江传统名菜。采用鲜活桂鱼和火腿等配制而成。先将活鱼(约750克)宰杀,去鳞、鳃、内脏,洗净,放入沸水锅中氽一下捞出,刮去粘液,两侧斜划数刀,装在大腰盆内,加入绍酒、姜片、火腿片、葱结等,上蒸笼蒸15分钟出笼,拣去姜、葱,滗出原汁待用;再将水发香菇、笋片在沸水锅中焯熟,与火腿片一起间隔排放在鱼身上;取炒锅置旺火上,加原汁汤、清水、精盐、味精、熟鸡油,煮沸后浇在盆内即成。色泽淡雅悦目,鲜嫩可口。( 绍兴)

十.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 清汤越鸡

    绍兴传统名菜。采用本地良种鸡、火腿、香菇等制成。将活鸡宰杀、煺毛、去内脏、洗净,放在沸水锅内氽过,用清水洗去血沫;取大砂锅,铺上竹箅子,将鸡放在架上(背朝上),加清水,用旺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焖煮至八成熟;捞出放入品锅内(鸡背朝下),加火腿片、笋片、香菇及精盐、味精、绍酒等调料,倒入原汁鸡汤(淹没鸡腹),上蒸笼用旺火蒸至配料熟透出笼,添上焯熟的青菜心即成。肉白嫩,骨松酥,香气浓,汤清鲜,享有绍兴“菜中皇后”之誉。( 绍兴)

菜系:浙菜

口味:咸鲜

价格:40-80元

特色:汤清味美,“越鸡”肉质细嫩,鸡骨松脆。

原料:

鸡1000克,油菜心50克,火腿25克,冬笋25克,香菇10克,黄酒25克,盐2克,味精3克。

制作方法:

1. 将活嫩越鸡宰杀、煺毛,洗净后斩去鸡爪,敲断小腿骨,在背部离尾臊3.5厘米处开一小口,掏出内脏,洗净,放在沸水锅中汆一下,洗去血沫。

2. 取大砂锅一只,用竹箅子垫底,将鸡放入,舀入清水2500毫升,加盖用旺火烧沸,撇去浮沫。

3. 改用小火继续焖煮约1小时,捞出转入品锅内,倒进原汁。

4. 然后,把火腿片、笋片、香菇排列于鸡身上,加入精盐、黄酒、味精,加盖上蒸笼用旺火蒸约30 分钟,取出。

5. 将焯熟的油菜心放在炖好的鸡上即成。

制作要诀:

1. 将鸡放入品锅蒸时背朝下放;

2. 越鸡产于绍兴,故选鸡时要选用绍兴地区百姓精心饲养,纯种繁殖的食用越鸡。

绍兴越城区十大特产越城十大特产小吃店地址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