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必买特产有哪些图片及价格 西宁哪里可以买到当地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2-02 01:59:01

一.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鹿角菜

鹿角菜又名天花菜,珊瑚菌科。8~9月份生于岱阴枯木丛中,季节性强,不易采寻。其高15厘米,米黄色,基部白色。主枝粗壮,顶端不规则分枝,形似鹿角。小枝顶端钝,有2~3个小齿。菌肉白色,内实,孢子囊黄色,孢子无色。每500克鲜品中,含蛋白质12.9克、脂肪0.55克、糖9.8克、粗纤维0.9克、矿物质元素1.38克,含维生素B10.71毫克、维生素B21.46毫克,是上等滋补佳品

二. 青海省 西宁 湟源县 湟源排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内地客商云集湟源县城,湟源城内商铺为招揽顾客而纷纷制作名号招牌,招牌内插蜡烛,夜晚一点亮便熠熠生辉。后来各商铺的名号招牌制作得越来越精致华美,成为带有底座而形态图案各异的牌灯,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即是在牌灯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文化: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初街市商家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招牌,内燃蜡烛,十分醒目,此后又逐步发展成为有底座、图案、形式迥异,能横跨街道的排灯,每逢元宵佳节便进行展出,成为湟源县城的一大文化亮点2006年,湟源排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工艺:湟源排灯的框架用上好木料制成,框边雕刻精细考究,其形状有长方形、马鞍形、扇形等,一般长2米,高0.6米,厚0.4米左右,前后面分3至6档,每档画一图案,内容为商家自选的历史人物、典故、山水花鸟等,各图之间相互关联,里面仍用蜡烛点亮。入夜以后湟源城街道上一排排排灯交相辉映,绚丽多彩。此俗一直沿袭到清末民初,并得到当地商会、火神会的支持,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都会举行排灯展挂活动。

三.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青稞饼

青稞饼是用青稞面调制烘烤而成的一种食物。色泽金黄,香甜可口。是九寨沟藏族人民喜爱的食品。

制作过程:

青稞饼是用先将青稞磨成面粉,后将青稞面粉加入发酵粉用水和好,放置三小时左右,等面团发酵后,再加入菜籽油和香豆沫,放入烤箱烤好,香喷喷的青稞饼就做好了,它的口感极好,吃起来酥酥的,如果细细咀嚼,就可品出它独一无二的醇香。

味道:

香甜而又有青稞味

功效:

青稞饼有助于消化,经常食用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青稞面调制加烘烤而成,色泽金黄,香甜可口。

青稞饼可以长期露在空气之中而不易变坏,因此,出远门的人们都可以将它带在身上,饿了可以吃一些。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四.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西宁毛地毯

西宁毛地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特定品质

青海藏系羊的羊毛为原料,做工精细,具有坚韧耐磨,富于弹性、质地柔软、光泽晶亮等优点且使用年代越久,光泽度越高的特点。

文化典故

青海生产地毯的历史悠久,是全国最早生产的地区之一。据《纺织史话》记载:1960年在青海省都兰县发现的古代建筑遗址出土一块“8”字扣毛毯残片,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东汉时,青海湖地区已流传栽绒地毯的编织工艺。

五. 青海省 西宁 湟源县 玻璃盐

玻璃盐,青海。产于柴达木盆地大风山一带的盐湖中,其晶体晶亮透明,无论大小都是规则的正方形,状如水晶因此又称水晶盐。玻璃盐是制造光学测试镜片不可多得的材料,在红外光谱仪器等光学工业上应用广泛,也是优良的雕刻材料。其盐体一般成方块状,大者数百千克,小者几千克,透明度可与玻璃媲美,刚出土的玻璃盐呈黄、橙、蓝、粉红、乳白等色,不仅有宝贵的收藏价值,还有重要的工业价值和珍贵的工艺美术价值。陈列在人民大会堂青海厅的工艺品──盐雕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就是用玻璃盐雕制的。

六.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凉拌鹿角菜

鹿角菜是种生长在大海的石崖间,长约三四寸的海藻,因其形状似鹿角所以叫“鹿角菜”,味道极其滑美。紫黄色的海藻富含胶质,倘若让它在水里长时间浸泡或在开水里泡,就会深化成胶状。

常见的鹿角菜的吃法一般就是腌制成小菜,八宝咸菜里的鹿角菜最有味道,爽脆,咸甜,小时候吃八宝菜就爱挑里面的花生米和鹿角菜吃。鹿角菜在内地常见的就是干制的,干制的比刚出海的鲜鹿角菜在口感上差了很多。干鹿角菜泡发后用来调凉菜也是不错的,关于干鹿角菜的处理一般是买来后放在清水盆里搓洗,洗掉泥沙等杂质后用清水泡发,最后用调料来调制即可。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七.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七十味珍珠丸

七十味珍珠丸成方于公元八世纪,原系藏医经典方剂二十五味珍珠母丸,始载于藏医古典巨著〈〈四部医典〉〉中。选用生长在世界屋脊特殊生态环境下的天然、珍贵、稀有药材,采用现代科学方法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法精制而成。安神、镇静、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用于“黑白脉病”、“龙血”不调;中风,瘫痪、半身不遂、癫痫、脑溢血、脑震荡、心脏病、高血压及神经性障碍。 本方根据藏医学原理, 经一千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本品对血压失调、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癫痫、脑动脉硬化脑、脑血栓、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四肢麻木,拘挛僵直、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有确切的疗效,无病者服用具有滋补健身,抗衰老等功效。

八. 青海省 西宁 大通县 大通鸡腿葱

大通鸡腿葱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大通鸡腿葱,葱头膨大,葱头上部弯曲,形状酷似一个倒放的鸡腿一样,又只分布于大通县境内,故此而得名。在1919年民国版《大通县志》中这样描述:“葱…,春初生而黄芽者,俗名杨角葱,以上共计药菜四种”,这里的“杨角葱”指的就是现在的“大通鸡腿葱”。大通鸡腿葱历史悠久,从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彩陶,足以证明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已经开始在大通县这片土地上生活。位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大通县也成为当时引种“葱”最早的地方之一,经过本地农民近三千多年的种植,在精心选留与自然选择的结果之下,不仅使本地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和繁育经验,同时也逐步培育出形成了具有明显地方特性的大通鸡腿葱,并在大通县广泛种植。2004年2月经青海省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正式命名为“大通鸡腿葱”。

特征特性

株高78.0~92.3厘米,分蘖中等,叶细管状,绿色,叶长53.2~70.8厘米,叶横径长0.8~1.5厘米;叶面无腊粉;假茎横径1.5~2.0厘米,假茎扁圆筒形,长20.4—28.5厘米,基部膨大,稍有弯曲,形似鸡腿,成株叶数3~7枚。伞状花序,花瓣白色,雄蕊6枚,3长3短相间排列,雌蕊1枚。种子盾形,内侧有棱,种皮黑色,千粒重2.3~3.6克。单株采种1.6克。单株重58.5~80.8克。可食用部分含蛋白质3.31%,Vc23.95毫克/100克,可溶性糖7.87%。中晚熟品种。出苗至定植250~260天,全生育期400~410天。耐寒性强,较抗旱,耐贮藏。抗紫斑病,中抗霜霉病。

产量表现

在土壤条件好的水地种植,亩产量为3200~3500公斤;在山旱地种植亩产量2500~28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

喜质地疏松,肥力较好的中性土壤。亩施有机肥3~4立方米,纯氮10公斤,纯磷8.5公斤,纯钾19公斤,在生长中后期分二次追施纯氮6公斤。适宜播期8月中旬,播种量3~4公斤。翌年5月中旬进行定植。定植前,施有机肥耕翻、平作后起垄,高10~15厘米,行距50~60厘米,将葱苗分开摆靠在沟壁上,株距3~5厘米,后覆土。缓苗期忌在葱田中积水,缓苗后,及时松土、除草,浅培土一次。生长盛期结合浇水进行两次追肥,并进行培土,每次培土至葱心为止。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水地及柴达木盆地种植。

大通鸡腿葱

地域范围

大通鸡腿葱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塔尔镇、逊让乡、极乐乡、城关镇、新庄镇、宝库乡、青林乡 、长宁镇、多林镇、朔北乡、青山乡、景阳镇、东峡镇、良教乡、桦林乡、黄家寨镇、斜沟乡、向化乡、石山乡,地理坐标为:北纬36°43′至37°23′,东经101°51′至101°56′,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85公里,幅员面积3090平方公里。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主要描述登记产品由于独特自然生态环境和特定生产方式等因素所形成的独特感官特征及独特的内在品质指标。同时明确表明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注明遵照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编号与名称。 本部分内容主要表述反映登记产品特有的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遵循的规定,主要包括:1.外在感官特征:较其它葱大通鸡腿葱体型较小,葱体外皮呈紫红色,品质和口味独特,口味微辣馨香,叶色浓绿,洁白细腻,葱白甜脆肥嫩,葱汁浓,口齿留香,回味无穷。2.内在品质指标: 大通鸡腿葱产品内含有含有干物质含量为 13.7%,其中可食用蛋白质占3.35%,Vc占23.95毫克/100克,总糖占5.23%,还含有维生素B、C,烟酸,钙,镁,铁等成分。3.安全要求:在大通鸡腿葱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大通鸡腿葱生产过程及产品应符合以下规定:NY/T393-2000农药使用准则,NY/T391-2000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4-2000肥料使用准则,NY/T744-2003葱蒜类蔬菜

九.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腊八麦仁

  青海风味食品。用脱去皮的小麦粒和切成小块的牛、羊、猪肉佐以调料熬煮成的粥。本地群众一般在农历腊月初八吃麦仁,有的地区也有在农历二月初二吃麦仁的习俗。在农村,选择洁净冰厚的河滩凿一个冰臼,放进麦粒,用石杵或木棒捣锤,使麦粒脱皮,有的也用石碾脱皮。麦仁在腊八前一晚下锅熬煮,先将牛、羊、猪肉块在熟油锅中爆炒,加盐、花椒、姜、大香等调料,然后加水,倒进麦粒,烧沸后用文火慢慢熬煮,并不时搅动,以免粘锅烧糊。至腊八早晨肉烂麦仁熟,成为粘稠别有风味的麦仁。吃时再加上蒜苗丝,则香味更浓。

十.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青海老酸奶

青海老酸奶在青海民族饮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可称之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当中,也有许多关于酸奶的记载。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营养

酸奶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它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有胃病的人喝了它,可促进胃酸分泌,食后非但不气胀、腹泻,反而通气、消食。青海老酸奶的不只是简单的酸奶,而她代表的是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酿造过程都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剂(防腐剂),属真正的绿色食品;更以高原回族(撒拉族)人民酿造技术见长,青海老酸奶可以清真生产;真正清真,绿色,营养食品,非青海老酸奶莫属。

发展

如今响应国家农业产业化号召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青海酸奶为品牌的酸奶食品产业已经初见规模,并且已经立足高原,走出高原,走向世界。青海老酸奶将为青海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目前,青海酸奶储存技术有待发展,保鲜期短,在青海原产地酸奶,只能通过空运到达全国市场。而富含营养,味道纯正的牦牛酸奶更是,家居,馈赠佳品中的佳品。 请大家先注意现在市面上来自国产品牌的主要是些小包装,果味的东西,而且大多与青海传统酸奶味道是有区别的,更甜而酸味淡。由于酸奶的保质期短,外地的产品口感与本地的区别,因此对本地的酸奶市场冲击不大。怀古的感觉,让目前老青海人更多的喜欢传统酸奶纯正的口感和味道。

满街老酸奶 谁家是正宗?

800多年前,老酸奶就在青海诞生了,不过出远门遛遛、见见世面还是前两年的事。为此,他特意给自己设计了件仿青花瓷的褂子,上面印着“青海老酸奶”的招牌。他从高原晃晃悠悠地一路往东,终于走进了祖国的首都北京。 令他郁闷的是,原本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但进了北京城没几天,却发现满大街都是穿着跟自己一样大褂的“老酸奶”,他们的产地包括东北、内蒙古和山东,甚至还有安徽和湖北的。这时,青海老酸奶有点懵了。

进京后迅速蹿红

从今年初的北京庙会开始,青海老酸奶正式进入北京市场,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口口相传,一度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夏天到来时,网络论坛上的邮购和代购业务热火朝天,而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使老酸奶成了一种时尚消费品。目前,北京的街头小店和大型超市均有出售,驻足街边买杯饮料的消费风气催生了“买杯老酸奶”。 新品的热销吸引了众多大牌厂商扎堆儿往里挤,其中不乏蒙牛和完达山等知名企业。它们扯出的旗帜由青海蔓延至东北、山东、内蒙古甚至湖北等。企业的大量进驻也掀起了舆论战,各方都称自己才是正宗。 “史书上都有记载,青海牧民的这种食用方法已经有800年的历史了,是我们最先将这种制作方法工业化。”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维生坚称,他们才是目前市场热销的青海老酸奶的源头。在此前的一些采访中,内蒙古和东北都有企业宣称当地有食用老酸奶的传统,因此自己才是正统。在众说纷纭背后,到底是谁

谁继承了“道统”?

青海老酸奶的故事是这样的:在800年前的一个夜晚,一对农奴夫妇替主人放牧,走了很远很远,碰到了暴风雪,两人慌忙躲避,不小心将一罐煮熟的牛奶忘在了帐篷外面。第二天,牛奶凝固发酵之后,变成了状如豆腐花、需要咀嚼食用的酸奶,他们就靠这桶酸奶支撑着回到了家里。好吧,我承认,这可能只是美好的杜撰。事实上,史书只是记载了牧民在800年前就开始食用老酸奶。时至今日,在青海各地,牧民仍然在食用这种传统酸奶,他们用碗盛奶,用小勺挖取食用。由于这种酸奶制作工艺独特,许多到过青海的游客都被吸引。它之所以能够以商品的面貌大规模进军现代都市,根源在于其制作方法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手工艺,实现了大规模的量产。 “我们早就通过青海工商局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 青海老酸奶 的商标,目前已进入公示期。”王维生强调说,由于带有地域标示的商标很难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往往要与历史文化和传统相关才行,而如果最终申请能够通过,那么“道统”之争也就不言自明了。

西宁必买十大特产排行榜一览表西宁特产哪里买最正宗最便宜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