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北方土特产在哪里 清涧十大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1-25 11:13:53

一. 陕西省 榆林 清涧县 清涧红枣

清涧红枣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涧红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清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年均气温10oC,年降雨450mm,无霜期200天,土壤和气候形成了红枣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世界红枣原产中心的一部分。所产红枣个大、皮薄、肉厚、核小、甘甜爽口,可溶糖、维生素、淀粉等含量远远高于全国各产地。《诗经》“八月剥枣”;《战国策》“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细作,枣粟之利,足食于民”之记载,可见已有三四千年的栽培历史。至今,境内千年枣树依然可见。乾隆十七年,吴其琰在清涧县续志《田赋志》中载:“枣,里民贩往山西、榆林、宁夏等地,邑人赖以获济。”可见经营之历史。1968年香港同胞给中央和毛主席写信,指名要吃“祖国陕甘宁边区的清涧红枣”。1970年,新华社播发《清涧大枣》一文,吸引了世界各国商贾名流,清涧大枣声名大振。1990年,《枣乡行》电视片先后在中央和13家地方电视台播出,清涧红枣声望倍增。1995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首批百家中国名品之乡命名大会上,被命名为国唯一的“中国红枣之乡”。

目前,已建成优质红枣基地40万亩,年产量4000万公斤。建成巨鹰枣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创出了"巨鹰牌"滩枣等名牌产品,远销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地区。

清涧红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陕西省清涧县现辖行政区域。

二. 陕西省 榆林 清涧县 清涧石板

清涧是中国“红枣之乡”,也是中国“道情之乡”和“石板之乡”。“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一句名谣,使得清涧石板名扬四海。 清涧县石材资源贮量丰厚,沿黄河、无定河、清涧河流域硬石覆盖约58平方公里,平均厚度10米,贮量约5.8亿方。近年在鑫磊、火星等石材企业的影响及政府资金的带动下,新兴加工企业10多家,石材加工初具规模,去年实现产值达2000万元,带动劳动力转移300余人。今年继续把石材开发列入了重点建设项目,利用资金新上马8000吨岩石生产线和12000吨工艺石材生产等项目,重点扶持鑫磊、日月星、天方等一批加工企业开发石材工艺新产品,引导企业扩大规模,扩展项目种类,向雕刻、装饰、高档家用石品延伸,进一步拓宽市场领域,提高经济效益,使石材产业真正成为引领县域经济的又一主导产业。 抓石材大县创名牌,走分散开采、集中加工修饰和品牌销售之路,扩大规模,扩展项目种类,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力争年开采荒料6万方,加工石材成品4万方。 石材是清涧县一种优势资源,自古以来,“清涧石板”就一直享有美誉;为了使石材资源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清涧县依靠科技,对全县范围内的石材资源进行研发,摸清了石材资源的属性和状况,并提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石材资源的具体方案。针对清涧石材无毒、无放射、高品质、超精细的特点,清涧县引进先进设备,聘请专业人员,将石材的开发重点放在了生产室内外装饰材料、建筑材料和环保石材等方面。经过精细的加工,石制产品比起单纯的天然石料,在品质和价格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清涧县还开发出了石制工艺品,作为馈赠的佳品。用这种方式开发石材,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同时也可以提升石材产业的文化品位。现在,清涧石制材料和工艺品的销路正在逐步打开,清涧的石材产业也正在成为清涧经济的新亮点。

三. 陕西省 榆林 清涧县 清涧韭盒

清涧韭盒

三月里,清明节前后,大地复苏,万象更新。这时候,从头一年初冬就开始断了新鲜蔬菜的榆林人,终于又迎来了一个明媚多姿的春天;而春天里榆林人嘴中所尝到的第一道鲜菜,就是这韭菜。

韭菜好吃呀!它叶片嫩,色泽鲜,菜味足。可以拌面条,可以包饺子,也可以和鸡蛋一块炒。不过,吃韭菜最好的吃法,还是包韭盒。

包韭盒也不能只拿韭菜包。除了要白面、猪肉、粉条外,还要有一些调味品;把猪肉先炖熟,把粉条先煮绵;把炖熟的猪肉、煮绵的粉条及切碎的韭菜,一律用快刀剁成一种杂碎状,再调拌上诸多的调味品,然后将这些杂碎舀一勺,用一上一下两张圆面饼包起来,这就是一个韭盒了。只不过这韭盒还生着,还须要炸熟或烙熟了才能吃。

炸韭盒或烙韭盒也没什么大讲究。炸是用油炸,猪油或清油都可以。但炸韭盒和炸油糕不一样,炸油糕是倒半锅油,炸韭盒因为是一个一个地分开炸,所以每炸一次只须要一小勺油,炸一个韭盒舀一勺油。烙韭盒不用油,只要把包好的韭盒摊在锅中就可以了,就和烙饼子差不多,只要勤勤快快地多翻动几次,把火色烙均匀,就是好韭盒。至于这韭盒究竟是油炸的好还是火烙的好,这就不便于一概而论了。油炸的吃起来脆一点,火烙的吃起来软一点,彼此区别也不是十分大。反正只要是韭盒,便是好吃的东西,榆林人生来都有种豪壮气,对细节并不是十分讲究。他们讲究的是,三月里新韭菜上来时,要至少吃一两顿韭盒。至于韭盒是用油炸还是用火烙,那就随婆姨们的方便吧,随便怎么都可以。

把一大摞几十个韭盒做熟后,一家人就可以开始吃韭盒了。这吃韭盒的章法可不能乱了套。这章法一般是:先喝一碗熬出了香味的钱钱饭,把肠胃的功能和欲望全都调起来,然后才尽管往肚中吃韭盒。一两个,两三个,能吃几个吃几个,想吃几个吃几个。直吃得一家人觉得不腻的韭盒也油腻了,很香的韭盒也不香了,就说明自己确实是吃饱了,不需要再吃了。只须要慢慢地再喝碗小米黑豆钱钱饭,就保管心满意足了。

四. 甘肃省 白银 靖远县 北方铜鱼

  鸽子鱼学名北方铜鱼,鲤形目,鲤科,亚科,铜鱼属,地方俗名鸽子鱼。因其形似鸽子而得名,体扁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体背古铜色。头小,口小呈马蹄形,具长须一对,头长为口宽六倍左右。唇厚,下咽齿末端斜切,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肉质细嫩鲜美,骨刺少。肉嫩醇香,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被视为珍馐佳品。是黄河中特有的珍贵鱼类品种,以味美肉肥著称,鸽子鱼栖息水域有局限性,主要分布在靖远至中卫一带的200公里的黄河河段。它鳞少身短,腹大嘴尖,被网后,隆起的脊背高悬,较大的胸鳍宛若鸽翅,远望犹如一只鸽子栖之网上,据志书《彩鱼》载:“山岩之上鸽子最多,涉入黄河即变鱼。味最美。”鸽子变鱼不堪信,但鸽子鱼肉,细腻白嫩,具有提气补虚,滋阳补肾的功能,是老弱病残者的滋补佳品,曾是历代朝廷必不可少的“贡品”。在封建社会里,皇宫王府举办盛筵,每当有人酒酣意醉,即食鸽子鱼醒酒,效果甚佳。在清代,宁夏曾用鸽子鱼向朝廷进贡,由于这个原因,民间又称其为宫廷鱼,并流传一句赞美鸽子鱼的俗话“天上的鹅肉,山里的鸡,比不过黄河的鸽子鱼”。据史料载,“民国33年,靖远输出鸽子鱼3000只,每只价高300元”。古往今来,鸽子鱼成为靖远首屈一指的名优。鸽子鱼数量不多,故而十分珍贵。它生活在黄河水流湍急的峡谷中,很不容易捕捞。寒冬它沉入河底冬眠;初春苏醒,3、4月间产卵;夏季黄河汛期水流特别混浊时,它不得不浮出水面换气,这时为人们捕捞的良机。鸽子鱼很留恋家乡,无论被黄河洪水冲得多远;清醒后也要长途涉水,逆水洄游,返回故里。在靖远无数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中,“鸽子鱼”的传说闻名遐迩。
    传说在黄崖、双漩一带天空飞翔的鸽子,每当夕阳西下,一双双、一对对,一齐向急泻奔腾的黄河激流中飞钻进去,一到河底则一变而成鸽子鱼。说来奇怪,从这里偶尔打捞上来的鱼和黄河中其他鱼类大有区别,它圆头尖嘴红眼圈,体短而圆肥,其肉洁白少鳞刺,看起来酷似鸽子。经烹调摆上筵席,味压各种名鱼,成为席上珍品。据说有一年一位渔夫,曾偶尔捕得了一对鸽子鱼,他上市兜售,却被官衙发现,见其状十分奇怪,衙役为了讨好县太爷,以十两白银购去献给了知府,知府一见,以为奇货可居,又孝敬给了皇上,皇上命御厨做好端上品尝,其味清香无比,认为天下任何鱼都难比得上它,当即传下圣旨:要靖远每年向朝廷进贡鸽子鱼一百对,定为常例,不得短缺,如有违阻,要拿地方官问罪。知县接到圣旨,心生一计,以为有利可图,便规定以百队变为千对的伎俩,命全县鱼户,在每年底上缴鸽子鱼一千对,若按期不缴,以违抗圣旨治罪,满门抄斩。
    从此县衙按全县渔户人数,规定每户捕交鸽子鱼数额,辈辈应差不能更改。不少的渔户们因为实在无力上缴,只得逃往他乡,另谋生活。
    为了应差,渔户们到了每年冰封大地的时候,便来到人迹罕到的黄崖、双漩峡谷,安营扎寨,顶着风雪,每到傍晚,身系麻绳,由河岸同伙拉坠,颤颤惊惊地踏着冰到河心打开结实的冰块,在冰眼中撒网打鱼,只要稍微不小心,就会掉入河中,葬身鱼腹;所以鸽子鱼身价很高。
    有一年,皇上在元宵节要大宴群臣,加倍向靖远索要鸽子鱼。当时天寒地冻,眼看快到大年除夕,而渔夫们十网九空,县衙的牢房内押满了交不上鸽子鱼的渔户。就在这时,有一个自称渔民儿子的渔民,挺身而出,来到县衙请求知县放了在押的渔民,他愿在一夜之内,交足皇上索要的鸽子鱼。知县正在为交不上鸽子鱼,愁得如坐针毡,听到这一喜讯,马上释放了在押的渔民,命令衙役带了这位自称渔民儿子黑夜赶到黄崖、双漩峡。这位渔民的儿子,摸黑带了一把斧头,走到结冰的河心,打开了碗口大的一个冰眼,命衙役把一盏灯笼放到冰眼旁,霎时河底的鸽子鱼望着灯光前追后赶,从冰眼蜂涌不断的跃出,不到半个时辰,鸽子鱼堆成了小山。衙役们喜出望外,车装马驮,好不高兴,浩浩荡荡地回县衙交差。走了一夜,第二天旭日东升,车马刚刚要起程上路,只听得车马之上扑扑咕咕作响,接着一只只的鸽子突然从车马中凌空而起,铺天盖地飞向长空,而且回头眸视着渔民的儿子盘旋,只见他也化成了一只白鸽同其他鸽子共同翱翔飞去,连一只鸽子鱼也没有留下。
    衙役们惊吓的目瞪口呆,只得回衙向知县禀明情况。知县听了更是吓得魂不附体,皇上等到元旦,还不见靖远知县贡鱼进京,便下圣旨押靖远知县到京,以违旨治罪。
    靖远县鸽子鱼的贡差,直到解放前才得以废除。现在鸽子鱼数量不断减少,已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究其原因,除了老百姓的滥捕外,主要是黄河水质的污染,特别是工业污染,从兰州的兰化兰炼和白银公司各大工厂排放的工业污水,破坏了黄河鸽子鱼的生存环境,使得这一珍贵地方几近灭绝。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治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动物,鸽子鱼这一珍贵鱼类有望得到空前的发展,那么,老百姓吃到鸽子鱼的日子也就为时不远了,我们热切的等待着这一天吧!

五. 陕西省 榆林 清涧县 清涧黄煎

清涧黄煎

用硬糜子去壳,用水浸泡、沥水、磨粉、过箩,四分之一面粉用开水烫成糊放在锅中蒸熟,将蒸熟的面糊和剩余的面粉和在一起,放入盆中发酵,发酵好后加适量碱水,用水和成面糊待用。将黄煎鏊(黄煎鏊呈圆形,锅底中部向上凸起,以便面糊自动平铺锅底)放到火上,在锅底摸适量的食用油,以防粘锅,待油热后,舀一小勺和好的面糊倒入热锅中,然后加上锅盖,约三分钟左右后便可熟,揭开锅盖,用铲子将此对折取出即可食用。做好的黄煎色泽金黄,边缘厚中部薄,味甜而可口。

六. 陕西省 榆林 清涧县 清涧油糕

清涧油糕

陇东油糕用小米面(谷面)筛入开水锅,边加边搅拌,至熟透呈硬糊状即可,以此作面皮包红糖做成馅饼下油锅一炸即可。形似天津名吃“耳朵眼炸糕”,而色泽呈黝红色,味道比之更佳,入口表皮脆,肉酥软,馅儿香甜,让人百吃不厌。

陕北油糕由黍科糜子、大枣精制而成,经植物油炸后,其味清香细腻、香甜可口。各宾馆饭店均作为地方特色风味有售。当年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延安人民就是用油糕来款待红军将士的。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对此就有生动的描述。油糕一般常见于逢年过节或款待亲朋好友时,特别是婚庆筵席中,盛在碟中,每碟十片,食用时佐以白糖和粉汤,味道盛佳。油糕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属天然绿色食品。

七. 陕西省 榆林 清涧县 清涧煎饼

涧煎饼是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的特色小吃。在陕北众多的风味小吃中,清涧煎饼应该可以占得一席。它做工精细,营养丰富,色泽如雪,薄似蝉翼,入口绵软,暖胃耐饥,食后回味无穷。

做清涧煎饼的原材料是荞麦。荞麦富含钙、磷、铁、锰、锌及赖氨酸等矿物营养素。早在元代王桢所著的《农书》中,便有“荞麦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的记载。

清涧煎饼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把荞麦在石磨上去皮后,磨成约小米粒大的糁子,然后浸泡在水中约三四个小时,糁子微微发涨后装在一个白纱布口袋中按其比例添加清水后反复搓揉,揉出的荞麦液要浓度适宜。稀了,摊出的煎饼不易成形;浓了,摊制时容易出现龟裂。配兑好浆液后即可上特制的煎饼鏊上摊制。摊制煎饼的手法更要娴熟,慢不得也快不得。慢了,会长在鏊子上;快了,又会薄厚不均匀影响口感。别看一张直径约20厘米的煎饼只用小刮板轻轻地旋转360度即可成形,若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很难摊成。

煎饼摊成后卷入猪头肉、豆腐干、豆芽菜等配料开始调制煎饼蘸汁。蘸汁是吃煎饼时吃一口蘸一下的汤水。在清涧,有“一碗蘸汁一卷饼”之说,此话固然有些夸张,却说明了蘸汁是非常的清爽可囗,沁人心肺。蘸汁是用蒜泥、姜粉、醋等原料兑凉开水调制而成,用料的多少全凭经验。近些年清涧城内的煎饼摊、煎饼馆比比皆是,真正能调出好蘸汁的却为数不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涧城内卖煎饼的只有两三家,到了七八十年代才扩展到七八家,靠卖煎饼养家糊口实属不易。因为在那个衣不裹腹、饭难充饥的年代,很多人家虽知煎饼好吃却无钱品尝,只有逢年过节才买上一些给老人或孩子解解馋。大多卖煎饼的只是一手挎着煎饼篮子,一手提个蘸汁罐子在街上吆喝着去卖。如果遇上食客,双方往地上一蹲,卖煎饼的取出小碗舀上蘸汁递给食客,然后一卷一卷地卷好食客所要的配料放在食客的碗里。吃罢付钱走人,双方倒也省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好转,人们对美食的需求越来越高,曾经走街串巷叫卖的煎饼成了高档酒宴上不可缺少的风味美食。清涧城内大大小小的煎饼馆每天都是门庭若市,供不应求。

清涧是榆林市的南大门,而煎饼也早已成了清涧美食的代表之一,很多外地客人途经清涧时,都会点着名要吃清涧的煎饼。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清涧煎饼也逐渐走出了家门。行走在榆林的大街之上,制作清涧煎饼的摊点和煎饼馆数不胜数。48岁的白永平从2009年开始在榆林卖煎饼,每年他制作煎饼用的荞麦糁子不下100袋,年收入10余万元。除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外,积蓄还有不少。白永平告诉笔者:“刚开始时吃煎饼的人并不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客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还把煎饼捎到西安、北京等地,我们夫妻二人忙不过来的时候,还得请人帮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今的清涧煎饼,已经成为清涧人劳动致富的一条新门路。

清涧十大特产排名清涧特产有哪些值得买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