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佳县特产图片 榆林特产最好的商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02 07:02:18

一. 陕西省 榆林 榆阳区 榆林羊杂碎

榆林羊杂碎是陕西省榆林市的特色小吃。羊杂碎是由羊的头、蹄、血、肝、心、肠、肚、等混合烩制而成,所以被人们叫做“羊杂烩”。

羊杀后其内脏均以副产品处理,因此,也有“羊下水”的俗称。榆林自古以来以农牧业为主,牛羊成群,牛羊“下水”丰富。但是,早先榆林人并不吃羊杂碎,人们杀了羊后,羊肉留下,肠肠肚肚、头蹄杂碎都喂了狗。有一回,一家财主杀羊待客,羊杂碎太多,狗吃不完,便让长工扔掉。长工觉得可惜,便送给一家穷人,穷人经过加工,烩制的羊杂碎香飘十里。从此,羊杂碎这道菜在榆林出现了。

羊杂碎,贵在杂、碎。不杂不碎,吃起来就没滋味。羊的头蹄血肺,心肝肚肠,统统不丢弃,少了一样,做出来的杂碎吃起来便寡淡无味。洗涤是一道更精细的活儿。一副下水往往要洗上十多遍,还得在清水里浸泡一阵。这样处理的下水,干净去腻,又有羊杂碎特有的风味。然后用刀切成式样不同的片、块、丝、条、肚、条要切得极细,心肝血肺要搭配匀称。杂碎入锅,文火熬烩,还可再配上细粉丝。食用时按照个人口味佐以辣面、香菜、葱丝、姜粉等。

羊杂碎集羊内脏于一锅,形色繁多,肉质各异,味道酸辣兼宜,无腥不腻,汤鲜味美,入口生津,营养丰富,在气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食者往往半碗才下肚,便通身生热,一碗吃完,则热汗淋漓。羊杂碎既经济实惠,又食用方便。

二.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佳县蜜碗

佳县蜜碗

陕北佳县的“蜜碗”是当地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因其酥软清香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提起它的来历,老一辈人会给你讲一段有趣的传说:唐太宗的皇后长孙娘娘产后得了疑难重症,不论什么佳肴美味都吃不下去。一日,大臣魏征进宫探病,问了娘娘的饮食。太宗叹了一口气说:“皇后百样补品都不想吃,日渐消瘦,如何是好?”魏征奏道:“为臣听说葭县(现改为“佳县”)有一位张厨师善做民间小吃蜜碗,病人最喜食用,何不召来一试。”太宗闻奏,立即派人将张厨师传进宫中御膳房。

第二天一早,张厨师亲自给娘娘送去烹制的美食。娘娘见盘中所盛之物不是常见的水陆八珍,而是一个金灿灿的小碗,就发生了兴趣。她端起盘子仔细看了一阵以后,轻轻咬了一口,只觉得又酥又软,美不可言。接着又一口一口地慢慢品尝,吃得一点不剩。从此,娘娘胃口渐开,每天除吃两个蜜碗外,还能吃一些别的东西。过了一个月,娘娘脸色渐渐红润,过了三个月,已经完全康复,太宗大喜,以黄金百两、彩缎百匹重赏了张厨师。从此蜜碗名传中外。

蜜碗的做法是:每三斤白面,加十个鸡蛋和一斤蜂蜜,将面和匀,擀成半寸厚,切成手掌大的方块,捏成碗状,入油锅炸熟即成。

三. 陕西省 榆林 子洲县 摊黄儿

绥德小吃摊黄,是陕北的一种独特的食品,它的原料是硬黄米面或玉米面,再兑上些白面就能制作而成。因为是用鏊子摊的,于是就叫成“摊黄儿”。有的地方也直接就叫“黄”,可能是因为从它的颜色叫起的吧,因为不论是米面还是玉米面,可都是黄色的。

摊黄时要先将面粉用酵子发起,加碱调成糊就行了。现在市售的摊黄儿则多为小米面和玉米面,再掺以少许白面。面糊的调制有发酵的和不发酵的两种,发面的成品比较松软,不发面的成品则比较筋道。前者用开水将面调稀,晾凉后加入酵面发至起泡并稍有酸味,后者用温水将面调稀。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俗称“黄儿鏊”,分底盖两部分,均用生铁铸成。鏊子呈中间凸起之弧状,光滑油亮;周边隆起,便于舀入面糊烙制。盖子的大小恰好扣住底部,盖顶有环,供取下或扣上。摊黄时,把黄鏊子放在炉子上,还要把火压住,火不能大,火大了就焦了。摸上油,将面糊倒在鏊子中间,面糊自己就流满了鏊子,盖上盖,片刻间,只听“吱啦”的一声,就好了,翻过来,再烙一下约1~2分钟即熟,取下盖,用铁铲铲出置箅上,稍凉后折成半圆形即成。合格的成品,色泽焦黄而不糊,味道鲜香,十分惹人喜爱。

摊黄儿的原料为小米面、玉米面、糜米面、高粱面、荞面等,也可用小米面、玉米面掺以少许白面的混合面粉。

取面粉适量,调为糊状,经发酵后,用勺子舀取,均匀地倾入鏊子中烙蒸。烙制摊黄儿的鏊子俗称“黄儿鏊”或“鏊儿”,为生铁所铸,分鏊身与盖子两部分。鏊子底部铸有三只矮足,鏊身呈圆形,中间凸起,周边隆为楞圈儿状,鏊面光滑,油亮可鉴。盖子为覆碗状,盖顶有环或钮,便于揭扣。烙制时将鏊子置灶炉上,待鏊底烤热后,先涂以食油,再倾入面糊儿,加盖烙蒸。烙蒸约两至三分钟后,只听鏊内水汽“滋滋”作响,表示摊黄儿已熟。这时摊制者取下盖子,用小铁铲将摊黄儿铲出,置于箅上降温,待稍凉后折叠成半圆形,即成。出鏊儿摊黄儿色泽焦黄,香甜可口,十分惹人喜爱。摊黄儿有发酵与不发酵两种。发酵的松软,不发酵的筋道。发酵与否,完全依食者的喜好而定,并可根据不同食者的不同口味儿,酌加咸盐或白糖,以及其他佐料。

摊制摊黄儿要严格控制火量。火力不够,费时;火力太猛,摊黄儿易焦糊。有经验的师傅摊制的摊黄儿,每一张都焦而不糊,色香俱佳,此亦无他,惟手熟耳。

淮宁河川,春秋为狄地,是晋公子重耳避难的地方,晋公子的随从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当地百姓现在还称淮宁河川为重耳川。传说结束十九年逃亡生涯的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奖赏随臣,可介子推却隐居绵山,不愿食君禄。晋文公赏介子推心切,于是下令放火烧山,逼其出山。大火绵延数里,三日才熄。后有人在一棵枯柳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被烈火烧焦的尸骨,时在三月五日。晋文公闻讯后,悲痛万分,遂下令每年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是日,举国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寒食节”从此形成。据说“寒食节”初兴时,因担心有人燃薪烧炊,各地1还要深入里闾,逐一检查各家锅灶,看是否有生火做饭者,倘有违令者,便重重处罚。这样一来,谁家也不敢在“寒食节”生火做熟食了;一些想做热食的人家也只能偷偷在“投灶口”或院子里用石块支砌临时灶堂,燃火做饭。时至现在,在一些地方,人们摊制摊黄儿时,仍临时支砌火灶摊制,多不用家里的锅灶。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在一个村庄里,鏊子这种炊具顶多也就有几个,所以“寒食节”前,人们相互传递,转流使用。依民俗,借用鏊子时,需放入筐内,并用围裙苫严,不要叫别人看见;尤其不要叫狗看见,倘不慎被狗看见,摊制的摊黄儿则易碎且乏味。此为乡里荒唐可笑之陋俗,其实是没有一点儿道理的。

在陕北一些地方,也有在四月八日吃摊黄儿的习俗,有俗语云:“四月八,不吃摊黄儿不得发,吃了摊黄儿快倒塌”(一说“四月八,不吃豆腐不得发,吃了豆腐快倒塌”)。农历四月八日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日,是日吃摊黄儿是否与纪念佛祖诞生有关,尚不得而知。

四.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调鲜菜

调鲜菜白菜心、茴子白、苤蓝、黄瓜都可调着吃。将鲜菜清洗干净,切丝(黄瓜切片)加入适量盐、干姜面、胡椒粉、味精、鸡精、醋、酱油(根据口味自选调味品,不是全用),淋入麻油或黄油拌匀。调时可加入红、绿、黄色菜丝或片点缀。

五.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佳县绿豆

佳县绿豆

作为传统农作物,绿豆一直被作为间作套种、自产自用用作物,虽种植历史悠久,但产量、面积无规模可言。80年代一期,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绿豆自身清热解毒、止渴生津、安神补气、利尿消肿等独特功能能的作用,绿豆成为人们争相食用的五谷精品,行情暴涨。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把绿豆列为全县拳头产品,大力开发,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到1994年,全县绿豆种植面积发展为7万余亩,产量达500万公斤,农民仅此项可收入不下2000万元。佳县绿豆以品质纯正、色泽光亮、营养高、污染小等优点,畅销国内外,为佳县赢得了声誉。

六. 陕西省 榆林 榆阳区 榆林豆腐

榆林豆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驰名中外的榆林豆腐具有白嫩细腻、味香可口、营养丰富、价廉物美的特点,是榆林地方第一名菜。远方来客,都以品尝榆林豆腐为佳趣。
榆林豆腐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明代,榆林古城为长城线上的九边重镇之一。随着城市的扩大,兵民日益增多。但是,由于塞外副食品缺少,居民便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食之白嫩、细腻,昧香可口,与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样,慢慢就成为军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榆林豆腐是用优质黄豆和“桃花水”磨制加工而成,点豆腐用酸浆,则做出的豆腐色白、嫩软、韧细、味美、康熙皇帝巡榆时,当地名厨上了此菜,味美鲜嫩,皇上赞不绝口名之“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从此名传古今。.

历史渊源

豆腐作为一种传统养生食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刘安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招方士数千人在八公山说仙论道,炼丹著书。在炼丹中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刘安炼丹不成却发明了豆腐。之后,豆腐技法流入民间,广为传用。经历代推广,继承和发扬,现在,豆腐巳成为世界公认的保健食品, 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世界饮食文化,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欢迎。
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在典籍中有许多记述,《辞源》载曰:“以豆为之。造法,水浸磨浆,去渣滓,煎成淀以盐卤汁,就釜收之。又有人缸内以石膏末收者。相传为汉淮南王刘安所造。”英国最有权威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二卷690页提到:“豆腐的制作技术始于中国的汉朝。”丈史资料《古寿春漫话》、《秦春文史资料》、《淮南史话》、《州来古今》、《八公山古今》、《蔡楚古今》、《洛间春秋》和《安徽旅游》、《神秀八公山》、《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等书刊, 均有刘安发明豆腐的文字记载。
榆林豆腐有悠久的历史,始创年代有待考证。远在明代,榆林古城为长城线上的九边重镇之一。随着城市的扩大,兵民日益增多,由于塞外副食品缺少,居民使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食之白嫩细腻,味香可口,与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样,慢慢就成为军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公元1518年(明代正德十三年),武宗未厚照巡视榆林,住在凯歌楼。地方官将豆腐献上,武宗食后非常满意,赞叹为京城所不及,于是在榆林期间,每日必食。从此,榆林豆腐誉满京华。清康熙皇帝巡视榆林,吃了榆林的菠菜烩豆腐后,吟出了“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鹅。”的诗句。康熙回京后,有一日忽然想起在榆林用过的美肴,命御厨仿做,御厨莫知所措,派人赴榆调查,方知是“菠菜烩豆腐”也。榆林豆腐更是名扬天下。
据载,榆林城里的“豆腐巷”是因为做豆腐最早而出名。1948年,榆林城有传统豆腐坊25家。建国后,1956年公私合营,把个体户组织起来,生产收入由门市上缴商店,称为“豆腐业商店”。20世纪六十年代榆林豆腐传统制作逐渐转为半机械化,20世纪七十年代完全转为机械化,传统制作技艺逐渐消亡。1983年成立“榆林豆制品厂”,1996年解体。榆林豆腐采用酸浆点制,技艺独特,是真正的绿色食品,享誉全市乃至西安、北京、内蒙、山西、宁夏等地。
据相关资料显示,该城区有豆腐作坊300多家,从业人员千余人,每天生产水豆腐约7万斤,向本地销售约三分之二,向周边地区销售约三分之一。2005年8月,“泓玉豆腐”成功地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每小时可产豆腐1500斤,生产能力较人工生产提高了10倍。根据市场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全区大力推进豆腐制品的生产, 豆腐从业人员正在就豆腐的保鲜、保型、包装、销售、运输、花色品种、卫生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推广,新型的,科技含量高的“榆林豆腐”品牌将会更响亮。.

榆林豆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榆阳镇现辖行政区域。

七.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红枣

红 枣 红枣是本县传统的经济林木,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全县现有红枣林44374亩,年产红枣1000多吨,此枣色泽红润,油性大,核小肉厚,含糖量高,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营养丰富,具有养血安神,益脾和健胃功能,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府谷)

八.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洋蔓菁

洋蔓菁洋蔓菁株形如葵花,开黄色小花。食用部分是它的地下块茎。将洋蔓菁洗干净,加适量盐放入容器,压菜石半月后即可食用。也可以和烂腌菜放一起腌。酸甜脆嫩,独具风味。

九.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陕北洋芋

陕北洋芋好,美誉满三秦。陕北是著名的“洋芋之乡”,各县市都产洋芋,年产约20亿公斤。尤以榆林地区南部的佳县、清涧、绥德、子洲、横山、靖边等6县为多,品质较佳,驰名全国。全地区年产量在10亿公斤以上。此外,延安地区的子长等县也多,年种植9万多亩,年产1亿公斤以上。主要种植红皮和白皮两个品种,因其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外皮光洁,色泽艳雅,个大肉肥,质地细致,营养丰富,含淀粉较高,比其它产地高2%,耐贮耐运,品质优良,食用加工均宜,在全国洋芋品种中名列前茅,是深受洋芋产区欢迎的热门良种。

陕北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属暖、中温带,干旱草原性气候,年均气温10℃,年降水量450毫米,年日照2600小时,昼夜温差大,光合生产率高。无霜期150天左右,土壤为黄土,土质疏松,土层深厚,为洋芋的正常生长和高产优质提供了有利条件。陕北洋芋,个大、肉沙、味美、营养丰富全面。它的块茎含淀粉约22%~26%,蛋白质3%,脂肪0.1%~1%,每公斤还含有维生素C160毫克,以及钙、磷、铁、钾、维生素B1、B2、B9和胡萝卜素等,含热量660~1130千卡。其矿物质的含量比一般谷类粮食高1~2倍。1个人若每天吃0.5公斤洋芋,便可获得足够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在工业上,洋芋的用途更为广泛。它可以加工淀粉、酒精、合成橡胶、电影胶片、人造丝、香水、葡萄糖、糊精、糖浆等数十种工业产品,因此有“万能作物”的称号。洋芋又是一种药物。早在古代,人们就用它来治疗肠胃不适,热咳等疾病。食之有和胃、调中、益气之功效。治疗胃溃疡、习惯性便秘、皮肤湿疹等都有明显的疗效。生洋芋捣泥外敷,治湿疹、腮腺炎、烫火伤;鲜洋芋汁,内服可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慢性胃痛、习惯性便秘、催吐解毒等作用。它又是“减肥食品”,具有保健作用。

十.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佳县洋芋

佳县洋芋

洋芋可谓是本县种植最晚、发展最快、在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方面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农作物。全县种植面积占到粮作面积的1/4,总产量1.5亿公斤。经过多次改良换代,目前县内种植的主要品种有“沙杂15号”、“69—11”、“东北白”等。

洋芋可谓是本县种植最晚、发展最快、在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方面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农作物。全县种植面积占到粮作面积的1/4,总产量1.5亿公斤。经过多次改良换代,目前县内种植的主要品种有“沙杂15号”、“69—11”、“东北白”等。洋芋既是当地人民群众的主要副食品,支撑农民温饱;又是加工粉条和其他高科技产品的主要原料,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据统计,全县每年加工洋芋5000万公斤,制粉条、粉面800万公斤,可收入现金3000余万元。

榆林特产哪里买最便宜榆林特产排行榜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