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十大特产 西宁必买奢侈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01 23:35:58

一.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西宁毛粗纺纱

西宁毛粗纺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西宁毛粗纺纱

青海省纤维检验局

6401103

二.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西宁毛

西宁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青海藏羊的毛,色白、丝粗、具有很强的回弹性和光泽度。用这种西宁毛织出的纺织品柔美温暖,大大优于其它地区的毛织品。因而,自古以来很受各族人民和外商的欢迎。

三. 青海省 西宁 湟源县 湟源排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内地客商云集湟源县城,湟源城内商铺为招揽顾客而纷纷制作名号招牌,招牌内插蜡烛,夜晚一点亮便熠熠生辉。后来各商铺的名号招牌制作得越来越精致华美,成为带有底座而形态图案各异的牌灯,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即是在牌灯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文化: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初街市商家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招牌,内燃蜡烛,十分醒目,此后又逐步发展成为有底座、图案、形式迥异,能横跨街道的排灯,每逢元宵佳节便进行展出,成为湟源县城的一大文化亮点2006年,湟源排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工艺:湟源排灯的框架用上好木料制成,框边雕刻精细考究,其形状有长方形、马鞍形、扇形等,一般长2米,高0.6米,厚0.4米左右,前后面分3至6档,每档画一图案,内容为商家自选的历史人物、典故、山水花鸟等,各图之间相互关联,里面仍用蜡烛点亮。入夜以后湟源城街道上一排排排灯交相辉映,绚丽多彩。此俗一直沿袭到清末民初,并得到当地商会、火神会的支持,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都会举行排灯展挂活动。

四.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酥油花

湟中县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是以洁白细腻的酥油为原料调入各种矿物质颜色制成的油塑艺术品。塔尔寺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壮观,内容丰富多彩。有奇花异草,有珍禽异兽,有山水图画。有小巧玲的亭台楼阁,有栩栩如生的佛像人物,千姿百态的大型历史和神话题材的油塑更属佳作。石榴、萍果、桃等盆景都水灵灵地像真的一样。酥油花的制作必须在冬季低温下进行,因而塔尔寺酥油花都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塔尔寺灯节展出,届时来自西藏、内蒙古,四川等地的农牧民及海内外游人云集山之中,山上山下,寺宇周围,入山人海,为一睹晶莹剔透的酥油花。

酥油花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展出时,由民族管乐器为主组成的花架乐队演奏出节奏缓稳、庄严肃穆的花架音乐乐曲,来烘托宗教气氛,并随着灯光的闪动;在含蓄典雅的音乐中,展示出酥油花雕塑的群体千姿百态。塔尔寺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壮观,内容丰富多彩。

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最早产生于西藏的苯教。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寺内供奉。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在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还供奉了一束“酥油花”,这就是酥油花的来历。塔尔寺是宗喀巴的诞生地,不久酥油花就传到这里,并在塔尔寺得到弘扬和发展,在明万历年间这种油塑技艺传到塔尔寺后,在当地艺人们长期精心研制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藏族信教群众有向寺院奉献酥油的习俗,一般仅供点佛灯和僧人食用。而每逢藏历年正月十五之前,他们将纯净的白酥油送到塔尔寺,寺中的僧艺们在其中揉进各色矿物染料制成塑造用的胚料,然后在寒冷的房间中搭架塑造。为防止制作中酥油因体温融化影响造型,他们不时将手塞进刺骨的雪水中降温。

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佛祖释迦牟尼的塑像从唐朝的都城带到了西藏小昭寺。当她泪湿衣襟、抑制不住思念亲人的苦痛时,就来到佛祖的像前,焚香跪拜,遥寄情思。后来,金城公主进藏后,将佛祖的塑像转移到金碧辉煌的大昭寺供奉。这一年的正月十五,信徒们向佛祖敬献供品时,排来排去,六色供品中独缺鲜花。于是决定,以家家户户都有的酥油为原料,制作与鲜花并无二致的奶油花。

酥油花虽名曰“花”,但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佛祖神仙、菩萨金刚、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林树木、花卉盆景组成各种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立体画面。它的造型特点和手法类似国外盛行的蜡像艺术,但不宜长期保存。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的精、繁、巧的特点,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极多的内容。大至一米到二米,小至十到二十毫米的人物走兽,个个精到,力求写实,而其姿态神韵力求传神达意。在画面布局上则继承佛教壁画中“异时同地”的处理方法,在同一画面中将一个

五. 青海省 西宁 城西区 擀面

青海的擀面有四种作法:一是长面,即面擀好后,切成长状,调以臊子叫“臊面”,吃这种面招待客,有“长福长寿”、“长来往”之意
二是凉面,即面擀好后,切成细长条,煮熟拌上青油冷却即食
三是旗花,又叫寸寸子,即将擀好的面(稍厚)切成2寸长条状
四是麻食儿,即将擀好的面切成正方形后,将一对角捏之。( 西宁)

六.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西宁大黄

因历史上集中于青海省西宁市分级、包装、外销而得名。原植物多为野生,分布于东部山区和玉树、果洛、黄南、海北各州海拔4300米以下的高寒地区,商品药料分箱黄与包黄两种。

西宁大黄是指青海省主产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根及根茎,以质地优良、色泽鲜亮、油性大,蒽醌等主要有效成分含量高,纯天然、无污染、加工手段独特而驰名中外,冠以“西宁大黄”之称,是青海省量大质优的著名地道药材之一,使用历史悠久,药理作用较多,临床应用广泛。

青海的大黄生长于高寒潮湿地带,系寥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它的品种通常有掌叶大黄和鸡爪大黄之分,实际上,主要是唐古特大黄和它的变种,在果洛、玉树、黄南藏族自治州各县均有野生,西宁地区及农业区居民庭院中多有栽培,既绿化庭院,又可采集作药用,一举两得。大黄加工外销又分箱黄和包黄两种规格,箱黄质量标准高,主要销国外,包黄则销国内。

西宁大黄是我国的四大中药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70 年我国就开始使用了大黄这种药材,公元前144 年大黄开始运往国外,近几百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大黄主要出口国。青海出产的大黄又是全国大黄中的优良品种,出产历史悠久,以质量好、产量高和疗效佳驰名中外,最高年出口量达 50 万公斤。历史上西宁长期是青海全省大黄的集散地,故青海大黄又称“西宁大黄”。大黄系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又名火参、金木、破门、绵纹。藏语叫“君木扎”。青大黄生长于海拔2000-3500 米的高寒地带,在高山灌丛和山坡草地常见,喜凉爽潮湿气候和疏松肥沃土壤。茎直立且中空,茎节膨大,平滑无毛,叶似蓖麻,每年4 月发芽,6 月抽茎,7月开花,9月结籽。青海大黄共有7种,其中最为名贵且产量特高的:一种是掌叶大黄,叶面呈手掌形状,茎高 105-3米,夏季开绿白色小花,排列成圆锥花序;另一种是唐古特大黄,是掌叶大黄的变种,叶片深裂成鸡爪状,也1爪大黄,花淡黄色。这两种大黄在果洛、玉树、海南、海北。

七.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抓面

抓面是西宁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将羊肠、羊肉、牛头皮、腱子(可以随您的口味任意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放在已经煮熟,并用肉汤反复过热的面上,调醋,蒜、韭菜沫、盐等调料。并伴以热汤与面共食。抓面汤色淡黄,肠段洁净,头皮筋斗,腱子绵软、面条金黄,葱末浮上,萝卜丁沉在碗中,夏天吃凉

、冬日可吃热,实属实惠之小吃。推荐:南商业巷内有一家店面不大的“进江抓面”、华联超市花园店对面花园南街有一家“铜锅抓面”、互助巷内有一家“马贵抓面”、青海宾馆门口东侧“五一抓面”、小桥朝阳东路“八宝铜锅抓面”抓面也需要赶早吃,一般到中午都卖完了。

八.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安多面片

“安多”是藏语,指青海、甘肃、四川西北部藏族聚居地区。这一地区的藏族,喜欢吃一种做法简便而又香绵可口的面食,即安多面片。

制法:

1、面粉加温水揉成团,比擀面条的面揉得软一点,再用刀将面切成4寸长的厚块。

2、摆整齐,表面涂少许食油,再用干净湿布盖上备用。

3、煮面片汤将羊肉切的盐,再加水,烧开成肉汤。

4、将备好的面取一条在案板上压成扁长形,然后慢慢地抻,抻得长长的绕在左手腕上,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掐住一端,用右手一小块一小块地拉断投往肉汤锅里,不一会儿香热的面片就起锅了。爱吃辣的放点辣椒,爱吃酸的加点香醋。

特点:口味随人意,香辣酸绵,暖脾开胃。

九.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西宁毛地毯

西宁毛地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特定品质

青海藏系羊的羊毛为原料,做工精细,具有坚韧耐磨,富于弹性、质地柔软、光泽晶亮等优点且使用年代越久,光泽度越高的特点。

文化典故

青海生产地毯的历史悠久,是全国最早生产的地区之一。据《纺织史话》记载:1960年在青海省都兰县发现的古代建筑遗址出土一块“8”字扣毛毯残片,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东汉时,青海湖地区已流传栽绒地毯的编织工艺。

十.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彩陶

青海彩陶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中发现,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到西部柴达木盆地有新石器时代及较晚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址500余处。其中属新石器时代的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铜石并用时代的有齐家文化类型;较晚时期的有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在这些文化遗址的发展掘中,各类陶器,特别是彩陶是主要出土文物。 这些彩陶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古代青海地区文化发展历史概况和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历史渊源。为满足群众需要,青海省工艺美术厂从这些彩陶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6件,缩小尺寸,复制出一套精美的仿石彩陶工艺美术品,批量生产,供应市场。其中有民和县大庄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双-瓶、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瓶、民和县核桃庄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圆圈波纹壶、乐都县柳湾出土的马厂类型四大圈纹单耳长颈壶、西宁兴海路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双钮盆等。这些工艺品,忠实原物,制作精细、古色古香,不仅有艺术观赏价值,更有考古参考价值。( 海西)
西宁必买的十大特产是什么西宁十大必买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