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宇宁越南特产 钦州最好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20 21:48:26

一. 广西 钦州 浦北 浦北石斑鱼

    石斑鱼是钦州四大海水名优产品之一。它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当地售价100-120元/公斤,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供不应求,远销港澳、东南亚和日本等。钦州沿海常见的品种有宝石石斑鱼、六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青石斑鱼、纵带石斑鱼等。目前钦州采用网箱养殖形成了网箱养殖基地。(浦北)

二. 广西 钦州 钦北区 坭兴陶

坭兴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坭兴陶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钦州坭兴陶艺作品于1915年参加美国巴拿马旧金山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名列中国四大名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饮誉中外。近百年来,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展览会评比并获得大奖40多项,坭兴陶产品远销东南亚,东欧,美洲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坭兴陶

历代坭兴陶珍品被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中国科技馆、中-事博物馆、台湾历史博物馆、南京历史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馆、广东、北京、天津、大连、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西、安徽、内蒙古、澳门等二十个省、市工艺美术馆和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博物馆或艺术馆收藏。最近,坭兴陶“连心碗”被指定为国宾礼品赠送东盟十国领导人。

坭兴陶古称越陶

坭兴陶

民国九年(公元1921年)城东七十里平心村农于山麓发现逍遥大冢,内藏宁道务陶碑一方,旁有陶壶一个,此碑刻有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3年)字样。迄今(2006年)已历1273年,民国二十八年夏,醴江处士林绳武对宁道务陶碑进行了考证:“此志民纪九年出土,于钦江上游距城七十里之平心村,质为陶土,初出土时,异常松脆破为大小十块,村人任意分藏,无人辨别其朝代及人物。十七年武因总纂县志,遍搜金石,始发现为陶刻,既而汇集块片,合读首尾,始知为唐刻,且知为宁越郡(即现钦州市)第五世刺史宁道务墓志……吾国数千年志著录,未曾有千言以上之陶刻,此志乃达千六百余言……而道务乃中国第一陶刻也,今国人渐知钦县陶产,远迈宜兴……”。

钦州坭兴

盛于清朝咸丰年间,胡老六创制吸烟小泥器,精良远胜苏省之宜兴。亡后潘允兴、尤醉芳、郑金声相继而出,研究日精。当时生产的产品有各种吸烟小泥器、茶壶、小花瓶和文具。从事此项生产的有40多家,其中较负盛名的有“黎家园”、“仁我斋”、“符广音”、“麦兴记”、“潘允馨”等家。
至清同治年间,从事坭兴工艺的人家,大都聚居于市城南鱼寮横街设店经营,形成一条坭兴巷,即“烟斗巷”。
清光绪年间,坭兴陶,已驰名于各省。自钦设道署后,-来往较多,无不购坭兴陶带出外省,名传各地。清末民初期间曾参加世界性的陶艺评比,均获大奖。
据台湾台北市印行的《钦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李象来钦做官,曾由官家开设坭兴习艺所,在其产品的底部有‘钦州官窑’小方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晚清、民国时期制作的坭兴陶器有二十多件,其中一件为风格独特的白泥纹瓶,瓶高29.8厘米,器底落印阳纹“钦州官窑”款。从它的胎体和制作工艺断定其使用的泥极细腻,烧成后都经过磨光,有玉质效果,这是它区别于其它窑口生产的陶器的主要特征。

坭兴陶的历史

考证坭兴陶的历史,在清朝中叶时期,还没有确切的名称,至清朝咸丰年间,钦州陶器发展鼎盛,坭器得以广泛兴用,故得名“坭兴”。坭兴陶产品主要有茶具、文具、食具、咖啡具、花瓶、花盆、熏鼎及仿古制品等八大类,以及电热炊具等系列产品,花色品种达六百余种。大的有高达二米的大花瓶,小的有直径仅三厘米的小茶杯。其中以各式茶具、花瓶笔筒、盆景和食具最负盛名。
钦州坭兴陶,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早在1915年美国召开的“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组团参加国际大赛,钦州坭兴陶就荣获金牌奖。
钦州坭兴陶艺人名传四海。从清朝起,曾被光绪皇帝、袁世凯、段其瑞召见。新中国成立后,坭兴名家荣幸地受到-、-、-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历代诗人、著名的书画艺术家对钦州坭兴陶情有独钟纷纷作诗赞誉。
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钦州坭兴陶和广西“壮族织锦”一起列入被保护的民族特色工艺品。钦州坭兴陶当属广西两件宝之一。

坭兴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钦北区、钦州港经济开发区、三娘湾旅游管理区、灵山县陆屋镇现辖行政区域。

三. 广西 钦州 钦南区 钦州海虾

钦州常见的虾有河虾、海虾,其中以天然海虾最贵,养殖海虾次之,河虾第三。海虾以大虾(对虾为主),其他的有斑节虾、虾勾搭(濑尿虾)等等,河虾以黄屋屯江产野生江虾也比较昂贵。虾类的食用一般来说大个头的以白灼为主,中等的有用盐焗、偏小的一般有用来炒苦瓜。

四. 广西 钦州 钦南区 钦州黄瓜皮

钦州黄瓜皮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钦州黄瓜皮是广西钦州钦南区的。

钦州,宋朝时期称宋寿郡,梁代称安州,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州为钦州, 据传,钦州黄瓜种植于宋朝时期,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钦州民间俗称“短藤白皮黄瓜”,为一年生瓜类。明朝林希元编著的《钦州志》记载:“黄瓜,性冷,伴肉条食之。”意为钦州所产黄瓜,有清凉解热之功效,可生吃,清津止渴;压榨淹制后,切粒伴炒肉,色味俱佳,是钦州民间独特的菜肴,常为民间节日和婚宴主要菜谱,也是民间主要礼品。 相传,清道光年间,粤籍御厨锦长青选用钦州黄瓜精心酿制黄瓜皮,深受皇室喜爱,从此,钦州黄瓜皮名声鹊起,堪称岭南一绝,与荔枝、龙眼一起被誉为岭南三宝,素有“宁舍鱼翅燕窝,不舍钦州瓜皮”之说。清末翰林冯敏昌对钦州瓜皮情有独钟,每餐必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钦州市多家黄瓜皮加工生产厂家采用新的加工技术,选用纯正钦州鲜黄瓜,结合传统工艺精制,保持原有的自然风味,口感脆嫩,鲜香可口,秉承“精、素、清、野”的风味,开袋即食,异常便利,是钦州市著名地方,是钦州市民家庭常备的风味小吃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所在地域: 广西

申请人: 钦州市黄瓜皮行业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钦州黄瓜皮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北邻广西首府南宁,东与北海市和玉林市相连,西与防城港市毗邻。包括钦州市现辖区的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浦北县。钦州黄瓜皮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07°27′~109°56′,北纬20°52′~22°41′之间。区域内钦州黄瓜皮制作原材料钦州黄瓜的生长面积为1万公顷,年产量3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钦州黄瓜呈三棱圆柱形,长15~20cm,横径4~6cm,单瓜重200~300g,系制作钦州黄瓜皮之原料;腌制压榨 后的半成品为长扁形,瓜皮黄白色有皱纹;成品为1cm×2cm的切片, 呈黄白色,皮薄肉厚,质地嫩脆爽,味咸酸清香,可食率100%,清爽开胃,品质佳,是佐餐之上品。 (2)内在品质指标:钦州黄瓜皮能量60kj/100g~200kj/100g,蛋白质0.5g/100g~3.5g/100g,脂肪0.3g/100g~1.6g/100g,碳水化合物1.5g/100g~5.0g/100g,钠400mg/100g~3350mg/100g。 (3)安全要求:钦州黄瓜产地选择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2),种植过程执行《无公害食品黄瓜生产技术规程》(NY/T5075-2002),产品安全指标须符合农办质〔2013〕17号中瓜类蔬菜的要求。

五. 广西 钦州 钦北区 小董麻通

小董麻通是钦州市钦北区小董出产的地方名牌小食品。小董麻通用香糯粉加红肉芋粉为主料,配入白糖,搓成小粒,置于油锅中炸成直径三四厘米、长达10~12厘米、中间发泡而不空的小圆柱,再裹以薄糖,周身滚贴炒香的芝麻即成。因用芝麻包裹,内如通草而得名。小董麻通具有轻、香、甜、酥、脆俱全的特点,大而不重,甜而不腻,酥脆爽口,食后余香满口,令人回味。1981年在广西糕点制作工艺评比会上,小董麻通首摘桂冠,名列前茅,其后获奖连连,名声远扬,成为春节期间和平常品茶最受人欢迎的食品之一。

小董麻通分为黑麻通和伯麻通两种,黑麻通用黑芝麻制作,白麻通则用白芝麻或退壳的黑芝麻制作,其中以白芝麻制作的麻通最佳。小董麻通主要有“董江”和“铜鱼”两个牌子产品,均为上品,其余牌子次之。

六. 广西 钦州 钦北区 钦北果园鸡

优质生态果园鸡是中国黑叶荔之乡——钦州市钦北区的地方名优,俗称逍遥鸡,中心产区位于钦北区的小董镇,分布于钦北区北部的大洞、那蒙、大寺、板城、长滩、新棠等镇,因当地习惯利用果园自然放养而得名。

利用果园自然放养的果园鸡品种优良,养殖场地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放养于山上果树下的“果园鸡”摄食大量的青草、昆虫和泥土等,无任何污染和药物残留,骨骼细、肉嫩细滑、味道醇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无公害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在广东、港、澳和海南市场享有盛誉。2003年12月,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之乡专家委员会授予钦北区“中国果园鸡之乡”称号。

位于钦北区小董镇的香港独资企业钦北宏达果园鸡养殖有限公司是钦北果园及的养殖龙头企业,该公司实施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致力于果园鸡养殖。2003年6月,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该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获得出口活禽资格的企业。 

钦北区的名优“果园鸡”俗称“逍遥鸡”,在广东、港、澳和海南市场享有盛誉。“果园鸡”养殖场地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放养于山上树下的“果园鸡”摄食大量的青草、昆虫和泥土等,无任何污染和药物残留,因而具有骨骼细、肉嫩细滑、味道醇香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全区已建立“果园鸡”规模化养殖场47个,养殖户3500户,年出栏肉鸡可达3000多万羽。

七. 广西 钦州 浦北 浦北蚕丝

今县境内种桑养蚕盛于明朝中叶和清朝。据《廉州府志》载,当时的归德图(今六艰乡、平睦乡)“各处多种桑养蚕,名为‘归德丝”’。蚕种是“金丝种”,织造的丝绸布细密均匀,柔软轻飘,金光灿烂,衰于民国中期。

解放后,养蚕传统得以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是银丝,主产区是泉水、石、安石等乡,1990年全县产蚕茧510多吨,是广西产茧超万担的五个县之一。

1989年泉水缫丝厂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60吨,产品均为B级、A级。产品出口英、法、美、加和东南亚国家等。

八. 广西 钦州 钦南区 钦州黄鱼

黄鱼近年来也成了市场上常见的鱼类,以前由于刺多且烹饪耗油,不受欢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它也成为人们日常购买的鱼品,因刺多,因此烹饪时均先油炸,以炸脆其刺。因此主要做法就是用来油炸或者油炸后做酸甜黄鱼。

九. 广西 钦州 钦南区 钦州猪脚粉

钦州名气最大的名小吃,用当地特有的上好细米粉,配以调制好的熟猪脚做佐料而得名,香辣鲜爽,一般都是5到7元一碗,分量很足,各大小餐馆和街边小摊都可吃到。

钦州猪脚粉,神仙也打滚。钦州的招牌美食在钦州,原汁原味的猪脚粉很讲究。首先,是猪脚的炮制,一般是晚上烤猪脚,凌晨三四点就起来炸猪脚,起一个大锅,放入足够的油,炸到一定程度,再放到锅里加入配料焖炖,炖到猪脚肉里都渗够了配料的味道,而那些炖猪脚的汁是最香的了。其次,就是粉,有大粉和细粉选择,根据个人爱,将大片切粉卷起切成两指宽的小块,泡上猪脚汁就是很美味了。即使不吃猪脚单吃汤素粉也很过瘾。

十. 广西 钦州 钦南区 钦州文蛤

文蛤(Meretrix meretrix),又名花蛤、黄蛤、海蛤,本地俗称车螺、飞螺,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真瓣鳃目、

钦州帘蛤科、文蛤属。贝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其长度略大于高度,壳质坚厚。两壳大小相等。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两壳顶紧接,并向腹面微弯。小月面狭长,呈矛头状。盾面长卵圆形。韧带短粗,褐色,突出壳面。贝壳表面光滑,被有一层黄褐色光滑似漆的壳皮;轮脉清晰,由壳顶开始有锯齿状的褐色带,无放射肋。壳内面灰白色,后部边缘呈紫色。文蛤喜生活在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细沙质海滩。

文蛤肉嫩味鲜,是贝类海鲜中的上品,素有天下第一鲜的美称。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9克、脂肪0.8克,还含有人体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及钙、钾、镁、磷、铁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唐代时曾为皇宫海珍贡品。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成干品和罐头食品。活文蛤和冻鲜文蛤肉均是出口创汇的产品。

文蛤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疗药用价值,《本草纲目》称它能治“疮、疖肿毒,消积块,解酒毒”等病。近代研究又表明,文蛤有清热利湿、化痰、散结的功效,对肝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哮喘、慢性气管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等病也有明显疗效。食用文哈,有润五脏、止消渴,健脾胃,治赤目,增乳液的功能,深受国内外食客欢迎。

钦州湾沿海盛产文蛤,全年均有生产。

钦州有几家越南特产店钦州特产哪里买最正宗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