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特产点心图片 汕头市点心食品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01 20:35:33

一. 广东省 汕头 潮阳 鲎馃

棉城为潮阳市的城区。先民以本地农副甘薯粉,和以大米及海鲎的肉和汁为主料制作而成。制法是将大米煮成稀粥冷却,加入薯粉,鲎肉和汁,搅匀粘合,盛入蟠桃型的陶模内,再放上鲜虾和猪肉碎,蒸熟后脱去馃模,放进生油或猪油锅里,用隔水浸炸方法炸至外表呈浅金黄色即成。吃时再蘸以辣椒酱掺酱油的酱料。其特点是外皮酥脆,内里热透嫩滑,并具鲜、辣、香、咸。鲎馃是粉馃中的精品,早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就用以奉客。近代以来馅料更为讲究,有的加上香菇、鲽脯、花生一起调制,气味更香甜可口。回乡华侨、港澳同胞常专点品尝。

二. 广东省 汕头 澄海 东里猪脚饭

东里猪脚饭

猪脚饭最初起源于东里的街边大众食品--半碗叠,顾名思义,半碗叠即是在盛有半碗米饭的碗中叠上一、二块用东里传统卤水手艺卤制的猪脚供顾客食用。东里猪脚饭选用优质泰国香米煮饭,饭软滑而富于弹性、入口香气四溢。

东里的猪脚饭至上世纪80年代初才走上规模化经营之路,正式登上大雅之堂。卤猪脚除供应店前顾客外,许多餐厅酒楼也慕名纷纷上门订货,好多顾客还特地购买卤猪脚捎给远在广州、深圳、香港、台湾等地的亲友,供不应求。

选料方面,店家特选皮白浑圆之猪后脚,因猪后脚较之前脚瘦肉较少,有利于久熬而肉不散。将猪后脚用刀破瓣,再每隔1厘米横砍一刀至骨断皮连。猪脚的卤制过程是在陈年老卤汤的基础上,酌量加入上好的酱油、冰糖、八角、豆寇、丁香、香菇、大蒜头等原料,猛火煮开后放入猪脚,半个小时后改为小火熬煮,约3个多小时整个猪脚香汁渗透、皮肉软烂,即可熄火。待卤汤凉却后捞去上层凝结之猪油,然后装入沙锅,一般每一个沙锅装4只猪脚,再用保鲜膜覆盖沙锅口后置于冰柜冷藏结冻即成。

入口软烂无渣、肥而不腻、香气四溢、胶绵而不沾牙,果然名不虚传。

三.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岷县点心

岷县点心是甘肃省岷县经典的传统小吃。皮薄个大,份量足,加工原料丰富,生产工艺考究,百吃不厌,是难得的美食。点心馅里增添新的原料,有绿红丝、玫瑰糖、核桃仁、花生米、冰糖、白沙糖、金桔、胡麻油油、和各种香料,不仅大大提升了岷县点心的口感,更加提升了岷县点心观感,使其达到了真正的好看又好吃,岷县点心健康绿色食品。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地处甘川公路过境地,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商品集散的繁华商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自唐代以来,茶马互市就在这里得到发展,明代达到鼎盛时期。由于经济文化交流与贸易的发展,岷县人养成喜经商、善经营的传统。岷县点心就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南北点心制作工艺,逐步形成的特色食品。在原有岷县点心的基础配料上,经过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大众的口味,精心研制,精准筛选配料的基础上打造出岷县双喜点心。

岷县人把点心又叫“酥食”,其实岷县点心就是由中国古代所说的“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有甜馅的酥饼。至少在汉代就有酥类面食,《三国演义》里有杨修戏弄曹操的“一盒酥”,所谓的酥,就是今天的酥饼之类的食品。酥类大多为水油面皮酥。按照加工方式分有:明酥类,如鸳鸯酥油、萱化酥,藕丝酥等;暗酥类,如双麻酥饼等;半暗酥类,如苹果酥等。其他还有桃酥、莲蓉甘露酥等混酥品种。

岷县点心皮薄个大,份量足,加工原料丰富,生产工艺考究,百吃不厌,是难得的美食。岷县点心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多年前,由于受当时经济、文化和交通落后的影响,原材料品种单调,加工方式落后,点心馅是蜂蜜拌面粉,点心皮为白面和油,然后放在铁鏊里用木炭火烤熟,吃起来像烙甜包子似的。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商贸交易日益活跃,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岷县,同时也将各地的点心制作技术和各种原料带了进来。岷县点心就在吸收南北风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点心制作师们开动脑筋,不断革新,在点心馅里增添新的原料,如绿红丝子、玫瑰花、核桃仁、花生米、冰糖、白沙糖、豆沙和各种香料,并纷纷设立店号大量经营。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公私合营岷县副食品加工厂,10多名点心制作师傅专门加工点心,并由过去的手工捏制改变为木模具制作。再烙印上各种花鸟图案,既好吃又好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岷县点心的制作在手工作坊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竞相显艺,形成规模生产,远销省内各县,产品供不应求。当地群众更是把点心作为婚庆喜聚、逢年过节、招待宾客和馈赠亲友的上品。

岷县点心的制作有两部分:馅子的制作和点心皮面制作。

①馅子的制作:先将小麦精粉蒸熟,凉冷擀细,并用细箩过一遍,然后放入大油、清油、芝麻、花生米、核桃仁、红绿丝子(桔皮用糖淹制后切成的长条)玫瑰花(也需用糖和酒淹制)拌匀待用。

②皮子面制作:皮面是由一定比例的水、面、油揉和制作而成,百分之五十的油和百分之五十的面和匀就是油面,也叫“酥”。把皮面和油面卷成面卷,擀开,然后包入馅子,呈圆型然后压扁,最后在点心表面用食用色素压花,并压上黑白芝麻,然后用铁鏊加木炭烤熟即可(现在改用烤箱烤制)。

岷县点心风味独特,酥软可口,油而不腻,是人们节假日的美食和馈赠亲友的佳品。现在,岷县点心加工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信息来源:岷县人民政府网

四. 广东省 汕头 澄海 精制芋泥

甜类菜肴。精制芋泥为宴席佳品。

煎制芋泥,以淀粉质较多的槟榔芋为佳,其他芋种次之。

制作时先将芋头洗净蒸熟,剥去外皮,辗压成芋茸。先备铁锅放入猪油,随后将芋泥及白糖放如,用文火煎熬,并不断用炒勺翻搅,至芋、油、糖充分溶化融合,至有一定粘稠性和光亮度即成。

以芋泥、玻璃芋泥、金瓜芋泥和清汤芋泥等多样品种,其特点是柔软滑润,甜而不腻。

五. 广东省 汕头 澄海 隆都米糍

隆都米糍

米糍,俗称“米钱”,是用糯米磨粉,加水搅拌成软块状,煮熟后再反复揉拌作为皮,用加油的乌豆沙或瓜丁作馅,再用扁圆体木模印制而成。米糍制成后,再添上一些芝麻,这样吃起来更有一番口味,有香、甜、柔、滑等特点,令人赞不绝口。

六. 台湾省 台南 赤崁点心店

台南的招牌名点“棺材板”,就是在此改良创新后,打响名号。棺材板原名“鸡肝板”,相传早在清末即十分风行;店东改以鸡肉、虾仁、花枝、马铃薯、青豆等材料配上奶水面粉糊,调制内馅,滋味更加鲜美丰富。( 台南)

七. 广东省 汕头 金平区 腌咸菜

即腌大芥菜。潮汕农民种大芥菜很有技术,每个包芯如小钵那么大,每株连外瓣一般都有几斤重,俗称"大菜"。咸菜的腌制是把收割的大芥菜去掉残瓣外叶,干破为两半或四片,晒去外表水份,用盐揉得外瓣稍软,放进陶缸中,要一层层放得整齐均匀,每层又要加撒食盐在上面,表层要多些。再用石头压着。几天之后,一缸满满的大菜变成八分满,就可吃用了。如数量较多,可以吃上一年。只要取用时手要干,不要滴进生水就不会发霉。腌制一两个月内的称为"新咸菜",几个月以上的称为"老咸菜"。感菜是潮人吃白粥的最常用佐餐腌菜,还可以配合肉或鱼类、海贝类煮成汤菜。( 汕头)

八. 广东省 汕头 南澳县 澳菜

澳菜指南澳出产的天然紫菜干品。在我国沿海岛屿的潮间带岩石上,生长着许多营养丰富的藻类,南澳海区出产的紫菜因其品位高而享有盛誉。据说早在1876年,英国一位船员通过万国公司的管灯人捎带了数捆采自南澳县南澎岛的天然紫菜回国食用,其独特风味轰动了这位船员的故乡,成为澳菜的一段佳话。

为何说澳菜品位高?原来南澳岛地处东海与南海的交界处,寒暖流交融,温度适宜,潮流畅通,海域无污染,水质含氮量高,故紫菜菜片薄嫩,光泽紫里透亮,味道鲜甜适口,所含蛋白质、钙、碘、铁、磷、糖及维生素、胡萝卜素、尼克酸等物质丰富。

澳菜不但是逢年过节喜庆筵席上的汤料佳品,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能减轻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对男性0,老年人便秘,降低胆固醇等有一定疗效。老年人常食紫菜,有利于防老化。医学家的还把紫菜视为治疗胃溃疡的最佳海蔬。

南澳传统用以做汤的食法:将紫菜放置木炭火上烤至变为绿色,放凉,用手揉碎洒至做好的汤里,清甜可口,风味特别。

九. 广东省 汕头 濠江区 鸭母捻

名小食。一种有馅的糯米粉制汤圆。取其形似母鸭在水上游荡浮沉而撰名。本为元宵节的小吃,故俗称元宵。

据传,宋代已有元宵节家家吃汤圆的习俗,取其平安吉利,合家团圆之意。清代水粉汤圆用水粉作汤丸,滑腻异常,中用松核桃、猪油、糖作馅,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亦可。水粉的制法:以糯米浸水一日夜,带水细磨,用布盛接,布下加压以去其渣,取细粉晒干备用。此法一直流传。

潮汕的鸭母捻,制作时将糯米磨成浆,压去水份,调成糯米浆皮分别包裹豆沙、瓜册、芋泥等馅料,揉搓成形似鸭蛋状,放入糖汤煮熟。

十. 广东省 汕头 濠江区 炒糕稞

炒糕粿是潮汕传统名小吃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炒糕稞烹制行家徐春松(原籍潮州)便在汕头市新兴街茂成号专营闻名,号称老徐炒稞。新兴餐室老徐炒糕粿,2002年被评为“广东名小吃”;2003年12月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炒糕粿是潮汕传统名小吃之一。以潮汕地方优质稻米为原料,经浸洗后,渗和水到石磨中磨成米浆,并用专用蒸具,将优质白米浆逐层加工蒸熟,制成软硬适中的大块白米糕,再均匀切成小块,加入鱼露和红甜豉油调匀,放在平底锅(煎盘)上用慢火煎,煎至一面呈金黄色且表皮酥脆时,才逐块翻过来另煎一面,并同样煎至够了火候。此时,加入白糖炒匀,再和入芥蓝菜、鲜虾肉、瘦猪肉、鲜蚝仔、鲜鸡蛋等多种配料,加入沙茶、辣椒酱、味精、雪粉水、上汤,使其成品达到外酥内软,鲜香微甜,咸里带辣,而色泽金黄艳丽,兼有红、绿、紫各彩点缀其间,实在令人观之舒心悦目,成为潮汕古今名小吃之一。

早在20世纪40年代,炒糕稞烹制行家徐春松(原籍潮州)便在汕头市新兴街茂成号专营闻名,号称老徐炒稞。

当时,汕头埠炒糕稞的店铺和摊贩不止老徐一家,但只有他的炒糕棵炒出了名。茂成号经常门庭若市,座无虚设。有的顾客远道而来,见等了很久,炒糕粿还迟迟未能上桌,便不耐烦地催促:“猛”一点嘛!可老徐笑笑说:孬猛的,炒糕粿就是要炒够火候才好吃的!由于炒糕粿时比较讲究质量,经济实惠,又精工制作,而且颇费工夫地控制好火候,以及多种辅料合理搭配,使炒糕粿成品呈现外观五彩艳丽,味道香、甜、鲱而微辣,口感酥脆香嫩的诱人特色。

老徐炒糕粿经营至解放后,于1956年公私合营时,该店成为汕头市饮食服务公司的成员店。徐春松代表资方被任为公司私方副经理,但无论该店属私属公,徐春松在烹制炒糕粿过程一直亲力亲为,并保持这一品牌。徐春松早已退休,现在,老徐炒糕粿的真传名店为新兴街新兴餐室。掌勺的是他的徒孙,也就是老徐炒糕粿的第三代传人。

新兴餐室老徐炒糕粿,2002年被评为“广东名小吃”;2003年12月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汕头特产零食小吃简介广州汕头特产点心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