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特产黄粑 贵州赤水特色小吃黄粑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15 19:39:18

一. 贵州省 贵阳 清镇市 清镇黄粑

清镇黄粑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粑,又名黄糕粑,是蜀南等地非常有名的小吃。主要配料:优质糯米、红糖,用笋壳叶、粽子叶、竹叶包裹(不含任何色素、保鲜剂)。其色泽晶滢黄润、味道清香柔软,食用方使,砌片后蒸煮、油炸、煎炒、微波加热变软后,开袋即食,是营养丰富的主副食品。

说到黄粑的起源,还有个难以考证的小故事。时间一直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的贵州,还被称作夜郎。据说那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平定孟获,在夜郎国与那黔中洞主作战。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一听,于是下令出战,没几下,便打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也不知这诸葛军师是何用意,你说胜了就胜了吧,可他既不顾穷寇莫追的忌讳,也不顾这帮军士的饭还没吃,下令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这一追倒也没什么,可就急坏了这军中的火头军了,久等部队不归,可这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呀,本来就没带多少粮草,怎么办呢?诸葛军师一看这情形,只好命将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这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士兵们还以为是军师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三下两下便让几甑佳馔见了底。碰巧劳军当地百姓遇到,见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制作,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这不,蜀南便又多了这么一道美味—黄粑。

清镇黄粑采用优质糯米、黄豆、香米、白糖,经传统手工艺精制而成,呈黄色,故名黄耙。味甜,质软。日久变硬后,用火烘烤、油炸或蒸,又恢复绵软香甜特点,即可食用。原品种多为玉米黄粑和糯米黄粑。1978年改革开放后,生产黄耙的人家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在承接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有的人家开发了黑糯米、小米、五仁、熏肉、板栗、竹叶小黄粑等新、特、优品种,丰富了黄粑种类。有的使用新技术,采用真空保鲜技术,使黄粑便于携带,易于储藏,不易变质。有的转变思维方式,改进包装,日趋精美。有的改进生产经营模式,采用委拓代销,向零售商供货,增加了销售渠道,逐步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城区前进路的黄粑一条街,每逢春节,购买黄粑的人多车堵,市交警大队必安排专人值守,维护秩序,以保道路畅通。多年的生产经营,一些品牌如金谷籽黄粑、刘姨妈黄粑、富坤黄粑等享誉黔中,名播省外。清镇黄粑已成为大众生活中的珍馐小吃,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乘佳品。

清镇黄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贵州省清镇市青龙街道办事处、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新店镇、流长乡、犁倭乡、王庄乡、暗流乡、麦格乡、百花湖乡等1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二.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贵州灵芝

中文学名 贵州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定 名 人 何绍昌
形态描述 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到木质。菌盖肾形,宽6× 10cm,厚1.3-3.4cm,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有不明显的环纹,似漆样光泽弱,凸凹不平,边缘钝,完整,下边不孕。菌肉棕黄色,厚0.8-1.5cm,具轮纹。菌管棕黄色,长0.5-1.9cm;孔面褐色,管口近圆形,管壁较厚,平均每毫米3-4个。柄背生,扁圆柱形,不规则,长7.5cm,粗 3.5-5.5cm,与盖同色,凸凹不平,似漆样光泽弱。
菌丝三体形。生殖菌丝无色,薄壁,直径2.8-4.5μm;骨架菌丝多,黄褐色,厚壁,直径4-5.6μm,缠绕菌丝分枝,淡褐色,壁厚,直径1.75-3μm。孢子稀少,卵圆形或截形,淡褐色或褐色,双层壁,外壁透明,内壁小刺明显,8.5-10.5×5-7μm。
中国分布 贵州毕节何绍昌39(模式)。

三. 贵州省 遵义 赤水市 赤水荔枝

荔枝是高档、畅销、竞争力强的稀有名贵水果。果肉鲜美,营养丰富,荔枝全身是宝,不负其名。根可入药,核可酿酒,壳可提炼单宁,花是良蜜源,树干是优质木材。赤水荔枝具有外表鲜艳、个大核小、果肉肥嫩、汁多味美、细嫩化渣、酸甜适度、芳香可口的特点。

四. 贵州省 毕节 黔西县 赵老五黄粑

赵老五粑粑系西部传统悠久的民间副食品“黄粑”,口感清香,益气补血,风味独特。曾荣获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奖和2003夜郎文化美食奖。

黄粑,又名黄糕粑,是贵州非常有名且颇有特色的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城里人爱吃黄粑,却苦于没有原料、工具,既然难以吃到,所以就把其归为小吃,是用来细细品尝的;在乡间,需要的原料和木甑倒是不缺,但又少有闲暇来做美食,所以一遇农闲,哪家做上一甑黄粑,便平添了几分节日般的喜庆。

说到黄粑的起源,还有个难以考证的小故事。时间一直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的贵州,还被称作夜郎。据说那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平定孟获,在夜郎国与那黔中洞主作战。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一听,于是下令出战,没几下,便打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也不知这诸葛军师是何用意,你说胜了就胜了吧,可他既不顾穷寇莫追的忌讳,也不顾这帮军士的饭还没吃,下令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这一追倒也没什么,可就急坏了这军中的火头军了,久等部队不归,可这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呀,本来就没带多少粮草,怎么办呢?诸葛军师一看这情形,只好命将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这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士兵们还以为是军师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三下两下便让几甑佳馔见了底。碰巧劳军当地百姓遇到,见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制作,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这不,贵州便又多了这么一道美味———黄粑。

因为蒸制好的黄粑色泽红亮且味甜,所以一直让人误以为黄粑中加入了大量的红糖以着色调味,其实不然,黄粑的黄润与香甜,完全就赖漫长蒸煮。混合了黄豆浆汁的糯米饭,在密闭的木甑中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和发酵,分解出大量的糖分,而糯米饭的色泽也由白变黄,同时也越发的香糯,黄粑也由此而得名,而这也是黄粑的最大特点——本色本味,包味皆由几出。本色本味是食的境界,也是做人的境界,这么看来,黄粑也算颇富性情的一道美食。

生在毕节,时时得此美味,真可称“幸”事;若旅经毕节,不能尝此美味,倒要当心成了“憾”事。

五. 贵州省 遵义 仁怀 仁怀酱香酒

仁怀酱香酒

仁怀市(茅台)酒文化研究会

11810895

白酒

六.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威宁荞麦

威宁荞麦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威宁荞麦

贵州威宁盛产荞麦,素有“荞乡”之称。荞麦分为苦荞和甜荞两类,反映出荞本身甘苦统一的特性,也寄寓着人民生产荞麦的内涵。甜荞口感好,但营养不及苦荞。故有“甜荞养嘴不养身,苦荞养身不养嘴”的评说。威宁的农业科技开发研究者,深谙苦荞消炎健胃的价值。苦荞含有19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为人体必需,含有铜、铁、锌、铬、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C、E,特别是防癌治癌的芦丁含量最高。因此,确定了以食代药的开发构想,研制成了“老荞酵”荞酒、荞益粉、荞炒面等系列食品。

产地范围: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雪山镇、哈喇河乡等34个乡镇(街道)现辖行政区域。

《威宁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威宁荞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威府呈〔2015〕152号

贵州省地方标准:

《威宁荞麦》(草案)

七.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烙洋芋

烙洋芋

据传,明朝时威宁就开始种洋芋。由于特殊的土壤等自然条件,威宁洋芋产量大质量好远近闻名,种植面积40多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年产量4亿多公斤,产值约1000多万元,有“洋芋之乡”的美称。近年来,威宁的烧洋芋,油烙洋芋,麻辣洋芋小有名气,令人垂诞。且看县城的街道:三三两两的外地客人下车伊始,首先蹲到烧洋芋的火炉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他们吃着刮得黄锃锃的洋芋,边说边笑边拍照,“OK”声此起彼伏。夜市,温馨的红灯下,烙洋芋的油锅发出“吱吱”的声响,女摊主殷勤地招呼着客人……她用短柄小刀竖着切出厚薄均匀的洋芋片,放到平底铁锅上,加上油盐翻烙——这时,洋芋特有的芳香已溢满四座。客人再蘸上辣椒粉、花椒粉、味精等佐料,吃起来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卖麻辣洋芋的大锅边上确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好不容易等到三两块,穿在竹签上,边走边吃,悠悠然品尝着麻辣滋味,表现出只有这时才会有的独特愉悦感。

八. 贵州省 遵义 赤水市 赤水虫茶

赤水虫茶是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的。虫茶富含营养物质,味美可口,爽目沁心,有提神醒酒、解毒清热、降低血压等医药功能。

虫茶​是我国特有的林业资源昆虫产品,是传统出口的特种茶,其中赤水虫茶最为著名。赤水虫茶为茶中极品,市场罕见,价格昂贵,仅产于赤水四洞沟景区附近,产量仅200多斤。

在四洞沟周边深山中生长着一些百年树龄的大白茶树,人们采摘野生白茶嫩叶加工发酵,招引一种名叫“化香夜蛾”的昆虫繁殖幼虫,幼虫食酵叶后排泄出一粒粒比油菜籽小的虫屎,然后收集虫屎晾晒而成虫茶。虫茶富含营养物质,味美可口,爽目沁心,有提神醒酒、解毒清热、降低血压等医药功能。赤水虫茶在清朝历为贡品,现今还是钓鱼台国宾馆与人民大会堂指定饮用茶。赤水传统虫茶主要采食化香树,所以赤水地区把虫茶又称为化香蛾金茶。

虫茶的制作过程很奇特。当地人利用谷雨前后采集的当地野生苦茶叶,或是化香树、糯米藤、黄连木、野山楂、钩藤等野生植物的鲜嫩叶,稍加蒸煮去除涩味后,待晒至八成干,再堆放在木桶里,隔层均匀地浇上淘米水,再加盖并保持湿润。叶子逐渐自然发酵、腐熟,散发出扑鼻的清香气息。生产虫茶的昆虫很多,而以化香夜蛾分布最广,这种化香夜蛾,在这种香味的引诱下蜂拥而来,并在此产卵。约过10多天后,一条条暗灰色的夜蛾幼虫便破卵而出,布满了叶面,一边蚕食着腐熟清香的叶子,一边排泄着“金粒儿”。这些小毛毛虫食量惊人,不消多长时间就会把堆集的腐叶吃光。这时,主人便收集这些“金粒儿”,剔除残梗败叶,晒干过筛,就得到粒细圆、油光亮、色金黄的“化香蛾金茶”,即“虫茶”。更为讲究的是,在阳光下曝晒后,还要在180摄氏度的铁锅里炒上20分钟,再加上蜂蜜、茶叶,才成为优质的虫茶。

九. 四川省 泸州市 龙马潭 泸州黄粑

黄粑,又名黄糕粑,是蜀南等地非常有名的小吃。主要配料:优质糯米、红糖,用笋壳叶、粽子叶、竹叶包裹(不含任何色素、保鲜剂)。其色泽晶滢黄润、味道清香柔软,食用方便,砌片后蒸煮、油炸、煎炒、微波加热变软后,开袋即食,是营养丰富的主副食品。

说到黄粑的起源,还有个难以考证的小故事。时间一直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的贵州,还被称作夜郎。据说那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平定孟获,在夜郎国与那黔中洞主作战。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一听,于是下令出战,没几下,便打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也不知这诸葛军师是何用意,你说胜了就胜了吧,可他既不顾穷寇莫追的忌讳,也不顾这帮军士的饭还没吃,下令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这一追倒也没什么,可就急坏了这军中的火头军了,久等部队不归,可这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呀,本来就没带多少粮草,怎么办呢?诸葛军师一看这情形,只好命将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这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士兵们还以为是军师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三下两下便让几甑佳馔见了底。碰巧劳军当地百姓遇到,见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制作,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这不,蜀南便又多了这么一道美味———黄粑。

先将洗净的粘米与糯米打制成混合的米浆,再将糯米洗净,放入传统的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然后将打制好的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其间还可加入少量的红糖。在大木盆中几经搅拌,待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便可将糯米饭搓打成一个个雪白的大饭团了。紧接着,便用清洗并煮制好的老笋壳叶或大竹叶将糯米饭团依次捆扎好,然后便可全部盛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了。

黄粑作为四川小吃,很多四川人都知道黄粑是用黄粑叶子包裹的也就是良姜叶和羌活叶包裹的,并不是什么竹叶和粽子叶。没有良姜叶和羌活叶根本没有黄粑那种独特的香味,不用以上两种叶子包的黄粑不能称之为黄粑。

因为蒸制好的黄粑色泽红亮且味甜,所以一直让人误以为黄粑中加入了大量的红糖以着色调味,其实不然,黄粑的黄润与香甜,完全就赖这漫长蒸煮。糯米饭,在密闭的木甑中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和发酵,分解出大量的糖分,而糯米饭的色泽也由白变黄,同时也越发的香糯,黄粑也由此而得名,而这也是黄粑的最大特点——本色本味,包味皆由己出。本色本味是食的境界,也是做人的境界,这么看来,黄粑也算颇富性情的一道美食。

经过漫长的20个小时,黄粑出锅了,香气透过湿热的竹叶蒸腾而出。趁热剥去竹叶,黄润晶莹的黄粑跃然眼前,糯香、甜香、竹香扑入口鼻又沁入心田,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开。

十. 贵州省 遵义 赤水市 “红赤水牌”腊肉

“红赤水牌”腊肉采用神秘赤水山区山民土养的竹乡猪为原料,(在饲养过程中采用熟饲料喂养,不加任何添加剂)沿承数百年传统工艺腌制后经采用赤水山区20多种芬香植物经数月熏制而成,俗称“老腊肉”组织状态干爽,肌肉呈红色或暗红色,脂肪透明或玉白色,风味独特,在历史上小有名气。2003年赤水腊肉参加广州国际食品搏览会荣获唯一金奖。从此,赤水腊肉走向世界。 
贵州特产黄水粑制作教程贵州湄潭特产黄粑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