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特产阴米怎么吃 重庆正宗阴米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4-08 14:02:24

一. 重庆市 石柱 阴米茶

阴米茶香气浓郁,味道鲜美,工艺奇特,是渝东南武陵山区石柱土家山寨奇特的风味小吃,具有滋阴补肾、增进食欲的功效。清代曾将阴米茶载入《石柱厅乡土志》,成为土家山寨约定俗成的“茶经”。

每年冬季,土家山寨的农户都将今年收成的糯米经过蒸、晒、搓、揉、阴等工序,阴干而成“阴米”,食用时,用猪油炒煮阴米,混上甜蜜的米糟,土家人还煮上几个荷包蛋,起锅即成“阴米茶”。

二. 重庆市 石柱 都巴粉

“老深山”纯天然都巴粉,又名蕨根粉,是用珍稀植物———野生蕨的根制作的淀粉。被人们誉为“黑色食品”,古人以“堆盘吹熟紫玛瑙,入口嚼碎明琉璃”的诗句赞美。它不仅粘糯爽口,还有清热解毒健脾开胃、润肺止咳、防癌、降血压之食疗功效。是土家山寨的土家人招待贵宾和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味。

都巴的原料是蕨根粉,顾名思义,是从蕨的根茎中提取的淀粉。蕨又名锯菜、龙头菜、拳头菜、蹩脚,为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素有“山菜之王”之称,日本人誉为“雪果山珍”。

成熟蕨的根茎呈紫色,含特殊高级淀粉,其淀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以及铁、锌、钙、黄酮、硒、锶、镁、磷、锗等微量元素,历来广为人们所喜食:蕨根粉性微甘、凉,具有滑肠通便、清热解毒、消脂降压、通经活络、降气化痰等功效.对咽喉疼痛、牙周炎、泻痢和冠心病等有很好的食疗效果,是老人、孕妇、儿童理想的营养保健佳品。

土家山民历来有采挖蕨根粉(即都巴粉)的传统。据传,这一传统始于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1933年11月,贺龙率领红三军开进石柱境内的冷水、栗子坝(今冷水乡、沙子镇一带)活动,发动群众劫富济贫。栗子坝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土家山寨,由于深受乡团和土豪乡绅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栗子坝一带的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当年因夏涝严重,粮食大面积欠收,本就不多的艳食被国民党的军饷、军粮征收殆尽,群众生活愈加困苦。到了冬天、群众挖野菜、剥树皮充饥者比比皆是。贺龙进入栗子坝一带后,亲率调查人员到黑洞槽了解群众疾苦。他发现黑洞槽的41户农民中,有40户已经完全断炊,他焦急地寻找解决群众困难的办法。在从黑洞槽返回驻地的途中,贺龙意外发现,蕨根中富含淀粉,提取出来,可解决群众吃饭问题。返回驻地后,他立即组织小分队发动群众挖蕨根打粉,做成都巴,安全度过了冬荒·从此,都巴成为石柱土家山民在饥荒时赖以维生的最佳选择。

每到立冬至春分前,也就是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人们上山采挖蕨根,因为此时蕨根的淀粉含量最高,蕨根不易霉变,出粉率也相对最高。

“根啊根,三尺深,挖一挖,哼一哼。”这是人们在挖蔽根时常念的顺口溜。蕨根深埋于地下,用传统的锄头、铁锹等工具采挖比较费劲。蕨根采回来后,用清水冲洗掉泥沙杂质,刮除表皮,切成约l0厘米长的小段,用篓装满封严,放在溪流旁的活水中浸泡2天后捞起,漂除异味。

漂洗后的蕨根飘散着植物根茎特有的清香,人们将其摊在水泥晒坝上或在溪流边的干净大石上,用特制的木捶捶碎或用石臼捣烂,再装入布袋,在盛有清水的水缸中揉搓,洗尽淀粉,将缸中粉浆用纱布过滤出渣滓,再反复自然沉淀。在现代机械化作业中,则将浸泡后的根茎放人碎浆机内,边破碎边加水,然后稀释搅拌均匀,分别用80目和100目网筛过滤两次。过滤后的粉浆迅速放进沉淀池或水缸内,待其自然沉淀后,排去清水,即得到湿蕨根淀粉·将沉淀池内的湿淀粉取出晒至粉状或用50℃~60℃高温烘干,即成蕨根淀粉,也就是都巴粉。

都巴粉可即取即食。取适量都巴粉,用少量温水(40℃度以下)稀释后用沸水冲泡后食用,还可加人白糖、蜂蜜或制成果冻,或掺拌面粉制作其他食品食用。

在土家族山寨,人们食用都巴粉,一般不采用速食的方法,而是用温水将其调和成面团,切成一片一片的小块,置人沸水中煮至都巴块全部浮上水面后捞出,或拌腊肉、炒腊肉,或加糖、芝麻花生末,炒成香甜都巴块;或做成拔丝都巴块、都巴卷……无论哪一种方式做成的都巴块,都酥软缠绵、满嘴留香。

三. 山东省 泰安 新泰 两吃木瓜

两吃木瓜

主料:河虾仁500g

配料:木瓜500g,蟹肉50g,银杏50g

调料:浓汤1000g,盐15g,味精5g,鸡精10g,蚝油20g

制作工艺:

1、虾仁上浆滑油,蟹肉切块,银杏洗净,木瓜从顶部切开,挖空上笼蒸透备用。2、勺内加油放虾仁、蟹肉、银杏滑炒成菜装入木瓜中。3、另起锅加油放虾仁、蚝油、白糖、高汤调味后装入另一木瓜中即可。

成品特点:一菜双味,造型美观,营养丰富

药用功能:木瓜降西脂,具有益气补虚的功能

四. 重庆市 石柱 嘟巴粉

嘟巴粉(一种用纯天然蕨粉做成的食品,用筷子夹吃时用力要均匀,否则它会滑得像泥鳅,跑到地上去),荫米茶,各种天然野生菌汤及蘑菇,野猪腊排汤锅,土家腊肉腊排,莼菜肉片汤,汤煮山药蛋等。风味小吃:土家酸匝肉,农家天然豆腐,长江豆腐鱼,各种烧烤小吃等。

五. 重庆市 石柱 石柱咂酒

到了石柱,就一定要喝石柱的咂酒。所谓咂酒,其实就是米酒的一种,古人常说的“甘醴”就是它了。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笔成赋。”

咂酒酿造程序简单而又独特:将已发酵的高粱或大麦,储藏在一个陶制坛子里,用泥土将坛口密封。8天左右,坛子里的高粱或大麦糟就开始浸出洁莹透明的液体来,这就是咂酒。

饮用咂酒时,往坛子中注冷开水,从坛口插人小竹管,随饮随取,非常方便。每遇重大节日或喜庆日子,土家人都要备上咂酒,或自饮,或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饮酒时几人围住咂酒坛,用小竹管插人酒坛,边畅饮边摆龙门阵,边饮边加水,谈笑风生,其情闲适,其乐融融。一罐咂酒在喝的过程中还可以用开水冲泡三次,其甘洌香甜并不会因为加水而减弱,咂酒酒液甘甜香醇,多喝也不会担心醉,因为它的酒精含量是极低的。

土家人饮咂酒的风俗,来源于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隋朝末年,诸霸争雄,天下大乱,土家族青年阿雄被强征人伍。一年大年初一,他随-战路过家乡,忍不住对妻子阿梅的思念,就回家看望妻子。夫妻正相叙离愁别苦,起兵的号角响起了,连饭都未来得及吃一口的阿雄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妻子,继续踏上征途。阿雄走后,阿梅留着煮好的米饭,天天盼着丈夫回来吃上一口,直到米饭发酵成带有酒味的米糟,仍不见丈夫回家。后闻丈夫战死沙场,她也殉情而死。阿梅的故事感动了整个山寨,土家人逢年就备米酒祭奠阿雄和阿梅,歌颂他们的忠贞爱情。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却将咂酒作为遣怀之物。唐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由江州司马移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时石枉县称南宾县,隶属忠州。白居易在忠州任刺史期间,因抱负未展,感伤身世,常以咂酒和诗歌解闷遣怀,由此留下了千古传颂的饮咂酒诗篇:

白云落梅浮涧水,

黄梢新柳出城墙。

闲拈蕉叶题诗咏,

闷取藤枝饮酒尝。

可见,咂酒早在唐朝时已广为流传,并为时人所喜爱。

土家的咂酒是用五谷杂粮发酵而成,在县城良玉步行街入口,有这样一座塑像:一位太平天国将领,斜身横躺,双手捧着一个陶制坛子,正在用一根吸管从坛子里饮用着什么,神情悠闲而又豪迈。那位太平天国将领就是翼王石达开;坛子里装的,就是闻名遐迩的土家特酿一一咂酒。

清朝同治元年(1862)正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西征路过石柱,击败石柱厅守沈瑛刚和土通到马驾,进驻石柱厅城(今石柱县城),惩处地主豪绅,为百姓撑腰。土家百姓感激翼王相救之情,捧上自制的咂酒。翼王饮后,豪情大发,即席赋诗一首:

万颗明珠共一瓯,

王侯到此也低头。

五龙捧着擎天柱,

吸尽长江水倒流。

六. 重庆市 石柱 土家咂酒

石柱土家咂酒,源于隋末唐初,历史悠久,是土家族人庆祝喜庆节日、欢迎贵宾的"喜庆酒"。以糯米或高梁、玉米、小麦为原料发酵酿成,贮藏于瓦坛子,浓度低、味甘甜,用竹、麦、芦管吸吮,酒液洁莹透明,可加开水复咂,直到无酒味而止,石达开曾赋诗赞之quot;万颗明珠供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出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现已开发成旅游商品,倍受游客青昧。

七. 重庆市 石柱 谭氏竹筒酒

独特生产方法和灌制工艺,让酒与楠竹一起生长,是目前国内独创的复式发酵生产工艺,经第二次自然发酵后,酿成成熟的竹筒酒,采收后只作简单成品加工处理,而不做任何的再生产或密封加工处理。从而让产品始终保持原生态特性。公司独立研制的灌制工艺让灌过酒的楠竹不会留下任何灌制过的痕迹,堪称一绝

竹筒酒对楠竹的选择要求海拨高、多雨多雾、空气湿润的环境。公司选择的楠竹林是在石柱黄水平均海拨800米以上山里生长的楠竹,是在任何无工业及生活污染的环境中生长的。

产品采用的是独特的“窖外窖”复式发酵工艺:即“原酒、种酒、长酒、陈酒”四个流程贯穿于一体,经第二次自然发酵后,酿成成熟的竹筒酒。绿色原生态:采收后只作简单成品加工处理,而不做任何的再生产或密封加工处理。从而让产品始终保持原生态特性。

包装独特,为了维持竹筒酒原生态绿色酒的特色,公司在竹筒上没有经过任何防腐及外包装处理,让酒自然散发酒香、竹香。(竹筒两头均能闻到)酒与楠竹长时间一起生长,楠竹吸收了酒中甲醛和部分酒精,溶入了楠竹的精华后酒中含着浓郁竹香,并且喝后不上头,回味无穷。新鲜性:产品采收后,竹的清香与酒味浓香完美结合在一起,越新鲜越美味。

谭氏竹筒酒是谭氏家族传统工艺,采用独特的“窖外窖”复式发酵工艺。用民间秘方,以泸州纯红高梁优质窖酒作基酒注入深山原生态嫩竹竹腔中,让酒在竹腔内释放有害甲醇,而吸收日月之精华,使酒充分渗入到竹的整个生理循环过程中。酒竹之间竹茹相融,“原酒、种酒、长酒、陈酒”四个流程贯穿于一体,经第二次自然发酵后,酿成成熟的竹筒酒。《本草纲目》中记载:竹子“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养血清爽”,鲜竹内膜富含竹衣、竹茹、竹沥、哈多糖、赖氨酸和多种维生素。竹筒酒在生长过程中,饱吸鲜竹之精华、天地之灵气,成品色质犹如琥珀,竹味浓香,自然清纯,入口绵甜温和,饮之舒经活血、清热去闷。

八. 重庆市 石柱 倒流水豆腐干

“倒流水”——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北角,现为大歇镇流水行政村委会所在地(曾经是原石柱县凤凰乡政府所在地),下属行政组5个,共有1500多人,土家族人口1300多人,占90%以上,方圆约20平方公里,地处海拔近1000米,位于忠(县)、丰(都)石(柱)三县交汇处,与忠县石子乡、同合乡、丰都县太运乡、龙孔乡接壤。倒流水乡场自解放前至今有赶集历史(现赶二、五、八)。其地形有上街、下街之分,下街自然水流方向与上街雨天屋梁(屋檐)的流水方向形成逆向(即Y字形)走势,所以旧时称“倒流水”,后来简称“流水”而得名。

经考证,“倒流水”豆腐干早起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多年历史。当时乡场上居住有20多户人家,均为土家族,人口100多人,其地理位置距县城有45华里,是石柱进山出河(长江)的重要门户,那时没有公路,交通及不方便,主要靠人力肩挑背扛将物资经“倒流水”进出送达长江边忠县的洋渡(溪)乡和乌杨镇终转,由此这个乡场便成为来去人员的重要客栈。经过从县城出发上、下大山的长途跋涉,到达“倒流水”时正是“背脚子”(下力汉)和赶集人们晚上歇脚住宿的时候,一到晚上,整个场上生意繁忙,来往人员络绎不绝,生意的吆喝声,霄夜喝酒猜拳声,到点落脚歇气的吼号声不绝于耳。由于达到时间早晚不一,有时甚至通霄达旦,灯火通明(路人有的提灯笼、有的打火把),那时的倒流水街上食店、栈铺就有推豆腐干卖的习惯,到晚上霄夜时“背脚子”就把它放在籽冒火上烤,待皮起拱泡时取下粘上干辣椒面当下酒菜,喝上二两“烧0”(酒)以解除一天疲劳,第二天又继续上路往河边(洋渡溪)走,然后带回所需东西在此歇脚后再回县城。从此,南来北往的“背脚子”和东进西出的赶集人进进出出、来来往往,有的把豆腐干带在路上作路粮,有的买些带回给家人朋友品尝作礼品,日久天长“倒流水”豆腐干就名扬周边地区,人人赞不绝口。长此以往,便成为地方名特风味食品流传开来。百余年的豆腐干历史,同时也蕴藏着当地丰富的文化,曾流传着民谣:“黄豆角,黄豆黄,收进屋子堆满仓,做成豆干换钱粮,二嫂心里喜洋洋”。“豆腐干,方又方,鸡叫三啼磨成浆,待到正午太阳红,客人到来尝一尝”。“豆腐干,嫰又黄,‘0’一年生意忙(注:当地人把母亲叫0),迎来送往匆匆客,传出流水美名扬”。“豆腐干,香又香,游客带着走四方,买点干盘送亲朋,旅途充饥当路粮”(土家人把礼品称干盘)。

“倒流水”豆腐干,“制作传统,精于泉水,工艺讲究”。其制作流程共十道:选料必须是当地春黄豆,垒泡(先将黄豆垒破,再经水浸泡2小时左右)、石磨(石磨推成生浆)、烧浆(烧两次开浆)、过滤(用豆腐帕子过滤)、点兑(用胆巴水点兑)、包厢(将豆腐帕子放在上下25格田字方块固定豆腐厢木框内)、压榨(在厢盖上压一桶20公斤重的水或相同重的石墩)、配料(参配佐料,土家秘方)、切划(将豆腐切成四方田字型八公分见方25块,厚2分分)、熏炕(将豆腐块放在竹篾编成的摺子上,用玉米球暗火烟熏,反复翻炕致水份稍干、焦黄即可),整个过程要十个小时以上,一般下半夜前垒好豆子泡至天亮便开始磨成浆,再进行以后程序。特别是炕要把住火喉,一定不能用明火,需三个小时左右。整个制作工艺要求步步到位,力求精细。如磨浆粗细、烧开二道浆、包扎到边、榨压适度、佐料成份、水份干湿、炕黄程度等都十分讲究,其主要精华还在于在流水乡场边上“水井湾”竹林山中有一龙洞泉水井,夏天冰冷刺骨,清凉爽口,在炎热夏季凡路过此地行人便有凉爽之感,并喝上一口以解热止渴,其水制成的豆腐干,味道独特,品质细嫩,清香扑鼻,口感可佳。是食用和送亲馈友的佳品,可切片、丝、丁热炒、凉拌、烫用,或烤着吃都十分惹人喜爱。如到此品尝“倒流水”鲜豆花,更是别有风味,其细腻绵杂独具特色。现每到夏天常有城里人前去品尝豆腐宴。

倒流水豆腐干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大歇镇"倒流水"豆腐干专业经济协会

10807321

豆腐干(豆腐制品)

九. 湖南省 湘西州 吉首 阴米和糖散

阴米并没有阴森之气,糖散也没放糖,都是母亲每逢过年必须要制作的,也是我小时候非常爱吃的,香喷喷、解馋又饱腹的零食。

其实,阴米和糖散只是湘西人的叫法,因为阴米阴干后要用沙子炒,所以也有人把阴米叫做炒米,但我百度后却发现湘西人做得阴米和百度里的炒米有很大的区别,从百度的图片来看炒米都是金黄色,看起来比较硬,而湘西人做的阴米却是白色的,有点像爆米花,口感上也是综合了米花和炒米的优点,香香脆脆百吃不厌。

至于糖散这个名字,百度是没有的,所以我也搞不清楚把糖散写成糖散对或不对,既然糖散里没有糖,那么为什么还要叫做糖散呢?思来想去可能是因为糖散放进热油锅后就会散开,所以有人把它叫做了烫散,而烫散这个名字无论如何都没有糖散好听,于是就谐音成了糖散吧。当然咯,不管是阴米,还是糖散,外地有或是没有,我只当它是湘西人的专利就好了。

阴米和糖散都是用糯米制作,都会用胭脂红调色,便因其喜庆的颜色,香脆的口感成了湘西人家春节期间必备的过年物资之一。至于阴米和糖散的做法,在我很小的时候便因为耳濡目染而学会了。

年边,母亲就会称上几十斤上好的糯米,然后用筛子过一遍,把细碎的米粒筛掉用做其他,再把糯米里面的谷子和小石头选一选,然后用清水淘洗干净,再泡10个小时。待糯米泡透呈洁白晶莹饱满状再放进甑子蒸熟。用甑子蒸糯米时一定要等甑子里有了水蒸气才能倒进糯米,而且一定要分两次倒糯米,才能使糯米全部熟透。

糯米蒸熟后,倒出来冷却,再弄散铺在干净的地方阴干就成了又瘦又长又硬的阴米。撒点胭脂红在蒸熟的糯米上,便红白相映,煞是美观。要做糖散的话,得先准备一个铝制的圆环,手镯样。然后把染了胭脂红的糯米放在圆环里按压成圆形的糯米饼,再阴干即可。阴米和糖散阴干后可以放很多年都不变质。

把阴米和特制的沙子一起放在锅里炒,原本细长干硬的阴米受热膨胀后,就变成了圆鼓鼓白胖胖炒米,抓一把放进口里,便满嘴生津,还可以用开水冲了像稀饭一样的喝,加点红糖更是可口。

糖散因为是圆饼状,便不能用沙子炒了,要吃的时候就放进热油锅里一炸,原来才巴掌大小的糯米饼马上就膨胀成盘子那么大了,原来的深红色也变成了粉红色,让人看着就特有食欲。抓起一个糖散咬一口,才发现糖散真的会散开,这边赶紧用首捧着免得破坏了糖散圆满的形状,而牙齿早就咔嚓咔嚓的把那一口的糖散嚼碎咽进肚里了。

其实,湘西人喜欢做阴米和糖散还因为其方便携带,无论是出去做农活或是游山玩水,饿了看直接抓一把阴米或者嚼一块糖散,再喝一壶凉水,马上就饱了。虽然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母亲也不再动手做阴米和糖散,但临近过年,我还是会去市场买一些阴米和糖散放在家里,一来是图个喜庆,二来也是要记住这些曾经丰富过我们生活的民间美食。

作者:杨 涛 来源:凯风湖南

重庆石柱特产阴米湖北特产阴米做法视频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