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土特产锅巴 安徽岳西特产糯米锅巴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24 10:07:55

一. 广东省 阳江 阳西县 番薯粥

番薯粥

阳西人过去以番薯放入米中放水同煮成稀饭,俗称番薯粥。番薯粥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是作为阳西人主食的,不少阳西贫困家庭靠着它为活下去。同为番薯粥,阳西不同地域各有不同吃法。一些地方放番薯粥中煮熟,然后捞上来,先吃番薯后喝粥;一些地方用簸箕装着洗干净的番薯,放粥镬中炊熟,边吃番薯边喝粥;还有的地方干脆把番薯放粥中伴煮,一口番薯一口粥就着吃。不管怎样吃法,吃的目的一样,就是为省点大米,好度饥荒。随着改革开放,生活的提高,人们温饱问题已解决,阳西人已极少吃番薯粥了,番薯一般作为养牲蓄的饲料,只在一些饭馆中,还保存着番薯粥的食谱,以供过来人品味。不过,吃番薯粥已不为疗饥,而是一种享受,不少人视它为上品。

真正好吃的番薯粥是选取冬季收获的番薯,在屋角中放二三月番薯回糖以后,将番薯去皮放粥中慢火炖煮,米全开后停火凉冻,这种番薯粥清甜可口,香喷爽滑,乃吃食中的上品。

二. 广东省 阳江 阳西县 纸鸢

纸鸢

纸鸢由来已久起于明代。清初,阳西放鸢已很盛行。做纸鸢的竹要杀青待干,裱纸还染色;鸢在天上会发声响,而且放鸢的多数是孩童。就阳西县内情况看,各乡镇每逢重九都举办放鸢活动,但以织篢、上洋、沙扒为最兴,尤以沙扒保持这一习俗最久。现在,沙扒镇人还一年一度在重九这天举办放鸢节。这天一早,沙扒镇万人空巷,他们扶老携幼,登上海边的北仔岭,一边烧烤,一边放鸢,至晚方归。

阳西纸鸢样式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扎纸鸢技巧高,工艺精美。鸢种类有鱼、虫、蚧、人体物象,各种各样,常见的有“月亮”、“老鹰”、“蜈蚣”、“蝴蝶”、“蒲鱼”、“双桃”、“灵芝”等20多个品种。这些种类,大的盈丈,小的不足一尺,但它们都能上天,飞在空中,真是琳琅满目,色彩缤纷。有的装上弓弦,在风的作用下,奏着动听的乐曲。有巧匠者,还能使纸鸢的翅膀左右摆动,上下翻腾,栩栩如生,使人叹为观止。纸鸢的工艺制作很是讲究,轻重长短比例很严格,扎糊工艺精巧。尤其是大纸鸢,要懂得物理学原理,否则不能飞上天,其次是美工润饰,贴花絮,画彩衣,安尾巴翅膀。操作过程说简单可简单,说复杂就复杂,简单的一般人都能作,复杂的有专门扎鸢的艺人。扎鸢的竹削得小巧柔软,虽半圆形,大小看纸鸢体积而定。糊裱选纸料也很重要,一般用那又薄又韧的竹丝纸。放鸢的线有的用棉纱,也有用一二磅的胶丝。

三. 贵州省 铜仁 松桃苗族自治县 松桃锅巴粉

锅巴粉又名绿豆粉,为松桃百姓喜爱的食品。逢年过节或吉喜之日,必要烫数十甚至百数张粉,若作为早茶或夜宵,更是方便惬意。

锅巴粉的原料主要是大米和绿豆,比例为2:1。其制作过程大致分三步:先将绿豆兑皮,浸泡三-五小时,再与大米同泡十小时左右,其次磨浆,再次是烙炕,选家用较大铁锅,烧烫后,将熟菜油抹在锅四周,舀一勺浆汁均匀地摊在锅面上,上盖一会,便可揭取食用。制作中有两点要紧处:一是选择米质,一是烙炕时讲究火功,米质一般选沟垄田产的油粘米为好.烙炕一般使用干柴草,松桃百姓有“一把文火一张粉”的民谚。锅巴粉具有色泽鲜翠,味香绵、软滑的特点,食用分凉热二种。凉食取刚出锅之鲜粉,或切成丝条配以蒜酱、葱花等佐料,或直接抹辣酱卷食,风味更特别.热食种类较多,切成丝条,用滚开水烫后可素食,也可配牛肉、羊肉、脆哨、三鲜等佐料成各种风味。

时下,锅巴粉已成松桃地区各风味小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

四. 安徽省 合肥 肥西县 卤牛肉

卤牛肉

制作:

1、整块牛肉去杂洗净,切成锅能放下的大块。

2、烧开一锅水,将牛肉放入,再烧开片刻后捞出待用。

3、把锅烧热,加入素油,烧六成熟时,先爆香葱姜蒜,淋上料酒,加入酱油、盐及其他调料,加入鸡汤(加水也行,但要热水,这是窍门),牛肉,大火煮20-30分钟,改为小火煮至牛肉熟烂入味。

4、待肉连汤凉后,放入冰箱内凉透,捞出切片即可。

五. 贵州省 贵阳 花溪区 魔芋锅巴炒肉丝

魔芋锅巴系贵阳地方产品,细致锦软,味道特殊。此菜系将魔芋锅巴发软切成细丝,配以茭瓜丝或苤菜丝,糟辣椒,芹菜等炒制而成。酸辣可口,适宜佐饭,有明显的地方风味。( 贵阳)

六. 广东省 阳江 阳西县 焖竹笋

焖竹笋

竹笋是阳西,产地在塘口、新圩一带,阳西人对选食用笋很讲究,他们栽着一种笋竹,以专门供取笋用。

竹笋的制作过程较为简单。取新鲜嫩笋,剥皮,大的要剥开,用泔水加食盐泡浸,等笋软熟后(大约半月),捞出来清水泡浸。竹笋的煮法是取竹笋鲜嫩部分,切丝,放镬伴肉炒,熟后即为成品。

阳西竹笋鲜嫩、脆口、无渣,县城、各镇餐馆都备这一名菜。这里除选用正宗笋竹外,炒笋的技巧也很重要,必须掌握火侯,上好佐料才能做好菜式。

七. 安徽省 安庆 岳西 橡子豆腐干

【橡 子 豆 腐 干】

【橡子干】产于大别山野生植物橡树(又名栎树)的成熟果子,采用科学工艺精制而成,本品原色原味,干条均匀,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古人云:‘橡子取粉食可健人,涩肠固脱,可治泻痢、脱肛和痔血等。’”先经科学测定,本品富含钙、铁、锌和氨基酸等营养成份,这样功效有健肠胃、减肥、清凉解毒、祛积热,同时对降血脂、调节血压有作用。该产品属国内首创,获国家专利产品。

【使用方法】1.用清水浸泡两个小时后,如果煮3-8分钟,即可柔软滑口。

2.按1方法后即可根据自己或客人的要求、口味烹饪,可煲、红烧、做汤、冷盘(凉拌)。(注意:煲汤或红烧时可多加食用油些许,味道更正些)

八. 广东省 阳江 阳西县 裹棕

裹棕

阳西人习惯在重大喜庆日子包一种叫粽头的粽子,这粽头比一般粽子大上十多倍,里面猪肉、鸡肉、还有鸭蛋绿豆火腿等,一条粽头切开,可供一围人吃,它算是最具有风味的阳西小吃了,因做起来工夫多,备料也难,这种裹粽目前甚少见,只在乡下女儿回娘家,为娘的才不忘给她包粽头,以示吉利。

九. 安徽省 安庆 岳西 岳西桑皮纸

岳西桑皮纸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岳西桑皮纸是安徽安庆岳西的。

岳西桑皮纸是采用产自大别山腹地安徽省岳西县境内毛尖山乡地区为主生长的桑树的皮为原料,经过30多道传统手工工艺制造而成的特种纸张。 岳西县生产桑皮纸的历史悠久 ,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岳西桑皮纸纸张质地纤维细密,纹理清晰,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性强,色泽洁白,墨韵层次鲜明,不腐不蠹。地道的岳西桑皮纸桑皮纤维含量不低于80%,也可根据合同要求或买方特殊要求进行配比。也可根据合同要求或买方特殊要求进行配比。现今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传统建筑内檐棚壁工艺内墙纸和文化工艺品等。

2008年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出身岳西县毛尖山乡造纸世家的王柏林先生获该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成为该项目目前国内仅有的1性传承人之一。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桑皮纸又称皮纸、汉皮纸、谱纸。晋代王嘉《拾遗记·后汉》记载:“(贾逵)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於扉屏,且诵且记。”这说明东汉人已意识到桑皮可用于写字记录。北宋苏易简(公元958—996年)《文房四谱》卷四云:“雷孔璋曾孙穆之,犹有张华与祖书,所书乃桑根皮也”。张华生于公元232年,这说明桑皮纸的生产历史至少已有1700多年。

明代嘉靖三十三年《安庆府志·食货志·产》,记载“潜山,多茶,有漆,有绵,有纸。”说明潜山造纸业在明朝中叶即成为当地“名牌”。清代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地理志·物产》载“纸,以楮为之,名曰皮纸。”。民国九年《潜山县志·食货志·物产》,云“以楮梿等皮制者曰皮纸……以江西桑皮制者曰谱纸……就中以花尖为最精,不亚赣产云。”说明清末民初潜山有桑皮纸生产,且质量可与江西所产纸媲美。

《安庆地区志》“造纸、印刷”条目“岳西、潜山、太湖、贵池等地有生产土汉皮纸、谱纸、白麻纸、书画纸的历史。民国时期,贵池县有纸坊25座。1949年岳西县有纸槽191张,产量为71吨。”其中所言汉皮纸、谱纸即桑皮纸。

《岳西县志》(1978-2002)记载:“本县造纸业历史悠久。民国25年9月,全县有纸槽155座。28年,来榜河、和尚庄菖蒲河等地有纸槽40座,生产汉皮、银皮等纸。32年,纸槽增至166座,受战争影响,生产萎缩。35年,纸槽降至150座。37年底,锐减至80座。建国后,造纸业手工操作于机器生产并轨发展。1951年,有纸槽114座,从业人员6900余人,年产皮纸3万刀……农村纸槽以毛尖山乡最多,冬闲投产高峰期达300余座。”从上述记载可知,岳西在民国时期造纸业达到繁荣,最高峰时仅毛尖山乡一隅之地便有纸槽300余座,手工捞纸成为当地人一门重要的养家产业。《岳西县乡镇简志》记载“尤以毛尖山境内板舍地区为甚,时称‘皮纸之乡’,当地民间流传的“方冲的柳条,板舍的纸槽……”即是当地纸业兴盛、影响广泛的真实记录。

岳西桑皮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柏林为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人,毛尖山乡板舍村历史上属于潜山县(俗称潜山后北乡),[2] 1936年1月,民国政府析潜山、太湖、霍山、舒城四县边陲而新置岳西县。在建县前,尚无“岳西”地名一说,也无“桑皮纸”特定称谓,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纸料》提到:”凡纸质,用楮树(一名榖树)皮与桑穰、芙蓉膜等诸物者为皮纸”。作为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一直习惯统称该地区生产的桑皮纸为“皮纸、汉皮纸、谱纸”。

明清时期,匠户、商户为贱民,不准入国家户籍(黄册、鱼鳞册),旧时甚至戏称捞纸人为“纸花子”,族中人以手艺为耻,族谱中不予记载.王柏林祖族自元朝后多次迁徙,经江西、舒城等地,终在潜山(现今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定居,以造桑皮纸谋生。历经十四代传承至今,惜深山隐名,珠玉蒙尘,“岳西桑皮纸”始终不被世人所知。200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急需“高丽纸”为乾隆倦勤斋修复通景壁画,岳西县王柏林生产的桑皮纸符合要求,“岳西桑皮纸”称谓为专家首肯。2008年6月,“桑皮纸制作技艺”获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6月,王柏林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自此,“岳西桑皮纸”声名远扬。

岳西桑皮纸质量特色鲜明。纸张呈米白色,质地纤维细密,纹理清晰,手感棉柔,光而不滑,吸水性强,不腐不蠹,墨韵层次鲜明,纸面平整,无褶折、无洞眼和撕裂口,亦无其它附着物;岳西桑皮纸桑皮纤维含量不低于80%, 耐度高、抗张强度大、纵横撕裂度值接近、伸缩性适中。现今主要用做书画名家高档用纸、博物馆文物典籍修复用纸和中国传统建筑内檐棚壁糊饰工艺内墙纸、匾额、对联、隔扇装裱修复及大型书画装裱修复等用途。[3]

全国各地有很多地区生产桑皮纸,在新疆、河北、山东、东北、浙江、泾县、宣城等地都有桑皮纸出产,与这些地区的桑皮纸相比,岳西桑皮纸具备以下优点: 1、普通桑皮纸因于当地水源、辅料、生产方式原因,造成PH值多为酸性 ;岳西桑皮纸PH值在7—8之间,纸张具有极强的防虫性、不腐不蠹,可长期完好保存。2、普通桑皮纸是现代机械化制作,桑皮纤维经过机器切割打磨后纤维很短,已经失去桑皮纤维较长的特质;岳西桑皮纸是纯手工石碓打浆,长纤维没有遭到破坏,具有更高的耐折度、更大的抗张强度、适中的伸缩性、纵横撕裂度值接近,可以抵抗天气湿度变化过大带来的纸张变形,这都是其它桑皮纸无法相媲美的优势,将其作为古建筑檐棚壁糊饰工艺和古代文物字画修复用纸,能最大程度的保证修复后的字画和古建筑工艺复原原貌并长久的保存下来。[3]

岳西桑皮纸的质量特色形成源自毛尖山乡地域的桑皮原料、山涧泉水和古老的制作工艺,是采用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境内生长的桑树皮,山区独有的弱碱性山泉水,经过特殊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以流传千年的传统古法手工端帘式抄纸工艺生产的皮纸类文化用纸,正是这种传承千年的技艺,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才生产出现代机械化产品无法模仿替代的独一无二的岳西桑皮纸。

岳西桑皮纸

安徽省岳西县现行政区划的毛尖山乡,总面积96平方公里

《岳西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岳西桑皮纸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岳政秘〔2014〕47号

安徽省岳西县金丝纸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YJS01-2015《岳西桑皮纸》

十. 安徽省 安庆 岳西 岳西五谷豆粑

每年的秋末冬初,是个收获的季节,也是迎新辞旧的节日。村民们把新收获的大米,搭配优质的绿豆、黄豆、红豆、豌豆、蚕豆等多种豆类,制作出美味的豆粑。由于原料多豆类,再加上工序中需要锅底烫成饼(粑),这就是豆粑的名字由来。

豆粑,就是大别山岳西地道的美食,还延伸到太湖、望江、宿松、潜山等县。目前在湖北的黄梅,以及江西彭泽、都昌、湖口、九江等地颇为盛行,是乡民们喜闻乐见的营养食品。

安徽岳西特产糯米锅巴岳西特产姗姗锅巴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