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特产广告语 新疆干果特产文案句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5-13 14:42:48

一. 新疆 伊犁 霍尔果斯市 新疆细毛羊

新疆细毛羊以其产毛量、净毛率高、产肉多、繁殖力、适应性强、等特点而着称。成年公母羊可达体重143公斤和94公斤,产净毛6.09公斤和2.96公斤,羊毛主体细度为64支,毛长8厘米以上。主要分布在伊犁、博州、塔城、昌吉、巴州和阿克苏等地州,中心产区在伊犁和博州,全疆存栏584万只。

二. 新疆 伊犁 特克斯县 花毡

花毡,哈萨克族语叫“斯尔玛克”,以制作精美,别具风格而享有声誉。花毡的原料有羊毛、羊毛线、彩色布、线等。哈萨克妇女大致制作三种花毡,一种是将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另一种是把毡子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的毡子拼成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还有一种是用彩色毡片和彩色的布拼成富有浓郁特色的图案,再一针一线缝起来。花毡一般比普通毡子要厚,多为双层,而且缝得特别密,经久耐用。主要用于毡房的地面上,农村的炕头上,既可防潮、防寒,又可美化室内。花毡是哈萨克姑娘出嫁时,不可缺少的嫁妆之一。夏季是哈萨克妇女制作花毡的旺季,从打羊毛、擀毡子到缝制,全用手工,一家要做,大家来帮忙,构成草原上一幅生动美丽的图画。

三. 新疆 伊犁 奎屯市 荷斯坦牛

荷斯坦牛为大型乳用牛,体格高大,结构匀称,乳房大,乳静脉粗大,乳产量高,舍饲奶牛产乳量可达6500公斤,全疆各地都有分布,中心产区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及伊犁河谷、塔额盆地和焉耆盆地。全疆荷斯坦牛存栏82.8万头。

四. 新疆 伊犁 霍城县 伊犁沙木萨克折刀

伊犁沙木萨克小刀是依制作人沙木萨克.阿西木而命名的。 沙木萨克出生在原绥定县(今霍城县),后流落到南疆库车等地,在流落的过程中对小刀制作倍增爱好,他细心观察各种小刀的样式,潜心学习各家的制作工艺,给名师巨匠帮工当徒弟兄,后来沙木萨克征众家之艺,集众家之长,经过不断探索,改进终于推出了一种从工艺到款式都别具一格的新颖的折叠式单面刀,具有经济、美观、实用、方便、精巧、便于携带等特点受到了众人的称赞,因而冠以“沙木萨克小刀”之美称. 1933年,沙木萨克在伊宁开了个铁匠铺,从此沙木萨克小刀的名声在伊犁地区沸扬起来。

伊犁沙木萨克折刀 - 传统工艺特色

伊犁沙木萨克小刀是一种折叠式单面刀,选用好钢锻打成型,制成粗坯后,用各种粗、细、扁、圆锉刀,锉平磨光,然后再进行淬火。传统的刀柄用牛角、铜皮制作,现在也用玻璃和塑料制作,柄部还采用各种钢、银、玉、骨等材料嵌成各种晶莹俏丽对称的图案,十分精巧美观,加之刀刃利,经久耐用,使用方便、安全、价格合适,因此一直是少数民族喜欢的生活用品。

五. 新疆 伊犁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伊犁“天马”

伊犁马远在2000年前就已驰名,被汉武帝誉为“天马”。现今的伊犁马是经过培育改良的品种,为我国四大马系之一。其特点为躯体魁梧,矫健俊美,抚乘兼优。

六. 新疆 伊犁 奎屯市 斯尔玛克

花毡,哈萨克族语叫“斯尔玛克”,以制作精美,别具风格而享有声誉。花毡的原料有羊毛、羊毛线、彩色布、线等。哈萨克妇女大致制作三种花毡,一种是将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另一种是把毡子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的毡子拼成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还有一种是用彩色毡片和彩色的布拼成富有浓郁特色的图案,再一针一线缝起来。花毡一般比普通毡子要厚,多为双层,而且缝得特别密,经久耐用。主要用于毡房的地面上,农村的炕头上,既可防潮、防寒,又可美化室内。花毡是哈萨克姑娘出嫁时,不可缺少的嫁妆之一。夏季是哈萨克妇女制作花毡的旺季,从打羊毛、擀毡子到缝制,全用手工,一家要做,大家来帮忙,构成草原上一幅生动美丽的图画。

到哈萨克族牧民家里做客,主人一定会拿出漂亮的花毡给你铺上,让你坐在绚丽多彩的花毡上,这是哈萨克族牧民对客人尊重和热情的一种表示,而那制作精美、色彩丰富的花毡,也足以叫你大开眼界,使你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之中。

花毡,哈萨克语称“斯尔玛克”。花毡在哈萨克族的生活中用途很广,他们在毡房中要铺花毡,在毡房的门上要挂花毡,在客人的坐垫上要铺花毡,在睡觉的床上要放花毡,姑娘出嫁时也要陪嫁花毡。花毡和哈萨克族人的生活形影不离。从古至今,花毡都是哈萨克族人必需的重要生活物品之一,同时也是世代相传的家庭手工艺品。无论到谁家,家家户户都有大小不同的花毡,点缀在毡房里,使毡房成为一座色彩斑斓的艺术宫殿。

夏季我们来到草原上,看到哈萨克族妇女正在忙着打羊毛、捻线、擀毡、染色、裁剪、缝制、绣花,忙得不亦乐乎。夏季是制作花毡的旺季,几乎每个哈萨克族妇女都是制作花毡的能手,她们坐在一起,你帮我打羊毛,我帮你捻线,如果谁家要做花毡,大家都来帮忙,按不同的需要,做出不同大小的花毡,大的有20—30平方米,小的只有2—3平方米。所以一张花毡的诞生,既是制作者集体智慧的成果,又是团结互助的结晶。

哈萨克族花毡的制作要经过许多程序,做一张漂亮的花毡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花毡上的图案和花纹都是哈萨克族妇女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凝聚和倾注了她们的心血,同时,也显示出了她们的智慧。

做花毡先是要擀毡子,把剪下的羊毛,按不同的颜色和质量进行分类,然后摊在大张皮革上,几个人围坐一圈,用细柳、木条不停地抽打至蓬松,再把蓬松的羊毛均匀地平铺在芨芨草帘上,再洒上水,形成毡状。然后卷起帘子用羊毛绳捆紧,套一条带子,前面有1—2人拉,后面4—5人用脚踢或踩,经过约2—3小时的踢踩,待羊毛形成毡子样后解开,去掉芨芨草帘,再把生毡分段卷起,再用4—5人合力用肘部及手部力量使劲搓压,搓压好一段再往上卷一段,直至擀完整张毡子,使之成为熟毡。最后用水多次冲洗,冲掉渣滓及沙土,晾干后,便成为毡子,这种毡子是做花毡的主要原料。

做花毡的要求首先是要有质量较好的毡子,其次是将各种花纹和图案缝制在毡子上。花毡上各种颜色图案的毡子都是事先用土制的染料染出来的,花毡上的图案是哈萨克族妇女自己设计的,她们没有样本和图纸,所有的花纹和图案都在她们的脑子里,而且,所有经她们做出来的花毡颜色和图案都不一样,这真是哈萨克族妇女的一种天赋。许多哈萨克族妇女没有文化或者是只念过几年书,但她们做起花毡来,却像经验丰富的专家,拿起笔来就可以勾画出图案,拿起针来就可以缝制出美丽的花纹。

花毡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构图紧凑,采用简练的几何对称图形做中心主图案,四周配以对称的羊角变形花纹,显得大器豪放又不失柔美味道。另外,色彩艳丽,采用色彩大胆,有视觉冲击力。在一张花毡上同时出现7—8种色彩:白毡底上黑花纹加红边,红底白花纹绿边,绿底黄花纹红边;雪青底红花淡绿边。其中,白、黑、红、绿等色有强烈对比度,红、黄、淡绿较柔和,不但没给人色彩杂乱感觉,反而使整张花毡鲜艳亮丽。

花毡的制作方法和品种主要有:1、毡贴,把毡子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毡子拼成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2、布贴,将彩色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毡子上,尤其喜用红色布;3、毡、布并用,拼成富有浓郁特色的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4、针绣,用彩色羊毛线直接在白毡上绣出图案。针绣法基本上是平绣和套针绣,花毡的周边一般先用锁针法锁边,再用2—4种彩色毛线,套针绣成辫子花,装饰花毡边。花毡有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用途,如有用于取暖和做饭的火头花毡、接待客人用的上座花毡、结婚用的嫁妆花毡、面积较大且做工讲究的床上花毡和地上铺的花毡、门上挂的花毡及毡房用的花毡等。

花毡比普通毡厚,多为双层,缝得密实,经久耐用,可用四五十年,传几代人。

由于地区和部落的不同,花毡的形式和图案也不完全一样。其质量也不完全一样,精美的花毡取决于原料质量,最上等的羊毛应是秋季羊羔毛,其质地细腻,柔软,富有弹性。在擀制和缝制过程中也十分讲究和精细。如嫁妆花毡,不仅做工精细,而且还用金线缝制,图案细,花枝多,含有祝福新婚夫妇多子多福的意思。

花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古老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汉朝远嫁到乌孙国的细君公主在 《黄鹄歌》以 “旃为墙”的唱词中,就提到了 “旃”,旃就是毡子,说明哈萨克族的毡子在毡房中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同时,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岩画,也证明毡子的历史悠久。随着毡子的出现及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哈萨克族的花毡便应运产生,经过无数代哈萨克族人天才般的艺术创造,花毡的品种越来越多,图样花纹也越来越丰富,花毡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用途也越来越广,花毡已成为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了。

一块小小的花毡体现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和哈萨克族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哈萨克族的工艺美术及民族习俗等,研究起来还有很高的价值。

哈萨克族的花毡已被列入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作为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我们希望哈萨克族花毡,如同鲜花那样,代代相传,盛开怒放。

七. 新疆 伊犁 霍城县 阿力玛里树上干杏

阿力玛里树上干杏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新疆兵团农四师六十一团地处新疆伊犁地区西北部,紧邻霍尔果斯口岸,元朝时期盛极一时的“中亚乐园”——“阿力玛里”古城就坐落在这里。六十一团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树上干杏、红富士苹果、油桃、葡萄为主的特色果品,现有果园4万亩,年产各类鲜果3万多吨,干果1000吨,出口各类果品1.4万吨。全力打造“天伊”果品品牌,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建园、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

天伊牌树上干杏是六十一团特有的果品资源,鲜杏色泽鲜艳,风味甘甜。干果果肉绵甜可口,果核壳极薄,轻磕即破,果仁香甜。树上干杏营养物质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钙、微生素、胡萝卜等营养成分,脂肪、蛋白质、可溶性总糖、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含量高,具有防癌抗癌作用,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阿力玛里树上干杏产区位于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阿力玛里)小麻扎镇,地处波罗科努山山脚下的冲积扇平原地段,东经80°10′28″—80°39′03″,北纬40°11′51″—40°50′10″。西以霍尔果斯河为界,与哈萨克斯坦隔河相望;东与霍城县伊车嘎善乡接壤;南与莫乎尔牧场相连,直通312国道;北抵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西南与六十二团为邻。团场距伊宁市83公里,距清水河经济开发区15公里,距国家一级口岸—霍尔果斯口岸14公里,而且属于规划中的霍尔果斯经济自由贸易区内,对出口中亚各国具有明显的优势。交通便捷。产区属于逆温带大陆性干旱半荒漠气候,冬暖夏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各种果树的生长。阿力玛里树上干杏地域保护范围为六十一团16个农、林连队。

八. 新疆 伊犁 昭苏县 哈萨克的烤饼

哈萨克的烤饼是用干牛粪作燃料烤制的一种厚饼,味道特香。这种饼也是哈萨克人喝奶茶时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面粉、牛奶或羊奶、羊尾油。做法:把酵面用水泡开和入面粉、羊尾油、牛奶或羊奶揉好面,放入羊皮口袋中发酵(也可用厚的棉织物包起来发酵)。面稍发后即开始做饼,不放碱。一般他们发面不多,一次只做2—3个,随烤随吃,使饼始终保持新鲜。饼的大小根据哈萨克人的“卡盘”(类似汉族人用生铁铸成的平底锅)大小来定。“卡盘”呈圆形,直径在25—30厘米,厚在5—6厘米。面揉好后,放人“卡盘”内,用手压平。上面再扣一个和下面大小一样的“卡盘”。把“卡盘”放在己燃红的牛粪火堆上,上面也放—堆燃着干牛粪。由于受热力均匀,上下不用翻饼,约20分钟即熟。饼厚一般在6—7厘米。特点,饼呈金黄色,味香松软而可口;食时,一般用刀切成小块给客人食用。客人一般不要自己动手去掰,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动。( 伊犁哈萨克)

九. 新疆 伊犁 霍尔果斯市 伊犁抓饭

原是乌孜别克风味饭食,称“颇劳”,也是伊犁各族人民最喜欢的佳肴。少数民族食用抓饭时,先净手后掇而食之,故汉语称之为“抓饭”。主要原料是大米、洋葱、胡萝卜、羊肉(牛肉或鸡、鸭、鹅肉也可),有的还放葡萄干、杏干等。抓饭油亮生辉,肥嫩爽口,营养丰富,是民族风味饭食的上品
新疆伊犁特产文案短句干净推广新疆特产的广告语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