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地区好吃的特产 陕西渭南十大特产渭南小吃排行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5-10 09:58:41

一.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渭南肉夹馍

肉夹馍是古汉语"肉夹于馍"的简称,馍外观焦黄,条纹清晰,内部呈层状,饼体发胀,皮酥里嫩,饼酥肉香,爽而不腻,直看得人口水直流啊!

信息来源:文旅局

二. 陕西省 渭南 华阴 八一粉条

八一粉条是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的。八一村红薯粉条是华阴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之一,采用纯红薯粉加工而成,品质极好,耐水煮,一直以来以质量求生存,在全省打响了华阴“八一粉条”品牌的知名度。

目前拥有该技术的技工达到300余人,从事该产业人员已达1600余人,并采用半机械化工艺流程,全村漏粉条、豆腐加工已达400多户,占总户数70%。目前拥有该技术的技工达到300余人,从事该产业人员已达1600余人,并采用半机械化工艺流程,全村漏粉条、豆腐加工已达400多户,占总户数70%。

三. 陕西省 渭南 澄城县 三翻饼

三翻饼,为澄城县有名小吃。因制作时需三翻三卷,故得名。此饼以上等白面粉、白糖、冰糖渣、熟猪油、清红丝、玫瑰酱、菜籽油为原料,经过擀制面皮、制作酥面、炮制内馅、入油炸几道工序精制而成,具有层次分明、外形美观,质地酥松,入口沁甜又耐贮藏等特点。可存放月余,随时取食,而色香味不变之特点。此饼在同州内外,远近闻名。

四. 陕西省 渭南 临渭区 渭南biangbiang面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吃一老碗biangbiang喜气洋洋,油泼辣子少了嘟嘟囔囔。”煮过几滚的面被捞起盛入陕西人称之为“老碗”的粗瓷大碗里,撒上盐、辣椒面、花椒面、生姜末、葱花、蒜末,然后将半铁勺烧得焦热的清油“呲啦”往上一泼,顿时五香扑鼻,再调上酱油、醋,一碗“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便可食用了。

五. 陕西省 渭南 临渭区 渭南南七荞麦饸饹

渭南南七荞麦饸饹

饸饹,分为小麦面饸饹和荞麦面饸饹,而荞麦面饸饹比小麦面饸饹更美味,陕西大多数县市的老百姓都会做,各地的制作工艺也大同小异,口味自然有所不同,至于起源于那朝那代已无从考究。

改革开放后,和许多创业者一样,渭南市临渭区南七乡南白村普通农民白学林,响应国家号召,为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乘着渭南市食品交流会的东风,于1982年在渭南市临渭区(原渭南地区渭南市)民主北路开了一间门面,就卖荞麦饸饹,因为自己是南七乡人,所以就起名叫“南七荞麦饸饹”馆,这就是渭南也自然是陕西的第一家“南七荞麦饸饹”馆,因为祖辈就靠卖饸饹营生,所以白学林的荞麦饸饹做的可口美味且色香俱有,可谓是十里飘香,再加上妻子肖素萍笑面迎客,热情待人,他家的饸饹馆生意也就日趋兴旺,很多顾客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其中不乏大老板和高官人群,这样南七荞麦饸饹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了,没有几年白学林家已是南白村响当当的首富了。日子好了,为了让村里的人也都富起来,白学林就把他的手艺传给了子女和村里的人,这些人也都开了荞麦饸饹馆,所以荞麦饸饹馆很快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西安和渭南及周边城市流行了起来,随着日子的推移和联姻带来的人0流,南七荞麦饸饹的手艺也随着女儿的出嫁传到了南七乡的紧邻下吉镇,这些嫁到下吉的南七女人也卖荞麦饸饹,她们有的人把自己的饭馆也叫南七荞麦饸饹馆,而有的人则叫“下吉荞麦饸饹”馆,但是总体来讲还是南七荞麦饸饹馆更多一些,但显而易见下吉荞麦饸饹和南七荞麦饸饹是同一祖源,这就是南七荞麦饸饹也叫下吉荞麦饸饹的缘由,再者,南七乡由于撤乡并镇,现在的南七乡已不复存在,而原来的南白村现在也划入了下吉镇辖区,而这就是现在市面的下吉饸饹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原因。

白学林养育有三男四女,均继承了父亲衣钵,现在二子白圣福还在渭南民主路老店继续经营,而其余子女及孙子辈多半已在西安打拼,个个生意都非常好。现在,仅西安市和渭南市的南七荞麦饸饹馆和下吉荞麦饸饹馆已不下五六十家,基本都是南七乡(今下吉镇)南白村和下吉镇东西关村的人。

南七饸饹有名,一是名在它的做法上,二是名在它的吃法上。

南七饸饹的做法特色有四:一是用料讲究。南七饸饹所用面为荞麦面。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荞麦》如此记载:“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原先,渭南一带乡村普遍种植荞麦,但由于产量较低,当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已不再种植。现如今荞麦面只能从陕北、山西、内蒙等地拉运了,其中以陕北荞麦面为多。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乔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滞、泄痢、腹痛、上气之疾。现代研究表明:荞麦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P、维生素B1、B2、芦丁、镁、总黄酮等。而且荞麦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荞面饸饹有对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有食疗功效,是上佳的保健食品。二是和面独特。和面是饸饹制作的一道重要工序。和面用的不是普通的碱水(苏打水),而是石灰水。据一位经营南七饸饹的师傅讲,制作石灰水最好选用产自于富平县(渭南市属县)的青石,即石灰石,至于问及是富平县何处的青石,师傅说:“我的师傅说保密。”制作的具体过程为:适量大小青石一块,放在炉火中烧至通红,然后用火钳夹出,丢在盛有半桶水的铁桶中,等待到块状石头,化为白色粉未溶解在水中澄清后,上部的清液就是和面的专用石灰水。用此法和面压制出来的饸饹,特筋道。有人担心石灰水对人肠胃有伤害。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石灰水毕竟是少量的,况且已经充分和面发生了作用。三是醒面和制剂严格。和面要用手工揉压的表面光滑。要做到常言道的“三光”即盆光、面光、手光。再醒上个把钟头,然后分成半尺长圆柱形的剂子备用。四是压制和熟化方法传统。饸饹是用饸饹床子压制成形的。传统的压制方法是使用木制饸饹床子。饸饹的粗细主要决定床子的铁孔的大小。饸饹的压制和熟化是一体作业的。由于饸饹的压制是个力气活,一般由男性来干,女性在一旁当助手。男的将饸饹床子支架在二尺铁锅上,抬起装有木活塞的压杆,女的将醒好的剂子装入床子内,男的将活塞对准剂子,全身力量集中于压杆后部,只听吱吱呀呀一阵响声,就从床子下面铁制的数十个小圆孔中被挤压成细圆长条状,当一剂压完后,当助手的女的用手在床根底下快速一切,饸饹就掉进烧开的汤锅煮上了,等沸汤滚上两滚,饸饹就煮熟出锅。

六.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大荔西瓜

大荔西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渭南大荔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境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种植西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属栽培西瓜的最佳优生区。大荔群众历来就有种植西瓜的作务习惯。长期以来,西瓜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之一,同州西瓜闻名遐迩,久负盛名。近两年来,随着西瓜品种结构的调优和种植模式的转变,全县西瓜种植规模持续扩张,呈现出抢季节以早取胜、创品牌以优取胜和出新招以特取胜的竞争态势,西瓜产业一路走红,实现了产销两旺。

大荔西瓜果实呈圆球形或椭圆形;果皮颜色有绿色、黑色、深浅绿色相间条纹的花皮;瓜瓤艳红,细嫩多汁,沙甜可口。

内在品质

大荔西瓜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A、B1、B2、C,葡萄糖、蔗糖、果糖、苹果酸、谷氨酸和精氨酸等;其中,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较高,瓤肉含糖量一般为5%~12%,堪称瓜中之王。

产地自然环境

大荔西瓜生产区域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北依镰山,南傍渭水,黄河临东,洛水贯中,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海拔329~533米,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唯一具备西瓜生产七项指标的地区;特别是三河交汇形成的独特黄绵土与沙壤土土质,有机质含量丰富,且透气性、排水性能好,更为大荔西瓜生产提供了德天都厚的优越条件。

地域保护范围

大荔西瓜区域保护范围为东经109°43′~110°19′,北纬34°36′~35°02′,主要涉及下寨、羌白、埝桥、城关、许庄、冯村、官池、苏村、韦林、两宜、高明、范家、平民、赵渡、朝邑等15个乡镇。总面积1万公顷,年产量42万吨。

特有种植方法

大荔西瓜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标准进行生产,保留两年的田间记录档案。种植上采用培肥地力、嫁接育苗、大苗定植、塑料薄膜地面覆盖、设施栽培、2~3蔓整枝、科学防治病虫害、适期采收等配套技术,以及产后的商品化处理、品牌化营销战略,使其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其中嫁接育苗栽培和培肥地力是大荔西瓜最为关健的栽培技术。

历史上的“同州三白”

大荔西瓜,当地在历史上俗称“同州大西瓜”,以个头儿大而闻名。一般十五斤起码,二十斤一般,素有“大如笸箩小,小若牛头大,粗细像盆口,长短似枕头,竖起来,能和小娃比高低,平放下,能与竹笼赛大小”的美誉。据《大荔县志》载:“西瓜出沙苑,味甘美,甲于秦中。其尤美者,皮白、瓤白、籽白,呼为‘三白瓜’。远及数百里外,无不尊‘同州三白’者”。

发扬传统丰富内涵

上世纪50年代,同州大西瓜,仍驰名省内外,60至70年代,栽培面积随粮食生产的变化,几起几落。1981年后,大荔县重视西瓜的技术指导,培训技术力量,采取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成熟期提前一个多月。先后引进新澄、早花、湘密、中育等20多个品种,丰富了大荔西瓜的内涵。近年来,瓜农采用保护地、间作、大中拱棚等多种栽培模式,摒弃传统的大型品种,先后引进景新、会龙、金钟冠龙、新红宝等中型品种,使品种结构更符合市场的需求,使“大荔西瓜”的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大荔西瓜

地域范围

大荔西瓜生产区域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3′-110°19′,北纬34°36′-35°02′。主要涉及下寨、羌白、埝桥、城关、许庄、冯村、官池、苏村、韦林、两宜、高明、范家、平民、赵渡、朝邑等15个乡镇。总面积15万亩,年产量42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大荔西瓜个头大,一般十五斤起码,二十斤一般;“大如笸箩小,小若牛头大,粗细像盆口,长短似枕头,竖起来,能和小娃比高低,平放下,能与竹笼赛大小”;果实形状圆形或椭圆,瓜瓤艳红,细嫩多汁,沙甜可口。 2、内在品质指标:大荔西瓜营养丰富,堪称瓜中之王,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含糖量较高,一般为5-12%。 3、安全要求:大荔西瓜产地环境符合NY5110-2002《无公害食品:西瓜产地环境条件》、生产管理过程严格遵照NY5111-2002《无公害食品:西瓜生产技术规程》。农残检测超标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行了生理、产品标准符合NY5109-2002《无公害食品西瓜》。

七.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地膜洋芋

地膜洋芋

黄家村隶属华县瓜坡镇,省道101、陇海铁路由东向西横穿而过,该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38户,人口939人,耕地1300亩,是以种植地膜洋芋为主的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也是省农业厅科技入户示范村,2007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比全县人均纯收入高出27%。

黄家村地膜洋芋2000年开始种植,目前种植面积达118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0%以上,洋芋种植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0%以上,其中日光温室拱棚洋芋发展到300棚(每棚6分地),双膜洋芋种植达到1000余亩。种植品种以“克新六号”、“克新四号”为主,每年2月初种植,5月初上市,生长期3个月,具有色白、个大、皮薄、肉细、口感好、上市早的特点,2006年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主要销往西安、渭南等各大批发市场,部分产品远销到四川、甘肃、东北等省份。2007年地膜洋芋每亩收益达3500元,仅地膜洋芋一项为该村人均增收2000元。

地膜洋芋已成为该村的一项支柱产业,并辐射带动周边赤水、辛庄、杏林等乡镇种植户上万户。在该项产业的带动下,该村成立了地膜洋芋专业合作社,积极为地膜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同时也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通过互联网为种植户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开展信息服务,目前参社农户已达100余户。在协会的推动下,该村已成为全县最大的地膜洋芋物流集散地,每年5—6月份客商络绎不绝,地膜洋芋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农产品。

随着“一村一品”工程的深入推进,黄家村将在村两委会的带领下,不断更新品种、推广先进的无公害作务技术,建立黄家村洋芋种植设施农业示范园,同时发挥黄家地膜洋芋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为种植户提供技术、销售、市场信息等服务,将黄家地膜洋芋这个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八. 青海省 海东 化隆回族自治县 海东地区特早熟玉米

自2008年以来,海东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从河北、山西、宁夏等省区引进饲用特早熟玉米、菜用特早熟玉米、粮饲两用型特早熟玉米共33个品种,在平安县三合镇湾子、寺台两村的8亩浅山地利用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进行特早熟玉米的引种试验。

通过两年的实验筛选有11个品种可以成熟,亩产量600公斤左右,与小麦相比每亩可增收500元以上,而且玉米秸秆是很好的牲畜饲料,这为青海省广大山区农民降低养殖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寻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九.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渭南糊辣汤

胡辣汤,又名糊辣汤,由多种天然中草药按比例配制的汤料,再加入胡椒和辣椒,又用骨头汤做底料,尝起来汤味浓郁、汤色靓丽、汤汁粘稠,香辣可口,配肉夹馍,菜夹馍也是美味十足!

信息来源:文旅局

十.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韩城苹果

韩城苹果以嵬东生产的最为有名,现有苹果产地10万多亩。嵬东苹果购销公司:电话:0913-5484338( 韩城)
陕西渭南特产排行榜前十名陕西渭南十大特产渭南小吃排行榜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