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表哥家五常特产 五常特产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31 22:16:35

一. 广东省 清远 连山县 香侬家香米

连山香侬家香米产于山冲梯田,山高雾大,昼夜温差大,山泉灌溉,无污染,精选高寒山区新鲜稻谷配制而成。营养成份:多种人体必需维他命及微量元素——铁 、锌、铜等。

二.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大救驾

“大救驾”是云南省腾冲县的名特小食。选用优质大米做成饵块,切成片,再配上鲜肉、火腿、鸡蛋、冬菇、泡辣椒等烹炒,味道软、香、爽口。传说明末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追赶后逃到腾冲,又饥又累,村民奉上当地的美味食品炒饵块,永历帝吃后赞口不绝,称之救了联的大驾!“大救驾”便由此而得名。昆明市光华街靠正义路口有一家“腾冲饵丝”专卖店,楼下是大排档,楼上有雅座。该店有炒吃、汤吃等多个品种的饵块及套餐。

饵丝、饵诀在云南各地均属非常普及的大众化米制食品,不过就其品质及知名度而言,腾冲饵丝、饵诀却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尤其是久负盛名的皇封名吃"大救驾"--腾冲炒饵块,更是以其色、香、味、形四美并具的独有品质倾倒了有此口福的天下吃客。

腾冲人将大米精加工为饵丝、饵块,已至少有三五百年历史。口碑相传,南明天子朱由榔(永历帝)当年败逃西陲,曾在一农家吃下了一大钵炒饵块,饱腹疗饥之余犹觉余味无穷,于是赞叹不已,并不无感慨地将其称为"大救驾"。从此,"大救驾"便成了腾冲炒饵块的"封号"乃至腾冲饵丝、饵块的代名词。

寻根溯源,腾冲饵丝、饵块以城东近郊胡家湾所产最为驰名。其精制产品,择料极严,工艺亦十分考究,其突出特点是柔软而有"筋骨",久煮不糊,稍烫可食,口感细糯。

腾冲饵丝、饵快吃法多样,可炒、可烤、可煮:"大救驾"即是先将卷轴饵块薄片切成三角形或棱形小片,配以鲜肉片、火腿片、鸡蛋、香蕈、胡萝卜、西红柿、豌豆尖等辅料及各种香辣作料在辣锅中爆炒而成,其色五彩斑斓,其味满口流香,滑嫩不腻,令人食而不知餍足;将饵块切成饼状在炭火上烤黄,然后拌入加了草果、八角、芝麻油、辣椒油等作料的稀豆粉浆里,叫稀豆粉粑粑;鲜肉、鲜汤、鲜菜、鲜饵丝在小锅上一滚而就,叫小锅饵丝。

如今,腾冲饵丝这一地方名特食品早已走出高黎贡山,在春城、京城及许多大都市安家落户,并备受食客青睐。而其新一代产品--"云腾快餐饵丝"则分别在1994年、1995年、1997年荣获"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及"第三届中国乡镇企业出口商品展览会优秀产品"称号。

三. 广西 百色 靖西 靖西大香糯

靖西大香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广西靖西县在抓好稳定粮食总产的同时,努力发展特色优质稻种植,采取“穗选――单枝播种――再穗选――再单枝播种”的循环培育方法,对大香糯进行提纯复壮,提高种子纯度,保持大香糯的特有种性。今年种植的5.1万亩大香糯,普遍获得增产丰收,预计总产量可达2000万公斤。靖西大香糯为全国“十大珍米”之一,在靖西已有800多年的种植历史,以其穗长粒大、米质洁白、饭软芳香、味美可口等特点而驰名古今中外,有“一家蒸香糯,全村都闻香”的美誉,历史上曾为朝廷贡品。

靖西大香糯是中国十大珍米之一,曾为历代贡品和现代接待外宾用品。靖西香糯的独特之处在于颗粒大、米质洁白、浓郁芳香,蒸煮过程香飘四溢,熟饭质地松软有光泽,米饭放置两天,表皮仍不发硬。主要产于靖西县的新靖、化峒、岳圩、地州等乡镇,尤以新靖镇东利村的香糯为最纯、最软、最香。有人这样形容靖西香糯之香:“一家煮饭十家香,十家煮饭香满庄。”

宋代时靖西就开始种植香糯,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年间编写的《归顺直隶州志》记载:“州属所产圆大光泽,著名珍珠糯最佳,”珍珠糯即是现在的香糯。改革开放后,靖西香糯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4年,靖西县把香糯生产列入产业化开发计划,当作农业主导产业项目来开发,增加投入和科技含量,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香糯,使香糯种植面积从原来的0.8万亩扩大到2004年的1.5万亩,年产量5000吨,年产值1500万元。盛名之下,近30年来,中央和自治区有关部门曾多次调运靖西香糯招待外宾。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有关部门就专门用飞机从南宁调运靖西香糯进京,用于招待。曾经吃过靖西香糯的日本田中首相和各国贵宾,对靖西香糯赞不绝口。

地域范围

靖西大香糯的地域保护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6′~106°48′,北纬22°51′~23°34′之间,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99公里,地域保护范围面积48437.88公顷,年总产量4500万公斤。主要包括新靖、化峒、同德、湖润、岳圩、壬庄、龙邦、安宁、地州、禄峒、吞盘、南坡、安德、龙临、果乐、新甲、武平、渠洋、魁圩等19个乡镇共282个行政村。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靖西茂糯谷粒淡黄色,平均长7.4mm,宽3.9mm,长宽比为1.9︰1,平均千粒重31.4g;米粒平均长5.3mm,宽3.1mm,长宽比1.7︰1;蒸煮米饭洁白油亮,香味浓,粘性好;靖西蜜蜂糯谷粒花褐色,有芒,平均长7.9mm,宽4.0mm,长宽比为2.0︰1;平均千粒重34.5g;米粒平均长5.5mm;宽3.2mm,长宽比1.7︰1;蒸煮米饭洁白油亮,清香,粘性好;靖西长芒花斑糯谷粒呈粽红与淡黄色相间,平均长8.1mm,宽3.9mm,长宽比2.1︰1;平均千粒重35.9g,米粒平均长6.3mm,宽3.5mm,长宽比为1.8︰1;蒸煮米饭洁白油亮,气味清香,粘稠柔软。 (2)内在品质指标:靖西大香糯粘性好,胶稠度达56—117mm,阴糯率为0.6—0.8%,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支链淀粉等营养成分,其中直链淀粉含量0.9—1.5%,支链淀粉含量82.4—86.5%,蛋白质含量6.82—7.54%,氨基酸总含量4.61—6.58%。 (3)安全要求:产品符合NY5115-2002《无公害食品大米》要求。

四. 山西省 长治 潞城 大凤丸

大凤丸产于古潞州的传统名药。具有舒筋活血、开窍祛风、通经络、强肝肾、补虚养壮的功能。对于腰腿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筋骨酸困以及妇女产前产后一般风症有特殊疗效。许多卧床多年的患者,服后药到病除。在华北、西北尤其是山区,享有很高声誉。处方始于明末清初,由“万镒堂”药号根据祖传秘方配制成药,霜蜡为丸。

当初炎帝在上党尝百草,不仅是发现了农业的种子,还发现了药材和发明了医药。聪慧的上党人民受炎帝的启迪,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研制成功了许多卓有疗效的中成药,潞城的大风丸即是其中之一。相传在明弘治年间,潞城合社村的郭泰恒一家染了一种腰腿疼的怪病,久治不愈,郭泰恒颇懂点医理,经过潜心研究,终于在明弘治三年研制成功了治疗腰腿疼的配方汤药,经服用疗效显著,取名"大风汤",至嘉靖年间正式投放市场。明末,后代郭忠镒老先生在汤药的基础上改汤剂为丸剂,首创"万镒堂"大风丸。大风丸具有舒筋活血、开窍祛风、补虚养壮,加速血液循环等功能,主治男女老幼腰腿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筋骨酸困、遍身肿痛,尤其用于妇女胎前产后一般风症及10年以上陈年老病,效果更佳。据现存"万镒堂"印票介绍:

本堂先祖得授仙方,精制大风丸……远近驰名,村中并无二家。……此药专治男妇腰腿疼痛、半身不遂、遍身肿痛、左瘫右痪、筋脉拘挛或聚或块、五劳七伤、鹤膝风症。男妇服此药百发百中,其效如神。

大风丸以黑木耳、杜仲、淮牛漆等多种名贵中草药配方,以黄酒炮制,烘干为粉,再以黄米起胎,醋炼为丸,"选料考究、宁无勿滥"。由于大风丸的神奇疗效,所以从明代起就一直作为郭家的祖传秘方和立身之本,传长不传次,传男不传女。

建国后,"万镒堂"第11世传人郭金星响应政府"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携带制药工具参加了合室村供销合作社,仍以"万镒堂"名义从事大风丸的生产,1956年加入县社。1957年,大风丸的生产归县供销社药材经理部经营,后改为药材公司经营。1983年改为潞城县中药厂经营。

随着生产的发展,大风丸的制作由手工操作,发展为机器操作,质量相应提高。1965年,经山西省卫生厅药政字159号文批准,延续600余年的"万镒堂"老字号改为当地名山---卢医山商标。1979年至今,大风丸一直为山西省优质产品,卢医山商标被山西省工商局授予著名商标称号。199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入《药品标准》一书,在中成药剂中列第10位。潞城中药厂在保持大风丸传统特色的前提下,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开展以第12世传人郭五春为首的研新药、改剂型、创精品活动。1996年,大风丸被国家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称号,产品远销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受到全国各地用户的好评,供不应求。2000年1月13日在中国第三届农产品南京展销会上,获得最受欢迎产品奖,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五. 河北省 唐山市 遵化 郝家烧麦

郝德林的烧麦,形似石榴,洁如白玉,皮薄而韧,馅嫩而鲜,油多但不腻,羊肉而不膻,深为群众赏识,经营五十多年来,至今盛名不衰。郝德林祖籍马兰峪镇,自幼和父亲一起在街上开饭铺做买卖。后来,他见马兰峪街上有个名叫石大把的回民老头推车卖烧麦,很赚钱。他就偷偷和他学会了做烧麦的手艺,到石大把年老不干之后,他就开始经营起烧麦了。

郝家烧麦在制作上向来要求很高。用的面是精白面。馅用鲜羊肉,放上配有白芷、豆蔻、丁香、茴香、花椒、大料等药料煮肉的白汤,加上葱、蒜、姜、味精,再放少量的鲜白菜和适量的香油。制作方法很精细,先用60度热水烫面,揉匀,揪成小剂,擀成饺子皮形,用粉淀子做拨面,将其罗起来,用走锤将边缘轧薄,这就是烧麦皮,看上去形似莲花叶,薄如粉连纸,再放上配好的肉馅,合拢在一起用手攥成,然后放在蒸笼上蒸熟。

郝德林的烧麦,在前些年"左"的路线干扰下,曾中断多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烧麦又开张了,并于八四年八月十一日还挂上了“宜来顺清真烧麦馆”的牌匾。由于他经营的烧麦货真价实,味道鲜美,每天顾客盈门,有些顾客宁可饿着肚子,也要赶到遵化西关的“宜来顺清真烧麦馆”用餐。

六.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黄平县 黄平革家蜡染

黄平的革家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并使其成为革家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革家妇女以蜡染做主要装饰,她们的头巾、围腰、窗帘、衣服、裙子、旅行包都是蜡染制成,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床单、包袱、书包、桌布等也都使用蜡染;就连背孩子的背带也是染得精巧细致的蜡染,黄平革家蜡染“素有贵州东线旅游一枝花”的美称,长期以来,一直以它素雅大方,富于夸张的艺术形象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眯,黄平革家蜡染的图纹组合主要以线条、几何图形、民族信仰、图腾为主,更多的则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兽,还有就是神话或民间传说,所有图纹都十分夸张,线条也极为古朴流畅。

革家蜡染的图形摆布十分奇特,有分头尾和上下为幅的画法,也有极其对称的平面画法,不同的画法就有不同的欣赏方式。如平面画法,就是在一块正方形的蜡画布上作画,无论里面画得如何繁杂精密,从任何一个方位欣赏都是一样对称,但画却各不相同,从左看象鱼,从右看象是虾,正着看却是蝴蝶,倒着看又恰如虫子,由于革家蜡染造型工整,而且生动简洁,加之制作者采用独特的勾、叉、旋、圆、点、线作装饰,素来以它独有的民族特色受到世人的喜爱。蜡染在革家聚居的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革家人积累了丰富的蜡染制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以其独树一帜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 黄平的革家蜡染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革家群众,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染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属于民间工艺品;另一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属于工艺美术品;第三类是艺术家制作的纯属观赏型的艺术品。这三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也是很少见的。 黄平革家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先秦两汉时期,革家蜡染便开始在史料0现,特别是明清以后,各地修志风兴起,革家蜡染这一民间工艺,更是频频被编入志书,从此,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

古老的蜡染工艺在黄平革家被保留下来,一直流传到现在,应感谢作为创作者的革家妇女。是她们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蜡染图案。在黄平的重安、重兴及其他革家人聚居的村寨,妇女们都是制作蜡染的能手,蜡染是他们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在革家,姑娘从三四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蜡染,七八岁就能开始动蜡刀制作了,尽管革家是一个没有文字的待识别民族,但他们的历史,除了在古歌古词中流传和刻制在银饰品上以外,余下的则是靠妇女用蜡染的形式蜡制在服饰上,所以有人说,革家妇女的服饰,实际就是一部民族的历史。革家蜡染的材料大都采用机织白布,也有采用民间自织品特别是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还有就是用绵绸、府绸的,革家蜡染防的染剂主要是蜂蜡,有时也掺和一些白蜡使用。蜂蜡是一种产自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溶化,利用它的这一特点可做蜡染的防染剂。蜡染的染料是蓝靛。黄平盛产蓝草,这是一种蓼科植物,七月开花,八月收割,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黄平不少集镇上建有以蓝靛为染料的染坊,但也有把蓝靛买回家自己用染缸浸染的。 革家蜡染的绘制工具不是毛笔蘸蜡,因为这样做蜡容易冷却凝固,用的是铜制的画刀,这样用的目的,实际是为了便于保温。这种铜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蜡。为了绘制各种线条的需要,还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蜡刀。

革家蜡染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分为点蜡和浸染两个步骤: 点蜡:先把白布平铺在一块平面光滑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木板上,再把盛有蜂蜡的土陶碗放在火盆旁,用火盆里的火使蜡熔化,然后用蜡刀蘸蜡作画,俗称点蜡花,革家妇女点蜡花,一般没有固定图案,全凭想象点制,但他们最爱点画的是民族崇拜的太阳,以及革 家传说中的城堡,还有就是龙凤和本民族的日常生活习俗,一般的革家妇女则是想什么画什么,画什么嘴里还不停地唱着什么,往往是一首赞美飞鸟的山歌唱完,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也画成了。 浸染: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要染三天,连续技术处理十多次后,煮沸水洗 ,脱蜡现图,染出来的布,未点蜡花的地方是蓝色底,点过蜡花的地方是白花图案。 黄平革家蜡染一般都是蓝、白间与桔黄色刺绣。在做成衣裙时,配上姑娘头上的射日红缨帽和箭形白银簪、贯首铠甲式披肩、加上形如盾牌的围腰、红黄相间的绑腿、一副独特的革家古装就出来了,而蓝白、红黄相间,甚是耀眼醒目、独特别致。

黄平革家蜡染生产全部是手工操作,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来代替。事实表明,用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发展蜡染艺术是行不通的,只能在生产大批量的蜡染式花布上具有优势。而作为民间工艺品和艺术品的蜡染,自古以来一直停留在手工操作上,导致蜡染制品制作周期长、数量少。然而,也恰恰因此使得蜡染制品珍贵和难得。随着社会发展,在革家人居住的黄平、凯里等地区,甚至在世界范围内,“蜡染艺术热”正在兴起,革家姑娘罗登英、廖德英等十余人曾多次被邀请到贵阳、上海、北京等地作蜡染艺术指导,并到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作蜡染制作表演,当今国内和国际艺术市场对蜡染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黄平的革家人也看准这一时机,正欲依托本民族这一优势,做大做强蜡染文章。我们有理由相信,革家蜡染这一民族奇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关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七. 山东省 烟台 招远 臧家草莓

臧家草莓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这不,夏甸镇臧家的草莓大棚就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夏甸镇臧家村是个人多地少、远离城区、交通不便的小村庄,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在市里和镇上农业部门的支持引导下,他们又开始种植投资低、见效快、容易管理的反季大棚草莓,并且很快由几十个发展到五百多个大棚,成了远近闻名的草莓专业村。

名声在外的臧家草莓,在隆冬季节成为市场上的-货。村民们虽然从早忙到晚,但人人心里却是甜蜜蜜的,他们说,“冬闲”变“冬忙”累是累了点,但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信心也更足了。

为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近几年,他们又在种植模式上进行了创新,由冬春季的一茬草莓,改为“草莓——甜瓜”两茬作物,经济效益得到显著地提高,平均亩收入达到1.2万元,比一茬草莓,亩增加4000元以上。现在全村大棚总面积近500亩,仅此一项,全年瓜菜收入达到6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9400元。

八. 陕西省 咸阳 武功县 倪家大锅盔

倪家大锅盔

倪家大锅盔,来源于古代士兵在作战中应急,把面粉调料和为面片放在头盔上烧制,祖先以此为原理研制而成。

倪家大锅盔,在祖传工艺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配方优良,做工精细,采取专用优质小麦面粉经过特色发酵,改用铁锅文火加红外线慢烤,不含任何添加剂和人工色素,属绿色食品。逐渐成为一项颇具特色的大众食谱。

倪家大锅盔的特点是:

煮吃不烂、光滑筋斗、干吃酥脆、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种类有:煮吃、干吃、原味、五香、麻辣、蛋酥、油酥、芝麻、花生粉、核桃粉、高钙等。

规格:由原来的15斤1种改为现在的5种,即15斤、10斤、8斤、5斤、3斤,让人们各取所需,吃的更好、更香。在包装上实行软、硬、精、特,让人们在吃到正宗锅盔的同时,得的经济、用的实惠、装的体面,在走亲访友中享受快乐和温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市以来,一直被消费者誉为馍中之王,曾多次被中央和陕西省电视台专题宣传报导,倪家大锅盔已经成为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销往省内外各大小城市,多年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倪家大锅盔现经过专卖店、超市、泡馍馆、网络、连锁经销等多种渠道,销往省内外。

九. 山东省 菏泽 郓城县 郓城晁家狗肉

采用当地菜狗做原料,配方工艺独特,烧制的狗肉,色泽鲜美,肉嫩香而不腻,味道醇厚,有温肾壮阳,轻身益气之功效。与羊肉同为冬令进补的佳品,冬天的狗肉火锅堪称一绝。2004年菏泽首界电视美食节中,在、名吃展评会上获“地方名吃金奖”。

狗肉的药用价值:

狗肉不仅可以治愈水痘麻疹。还可治愈脾肾阳虚,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遗精遗尿,小便清长,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身体衰弱、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头目昏花、视力下降等肾阳虚衰,阳痿早泄,夜尿频多,畏寒肢冷,脾肾阳虚,水肿明显,反复发作,肚腹胀大,小便减少,大便稀薄,腰痛背冷,舌淡胖嫩,脉象沉细脾肾阳气虚衰,精神不振,饮食减少,腰膝酸软,畏寒乏力等多种症状,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十. 四川省 资阳 雁江区 廖家白菜卷

苌弘故居高岩山下有一片开阔地,这里便是廖家场遗址。廖家场原是资阳到资中的必经之地,过往商贾都要在这里歇脚用膳。且说当年苌弘回家省亲,在廖家场上办席请客,大宴宾朋。因为廖家场是个小地方,没有名师主厨,宴席办了三天,宾客们都没吃出什么美味佳肴。


苌弘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决定自己做一道菜,一定要给宾客们留一个回味无穷的印象。廖家场地方小,没有什么山珍海味,苌弘便就地取材,运用自己当大夫在宫庭御厨那里学来的制作知识,用家乡种植的大白茶、鸡丝、火腿丝、香菇、冬笋丝等,做成了一道鲜香爽口的佳肴。


宾朋食之,都说连日来一直没有吃到这么鲜美可口的菜肴,今日有这道菜,必是什么名师高手所做。


大家一问,才知道这是苌弘亲手所做,宾客亲朋问苌弘用什么料做出来的,苌弘谦逊一笑,说:“廖家白菜卷而已,廖家白菜卷而已。”后人向苌弘学习了做这道菜的方法,并定名为“廖家白菜卷”。

五常特产排名前十名大表哥的家乡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