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嘉兴的特产 嘉兴特产粽子叫什么名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19 15:27:12

一.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二. 浙江省 嘉兴 海盐 南湖蟹

产于浙江省的杭、嘉、湖水网地带,素以个体肥大,肉质鲜美而著称。这里的湖蟹,过去都是靠自然繁殖,每年到汛期捕捉上市。现在已开始人工繁殖和放养,并获得了一定成果。

三. 吉林省 辽源 东丰 野生的山菜

东丰县地处吉林省中南部、长白山余脉,是“五山一水四分田”半山区县份,属季风区中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县内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素有“山区小粮仓之称”;林业生产在全省和全国久负盛名,森林面积达11.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07%,是全省林业先进县、全国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县之一、全国生态建设县之一。半山区的地理环境,为林品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四.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曹街子的萝卜

曹街子的萝卜

蒙城西南,距城四十五华里的曹街子,村子周围附近,约百亩地上,盛产萝卜,远近闻名,妇孺皆知。建国前,乡土教材亦有记载:“曹街子萝卜,坛城的白菜……”。故此,曹街子萝卜,远销南京、蚌埠、淮南、界首;近销蒙城、涡阳、利辛、凤台等地。凡往来经过曹街子的客商行人,总是要买些带回去,有的人还专程来此地购买。

曹街子萝卜,明清时期,就很驰名。它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即味道好,颜色正,内瓤白嫩清脆,甜辣适口,而且还富有医药价值,如伤风感冒,咳嗽气闷,吃后感到舒服,似乎病情减轻,所以,萝卜又叫“顺气丸”。人们常说:“吃冬萝卜喝清茶,饿坏大夫算个啥。”所以有些人总时常把萝卜作为客桌上的一种食品,或者当作礼物送人。

曹街子共有一百二十多户人家,曹姓居多,庄中间有一条东西街道,约两千多口人,几乎家家都有萝卜生产园地,亩儿八分不等,大都靠萝卜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因为不论大小集镇市场,一听说是曹街子萝卜,极好出售。曹街子萝卜颜色有两种,即:青、红两种。萝卜的形状亦是两种:一种是圆形,生长在土层上面,显得又大又圆,叫“大顶红”;一种是长形,生长在土层下面,乍看之下,似小而实大,又叫“贼不偷”。这两种类型的萝卜,最大的可长到二至三公斤,一般的一公斤以上。每到秋末冬初,收获季节,异常喜人。

五. 浙江省 嘉兴 海宁 硖石灯彩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是海宁民间艺术的奇葩,源于秦代,盛于唐宋。与“硖石灯彩”相随的“灯会”、“灯展”自南宋以来,在民间历代相沿,蔚然成风。

“九陌联灯影,前门共月华海”。海宁硖石镇的民间元宵灯会,素以灯彩之针工精细,良宵迎灯盛况,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的誉称。正是农历三月十三。

“硖石灯彩”工艺独特,其制作主要以拗、扎、结、裱、刻、画、针、糊“八字技法”见长,尤以针刺花纹精巧细美取胜,制作精巧,细腻秀丽,玲珑剔透,经千百年的锤炼,成为融声、光、电、建筑、书、篆、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传统工艺品。

海宁硖石灯彩早在宋代就被列为贡品,在宣统2年“南洋劝业会”和1934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大奖,1955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硖石灯彩作为国礼赠送给斯里兰卡贵宾,1992年全国花灯邀请赛,参赛的14盏硖石灯彩全部获得一等奖,轰动全国灯彩界。1994年海宁市人民将两对硖石灯彩分别赠送给新加坡内阁资政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2001年2月,硖石灯彩在新西兰展出,海宁市人民将两对灯彩分别赠送给奥克兰市政府和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再一次在异国他乡引起轰动。

硖石灯彩,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又是海宁三大文化(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之一,以针刺工艺独树一帜,堪称“江南一绝”,誉满海内外。1959年版《辞海》灯彩:“浙江的灯彩,则以针刺花纹著名。”它的起源甚早,“相传源于秦,始于汉,盛于南宋,绵延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南宋朝时,金兵已入寇中原,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偏安于半壁江山,为了-,元宵放灯已发展到新的高峰,扎灯、赛灯、赏灯蔚然成风,据《武林旧事》和《乾淳岁时记》等记载,当时,进京朝贡的灯品,有福州的白玉灯、安徽新安琉璃灯、江苏南京夹纱灯、常州料丝灯、苏州罗锦灯、杭州羊皮灯和硖石万眼罗灯等。正是各具特色,争奇斗妍。灯品中尤以针工细密的“万眼罗”最奇,南宋诗人范成大《灯市行》中有“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诗句,点出了它比用轻罗、织锦剪裁结扎的罗锦灯更加精细、美观,当年硖石灯彩进京朝贡,被选为“灯彩精品”而悬挂在临安(杭州)东华门外凤楼前,故许葆翰(1866—1942)《硖川灯市》诗有“东华门外凤楼前,博得虚名非一年”句。

硖石,古时曾先后是长水、由拳、嘉兴、盐官等县的县城,自唐永徽六年县治南迁后,遂以“双山夹水”改名“硖石”,是浙北诸郡市镇之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们自秦汉以来,一直以制作灯彩为乐,出精品为荣,何论它的造型或样式,绝非他乡的灯品可以媲美!自古以来,在硖石从未有过以买卖为目的之“灯市”,也无靠扎灯为生的专业艺人,这些“灯彩艺术家”都来自丝绸、土布、药材、米业、袜业等商号的老板、店伙,也有医生、画师、教师和手工艺者,还有家居老人,民妇等,其中,不乏“灯彩世家”,都是世代相传,兴之所至。硖石灯彩赛会,历来不重元宵节。许葆翰《硖川灯市》诗云:“紫硖灯夕无定时,十年一度春三月。三月清明谷雨间……”。近代著名学者、里人张宗祥(1882—1965)在其遗著《铁如意馆碎录――硖琐记》中有《纪灯》一文也说:“硖以灯名。灯不在灯节,在正二月、二三月之交。不悬于市,不架为山。小者持之手,悬诸竿,大者数人肩之,周一市,故俗名之曰:‘迎灯’。灯不年年有,即有,不年年盛;即盛,不年年同。”故硖石灯会,自古以来,多数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是为了祭奠社稷之神――大禹、秦始皇二神,与全国各地盛行的“元宵灯会”毫不相干,所以说,硖石灯彩决非起源于宫廷,而是来自民间,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对全国乃至世界产生这样大的影响这是可以想见的。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海宁市的陈伟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六.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服饰中,刺绣和银饰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刺绣图案多为各种花草、鸟兽和几何图形。绣工独特的要数“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时众人要进行爬竿比赛,新娘必须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绣的“棉包锦囊”,内装五谷、银饰等物,挂在竹竿上,比赛结束将“囊”赠给胜利者,以示吉祥。

七. 湖南省 长沙市 开福区 糯米粽子

是民间的风味小吃,糯米1000克,纯碱3克,鲜蓼叶500克,白糖适量,先将糯米淘洗干净,浸泡半小时,取出拌碱。然后将鲜蓼叶用开水煮十分钟,剪去蒂,将大小叶搭配好叠成"十"字架,用绳捆成把,放在清水中泡四、五小时,去除涩味。然后将蓼叶摺成三角形斗状,灌入糯米,包成菱角形,用细麻绳扎紧,入锅煮两小时左右,熟透后拌白糖食用,其味清香可口。现在还有加入 绿豆、红豆、莲仁、火腿肉等多个品种。粽子在长沙是五月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吃棕子也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习俗,表示对屈原的祭奠。( 长沙)

八.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晏桐根的金钢脚

晏桐根的金钢脚:晏桐根,城关北街人。曾在北街现酒厂处设桶炉,以炕金钢脚为主,兼发麻花,猪耳朵。晏桐根的金钢脚,看起来很结,吃起来却很泡,既香又脆,很受青少年的欢迎,他发的麻花、猪耳朵,个个成形,成为汉川小孩最爱吃的风味小吃之一。

九.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十. 浙江省 嘉兴 桐乡 乌镇布鞋

在中国人原生态的生活中,布鞋是不可或缺的。乌镇布鞋手工精湛,用料实在,买上一双舒适、通气的千层底布鞋,用中国的节奏,穿越江南水乡。

嘉兴特产粽子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嘉兴的粽子是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