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条特产 地瓜条是哪里的特色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08 10:03:53

一. 河北省 秦皇岛 山海关区 四条包子

四条包子铺是1958年开业的老字号企业。因座落在古城山海关四条这条街上而得名,其店初创时,服务质量比较高,吸引顾客较多,而名气越来越大。

普通的面粉,常见的馅料加工成造型美观、口味独特、醇而不霸、肥而不腻。一直为古城和外地游人喜欢。

制作单位:山海关四条包子有限责任公司(山海关南大街98号)

二.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草编、条编织品

东平县出产的条编织品,曾以编工精细、造型考究、品种繁多、质量优良而闻名于世。

东平境内河流纵横,山区广布,滩涂、坡地,多适宜灌类植物生长,阴柳、白腊等小灌木很多,条类资源丰富,产量高,为发展条编织业提供了理想的物质条件;同时,作为农业县,我县是重要的小麦、玉米产区,这为发展以麦杆、玉米皮为原料的草编织品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条件。

据考证,我国手工编织品的出现可能比陶器还要早,从出土文物看,战国的竹器、汉代的彩箧,制作已相当精美。我县条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明清时期已有条编织品出现。当时人们只是用灌条编织一些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如筐、篮、簸箕、背篓等,编织技术精巧,样式美观大方,产品结实耐用。人们以自编自用为主,多余者才去出售。清末以后,条编织业有了一定发展,品种增多,生产规模扩大,除了自产自用,还作为商品销往省内外。有不少山区和水乡农户以条编织业为生。出现了“十里长村无闲妇,家家尽是编织人”的繁忙景象。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倡导下,草编和条编织业得到蓬勃发展,编织技术迅速提高,1958年,州城镇西门村青年妇女王善芬参加省里群英会,曾以15分钟编1个蒲包的惊人佳绩,受到人们称赞。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县州城镇、彭集镇、沙河站镇都曾出现过规模较大的编织生产。为了提高质量,编织时一般在地窨子里,因为地下潮湿,可以使条货或草杆保持柔软,而冬天在地窨子里进行编织又可保暖。这一时期的草编、条编织品达到一百多个品种,以柔软光亮,朴素大方的特色,受到外商喜爱,如生产的提篮、花篮、沙发、茶几、果盘、花瓶等造型美观的家庭陈设品和日用品,曾大量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换回了大量外汇,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

三. 山东省 菏泽 牡丹区 菏泽条编

条编是菏泽重点出口-拳头产品之一。菏泽盛产白柳条,利用这些质地绵软、天然洁白、又富有光泽的柳条编织筐、囤、盘、篓、篮、坛、柜等既实用又美观。目前主要销往东南亚及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瑞典、挪威、丹麦、比利时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息来源:牡丹区史志办公室

四. 河南省 驻马店市 正阳 香煎地瓜片

原料:地瓜、油、枫糖。

做法:地瓜去皮,切片,油中煎到金黄,放些枫糖更加美味。

五. 海南省 海口 美兰区 美兰三角宁地瓜

海南种植地瓜的历史最早见于《琼州府志》,在明末清初时传入海南,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美兰三角宁地瓜便是由最早传入海南的一批地瓜逐渐变种而来。

美兰三角宁地瓜精选优质环境种植,主产区位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后。松软的咸沙地特别适宜地瓜的生长,且因为沙地中含有的海盐成分,美兰三角宁地瓜也将咸味吸收,形成独特的甜中带咸的口感,十分诱人。

美兰三角宁地瓜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形式进行规模化生产。合作社在当地政府引导下,为农户统一购买优质种苗,邀请专家培训标准化栽培技术,深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普及种植户生产技术水平,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专业化、产业化、集团化生产和管理,产品质量有保障。

三角宁地瓜特色:

皮嫩薄:紫色的外皮熟后轻轻一碰就会裂开,就像一层薄纱轻轻包裹住地瓜的美味。

肉晶莹:白色的地瓜肉在阳光下闪耀着点点晶莹的光,闪耀璀璨,诱人如水晶。

味咸甜:不似一般地瓜的味道寡淡或甜腻,而是将甜与咸的味道中和地恰到好处。

吃粉糯:地瓜入口的感觉粉而不腻,糯而不粘,可口的滋味值得细细品尝。

六. 安徽省 阜阳 颍州区 阜阳格拉条

阜阳格拉条是安徽省阜阳市的特色小吃。格拉条是一种面条,按当地方言翻译出来的当地通用写法为“格拉条”,格拉条面比较有嚼劲,但不是很硬。

格拉条大概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阜阳,是阜阳特有的一种食物,颇受当地人的喜爱,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它的名字来源大概是以下原因:在阜阳“搅拌”的方言是“搁拉”(gela),而这种类似面条的食物需要将各种作料均匀搅拌所以就被称为“格拉条” 。

所有的格拉条店均不装饰,石灰墙水泥地,当街一口大锅,锅上架着千斤顶做的压面机,压面师傅把和得很硬的面团放进去,压着千斤顶,面条便会飘洒入锅,沸腾的开水里很快就煮熟,捞出,放进冷水里,洗去粘液。大碗4块,小碗3块,老板,小碗两碗,一个鸡蛋茶。师傅便会抓起事先煮熟的黄豆芽和适量的面条,投入滚开的锅里一烫便入碗中,调入盐,撒上氽熟的芹菜或豆角粒,淋上芝麻酱,倒入酱油醋,泼上辣椒油,捏一撮榨菜末,好了,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格拉条就上了桌。

格拉条吃起来,很香、很辣,这或许与在当地的饮食风味有关:一咸三分味儿,一辣到十成。格拉条店开遍颍州大街小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阜阳的格拉条店,无论大店小店总是排队等候才能吃到。而在阜城最著名的店铺要数颍南莲池格拉条,格拉条在阜城大多只有中午才能吃到。格拉条的特色就是拌酱,芝麻酱(又称芝麻糊)是地地道道的香,还有辣酱一定是油炸的辣椒油。又香又辣,绝对美味。

七. 福建省 福州 福清 农家地瓜粉

地瓜粉也叫番薯粉,它是由蕃薯淀粉等所制成的粉末,一般地瓜粉呈颗粒状,有粗粒和细粒两种,通常家中购买以粗粒地瓜粉为佳。

地瓜粉与太白粉一样,融于水中后加热会呈现粘稠状,而地瓜粉的粘度较太白粉更高,因此,在中菜勾芡时较少使用地瓜粉,因为粘度较粘控制。

地瓜粉应用于中式点心制作较多。地瓜粉同样也可以用于油炸,在腌好的排骨上沾上粗粒地瓜粉油炸后,地瓜粉可呈现酥脆的口感,同时颗粒状的表皮也可以带来视觉上的效果。

地瓜粉是制作厦门海蛎煎福州蛋燕龙岩芋饺等地方名菜的最佳原料。

八. 广东省 河源 紫金 客家地瓜包

醇香、柔软、嫩滑的地瓜包,是客家地区道地的充饥美食,凸现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充满浓郁的乡土韵味。

地瓜包如同北方的饺子,不同的是用地瓜粉作皮,用手工制作,土里土气,或包成棱形、三角形,或船形,大多是包成三角包。早先是山里挖掘的蕨类粉制作,而蕨类植物只有火烧山之后才能生长,虽然质量高,却数量少,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于是,以地瓜粉取而代之,故称地瓜皮。

地瓜包很讲究的是馅料。大多馅料是香菇、瘦肉、冬笋、大葱之类捣碎,加上调味品,放置锅里炒熟。芋头煮熟之后,去皮,拌进地瓜粉反复揉搓,直至如面粉一样可以捏成薄薄的皮,而后包上馅料,或蒸或煮,皆美味鲜嫩。那是山中的珍馐,能端上餐桌招待客人的一道很体面的美食!

春节,客家各户都忙于包地瓜包,亦如北方人的包饺子。在北方,没有饺子就不算过年。客家地区也是如此,没有地瓜包就没有过年的韵味,因此,再穷的人家,既使没钱买肉,也要包几盘素菜的地瓜包。新年来客,地瓜包是必不可少的美食。餐桌有地瓜包,客人就感到舒心美气,多了一分祥和喜庆,那怕客人打着饱嗝,也不能少这道美食!

改革开放后,人们欣赏山野之物,地瓜包堂而皇之的搬上餐桌,成了一道美食,不知迷醉几多食客,那美味久久留在他们心头!

九. 山东省 济宁 泗水县 泗水地瓜

泗水地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泗水地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泗水县地瓜种植有悠久的历史,为广大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加之泗水县独特的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环境以及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推广,所生产的地瓜不仅具有口感香、甜、面、李子味浓等特点,而且富含淀粉,含有大量可溶性糖、多种纤维素和多种氨基酸及矿物质等营养元素。我县地瓜种植面积约7-10万亩。2004年被国家评为“中国优质地瓜原产地”,2009年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今年万亩,主要品种为徐薯18,济薯15等。重点分布在南北两山的泗张镇、圣水峪镇、金庄镇、柘沟镇、高峪镇、中册镇、星村镇等乡镇。其中,以泗张镇、圣水峪镇种植面积最大,分别为1.2万亩、1.3万亩。

地域范围

泗水地瓜的地域保护范围为山东省泗水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5′-117°35′,北纬35°28′-35°48′。总面积1091.79平方公里,产地面积16666.7公顷,涉及11个乡镇、2个办事处、593个行政村。具体地域范围是:东至泉林镇两泉村,西至杨柳镇西张家村,南至泗张镇石龙村,北至高峪乡莲花峪村,海拔高度在160米以下。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泗水县属泰沂余脉低山丘陵区,土壤类型为棕壤、褐土、潮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耕作层20-40cm,耕层有机质含量1.2%以上,全氧0.08-0.09%以上,水解氮70mg/kg以上,速效磷20-30mg/kg,速效钾110mg/kg,土壤pH值7.2左右,富含磷、硒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保肥、保水能力。

(2)水文情况:境内属淮河水系,多东西流向。泗河是县境内唯一大河,其干支流32条,总长412.4公里,流域面积1015.54平方公里,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为1.5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为16249.2万立方米,夏季雨量充沛,春秋降水量偏少,有灌溉条件。

(3)气候情况:泗水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干燥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3.4℃,年平均相对湿度65%,全年平均降水量为755.2mm,无霜期235天,年日照时数2549小时,适宜地瓜栽植。

(4)人文历史情况:泗水地瓜栽培历史悠久。据《泗水县地方志丛书之八》记载,清乾隆年间境内就有栽植,有春、夏地瓜之分,春地瓜占70%,尤其南北两山区丘陵栽之甚多。

1936年全县栽地瓜83000亩,亩产254斤,总产2114万斤。1949年栽种面积为192500亩,单产180斤,总产3464万斤,建国后一直大面积种植,到1988年栽种23.77万亩,单产249公斤,总产5921.1万公斤,单产为1949年的3.56倍,总产为1949年的4倍。品种已由徐薯18取代了胜利百号等产量低、品质差的品种,因而促进了当地产量的大幅度增长。

悠久的种植习惯为广大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加之泗水县独特的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环境以及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推广,所生产的地瓜不仅具有口感香、甜、面、李子味浓等特点,而且富含淀粉,含有大量可溶性糖、多种纤维素和多种氨基酸及矿物质等营养元素。据农业部质检中心检测泗水地瓜淀粉、蛋白质、总糖、维生素C等含量明显高于异地产同一品种地瓜含量。

据传,泗水地瓜源于泗水县杨柳镇北白沟村。不知哪朝哪代该村打出一眼冒水花的水井,当地人取名为“水花井”。清朝时孔氏族自曲阜磨庄迁入该村,并取名孔家村。磨庄原是孔府面粉和粉制品的加工供户(村),孔氏族人利用当地“水花井”井水、种植地瓜,并发挥传统的小作坊操作技术,生产淀粉、细粉(粉条、粉皮)供孔府食用,而由此带动起泗水地瓜种植及泗水粉条、粉皮加工业的发展。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应选择空气清新、有良好植被的优良生态环境,外界隔离条件好,水源充足、水资纯净,沟系配套,土壤质地和养分适宜、无污染、历年病虫害发生少的地块,同时生产基地应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主要选用徐薯18、济薯15等高淀粉型春薯

为原料。

(3)生产过程管理:为加强泗水地瓜农产品地理标志各项工作,使地瓜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生产高标准高质量的泗水地瓜,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进行生产过程管理。一是生产管理制度。二是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三是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四是培训制度。

(4)产品收获:在寒露前后收获,随收获随交售随加工.收获质量标准为瓜块重量2两以上,自然杂质小于5%,色泽鲜亮,无病斑霉块等。

(5)生产记录要求:泗水地瓜种植地溯源编号。种植编号以乡镇为单位,用其邮政编码作为种植地编号。每块种植地全程记录生产过程,包括施肥、浇水、施药等生产过程,以备日后查询。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泗水地瓜在长期的栽培和自然选择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特征,其品种以徐薯18为主,生产出的地瓜呈纺锤形,皮色为红色,肉色白色,口感香、甜、面、李子味浓。

(2)内在品质指标:泗水地瓜营养丰富,富含淀粉,含有大量可溶性糖、多种纤维素和多种氨基酸及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其淀粉含量﹥20%、蛋白质接近3%、总糖﹥13%、维生素C,mg/100g达36.5,明显高于异地同一品种含量。

(3)安全要求:大气、土壤、灌溉水、地面水、药防、质量安全执行标准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5084——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3838——1988国家地面水质量标准

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同一品种块根大小均匀为合格品,畸形或有霉变、病虫伤的不合格品另行处理。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包装前进行去杂、去

土处理。运输过程中,注意严防雨淋,严禁用含残毒污染的仓库和车厢,不允许和有毒物品混放混装,做到安全贮藏,以防霉烂。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包装上标注“泗水地瓜”及农产品地理标志图案。

十. 重庆市 渝北 莲童牌冬瓜条

由重庆市宝顶食品厂生产( 重庆)
湖南哪里特产红薯条山东特产红薯条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