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特产小吃简笔画 绍兴美食图简笔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19 13:41:43

一.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青石

产品名称:青石

产品产地:绍兴

产品特征:绍兴石矿,储量丰富,石质耐磨,抗压力强,天然级配好

产品简介:主产于绍兴县东湖、柯岩、吼山、下方桥、富盛、湖塘、斗门、江桥、福全等乡镇。绍兴采石,始于越国范蠡,盛于隋、唐。南宋嘉泰《会稽志》载:“隋开皇时,杨素封越国公,采羊山之石,以筑罗城。”罗城,即今绍兴城。至南宋,开采尤广。剩山遗石,多成绝景。城乡之间,以青石建筑的石桥、石板路、石板道地、石墙、石亭、石碑、石阁、石墓、石具和石塘等更为普遍。千年古桥,虽历经风凋雨蚀,仍安如磐石,至今尚在使用。故绍兴又被称为“石文化之乡”。绍兴石矿,储量丰富,石质耐磨,抗压力强,天然级配好,加工成寸子、半寸子、苍蝇头、瓜子片等各种规格的石子,是基本建设的热门货。产品畅销省内外.

产品历史:绍兴采石,始于越国范蠡,盛于隋、唐。南宋嘉泰《会稽志》载:“隋开皇时,杨素封越国公,采羊山之石,以筑罗城。”罗城,即今绍兴城。至南宋,开采尤广。剩山遗石,多成绝景。城乡之间,以青石建筑的石桥、石板路、石板道地、石墙、石亭、石碑、石阁、石墓、石具和石塘等更为普遍。千年古桥,虽历经风凋雨蚀,仍安如磐石,至今尚在使用。

二.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滩簧

产品别名: 鹦哥班

产品名称:滩簧

产品产地:绍兴

产品简介:艺人中素有“七十二本鹦歌戏”的说法,内容大都为世俗情态,或男女私情,或妻妾纠葛。所演大都为下层社会生活片断。演出具有嬉谑、调弄、滑稽、逗闹的特色,多在搬演当场按人按事按地作口头发挥,口头俗语皆可入唱。表演不多以旦堂执绣帷,花脸执纸扇,所演动作类似日常举止,甚少矫饰。

产品历史:绍兴滩簧约形成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其时,浙东一带贫苦民间艺人迫于生计,常男穿长衫,女著小袄,头包花布,持小锣沿街卖唱,演唱多为民间流传小调。当时统称花鼓调。

花鼓调流传至余姚一带,颇受当地农民欢迎。其时余姚周巷有一周姓地主,对该调特别喜爱,遂雇用长工,让其人人学唱。并让男女雇工在田头相对而歌,好似一对鹦哥。相传日久,遂演变为鹦哥戏。

鹦哥戏流入绍兴后,与本地民间艺人结合,队伍逐渐扩大,内容形式亦日渐丰富。当时最大班子前后场共8人,分为三花脸(男角),三旦堂(女角),二后场(音乐);次为6人,即二花脸、二旦堂、二后场。花脸服装为一顶秋帽,一件长衫,旦堂有一副简单包头及几套红绿衣裤,随戏更换。该戏语言通俗,唱腔流畅,深受农民欢迎。故俗有“看了鹦哥班,男人出畈,女人烧饭”之谚。惟演出时演员不时掺入0庸俗表演,常为当局禁演。

鹦哥戏剧目、角色简单,最多不超过4人,大部分均为2人。据艺人回忆,曾有“七十二本鹦哥戏”之说,但多已失传。早期能演出者亦仅《大采桑》、《双卖花》、《磨豆腐》、《荡湖船》、《跳高楼》、《打窗楼》、《草庵相会》、《后游庵》、《前落发》、《后落发》、《双落发》、《买石榴》、《摘石榴》、《猜木箱》、《借披风》、《还披风》、《老实头人烧香》、《卖草囤》、《男教情》、《女教情》、《三官堂》、《买青炭》、《十不许》、《胡子哥》、《落布》、《毛瞎子捉0》等27本。

建国后,有关部门曾帮助鹦哥戏艺人改进剧目,组织演出,由于当时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演出困难较大。1961年11月,由绍兴曲艺协会招收学员16人,举办培训班,并改称为绍兴滩簧。学员结业后,正式建立绍兴滩簧剧团。“0”中,剧团一度被撤销。1978年,恢复重建。1981年4月,绍兴滩簧剧团再次撤销,演职人员全部安排转业。此后,境内已无专业绍兴滩簧艺人。

三.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干莱

【绍兴干莱】绍兴干莱分为白菜干、油菜干和芥菜干三种,味道鲜美要数芥菜干,芥菜干又以“百脑芥菜”的品种腌晒干莱为上乘。其味隽美,开胃增食。夏天,用霉干菜配上一撮嫩笋干作汤料,有生津止渴,解暑防痧,恢复体力的功能。

四. 云南省 楚雄 武定县 楚雄风味小吃

楚雄风味小吃

五.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茴香豆

产品名称:茴香豆

产品产地: 绍兴

产品简介:茴香豆是绍兴几乎所有酒店四季常备的一种下酒物。用干蚕豆(当地人叫罗汉豆)泡浸后沥干,与首香、栓皮、食盐和食用山茶人锅,放上适量的水,用文火慢煮,使调味品汁从表皮至豆肉吸收,持水分基本煮干后,离揭锅冷却,即成苗香豆。这种茵香豆是青黄色。表皮起皱,豆韧软耐嚼,清香味甘。

产品历史:由于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写到茴香豆,因而随小说的传播而声国内外。 现在,这种传统食品已成了旅游者的“纪念品”,许多外宾在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后, 无不慕名赶到附近的咸亨酒店,要一碗酒,买一碟茴香豆,体验—下当年孔乙己的生活。。临走时还不忘捎带几袋馈赠亲友,共享漫游鲁迅故乡之乐。

典故:说起茴香豆,人们常常会联想到鲁迅作品中提到的关于茴香豆的有趣情节。 1981年,有几位日本戏剧界人士迫不及待地要到绍兴去品尝茴香豆,其中一位日本朋友,当他 在咸亨酒店的八仙桌旁坐定之后,一边吃茴香豆,一边端详着茴香豆,好像是在鉴定一件稀世的 珍宝似的。这小小的茴香豆成了他们了解绍兴风土人情的重要细节。

六.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乌毡帽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乌毡帽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名称:绍兴乌毡帽

产品产地:浙江绍兴

产品特性:内外乌黑,圆顶,卷边,前段呈畚斗形

产品历史:乌毡帽,是绍兴独特的民间常用帽。明张岱《夜航船》载:“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明会稽人曾石卿亦有“鹅黄蚕茧燕毡帽”之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潘尚升从绍兴袍渎搬入城区西营,开设潘万盛毡帽店,年产毡帽约2000顶。1940年,毡帽益盛。

关于乌毡帽的来历,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有一个猎人进山狩猎,追捕一只老虎至山洞,并把老虎打死,猎人发现虎穴里有一块“毛毡”。原来,老虎把平时拖吃猪、羊和其他野兽后剩下的毛压垫的窝里,久而久之,磨压成像饼一样的毡子。这个猎人把它带回家洗干净,加工成盔甲模样,待干燥后往头上一戴,顿时感到暖和舒适,甚是喜爱。消息传开,大家纷纷仿制,便有了绍兴乌毡帽。

产品简介:外地人一提起绍兴,总离不开乌毡帽的话题。旅游者一到绍兴,总爱买上一顶乌毡帽抑或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前戴上乌毡帽合个影,留作纪念。足见乌毡帽的影响之广、影响之深,它简直成了绍兴人的一种重要标志。

乌毡帽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与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分不开的。鲁迅在不少作品中多次描述绍兴的乌毡帽。他在《故乡》中描写闰土的形象时写道:“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他在《阿Q正传》中又写道:“阿Q正没有现钱,便用一顶乌毡帽做抵押……”。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戴乌毡帽在绍兴老百姓中非常流行,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服饰。小至十几岁的“闰土”,到满脸皱纹的年长者,可见乌毡帽在旧时绍兴之普遍。

七. 台湾省 桃园县 陈记小吃

平镇市忠贞里为一处滇缅移民的眷村,在忠贞市场附近即有多家云南小吃店,提供道地滇面美食,其中尤以店龄40年的陈记小吃,最能保有云南原味。店里的米干、米线、豌豆粉皆为云南家常小吃,米干及米线均为纯在来米做成,口感有如客家饭条,豌豆粉则是将豌豆磨成粉,蒸熟放凉后自然结成冻状,滑润爽口,而以草果、花椒、芫萎子等香料制成的酱料更是少不了,若再加上酸辣的云南泡菜,风味更佳。( 桃园县)

八. 云南省 普洱市 景东 普洱(思茅)风味小吃

普洱(思茅)风味小吃

九. 江苏省 扬州市 邗江区 扬州小吃

扬州小吃

十. 台湾省 台中 台中县小吃

台中县的知名地方小吃虽不算多,却别具淳朴、道地的家乡口感,如古风十足的清水筒仔米糕、香浓爽口的草湖芋仔冰,俱是全台闻名的乡土小吃。台中县的小吃据点分布得较为平均,但以城镇区域来看,则属丰原市小吃最多元,亦最具特色;其多集中于慈济宫附近,包含庙东小吃街内的清水排骨面、永芳亭馄饨汤、四神猪脚、凤梨冰,以及第一市场旁的蚵仔仁(链),都令人赞不绝口;此外,南阳路平交道的猪肚汤也深受地方人士喜爱。地属台中港区的梧棲镇盛产活跳跳的海鲜水族,新鲜、便宜是梧棲海鲜的最大特色;镇上海产店林立,梧棲渔港内也聚集着许多海产小吃摊,是尝鲜的热门去处。至于靠山的和平乡,最著名的地方美食莫过于谷关虹鳟,属于高山冷水性的虹鳟很难饲养,价格原就不菲,再加上谷关为知名风景区,单价更是水涨船高,谷关地区几乎每家餐厅都会提供鳟鱼大餐。( 台中县)
绍兴小吃特产绍兴特产菜谱大全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