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土特产小菜 宿迁美食特产介绍及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14 14:45:39

一.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雪魔芋烧鸭

鲜鸭500克、雪魔芋200克、郫县豆瓣30ml、新鲜尖红辣椒、姜10克、干花椒5克、香叶3片、料酒40ml、酱油15ml、盐5克、胡椒粉和葱适量。

制作方法:

1、将雪魔芋用清水泡发1个小时以上,然后挤干水分备用用;将鸭子洗净后切成块,锅中水烧开后放入鸭块,大火煮开后捞起备用;

2、锅内油7成热后,放入干花椒、尖红辣椒、姜片、香叶、郫县豆瓣炒香,再加入鸭块翻炒均匀;加入半锅开水,放入雪魔芋、料酒大火烧开;

3、转小炖30分钟,加入酱油、盐胡椒粉调味;起锅的时撒上香葱即可。

二.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聚贤花卉

沭阳县休闲观光农业迅速发展壮大,庙头镇聚贤村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为了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农村社会文化全面发展。近年来,该村以沭阳县苏北花卉有限公司为主体,实施村企共建,引导农民发展花木产业,走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之路,苏北花卉有限公司负责花农的技术指导、苗木供应、销售,使广大农户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全村的所有耕地全部种植了花木,在全镇第一个从传统农业村变为高效农业村。

聚贤村被认定为“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

三. 江苏省 宿迁市 宿城区 骆马湖菱角米

骆马湖菱角米

菱角能补脾胃、强股漆、健力益气,菱粉粥有益胃肠,可解内热。古人认为多吃可以补五脏,除百病,还可轻身。

菱角性味甘凉、无毒,有消毒解热、利尿通乳。止消渴。解酒毒之功效。菱角米可粮可果,同时也是现代女性美容减肥的辅助食品。

四. 江苏省 宿迁市 宿城区 黄狗猪头肉

黄狗猪头肉为宿迁市名吃,也称为宿迁黄狗猪头肉、乾隆老汤黄狗猪头肉,为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黄德所创。

黄狗猪头肉与扬州扒烧整猪头齐名,都是北方猪头肉做法的代表。不同的是,扬州的猪头是整形上桌的,而宿迁的猪头肉是切成块烧的,外形上与红烧肉无异。

黄狗猪头肉传统手工技艺已入选宿迁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此菜被列入《江苏名菜谱》。

黄狗猪头肉始创于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创始人黄德原籍安徽滁洲,时因水患逃难到宿迁,因擅烹饪,先在通岱街(今东大街)南首设摊,后又开了一个小酒馆。黄德为人厚道,烹制的猪头肉价廉味美,生意日渐兴隆。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第三次南巡来到宿迁,他没有惊动当地的官员,而只是和几个贴身侍卫乔装打扮到宿迁城里明察暗访。乾隆一行在城中遗蹓跶闲逛,不知不觉就到了晌午,皇上这时才感觉肚子有点饿了。这时,他们来到宿迁的东大街南首时,只觉得随着轻风飘来一阵阵香味,甚是诱人,于是顺着香味寻去,只见在不远处有一家卖猪头肉的小酒馆。在宫里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不相信猪头肉会有这么香,他将信将疑地要了一份猪头肉,品尝后连声赞叹,“美哉!美哉!佳肴也!”随之,乾隆吩咐侍卫叫来店家,问道“姓什名谁?”因黄德乳名“大狗”,乡里食客都昵称他“黄狗”,店家随口答道:“客官,小人姓黄名三,人称黄狗。”乾隆一听大笑,深觉有趣,随口吟诗一首:黄狗猪头肉,酥鲜嫩烂香。宫中亦未有,海内应无双。待皇帝走后,黄三才听人说起刚才称赞他猪头肉好吃的客官乃当今圣上。于是,精明的黄三喜不自禁,忙把乾隆爷吃剩的那碗肉汤留了下来,次日兑进新制的猪头肉锅里一起烹制,并把酒馆的招牌改成“黄狗猪头肉馆”。从此,用老汤兑新汤,日复一日,代复一代地传下来,黄狗猪头肉从此便名声大振,生意兴隆,世代相传。

五.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新袁柳编

一、简介

新袁柳编是流布于江苏省泗阳县新袁及其周边乡镇的一种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柳编采用杞柳为原料,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柳编制品以造型美观、花样繁多,简便实用而普遍被当地群众作为生产生活、家居装饰用品。随着编制技艺的日臻完善,新袁柳编也由最初的粗加工演变为精加工,同时,也由乡亲邻里相互馈赠之物转变为市场销售产品。它无毒、卫生、精致、美观,倍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喜爱。

二、形成背景

早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江苏省泗阳县新袁一带,黄河故道水位暴涨,冲决堤岸,黄河故道与洪泽湖连成水天一片,宽长数十里,几无一片干土,因此,人们就称这里为新滩湖。天长日久,洪水四流,黄水所夹带之泥沙,沉积淤垫,原来的新滩便逐渐形成了滩涂。由于这里地势低洼,粮食作物难以生长,当地人便在这里栽植大量耐湿、耐碱的杞柳,用来固沙保土。每年入冬季节,人们便将干枯的杞柳收割回家当作柴禾。由于柳属落叶类灌木,自然繁衍较快,年复一年,这里便形成翠柳万行的自然景观。

三、发展沿革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柳编是每个农户家中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是广大老百姓普遍运用的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其历史久远,传承广泛。新袁柳编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特色鲜明的物产。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杞柳),编织技艺代代相传。

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1),在新袁一代,袁氏家族中有一位叫袁靖,世代以木工为生,替附近百姓订做家具等。他天生聪颖,发现新滩湖到处长着茂密的杞柳,当作柴禾实在太可惜,便常用杞柳编制床垫及各种容器。日久,邻里相互效仿,以此编织家庭日常用品,开始从简单的床垫、草篓到复杂的簸箕、笆斗、提篮等,就这样,他们世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依然沿袭这种传统的编织技艺,一些技艺娴熟的手艺人,常作为当地能人而深受地方百姓推崇。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也经常编织一些筐、篓、簸箕等相互赠送,以表达乡邻友好之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深入人心,许多掌握精湛的柳编技艺的新袁人,忙于生计,将一些柳编产品由原来的家用品变成了商品,许多家庭以柳编为生,大大促进柳编技艺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柳编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新袁柳编开始从传统农户走向规模化生产。新袁办起了藤柳厂,开始时规模并不大,七八间房子,几十个工人,利用当地栽植的杞柳条,加工一些农家日常用具。后来,柳编规模日趋扩大,技术也日益精湛,由县外贸部门安排,为外商生产一些包装箱、抹布篮等用具。产品门类也渐渐多起来,有提篮、童篮、吊篮、挂篮、动物篮、筐类、家具类等远销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欧、美国家许多上层人士家中,都少不了柳编用具,特别是盛瓜果的器皿和常接触的各种筐篮。

20世纪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庄德新先生,在台湾《桃园观光》杂志发表《新袁小镇散记》中,对新袁柳编作了详细的介绍,从而使新袁柳编享誉海内外。

四、工具及产品

新袁柳编的制作工具有:刀子(传统常用镰刀)、扳钩和斧头。其余则主要靠手工旋编而成。柳编产品种类繁多,早期产品有簸箕、笆斗、晒簸、草篓等;后期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了一大批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柳编产品:提篮、童篮、吊篮、挂篮、果篮、动物篮、筐类、家具类等。

五、主要技法

新袁柳编制作技巧简单,大致可分为取材、浸泡、脱皮、晾晒、选料、编制、着色、罩漆八个阶段。

1、取材:是将生长在沟渠、河道旁的杞柳,砍伐回来,打包成捆,以便浸泡。

2、浸泡:将杞柳条放到水里浸泡约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使其表皮松软,便于脱皮;

3、脱皮:将浸泡好的杞柳条表皮刮去;

4、晾晒:将脱皮后的杞柳条放到阴凉处凉干备用;

5、选料:把脱皮后的杞柳条,根据粗细、长短进行分类,以备量材适用。

6、编制:根据需要及样品图纸进行制作;

7、着色:根据需要对柳编制品涂上颜色;

8、罩漆:将所制成品罩上清漆,这样既光滑美观,又经久耐用。

六、传承状况

传统的新袁柳编传承,多以家庭为单位或邻里相互借鉴而自觉传承,它没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传承脉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一些擅于柳编技艺的民间能手,如:袁靖和袁林兄弟二人(1832—1856);袁氏家族中袁怀玉、袁怀成、袁玉宝、袁怀高、袁怀中(1969—1978);以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崔建华、徐其实、韩光全、张修发、肖其贵、杨恒平、张家俊、陈明亮、朱长安等师徒传承;现在尚有杨同志、李继先、贺辛之、周以平、周海燕、杨兰英、崔长之、葛广显、田兵等依然在师徒传承。

但是,伴随当年的“夭桃千顷,翠柳万行”的景象渐远,新袁柳编也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原料市场。柳编的功能也由实用性更多地转变为装饰性,它与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也日渐疏远。

七、传承人

田兵:男,1946年出生,新袁镇河堰村学校组人,其柳编技艺精湛,手法多变,擅大中型柳编。作品新颖别致,深受消费者亲睐。

崔建华:男,1948年出生,新袁镇新袁街人,擅小型装饰品柳编制品生产,作品特色鲜明,小巧玲珑,技艺巧夺天工。

六.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泗阳杨树

泗阳杨树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泗阳曾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提供优质杨树种苗1亿多株。“十五”以来,泗阳致力打造“绿色泗阳、生态家园”,连年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杨树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成片林60多万亩,杨树年生长量100万立方米,四旁植树5000万株,活立木蓄积量600万立方米,杨树保存总株数达1.2亿株,106万亩耕地均已实现农田林网化,以杨树为原料的各类生产、加工企业720家,全县木业加工能力超过150万立方米,其中精深加工能力30万立方米,年加工产值60多亿元,并催生出枫林、东升、德华兔宝宝、多丽世家等13个新知名品牌,胶合板、科技木、家具、地板等30余种环保型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新西兰、西班牙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创汇5000多万美元。已形成了集良种选育繁殖——规模集约化造林——木材深加工和出口贸易——利润返还用于林业扩大再生产的现代产业化格局,实现了区域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

意大利杨树简称意杨,中国所著名的中国意杨之乡即是地处洪泽湖北岸的江苏省泗阳县,泗阳县是全国意大利杨树栽培种植里面,产业最发达、引进种最早、覆盖率最高的地方,全县覆盖率已达42%,居全国之首。

江苏省泗阳县为淮北平原。全县总面积183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25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74平方公里;拥有25个乡镇场,总人口1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2万人,水陆交通便利,新长铁路、305省道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六塘河、淮沭河横贯其中。泗阳是全国最早引进种植意大利杨树的县份,泗阳县因为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杨树博物馆、周期性举办中国独一无二的杨树节而名闻遐迩,被中国林业学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意杨之乡”称号。

目前,泗阳已形成了以水利、道路为骨架,以河湖、荒滩为基地,以片林、林带为主体,以农田林网和四旁植树为补充的生态林业格局,其生态效益十分明显。过去那种“三天无雨沙满天”、“冬春白茫茫,风起飞沙扬,春播一碗种,秋收半碗粮”的现象消失了,而随处可见的是郁郁葱葱,林茂粮丰。全县20多条中小河流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水质明显净化,野生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多,苍鹭、野兔等鸟兽类数量较1985年增加了2倍以上。随着飞沙得到根治,大量荒滩、荒地得到开发利用。目前仅在徐大泓、废黄河沿线就复垦开发了农田近16万亩和37公里长的黄河故道。同时,沟渠、河道不再淤塞,也不需年年疏浚,这样每年可节约用工20万个,资金近千万元。防护林和农田林网的建设还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大大削弱了干热风对三麦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仅近三年全县三麦就累计增产23.25万吨,豆类2.55万吨,棉花1.2万吨,油菜3.45万吨。

泗阳杨树

泗阳县木业商会

12379665

树木等

七.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沭阳万匹银杏

沭阳万匹银杏是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万匹乡的。沭阳县万匹有银杏之乡之称,银杏面积2500余亩,品种为优质的“大佛指”,果大质优,深受各地客商的青睐。该乡为做大做优银杏产业,注册 “露润”牌商标,创出品牌,标准规范管理,创绿色无公害产品,精深加工,创产业,协会+农户+基地”,创银杏合作社。

万匹乡是宿迁市唯一的银杏之乡。银杏村的银杏种植已有20多年的历史。如今,全乡拥有优质“大佛指”银杏2000多亩,其中银杏村的1300多亩银杏进入盛产期,年产银杏150多吨。由于这里的银杏果大质优,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优等品种,加之银杏是绿色保健食品,在市场一直深受各地客户的青睐。乡党委、政府为银杏注册了露润牌商标,使银杏走向市场有了“合法户口”。同时,强化精品意识,精心打造银杏产业和品牌,真正把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银杏村成立了“江苏大江银杏实业有限公司”,对银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适应市场需求,该公司购进真空包装设备,对银杏进行精包装,使万匹银杏走进了各大超市、宾馆,大大提高了银杏自身的价值和在市场上的知明度,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年产银杏收入200万元。

八.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王集小团饼

王集小团饼是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王集新城的。王集小团饼,又称“月亮饼”,其加工原料是小麦面粉,以其色、香、味俱佳而闻名遐迩。

王集小团饼是江苏省泗阳县王集镇的特色食品,其加工原料是小麦面粉,直径约15厘米,厚度约3、4厘米,价格和普通大饼差不多,但以其色、香、味俱佳而闻名遐迩。现在泗阳县城,有两家做“王集小团饼”的,当天烙的小团饼都要排队等候,稍微去迟一点就买不到了。一次家属去买小团饼因匆忙而被电瓶车撞伤,所以印象特别深。今天浏览网上泗阳时,发现“王集小团饼”的传说,觉得有别于“牛郎织女”,是个圆满的结局,恰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将故事转载过来,祝愿天下所有勤劳、善良的人们,夫妻恩爱,和和美美,幸福圆满!

相传有一年月宫嫦娥偶尔下凡,至王集上空时,猛然间一阵奇异的香味扑鼻而来。低头一看,但见街道人来车往,市井繁华,街旁一户人家门前摆放着形似月亮的团饼。小团饼的香味令嫦娥留连忘返,欲罢不能。遂降落闹市,欲品尝这人间的美味。

她径直来到这户门前,伸出纤纤玉指,轻轻拿起一块团饼收入绣袋,当她掏钱付款时,不觉满脸绯红。原来,因为下凡时忘了钱袋,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如何是好?就在嫦娥心慌意乱、左右为难之时,卖饼的俊俏后生见买饼的女子天生丽质,楚楚动人,连忙施礼道:“这位大姐,你若没带钱,我给你免了。”嫦娥见卖饼后生不仅一表人才,而且举止端庄,待人谦和,便试探道:“敢问公子尊姓大名,何以得闲做此营生?” “我本姓王,只因内无妻室,又兼双亲年迈,故在家做此营生,以度日月。”嫦娥闻听此言,心中暗自思忖:王公子仪表堂堂,心地善良,孝顺父母,十分难得。我何不帮他一把。打定主意,嫦娥辞谢王公子,款款离去。

……

第二天,就在王公子起早准备和面烙饼时,却惊奇地发现面盆内装了满满的团饼,每块团饼既圆又香,这些饼刚摆到门前,就被人们抢购一空,公子异常高兴。第二天早上,王公子发现面盆内又装满了团饼。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天天如此,王公子纳闷之余,决定弄个究竟。这天夜里,王公子悄悄藏在饼房角落。子夜时分,睡意朦胧的他忽然听到一阵响动,屋内的灯已被点亮。他屏住呼吸,睁大双眼,忽见买饼的姑娘飘落屋里。只见她轻手轻脚和面烙饼,不到一个时辰,就烙好了一盆香喷喷的团饼。

就在嫦娥欲返回月宫之时,王公子猛地关闭门窗,拦住嫦娥的去路问道:“你是何方人氏,为何如此?”嫦娥见被公子发现,只得编说自己家住蓬莱,自幼喜欢美食云云。王公子信以为真,从此,嫦娥每天都要来为公子烙饼。日久天长,嫦娥越发觉得王公子为人诚实,勤劳善良。便由报恩为感恩,由感动到心动,由动情到钟情,最终以身相许,决定留在人间与王公子结为1。王公子也喜欢美貌多情的嫦娥,两颗心渐渐地融合到了一起。婚后,俩口你恩我爱,男耕女织,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日子过得甜蜜幸福。

常言道:“天上一日,人间一年。”这天,玉皇大帝闻报月宫嫦娥下凡已有三日未归,龙颜大怒,着太白金星领旨下界寻访,限嫦娥午时三刻重返天庭。

当太白金星寻至王集上空,发现下界人间已有两年的嫦娥正在加工团饼,团饼奇特的香味令一向喜欢品尝美味的太白金星垂诞欲滴,他竟然把玉帝的圣旨忘得一干二净。只见他降落云头,摇身变作一个农夫来到嫦娥的团饼案前,伸手抓起一块香味扑鼻的团饼,张口就咬。这一咬令太白金星大吃一惊,原来这团饼不仅香味扑鼻,而且松软可口,筋道十足。原来人间竟有如此美味,难怪嫦娥下凡不归。饱餐之后,太白金星这才想起玉帝的圣旨。只见他现回原形,展帛宣旨。嫦娥闻听圣旨,泪如雨下。跪在地上恳求太白金星手下留情,上天回奏玉帝网开一面,恩准臣女继续留住人间。知道实情的王公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与自己同枕共眠的妻子竟是月宫嫦娥!他顾不上多想,也跪在地上恳求上仙不要带走嫦娥。心地慈善的太白金星不忍拆散他们夫妻的幸福生活,动了测隐之心。只见他驾返云头,径至养心殿,回奏玉帝,苦苦帮助嫦娥求情,也许是玉帝一时高兴,当即准奏。后觉不妥又改口道:“每逢八月十五月圆日,嫦娥务必返回天庭,待晚间方可下界”。太白金星当即下界传旨。嫦娥接旨后,喜极而泣,感谢皇恩浩荡。

从此,嫦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白天准时返回天庭广寒宫与众仙团圆。晚间再到凡间与家人团聚。王公子每年八月十五都要烙上好多团饼,期待嫦娥归来团聚,并且将其取名“月亮饼”。斗转星移,王公子每年八月十五烙饼等待嫦娥下凡团圆的做法逐渐被其他人家效仿,故而后来就有了“八月十五吃月亮饼”的习俗,以此祈求年年团圆,家家团圆,人人都能娶到天上嫦娥。后来“月亮饼”在王集镇被人们演变为特色食品,有不少人家还以此谋求生计。

如今,王集镇家家户户都会加工“月亮饼”,随着工艺的改进和小麦面粉质量的提高,加工的月亮饼深受人们的喜爱,畅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目前,全镇以加工月亮饼为主的有近200户,从业人员近千人。户均年加工月亮饼26万块,纯收入5万元以上,“月亮饼”成了王集人发家致富的特色产业。

九. 辽宁省 锦州 凌河区 锦州什锦小菜

产地:中国辽宁锦州。

典故:锦州什锦小菜创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据说,当 时在锦州城南靠近渤海湾有个叫硝盐锅的村子,村里住着一家姓李的,以打鱼 捕虾为生。有时他将卖剩下的虾倒在缸中撒上盐,日久便从缸里散发出一股虾 香味,剩下便成了虾酱。每到吃饭时他就舀上虾酱下饭,并送给邻居品尝,吃 到的人都夸虾酱味道鲜美。后来,他便精心管理,增加日晒和搅拌的次数,虾 酱的味道更可口了,拿到市上出售,备受人们喜欢。有一天,李家忽然发现虾 酱缸里浮现薄薄的一层油,尝一尝,挺鲜,于是就盛了些,将所切的芹菜之类 放在里边。几天后取出来一尝,非常可口。不久他又在虾油中放进小黄瓜、豉 豆、油椒,做成四样虾油小菜,取名“虾油小菜”。清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公元 1682年)康熙皇帝到沈阳祭祖路经广宁镇,锦州府尹特将虾油小菜送到广宁镇 行宫南面框观亭,康熙皇帝品尝后连声赞好,自此虾油小菜取代了贡虾,成了 锦州的贡品。

特点:锦州什锦小菜主要以小黄瓜、油椒、江豆、芹菜、苤蓝、茄包、云豆、地梨、 姜丝、杏仁等10种鲜嫩蔬菜和虾油配制腌成。对于各种原料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在 色泽上,小黄瓜、油椒、芹菜、江豆、云豆等要碧绿,姜丝正黄,杏仁洁白,苤蓝块 红黄色,地梨深褐色。味道上,鲜脆适口,无苦咸、异邪味。外观上,蔬菜鲜,无杂 物,不粗不碎。( 锦州)

十. 辽宁省 锦州 古塔区 锦州小菜

主要产品有:驰名中外的什锦小菜类、虾油制品类、虾酱类、盐渍菜类五大类一百余个品种。什锦小菜创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年多的历史,系皇家贡品而闻名于世。乾隆皇帝东巡祭祖途经锦州品尝什锦小菜时赞不绝口,并挥笔写下对联:“名震塞外九百里,味压江南十三楼”,横批:“什锦小菜”。

一九九二年,溥杰老先生重书此联,并题写厂名。这一文化遗产已用于产品包装装潢之中,使什锦小菜成为历史文化产品。

锦州小菜厂生产的工农牌“什锦小菜”、“虾油小黄瓜”、“海豹牌原汁虾油”已连续多年被评为省、部优质产品。工农牌注册商标,从一九九七年开始连续三年被评为锦州市著名商标。同年七月什锦小菜被评为全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辽宁省著名商标。九九年四月被评为辽宁省名牌产品。目前产品已辐射东北三省、上海及江浙地区、深圳、广州、福州、厦门、北京、天津等二十几个省市,销售网点二百多个并被东方、北方等航空公司选中,用于民航配餐,形成了立体销售网络,部分产品已打入日本、韩国、东南亚市场。并与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客商建立了贸易关系。我厂于一九九九年取得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扩大外销,奠定坚实基础。

宫廷贡品“什锦小菜”因其风味独特被誉为“海味佳品”又以其丰厚的历史和文化蕴涵,蜚声海内外,堪承“食林一秀”。
该产品始创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康熙初年,锦城南渤海湾硝盐锅村,有一李姓打渔人,所打肥鲜鱼虾经腌制,发酵成酱,其味清香怡人。康熙九年秋,庄主带此卤虾酱一坛,奉献朝廷。恰逢康熙帝食欲不佳,品尝后顿觉胃口打开,特大加赏赐,从此卤虾酱称“原封贡虾”年年进贡。二十一年,康熙帝东巡祭祖,锦州府尹专程取两“狗头坛”虾油小菜贡奉。康熙帝尝后觉其气味荤香,清脆爽口,愈加赞美并钦定为进贡珍品。乾隆年间,弘历微服私访至锦品尝过后,深为其余香所诱,赞不绝口,欣然题联曰:“名震塞外九百里,味压江南十三楼。”横批:“什锦小菜”。至此,锦州小菜更是名声大震。一九九二年,爱新觉罗?溥杰先生面对已步入现代化的锦州小菜厂,感慨万千,重书先祖遗句,并亲笔题写厂名。
宿迁土特产排行榜前十名宿迁十大特产排行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