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三大县都有什么特产 亳州十大特产是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31 20:14:42

一. 安徽省 亳州 涡阳县 涡阳红富士苹果

    “老君牌”涡阳红富士苹果多次被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农业、林业、经济等博览会,94年在日本受到了日本专家的赞誉。9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铜奖。‘95中国专利技术及产品博览会金奖,95年底被指定参加在美国加州举办的第29届国际农业博览会;96年在安徽省名优水果评比中荣获第一名,并被授予“特优水果”称号。97年荣获阜阳市十大名牌农产品称号,98年4月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涡阳红富士苹果套袋、果实无污染具有皮薄色泽鲜艳,肉质细脆,风味鲜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一般为14-16%)。耐贮性强倍受消费者青睐。( 涡阳)

二.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蒸灯

蒸灯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灯节。这一天,除了家家户户悬挂各式花灯之外,还有蒸灯、龙灯和过河灯,到处呈现欢度佳节的热闹场面。

蒸灯的习俗,抗战前很普遍,通常用麦面和黄豆面和在一起,揉成面团,捏成窝窝,蒸熟即成。晚上点灯时,灯窝里插上灯芯,倒上植物油即可点亮。

面灯的种类很多,主要的有“属相灯”,如虎灯、免灯等,充分发挥了民间工艺美术的技巧,个个栩栩如生。另外还有祝福灯、钱龙灯、仓龙灯、草垛灯……以祝愿五谷丰登。

所蒸面灯,都在元宵节晚上点燃。先点“属相灯”,人手一盏,相互祝福;再点带座的窝灯,分别放在门旁;草垛灯、仓龙灯、钱龙灯则分别放在牲畜圈、粮仓和钱柜上。这样,室内室外灯火通明。孩子们手捧生肖灯,乐得跑东跑西比高低;老年人端着窝灯,照遍里里外外,据说这样一照,就不会受蝎子蜇、虫子咬了。老奶奶还逐一查“灯花”,如果灯花大,就预兆棉花丰收。居丧守孝的人家不蒸灯,可由亲邻送灯,以表慰问之情。

蒸面灯也是一种可口的主食,有的人家所蒸的灯可以吃到二月二龙头节。

三.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亳桑皮

亳桑皮又名桑白皮,亳州地产药材,来源于桑科植物桑的根皮。春秋季挖取根部,去泥土及须根,趁鲜刮去黄棕色粗皮,用刀纵向剖开皮部,以木槌轻击,使皮部与木部分离,除去木心,晒干即可。亳州为三大桑皮主产区之一,其质优于其它两处。桑皮味甘、辛,性寒,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

四.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丁土楼的“笨”西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在双涧镇沿涡河的丁土楼一带,盛产一种大个西瓜,大的约有五十斤左右,人们叫它“笨”西瓜。

“笨”西瓜不仅个头大,而且是甜沙瓤,细分起来,还有如下不同品种:第一种是三异瓜,白皮、红瓤、黑籽;第二种是柳叶青皮瓜或核桃皮瓜,黄瓤、红籽;第三种为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

这种“笨”西瓜,最适宜沙质土壤和两合土种植,粘土稍次。瓜种为瓜农们自选、自存。点种时,把瓜籽头朝下尾朝上种下,出苗以后,匀苗定苗、培土断头,留鸡爪形的蔓,追肥,压秧、防治病虫害。最重要的是要施足底肥,以饼肥为主,沤透发酵,与土杂肥一起上到地里,长出的瓜甜美无比。

据考,西瓜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五代时,胡峤居契丹,始食西瓜,西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很多的药用功效。吴朝《日用本草》载;西瓜为葫芦科植物,瓜瓤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含瓜胺酸、呲唑丙酸、甜菜碱、维生素C及多种挥发性成份,具有降压作用。

五.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党参生鱼

[原料]

党参20克,胡萝卜50克,料酒、酱油、姜、葱各10克,盐5克,味精、白糖各3克,素油50克,鲜汤200克,香菜30克。

[做法]

1.将党参润透,切成3厘米长的段;胡萝卜洗净,切成3厘米见方的块;姜切片,葱切段;香菜洗净,切成4厘米长的段。

2.将生鱼宰杀后,去鳞、腮、肠杂,洗净后沥干水分,放入六成热油中炸一下,捞起,沥油后备用。

3.将炒锅置武火上烧热,下入素油,烧至六成热时,下入姜、葱爆香,再下入生鱼、料酒、党参、胡萝卜、盐、味精、白糖、酱油、鲜汤烧熟,然后放入盘中,加入香菜即成。

[用法]

佐餐食用。

[功效]

补中益气,生津利水,补血。

[主治]

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水肿等症。

[按语]

本品药性平和,不燥不腻,善补脾肺之气而养血生津,为脾肺气虚、血少、津伤常用之品。在一般的补益剂中常用党参代替人参。

六.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三官核桃

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三关镇。核桃原产于羌胡,故又名胡桃,因其全身都是宝而倍受世人青睐。三官镇由于地质条件好,1960年国家决定在此投资建设亚洲最大的核桃林场,直属省林业厅。到1962年共育林3.7万亩,1963年省政府决定将其定名为“国营亳县核桃林场”。现在林场面积已达7.4万亩,年产核桃100万公斤。产品过去主要供应军工和航天企业,现远销海外,成了当地大宗出口商品之一,被称为

“核桃王国”。

七. 安徽省 亳州 涡阳县 涡阳干扣面

安徽—涡阳干扣面,是涡阳的一种独具风味的面食,以煮熟的黄豆芽作铺垫,配以蒜汁、葱花、味精、胡椒、食醋、香油、酱油等为底料,煮熟的面条如雀巢一样覆盖其上,再以油榨辣椒作上料,充分搅伴以后即可。干扣面成为涡阳街面上的一道迷人的风景,有过往商贾来涡必吃干扣面、“不吃干扣面枉来老子故里”之说。

文化:涡阳河北有一个村子叫“甘园”,甘园有个村民叫甘贺之。老甘虽已五十出头,但心存凌云之志,一心想为家为国干些事儿。政策允许,他准备在涡阳县城开一家招待所;老甘文化水平不高,但却有敢想敢干的精神。房子、内部设施准备好以后,他就想立刻投人运营,于是当天就准备把招待所的牌子挂上。老甘也不请人,自已凭着小时候的“功底”,把招待所仨字写在了黑板上,然后把黑板挂在了大门的左侧,一边盘算着当晚的事。谁知老甘写错了字,把招待所的“招”字写成了“扣”字,自己不知。别人看见了读出声来,说,老甘,你要办扣待所吗?老甘一边说错了错了,心里却很难为情,装作会写的样子,待那人走后,心想,这招待旅客的事大概要出力吧,于是又在口字下面加了一个力字,变成了拐待所。老甘办拐待所的事很快在涡阳县城里传开了。最后传到了老甘这儿,老甘十分懊恼,再加上服务业生意难做,老甘一气之下,招待所不办了。可老甘又不甘心,不能就这样灰溜溜地回村去,那样岂不让乡亲们取笑?经过再三合计,老甘决定承传祖上留下的制作面条的工艺开一家面馆。

可县城的面馆已有几十家,打出的牌子有什么荤汤面、肉丝面、干素面、清汤面、麻辣面、牛肉面、羊肉面、刀削面、手擀面、豆杂面等等等等,老甘嫌这些面的名字都太俗,太平常,老甘决定给自己的面起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而且这名字里面,要体现我老甘在哪儿跌倒的还要在哪儿爬起来的思想。联想到面条的煮调工艺,老甘给自己的面起了一个名字,叫“甘扣面”。甘扣面问世后,由于面条工艺独特,调料配方独到,名字别致,很快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面条生意十分红火,老甘很快赚了。可哪知好景不长,割资本主义尾巴风一刮,老甘面馆也被“割”掉了。老甘只好回家重操那修理地球的旧业。

文革一过就是十年。改革开放以后,老甘已经年过七十,面条生意不可能再去做,可老甘的甘扣面人们都还记得,有人从老甘那儿打听到了甘扣面的工艺和调料秘方,改甘为干。在城里又干起了干扣面的生意。谁知这干扣面,象勾魂之面,吃过一次再难忘记,于扣面生意又一次在老子故里的县城里火了起来。经过老板们的20多年的不断摸索尝试创新,干扣面越来越受到顾客的欢迎,涡阳人吃干扣面的瘾也越来越大。许多人不但中午吃面,早、晚都要吃面,尤如兰州人爱吃兰州拉面,新疆人爱吃羊肉串一样,一天不吃便觉少了点什么。

制作:目前的涡阳干扣面,以煮熟的黄豆芽作铺垫,配以蒜汁、葱花、味精、胡椒、食醋、香油、酱油等为底料,煮熟的面条如雀巢一样覆盖其上,再以油榨辣椒作上料,充分搅伴以后即可食用,其特点是香辣诱口,筋道挡饿。如果和五香狗肉等食品搭配而食,就更觉味道厚重。吃完面再喝上一碗清香爽口的豆芽纯汤,更觉美不胜收,过口不忘。

八.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铜关粉皮

铜关粉皮是亳州土之一。在省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是作为拜亲访友、赠送来宾的最佳礼品。

铜关粉皮产于亳州市谯东镇铜关村,其粉皮具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相传明万历年间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随着历史文沿等。铜关粉皮也在不断地提高质量,从寻常百姓家走上高级餐厅,生产能力连年扩大,现正达到年产2000吨的水平,且供不应求。

铜关粉皮为优质绿豆加工传统工艺生产。其特点是柔软如缎,薄如蝉翠,晶莹剔透,亦食亦菜。因其是纯绿豆所做,具有极好的药用保健作用,常食具有抗早衰、抗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有清热解毒之功能。

九. 安徽省 亳州 利辛县 利辛粉丝

利辛粉丝

长期以来,不断有营养专家告诫人们要少吃粉丝,因为粉丝中含有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明矾。

明矾是传统的粉丝添加剂,主要为了使粉丝不粘连、不断条、不浑汤,但明矾含有铝离子。研究表明,人过量食用铝后,会影响对铁、钙等的吸收,导致骨质疏松、贫血,影响神经细胞发育。这种状况今后将彻底改变,一种利用天然无害物质替代明矾的新技术已研究成功并应用于实际生产。

为此,×××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研究成功了粉丝不加明矾新技术、新工艺。

以这种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粉丝除了保持传统粉丝不粘、不断、不浑的特点外,外观更加细白柔润,口感更加劲道滑爽。专家称,这标志着粉丝这一传统产业实现了“绿色突破”。

以红薯加工粉丝,成为许多地方农民增加收入的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含有明矾,粉丝的市场扩展、特别是出口受到限制。有关专家认为,粉丝生产的此次“绿色突破”,不仅给国内消费者带来福音,而且展示了粉丝这一传统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适度发展粉丝产业,目前已形成年产35万吨优质粉丝的生产能力。今年第一季度,该县平均每天外销粉丝10万公斤,收入30万余元。

利辛县具有粉丝生产的优良传统,产品备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利辛县为解决粉丝生产的原料难题,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把红薯、土豆、绿豆等淀粉类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余亩,并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农民走产、加、销一体化的农副产品经营之路,通过实行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运作拉长了粉丝生产的产业链。现在,近3000农户从事粉丝生产、购销业务,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利辛县根据市场行情和消费者需求,近年以来在提高粉丝生产质量的同时,不断增加其品种,目前有以红薯、土豆、绿豆等精品淀粉为原料的三大类20多个产品。粉丝品种除占领周边7县(市)农副产品市场外,还销往北京、上海、南京、张家港等30多个大中城市。同时,

利辛县粉丝还实行上网经营,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和产品销售空间。
利辛县粉丝加工、冷藏和运输也带动了餐饮、商贸、流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余名。

亳州最值得带回去的特产亳州必买的十大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