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产宜春馆直播 江西特产小吃直播间介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16 11:30:16

一. 广西 北海 铁山港区 中国鲎

产于沿海乡镇,产量高,属枝口纲,鲎科。由已绝迹的三叶虫演化而来,故被称为活化石。其血液有防癌作用,壳可作医药原料,尾可作梭子织网。鲎的肉和卵是营养价值甚高的美味食品。因其血液含铜离子,可制鲎试剂,能快速、准确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有病菌感染;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还可用它作毒素污染监测剂。( 北海)

二. 河北省 秦皇岛 昌黎 赵家馆饺子

昌黎赵家馆,位于昌黎县城鼓楼东大街,始创于1921年,创始人赵福元(1907年—1996年)是一代著名的饺子大师。

赵家馆和赵家馆饺子主要经历了四十年代的红火期、五十年代的鼎盛期、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的艰难期、“文革”后的振兴期,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久负盛誉的赵家馆饺子,是昌黎县传统的老字号风味食品,以圆笼蒸饺为主。其特点是:选料讲究、皮薄馅散、味道鲜美、香而不腻、水灵可口。形成了海鲜、素馅、肉馅、什锦四大系列,十三类品种。一般肉馅配料是:以蒸作1斤精面粉的饺子为例,需要鲜猪肉6.5两,大油1两,香油5钱,海米5钱,味精5钱,葱、菜、香蘑及各种小料适量。并常随节令的变化,分别掺拌对虾、蟹肉、虾籽、鱼骨、海参、干贝、青蛤、蛤蛎、鲍鱼、八爪鱼、皮皮虾等各种海味,使饺子具有独特的风味,深受顾客欢迎。制作方法为开水烫面,肉馅喂鸡汤,全部手工制作。质量标准是:1斤面粉蒸作70个饺子,重3.1-3.3斤。

由于赵家馆饺子风味独特,市场畅销,《人民日报》海外版、《河北日报》、《经济日报》、《食品报》等都有报道,曾轰动海内外。上世纪五十年代赵福元曾多次参加全国性、行业性的省、市、地区表演和比赛,并屡获大奖。原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廖沫沙都曾给予表扬。在天津参加表演赛还受到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的观摩并有合影和题匾“京东第一家”(文革期间被毁),还曾接待过荀慧生、尚小云、奚啸伯、管绍华等艺术大师。多年来赵家馆和赵家馆饺子先后荣获了省、市级以上多项大奖和荣誉称号。

三. 江西省 宜春 万载县 万载辣椒

辣椒为万载县名产,有悠久历史。万载县辣椒分尖椒和圆椒两种,品种繁多,各具特色,尖椒主要有黄椒、牛角椒、向天椒、七姐妹等,其中以黄椒、牛角椒为优,肉质肥厚而辣味浓郁。黄椒,果肉果皮为黄色,皮面光滑,晒干后果皮透明发亮,辣味浓,七姐妹为最辣。灯笼椒,辣味稍淡,鲜甜可口,晒干,仍色泽鲜艳,但因水分较多,不耐贮运。1990年后万载县加快了辣椒新品种引进工作,辛香系列辣椒、湘研系列辣椒、宜研系列辣椒、广东绿研系列、世农同椒、胜利辣椒等,辣椒品种十分丰富。万载县辣椒栽种面积在1万亩左右。选择土质疏松肥厚、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技术主要为:选择优良品种,施足基肥,基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合理密植,利用大棚和高山反季节栽培。防控病虫危害,采用大棚,地膜栽培可提早栽种时间和上市。

四. 江西省 宜春 万载县 夏布

万载夏布生产历史悠久,起源何时,已无从考据。新中国成立前万载县有十几家夏布行庄。1950年全县产夏布3.27万匹;1953年9.79万匹,为解放后最高年产;1978年产夏布1.27万匹。0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政府采取了鼓励和扶助等措施,夏布生产得到了回升和发展。1995年后,由于市场萎缩,生产量下降。2000年国际市场销量增加,夏布产量近年一直稳定在2万匹左右。万载县夏布素以“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绡”之美称,远销粤、苏、皖、浙、上海及南洋、朝鲜等地,历年都有一批外地客商亲临万载订货。万载夏布系地方之一,也是江西三大之一。

生产万载夏布多在农家生产加工,属手工型和分散型制作的产品,保持着三大传统工序:手工绩纱,人力浆纱,土机织布。

1986年,县外贸为扩建出口夏布厂,由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贷款12万元,对1954年创办的大桥乡夏布厂,进行厂房、车间扩改和漂、织布设备更新,改建为全县第一个“双桥出口夏布厂”,并在1987年4月,由县政府向省、地申报:双桥出口夏布厂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1988年,该厂能生产纯手工夏布、半手工夏布和漂白夏布,年产能力达1万匹。

1988年,全县夏布生产得到较大发展,当年出口供货夏布169万米,折合70416匹,在全省出口夏布总量中,万载夏布所占比率达46.5%。

1993年首次采用现代新工艺对夏布深度加工,进行蜡染和电脑绣花,制成床罩、床垫系列产品出口,至1994年两年出口供货3016条,供货额达4.98万元。

万载夏布生产回升主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从价格政策、原料基地、奖励生产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鼓励和扶助,先后办起了潭埠新开、陂田、马步的黄村、双桥的大桥村、白良的廖杭村等5家村办夏布厂,乡办有双桥夏布厂、白良夏布厂,1988年全县生产夏布96059匹,生产工人有500人,织机近400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东南亚市场均销600扣~1000扣漂白细纱夏布为主,农民从事夏布生产织工增多。1990年从事夏布生产织工1129人,生产细纱夏布35042匹。1994年全县从事夏布生产工人1500余人,有织机1200余台,生产夏布10.7万匹。1995年全县生产夏布425万米,(1万米为 454.5匹)。此后销售市场萎缩,生产量大幅下降,2000年来全县生产夏布15万米。2000年以后,国际市场销量倍增,夏布产量持回升之势。马步乡带塘村、新民村、宝石村、王村相继新办夏布厂。2004年全乡有夏布厂8家,织机120台,从事夏布织作1000余人。2004年末,生产夏布25000匹。全县夏布产量4万余匹。品种有:双色布、门帘布,全手工布,半手工布。规格有:0.6米、0.45米、0.3米等。2004年末年产量2000匹以上的夏布厂4家:元一麻织厂 厂址设马步乡黄村,2001年建厂,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法人代表章元生(南昌人)。织机30台,工人45人;双志夏布厂 厂址设马步乡黄村,2003年建厂,占地1000平方米,法人代表宋志元。织机25台,工人35人;鹏辉织布厂 厂址设马步乡黄村,1996年5月建厂,占地2000平方米,法人代表辛洪初,织机25台,工人35人;万载县全鹏织布厂 厂址设马步乡新民村客人路,占地7000平方米,织机40台,工人65人。

收购与销售 夏布的收购主要由县供销社土产公司以及各乡镇供销社收购点统一收购。出口夏布则由县外贸公司土业务部收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私营商号活跃,夏布收购由私营商号收购后直运外地。1986年以来,夏布在国际市场上行情上扬,销路增多,万载县外贸公司为开拓货源,扩大出口,采取新的购销方式,一是改变公司原来的坐店收为上户收,派出外贸人员走村入户,一家家一匹匹直接收上来,1988年上户达300多人次,直收6000多匹,保证了当年出口夏布货源,全县出口供货夏布169万米,折合70416匹,供货额达838.64万元。二是对夏布购销实行奖励,凡交售一匹夏布可换购计划物资进口尿素2.5公斤,1987年用于奖售的化肥达11.2吨,调动了夏布生产销售积极性。三是广设收购网点,建立夏布生产专业户、收购专营点,县内有16个,周边县、乡9个,如宜春三阳、宜丰石市、分宜双林等,均与县外贸直接建立购销关系。 夏布销售,除了少量通过集市交易外,百分之八十的夏布由县外贸公司、县土产公司统一收购销售,销往广东、上海、辽宁、芜湖、汉口,出口日本、朝鲜、南朝鲜等国家。1986年销售夏布3025匹,其0口量2760匹。1988年销售夏布96059匹,比1986年增长131%。1986年首次开辟了外省口岸提供夏布出口,向北京口岸直接提供夏布供货额23.07万元,1987年又向上海、深圳口岸提供夏布出口,4年内直接提供夏布货源金额达408.96万元。1989年至1992年还通过湖南、福建、广州等省市,多渠道出口夏布供货额为352.04万元。为准确辨别夏布的扣门、纱质、铁线、内斑、色泽等,县外贸改进夏布验收技术,研制“简易手摇验布机”,对20多米长的整匹夏布布面能平稳打开和卷拢,更加方便自如,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验质效率,使夏布残次品率下降23.4%。1991年香港百新贸易公司董事长,两次来万载双桥出口夏布厂洽谈,当场验货夏布成交,韩国客商也多次来县洽谈,县外贸与30多家夏布客户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1993年至1994年县外贸自营销售平板纯麻夏布81.6万米,折合3.4万匹,麻类纺织品系列3个货柜,出口供货额389.7万元。全县1986年至1995年夏布出口供货总量578.21万米,折合24.1万匹,平均每年出口供货57.82万米,比1985年时增8.6%。

1996年起,县外贸夏布经营落入低谷,当年仅为10.31万米,比1985年下减77%,与最高年1988年比,减少15倍多。1997年以后,县外贸停止了夏布营销,出口供货为零。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一是价格大落,1996年上半年收购价300余元一匹,比1986年的80元,上涨2.8倍,至下半年外销价180~200元人民币一匹,比进货价还低40%,县外贸形成越销售越增亏的局面;二是1996年开始上级外贸部门对夏布实行设限出口,县外贸未争到夏布出口配额,既无主动配额也无计划外配额,对区域性招标配额也未参与,尽管万载有客户有货源也不能营销;三是县外贸专营夏布的公司因高亏停业,少数专营夏布的业务员下岗后,带走了夏布老客户,错失商机,以致县外贸自营夏布全部丧失国际市场的份额。

1997年起万载夏布的营销已全部转入个人私营业主,由他们直接向县外提供夏布货源,在外地进行夏布转口贸易,如湖南、广西等省及本省外县的出口企业,为他人增创了外汇。2000年全县销量为15万米(均等6818匹)。

五.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桑植县 中国鸽子花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鸽子花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鸽子花书名珙桐,又名空桐。是我国特有的单科种的古老,孑遗的珍贵树种,属珙桐科珙桐属,为落叶乔木,胸径一般为50厘米,高十五米至三十米。其木材为浅黄色,结构均匀,轻软,是制作仪器、乐器,家具的好材料。“物以稀为贵”。珙桐这一珍贵树种,在世界稀有,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重视。他们不畏艰险,远涉重洋,来我国实地考察,引进苗木,进行栽培并获得成功。一九七五年,国家规定珙桐为国家一类保护树种。(张家界)

六. 浙江省 嘉兴 嘉善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中国丝绸博物馆)、江苏省(苏州市)、四川省联合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还包括各种巧妙的工具,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以及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

嘉兴是中国蚕桑丝织的发源地之一,蚕桑丝织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年的历史。四千多年来,人们因为蚕桑丝绸而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在这种共同的文化圈中逐渐形成了传统生产技艺,其中包括栽桑、养蚕、缫丝、剥丝绵、丝织机具、织物设计和织造。而蚕桑丝织技艺的传承方式则有家族、师徒、群体等形式。当地蚕农把蚕从卵到蛹到蛾的变化与人从生到死,再到灵魂升天的过程相联系,从而对蚕产生崇拜心理,敬蚕育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蚕桑丝织特征的民俗活动,涉及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语言文学和传统艺术。

早在新石器时代,嘉兴就有了原始的缫丝、织造技术。唐代中期所产的语儿巾名闻海内外。北宋时秀州绫已列为贡品。嘉兴又产锦,后人有诗赞曰:“宋锦由来出秀州。”至明清时,农村“桑林遍野”,集镇“蚕丝成市”,城乡“机轴之声不绝”,濮院绸“日产万匹”,王江泾被誉为“衣被天下”。丝绸贸易兴盛,万商云集,塞北、岭南、西陲以至琉球、吕宋,无不有嘉兴丝绸的行踪。在经济大流通中,嘉兴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丝绸之府”。

“清明轧蚕花”、“蚕花水会”、“乌镇香市”等众多的蚕桑生产民俗经久不衰。在民间,还普遍保存了剥清水丝绵、扯绵兜、缫土丝等传统手工技艺。如含山轧蚕花约起于南宋,历明、清而益盛。时间分头清明、二清明、三清明,从开始到结束,要闹上十来天。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时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在山上留下“蚕气”。谁能到含山踏青,谁就能把蚕花喜气带回家,便能得到蚕花“廿四分”(即双倍丰收之意)。因此,八方蚕农每年清明争相上含山。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盛装,到山上购得蚕花数朵,或别在发髻,或挂在胸前,或插在帽檐,或插在甘蔗上,相互挤轧,热闹非凡。家庭的主人还身背蚕种包,意为沾蚕神仙气,求得蚕茧丰收。

嘉兴市是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传承社区和保护责任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生态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为了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加强蚕桑丝织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嘉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嘉兴市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保护规划》,五年内将构建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保护体系、制度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和宣传推广体系。

七. 江西省 宜春 宜丰县 石市油茶

油茶,别名茶子树、茶油树、白花茶;油茶属茶科,常绿小乔木。因其种子可榨油(茶油)供食用,故名。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食用油;也可作为润滑油、防锈油用于工业。茶饼既是农药,又是肥料,可提高农田蓄水能力和防治稻田害虫。果皮是提制栲胶的原料。石市现有油茶林面积近4万亩,年产油茶640多万斤。

八. 江西省 宜春 奉新县 酿饭坨

酿饭坨是奉新的传统小吃,它主要原料为糯米,成品酿饭坨色泽金黄,口感香脆,是奉新人民过年过节的必备吃食,如今它的制作技艺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步骤如下:

1.将糯米洗净,放入水中过夜浸泡,使糯米完全膨胀至颜色通透;

2.将浸泡后的糯米用大火蒸四十分钟左右,待糯米呈晶莹透明状改用小火慢蒸保温;

3.将煮熟的糯米按压成碗口大小,然后点上代表吉祥如意的红印;

4.把成形的米饼放在太阳下晾晒,直至其中的水分完全蒸发;

5.把油烧热,将米饼一片一片的放入油锅中,炸制的过程中,不时用筷子轻轻点压米饼中央,米饼会迅速膨胀开来,待其成金黄色时捞出,把油沥干,成品酿饭坨就出炉了;酿饭坨炸制好后,一般会放入封闭的瓦罐中储存,以保证其口感的香脆可口。

九. 江西省 宜春 宜丰县 宜丰根雕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丰根雕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丰根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底蕴。从县博物馆馆藏根艺品“鹿回头”等文物的考证中,大致可追寻到宜丰根艺源起魏晋、唐宋,兴于明清时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旅游业的兴起,宜丰的根艺从传统中脱离出来,走向市场经济的平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光彩,成为宜丰文化艺术中卓然超凡的一例。

据统计,自1987年选送70件根艺品代表江西省赴京参展以来,宜丰根艺已有400余件入选全国、全省及全区各类艺术展,有110多件获奖,其中20多件获国家级奖。单文峰创作的《花团锦簇笑春风》在“全国第七届根艺美术精品展览”中获奖,并藏于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史卫《鄱阳渔颂》、王贵水《马的印象》均获“全国首届根艺展”二等奖。在1997年全省第七届少儿艺术节上,宜丰选送的13件根艺作品有3件获得一等奖。

如今,根艺创作队伍遍布全县各乡镇,并形成了集根艺创作、花卉、盆景制作于一体的综合型艺术群体,人数增至200多。宜丰也被誉为“根雕艺术之乡”。

“奇根能寓天下意,巧手可塑古今情”,赏根艺,聆听一份神奇的思想,心灵得以陶治荡涤,情感得以日渐升华,宜丰人从根艺的意趣和境界中,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洞悉到了现代文化艺术的真谛。

十. 湖南省 娄底市 娄星区 淡水珍珠、中国黑杨

汉寿是淡水珍珠人工养殖的发源地,全县吊养面积6700公顷,年产珍珠60吨。淡水珍珠三年 成熟,珠粒浑圆,晶莹剔透,光彩照人,不仅是首饰精品,而且还是名贵药材,具有美容、 保健、治病等多种功效。全县现有珍珠加工企业10多家,年加工珍珠首饰30多吨,产品销往 东南亚和欧美地区,深受消费者青睐。汉寿县林科所和中国林科院合作选育的速生黑杨新品种。20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中国黑 杨具有繁殖简单、速生优质、适合加工等特点。目前全县已建成中国黑杨基地18万公顷, 形成了围堤湖、洋淘湖、目坪湖等667公顷连片的杨树生产基地。活立木蓄积量达150万立方 米。杨树加工初具规模,年加工原木10万立方米,主要生产装饰板、包装板、日用品等,产 品畅销国内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地区。( 娄底)
宜春土特产直播中华特产馆直播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