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城著名的特产有哪些 阳城县土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4-05 13:15:01

一. 山西省 长治 潞城 潞酒

潞酒,因产于潞州(今长治市)而得名。其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甚至更远的一些时期。《山西通志》列"古酒之美者",有"汾潞之火酒盛行于世"的记载,所谓盛行就是一种商业状态,这应该是潞商崛起的信号和先声。早在中唐时期,潞酒就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唐景龙元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潞州一带连年丰稔,人民安居乐业,安定祥和的环境是最容易将人引入醉乡的,由此而兴起的酿酒作坊在潞州各县约有五十多家,李隆基即帝位后,曾三幸潞州,当地的官绅将潞酒献上筵席,唐玄宗与民同乐,直喝得"陌路相逢醉人多,"他两次免潞州租税八年,使潞州人民得以丰衣足食,于是纵酒之风炽盛,当地大小酒坊发展到近百座。

到了宋代,潞酒的工艺已基本定型,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北上过东阳关到冀(河北),南下经天井关到豫(河南),东过小南天到鲁(山东),西行出翼城经晋南达陕(陕西),这些交通要道都是太行山与外界接触的主要通道。在当时的交通状况下,运送潞酒全靠商人肩挑,崎岖山路上,一担一担的挑酒商人将酒香洒溢在草丛枝叶中和蓝天白云的空气里,因此有"潞酒一过小南天,香飘万里醉半山"的赞词。明清之际,潞商遍布全国各地,所到之处,都把潞酒作为一种对家乡的怀念而随身携带,每逢佳节,每逢望明月而思故乡的时候,品一杯家乡的酒,用以寄托那种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因此就出现了专营潞酒的商家。据四川《涪州志物产志》载:"道光六年(1826),山西人来涪州经营山西潞酒。"四川是产"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地方,潞酒能在此占有一席之地,一是说明潞酒的质地优良,一是说明潞商的分布广泛和经营品种的多样。

20世纪3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冯玉祥、阎锡山"倒蒋"小胜后,为"慰劳"士兵,强征大批山西好酒运抵前线。时值严冬,一路上汾酒和潞酒不结冰,划一根火柴即可点着,火灭后滴酒不剩,可见酒质之精良。故民谚曰:"上党潞酒,天下少有"。

二. 山西省 临汾 侯马 茵陈

高村乡西台神村:茵陈:曾载入李时珍《本草纲目》。

三.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阳城桑椹

自然的馈赠是丰富的。五月不光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更是桑椹成熟的时节,勤劳的人们在喂蚕的同时,从不忘享受桑椹带给自己的美味。

这时的阿崔一家三口,在傍晚时分,提着用荆条亲手编制的容器,走向了自家的田间,因为家里有成千上万的宝宝在等着属于自己的美食。阿崔一家的生活开支全靠宝宝吐出的白色的东西来正常的维持。

“鲜”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大自然总是把美味留给最勤劳的人,尽管在享受鲜味的同时,时不时会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天然的色素不知不觉的留在了嘴巴上和手指间……

四. 山西省 忻州 原平 白土

石寺乡:白土。

五. 山西省 吕梁 方山 山西老火锅

冷冷的冬天,思念暖暖的火锅。在川锅的市井热闹里,居家过日子的人们,还是忘不了被时代渐渐淡漠的山西老火锅。

火锅的源头是一万年前的陶鼎,并在从鼎到锅的演变中,伴随着对冬季暖食的需求,产生并独立出来。空足之鼎曰鬲,西周有“刖刑奴隶守门鬲”和“温鼎”,放入木炭烧煮食物并保温,可以说是最早的火锅雏形了。汉代时有铜“染杯”,上为盛食杯,下为炭火盘,推断为古代单人使用的保暖食物的小火锅。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暖食的 “锥斗”、分格的“五釜熟”,演变到唐代,又有用于暖酒、暖茶、暖食的陶瓷暖锅。宋代始有锅涮兔肉,名曰“拨霞供”(《山家清供》),元代时出现涮羊肉。明清时,暖食多称为热锅,涮食称为生火锅,如《清稗类钞》记载:“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清帝除夕宴要上热锅一品,千叟宴则上生火锅,如嘉庆元年举办的千叟宴,有5000人入席,共用了1550个火锅(《中国历代御膳大观》),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火锅宴上,用的最多的是大同产的铜火锅,“分上下层,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些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奉天通志》)。大同铜火锅自古享有盛名,《民国大同志稿》有“大同虽非铜区,而铜制品向颇著称,物美价廉,多运往外蒙古地方。其大宗售品有铜锅、铜壶等物,尤以火锅为最。自平绥路通车,中外游人旅客咸乐购置之,用作馈赠,其销路愈畅,本品愈多,故手工业中,铜工最为独步。”大同铜火锅有六件套,经过七道工序制成,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造型美观,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1973年,1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席间,总统及随行的法国友人,对大同火锅风味之独特、器具之精美赞不绝口。细心的周总理在蓬皮杜总统别离之际,将一个雕有 “九龙奋壁”的铜火锅相赠,世界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声誉传遍了国内外。此后钓鱼台国宾馆等著名饭店,纷纷订制,火锅宴席兴盛一时,铜火锅涮羊肉亦成为地方特色名吃。

与大同火锅齐名的,有尧乡火锅,早期以翼城或平定的砂火锅为器,将肉菜等食料先入锅后注汤,煮沸上桌而食。这种吃法唐代叫暖锅、清代叫热锅,宋代时则叫“骨董羹”。苏轼的《仇池笔记》记着这个出处:“取凡饮食杂烹之,名骨董羹”。范成大有诗“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晋南稷山金墓博物馆段氏墓穴出土有一块方砖,与段氏家传的一块方砖相合,组成一付完整的“贯通宴锅汤”方,类似今天火锅之煮与涮相结合的吃法。笔者曾三次亲往考察,亦曾品尝,食以鹿料为主,但汤方却秘而不宣,只出示了一幅描绘北宋年间三晋南北酒馆冬令吃宴锅汤的古画。贯通宴锅汤曾在太原著名的全晋会馆销售过,现在又推出有木炭铜火锅,是老太原的吃法,层层码料,先煮后上,配以特殊的山野“麻麻花”香料,相传源于北汉。

过去山西民间吃火锅,平日里是不多见的,大都在冬季节令应市。春节期间,人们走亲串戚,初二或初三女婿给丈人、丈母拜年,丈人则多以火锅款待,取意“团暖”之意。火锅料需荤素兼备,如古绛州一带多达十余种。若是将料煮沸后连锅热上,则讲究码放原料至锅子的四分之三深度为宜,过多汤易溢,过少则不丰富。火锅还被应用于山西民间筵席的主菜,如晋中太谷的一品锅、三鲜盆,所用器皿与大同铜火锅有别,是1的平底圆形带盖的铜镀锡盆。三鲜盆内要有三等份的格,互相接通,如魏晋时候的“五釜熟”,三样主菜分放在各格,汤味因相互连通而调和。铜盆配一铜架,下方可安置一酒杯,食时点燃杯中酒,置于盆下,边烧边食,为过去晋商大户人家的吃法。

今天,火锅不再是稀罕之物了,在新生一代却言必川、渝,“上继唐风晋韵,下启调鼎美味”的山西老火锅之种种,正渐渐式微。如此,山西老火锅亦需在根脉文化的复苏中,唱着《从头再来》,与时俱进。

六.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大山核桃

核桃在阳城县栽培历史悠久,质量以皮薄肉厚,色鲜味浓的特点美誉神州。年产1000于吨。1991年3月在巴拿马召开的5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交易协会上,由阳城县和其它17个县入选的山西出口核桃获得金奖。

核桃(长寿果、人脑果)是唯一的天然补脑食品,可以壮阳补肾,润肠通便,常食可延缓衰老,防止动脉硬化,是强身体,益肝肾,防衰老的最佳食品。阳城南部山区山大坡广,沟岭纵横,发展开发核桃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七.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析城黄花菜

阳城县析城山脚下的横河镇,河谷峡深,山峰入云,景色秀丽,析城山有天然形成的裂缝,其中有一股圣水,浇灌着析城山周围几个乡镇的大片土地,独特的山泉水+黑土结石是析城山黄花菜生长的优越条件。此地的黄花菜呈金黄色,花朵果肉厚,每朵长7—10厘米。因为其干净无霉,脆嫩爽口,久煮不化,深受顾客的欢迎。

八. 山西省 吕梁 临县 临县驴

【主产区与分布】 山西西部沿黄河一带的丛罗峪、小甲头、克虎、八堡、开化、兔板、雷家驮、水草沟、石白头、曹峪坪等12个公社

【形成历史】 临县的养驴历史悠久,临县驴的来源系由陕北引起,与佳米驴有血缘关系。在当地生态条件下经群众的长期培育选择下形成了临县驴的地方品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①良好的草料条件②重视选择培育③精心的饲养管理

九.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阳城小米煎饼

清晨,走在阳城的大街上,只见小吃店前,人头攒动,一个个顾客用盘子端着金黄色的圆饼状食物吃得津津有味,这种食物就是阳城的传统名牌小吃——小米煎饼。其气香味醇,松软适口,配以当地的小米粥稀饭或杂格,味则更佳;又因营养价值丰富,成为当地人早餐的首选之食。

小米煎饼的用料虽简单,但制做却麻烦。制做煎饼的第一步关键是“发”。将小米用水泡软后磨成粥,放在适度的温度下“发”六到八个小时,至虚软为止。第二步才是煎,当地人俗称为“摊”。摊煎饼前,要先将鏊加热。煎饼鏊是一套阳城独有的特殊煎制工具,圆形,中间凸起,需配备两个盖子,一个盖在鏊上,一个座在半火上。发好的粥舀入鏊内,随着“哧……”的一声,立即盖上盖子,接着两个盖子要不时替换,这样鏊内的煎饼才能均匀受热。约5分钟香气飘出,煎饼也就熟了。

当地人还有一种习惯,煎饼快熟时,在上面或打入鸡蛋,或撒上葱花,或放些红糖,于是衍生出三种煎饼:鸡蛋煎饼、葱花煎饼、红糖煎饼。也许,不远的将来,智慧的阳城人会向全世界推出小米煎饼的系列产品:有奶味的,有果味的,还有巧克力味的……

十. 山西省 晋城 城区 馋酥

油炸食品。把白面用水加鸡蛋、白糖和好,捏成四、五厘米大小的麻花状,放入油锅炸至金黄。吃着酥软、香甜。多作早点,也可作点心。因人都爱吃,故名馋酥。
阳城十大特产排行榜山西阳城特产可带走的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