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新年特产是什么 广西玉林过年必要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2-01 22:31:24

一. 广西 玉林 兴业县 玉林牛肉丸

牛肉去筋,以木槌或石臼捣成肉酱(不用铁器),加凋料拌和,制丸,经水煮,油汆。再配以葱、姜、红枣,汤煮而成。丸味香滑,细嫩松脆,汤清味鲜。

玉林的牛肉丸,传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好就好在“脆”字上面。初到玉林城的外来宾客,如果尝到的牛肉丸是又松又脆、又滑又香、细嚼无渣、汤清而鲜者,那肯定是上佳货色。

玉林肉丸,有牛肉丸、猪肉丸之分,因其外形浑圆,玉林人形象地称之为“肉蛋”。据说最早的肉丸是梁光志的曾祖父梁业勋在清朝末年创制的,技术一直不外传。新中国成立前,梁业勋的儿子梁大记在玉林市玉州区西湖池公园的奈何桥边卖牛腩粉,每天手工制作数十公斤肉丸作配料。肉丸鲜香爽脆,入口无渣,嫩滑鲜美,引来许多回头客。民国时期,李宗仁驻兵玉林,一次手下送上肉丸给他品尝,李宗仁尝后很喜欢。离开玉林后,李宗仁曾派手下到玉林买肉丸,梁大记的肉丸由此驰名,新中国成立前的《郁林日报》曾经刊文介绍过奈何桥梁大记牛腩粉。

新中国成立后,西湖池被填平,奈何桥也被拆,梁大记牛腩粉变成了老玉林人的记忆。2000年,第四代传人梁光志继承祖业。最初,他只是像祖辈一样,在街边卖牛腩粉,兼卖一些肉丸。随着玉林经济的发展,梁光志从中看到了肉丸潜在的市场,于是把肉丸和牛腩粉分开经营。他引进现代工艺,不断研究改进,终于成功地把现代工艺和传统手工结合,生产出能保持传统口感的肉丸。2008年,梁光志为玉林肉丸注册了“老保”商标,成为玉林唯一一家注册肉丸商标的企业。“老保”原本是玉林土话,意为“调皮、顽皮”,正是这充满本土味的商标,使“老保”肉丸在玉林家喻户晓,产品打进了本地超市,外地客商慕名而来。

玉林牛肉丸的做法:

选用黄牛肉,后腿肉为佳,也可用精瘦肉代替。

1、 把选好的牛肉剔筋去膜,切成厚片。

2、捶成肉浆。置肉片于平滑的青石板上,用木槌(荔枝木槌为好)边捶边翻动。用力均匀,快慢适度,过快则其热不散,易成腐渣,食之无味。肉浆以用手抓起放下,肉不粘手为度。1人一小时可捶牛肉1. 5公斤。

3、拌料摔打。把肉浆移置大瓦钵,加进视水、盐、胡椒粉、味精适量,制作者叉开五指,插入肉浆中,顺同一方向不断搅拌,以使肉浆的微孔增加,形成网状结构,使水分与调料均匀;然后把整团肉浆掀起,在钵中摔打,连续十几次,以把肉浆拉开,能自动收缩为度,以增加肉蛋的脆度。

4、制作成丸,先把锅中水烧至温度50度之后,左手抓肉团,稍用力一抓,让肉团条从拇指与食指合成圈中冒出,右手持汤匙迅速一勺,即得拇指大小的肉丸,落入锅中。操作完毕,把锅水加温至微沸,待肉丸浮起,捞放容器中。

5、吃时再放入靓汤中稍煮,配以少许生抽、芜荽等香料,那是色、香、味俱佳。在玉林,还有将此种肉丸配入米粉,或再加进一点点玉林“豉油膏”,这叫“肉蛋粉”,吃来更有地方风味。

在玉林,按照当地的吃法还可以将牛肉丸配入米粉或伊面当中,如果只做牛肉丸汤还可以加入几个肉馅豆腐角。吃起来爽脆清滑,有弹性,鲜美可口,香而不腻。即便是冬季吃火锅,玉林牛肉丸也是最好的火锅伴侣。

二. 广西 玉林 兴业县 城隍酸料

城隍酸料

酸料,是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美食小吃,由于其去火、降压、开胃、美容等功效越来越被专家肯定。兴业县城隍酸料从选料、配方、酿造周期都与众不同,产品全部采用特种大缸浸制,对原料选择要求新鲜不过夜;配方使用大量的白糖和米醋,其配方独特,一些配料(如米醋)需半年以上时间才能酿造而成。又如生产周期,浸制酸萝卜的周期至少要一个月,酸椒更是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而一般的制法几天就行;腌制方法为整个原料腌制,选料考究,风味独特,酸甜脆口,使慕名而来品尝者日众,成了地方名牌小吃。近年来,报刊、电视台亦纷纷报道推介,城隍酸料一时声名远播。城隍酸料成为馈赠佳品。

三. 广西 玉林 兴业县 石南酒椒

酒椒是玉林市石南镇的传统风味食品。石南酒椒外形稍皱,有光泽,鲜亮,甜脆爽口,酸辣适宜,味道诱人。能开人胃口,增进食欲,解腻生津。解放前,兴业街的同裕、裕昌、同聚三家酱园铺泡制的酒椒最有名气,深受食客欢迎。解放后,石南供销社的酱园聘用酒椒高手,继承传统制作工艺制作酒椒。所产酒椒远销贵县、横县、钦州、北海、梧州、广州等地。在石南,很多人家制酒椒,有的户一年泡制几千斤,到市场出售或批发到外地。80年代,从港澳台或海外回来探亲观光的原籍玉林人,常常买上几瓶石南酒椒带回品尝或馈赠亲友。酒椒的选料与制作有其独特的方法。首先选择正宗羊角椒,以七、八成熟的椒胚最好,以柄粗、蒂固、肩大、尾尖、肉厚者为佳,长12厘米--16厘米左右。其制作程序为:先把椒胚用清水冲洗、晾干;分层装进缸中,以装满八成为度;再按椒胚与浸液1:1的比例,用正宗老陈醋和小锅米酒各一半,兑和为浸液,倒进缸中,把椒胚压沉,加盖密封。密封的程度随气温的变化作适当调节,经半年浸渍,待酒醋已渗透椒胚,即可食用。( 玉林)

四. 广西 玉林 玉州区 石窝翅

石窝翅

此汤精选上等鱼翅,并配以秘制金汤熬制而成,具有滋阴、补腰肾、强筋骨之功效。

五. 广西 玉林 玉州区 白散

白散

白散即米花,壮如圆盘,白中微黄,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数块。玉林人俗称“白散”,既取其洁白松散之意。

白散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

1、选料。选用的糯米要纯净、粒大、粘性好、洁白,筛去碎米后,置容器中浸泡一夜,滤起、晾干。

2、笼蒸。把糯米放置蒸笼中,用猛火蒸。要掌握好糯米的熟度,过熟则板结,难透气,打胚时难脱模,油炸时难松散,吃时硬而不脆;熟度不够则粘性差,作胚时易散不成形,油炸时爆裂不完整。

3、打胚。用刻有吉、福、喜、寿的凹字的木模,有大、中、小三种型号;打胚要趁糯米饭热,迅速填入木模,摊平、略压实,打在晒箕上,饭热度不够则粘性差,难成形。

4、晒胚。待胚散热后,移置竹筛上晾晒,要勤翻,正反都晒,以干爽为度。

5、拖糖水。把干爽的白散胚在已煮好的糖(白糖或黄糖)水中,浸匀后即捞起,叫拖糖水;要掌握糖水的浓度,过稀则不甜,过浓则使白散在油炸时不散,一般糖和水的比例以三比一为宜;拖糖后的白散胚要晒干,置容器中密封待炸。

6、油炸。茶油最好,花生油次之。油炸前,把白散胚晒(或烤)一次,去水气。油在锅中煎沸,逐个把白散胚放进,正面朝下,用长竹筷不断拨动,使朝同一方向旋转,待散胚浮起,即用筷把胚身翻转,压沉,再炸一二分钟,即可捞起,搁置盘中,漏去余油,散温后即可密封储藏后用。

六. 广西 玉林 陆川县 茶花山矿泉水

茶花山矿泉水公司广西农垦的直属企业,座落在广西陆川县国有马坡农场境内,这里绿树杨荫、风景优美。公司生产的茶花山牌矿泉水不受环境污染、水质源于地下火山岩层深处,清沏纯净透明,卫生质量经国家卫生防疫部长期监测,稳定可靠,是严格按照国家强制性的标准和要求生产的。公司是广西第一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是广西食品工业的龙头企业。茶花山矿泉水的医疗保健作用在中国矿泉水中是罕见的,经过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核,成为中国政府采购的首选产品。

七. 广西 玉林 博白 那林鱼

那林鱼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那林鱼是指位于广西博白县所辖那林镇、江宁镇、顿谷镇、永安镇、水鸣镇、浪平镇、双凤镇等7个乡镇境内养殖,符合特定质量标准,具有独特品质,用“那林”地域名称命名的一种本地活体草鱼。

地处六万大山余脉深处的那林镇一带,山顶浓雾覆盖,河溪纵横,无公害无污染的山溪泉水丰富,长流不息,水质清新无污染,矿化度小于1克/升。利用六万大山余脉山泉水源众多,水流长年不断,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等优越自然条件,当地人在溪边、山沟或村边空地挖成小鱼(塘)池,引来长流的山泉水养草鱼,名曰“小窝养大鱼”。那林鱼长年生长在山泉水中,全程投喂草料,经3年至4年养殖,便达到4公斤以上,所以形成了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

在博白当地一直有句老话流传下来:“博白蕹菜鲜,那林鱼味绝!”。那林鱼历史悠久,有300多年养殖历史,从古至今,深受文人墨客,逐味品鲜之人的喜爱。白州之野产异鱼,此言不假,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唐、宋时期,博白绿含山和大荒山上之池皆有婢妾鱼。宋·乐史《绿珠传》有云:州境有博白江盘龙,洞房山、双角山、大荒山有池,池中鱼有婢妾鱼。绿珠生双角山下,美而艳。据传,绝代美女绿珠即七彩婢妾鱼精幻化而生。到清代,这种珍贵的鱼类不再见记载于任何史料,倒见清道光年间的《博白县志》(道光十二年重版)记载,上述大山之池中亦见菩萨鱼清游。故老相传,最大的那林鱼是清朝年间养了105年的一条草鱼王,重达41公斤,有着“水浸木”的传说。

传说在古时候,当年七仙女中的织女跟牛郎相爱出走后,剩下的六仙女闷闷不乐,故偷偷下凡散心,经过那林镇六塘胫,见此地风景优美,有六口清澈见底的水塘,因而一人一塘在水中戏耍。由于塘中没有生物,显得过于沉静,六仙女中的一人便出从天庭中取鱼放入此六塘中,以焕生机。有一天,六仙女在水塘中逗玩水中的鱼,旁边有一放牛青年路过,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加之受烈日爆晒晕倒在地,六仙女看到后,便将其扶到树下,从水中取出一条鱼用于煲汤给该放牛青年喝,该青年喝后便恢复了清醒,更是感觉得精力充沛,口中鲜味仍回味无穷。六仙女同情放牛青年生活贫穷、艰辛,便取水中之鱼给他带回家中繁殖。

放牛青年得此鱼后,回家利用那林自然生态环境,在溪水旁边挖窝养鱼,每天勤勤恳恳上山割草,摘瓜叶喂养鱼,精心喂养的鱼条条都膘肥体壮。由于干旱无收,乡亲们每天都挨饿,放牛青年抓鱼煮汤,分发给乡亲们喝,助乡亲们渡过了难关;乡亲们个个称赞,口口相传,此后那林家家户户都把此鱼当宝一样养殖开来。鱼愈养愈多,名声越来越大,从此那林便成了鱼米之乡,那林鱼也因此得名。

博白群众自古就有利用山泉水养鱼的习惯,那林鱼主要以草鱼为主,利用六万大山余脉山泉水源众多,水流长年不断,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的优越自然条件,人们在溪边、山沟等地方筑10-100平方米的小鱼塘,且利用当地特有的泉水自由落差,形成一种循环流水养殖,名曰“小窝养大鱼”。那林鱼长年生长在山泉水中以吃嫩草、菜叶等草料喂养,养殖3年至4年,便达到6公斤以上,所以形成了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殖与管理经验,并世代相传。

那林鱼在博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鱼类资源,而是作为一种物质文化,也承载着丰厚的文化沉淀,伴随着六万大山山泉溪水静静流淌,在博白的发展史上留下不可或缺的一笔。

那林鱼生活在长流山泉水中,山泉水水源充足,长流不息,非常有利于那林鱼的高品质、标准化养殖。那林镇一带冬暖夏凉,水温冬季在10度以下,夏季在25度左右,全年适合那林鱼生长,但由于仅投喂天然草料或农作物的茎叶,生长不是很快,养殖周期长,一般要喂三年以上,可长到4公斤以上,5年以上可达到6到10公斤。1981年,国家水产总局副局长肖锋闻讯亲自前往博白那林实地考察山窝大草鱼养殖,提出山区养鱼要学那林。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玉林日报等各级媒体也对那林鱼进行过大量报道。201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博白大观》则对那林鱼的历史、地理方位、养殖方式、品质等等作了详细的记载。

如今,那林鱼早已畅销深圳、广州、东莞、南宁、上海等地,当地村民用氧气袋长途运输,越销越远,享誉全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那林镇、江宁镇、顿谷镇、永安镇、水鸣镇、浪平镇、双凤镇现辖行政区域

《博白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那林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称和保护范围的通知》博政发〔2016〕27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那林鱼》(草案)

八. 广西 玉林 容县 玉林大蒜头

已经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其个头大、粒瓣结实、辛辣多汁、肉脆味香,茎皮颜色多为紫色,亦有白色。被列为广西土品,销路广,出口价值高,经济效益好。产地集中在仁东、仁厚、福绵、大平山等地。大蒜头气味辛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钙、铁和维生素A、B、C等营养物质,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消炎、理胃、温中、除邪痹毒气”之功效。大蒜头还是常用的调料,在煮瓜、菜、鱼、肉时,放入几瓣,芳香可口
( 玉林)

九. 广西 玉林 玉州区 玉林肉蛋

玉林肉蛋 肉蛋则是另一种出身玉林的草根食品。要制作肉蛋,不仅在材料上要精选上好的小黄牛后腿肉,遵循严格的加工工艺,实际制作时也是一种体力挑战。据说需要搅打,直到掷地能反弹10—20厘米才算合格。

肉丸,玉林人称肉蛋。玉林肉丸洁白、嫩滑、松脆、无渣、味鲜美,富弹性,从高处扔下,可弹起10-20厘米。肉丸汤、炒肉丸是筵席的佳肴。民国时期,玉林的酒楼、饭店多有肉丸出售。30年代至40年代,城区专卖肉丸的摊档有十多个。 肉丸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一般选用黄牛肉,后腿肉为佳,也可用精瘦肉代替。把选好的牛肉剔筋去膜,切成厚片,捶成肉浆。置肉片于平滑的青石板上,用木槌(荔枝木槌为好)边捶边翻动。用力均匀,快慢适度,过快则其热不散,易成腐渣,食之无味。肉浆以用手抓起放下,肉不粘手为度。把肉浆移置大瓦钵,加进视水、盐、胡椒粉、味精适量,制作者叉开五指,插入肉浆中,顺同一方向不断搅拌,以使肉浆的微孔增加,形成网状结构,使水分与调料均匀;然后把整团肉浆掀起,在钵中摔打,连续十几次,以把肉浆拉开,能自动收缩为度,以增加肉蛋的脆度。先把锅中水烧至温度50度之后,左手抓肉团,稍用力一抓,让肉团条从拇指与食指合成圈中冒出,右手持汤匙迅速一勺,即得拇指大小的肉丸,落入锅中。把锅水加温至微沸,待肉丸浮起,捞放容器中。

十. 广西 玉林 博白 博白黄瓜皮

博白生晒黄瓜皮被列为博白客家“十大小吃”之一,是传统天然食品,其口感脆嫩、咸淡可调、食法多样、原瓜香味、清爽可口开胃,是博白客家美食的一绝,深受区内外食客的青睐。黄瓜皮制作工艺简单,只使用生盐一种配料,利用传统的配料秘方、腌制手法和生晒技巧,一般的加工工序是以本地产的黄瓜作为原料,先用清水将生黄瓜洗净,然后对半剖切,生晒半日至柔软后,置入桶内用生盐腌制,用盐比例为50公斤黄瓜配2公斤盐,并用巨石压一个晚上,之后摆在楼顶或地面晾晒半天,最后成品的黄瓜皮只有生黄瓜的3-6成。以博白本地黄瓜加工出的生晒黄瓜皮享誉区内外,成为各地客商争相抢购的“咸菜宠儿”。
玉林特产有哪些值得购买玉林有什么特产最出名的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