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特产灰豆腐怎么吃才好吃 贵州道真灰豆腐的正宗做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07 14:14:35

一. 新疆 吐鲁番市 托克逊县 托克逊灰枣

托克逊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东部,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87°14′05″-89°11′08″,北纬41°21′14″-43°18′11″,东与吐鲁番市高昌区为邻,南与巴州尉犁县相接,西与巴州的和硕、和静县相连,北与乌鲁木齐市毗邻。属典型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光照足,温差大,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迅速且多晴天,冬季风小雪稀,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4.1℃,最高气温43℃,最低气温-20.0℃,最冷月平均气温-7.9℃;年平均日照时数2939. 3小时;最大冻土深度55cm;平均空气相对湿度42%。全年主导风向为西风,年均风速2. 8m/ s,最大风速(瞬间)37. 0m/s;年均降水量8. 8 mm(含降雪量),多集中在春夏季,历年最大降水量25.7mm,无稳定积雪。

产品特性:托克逊灰枣肉厚、核小、皮薄,口感厚实香甜,营养价值极好。果实长倒卵形,胴部稍细,略歪斜。平均果重12.3克,最大果重13.3克。果肩圆斜,较细,略耸起。梗洼小,中等深。果顶广圆,顶点微凹。果面较平整。果皮橙红色,白熟期前由绿变灰,进入白熟期由灰变白。果肉绿白色,质地致密,较脆,汁液中多,含可溶性固形物30%,可食率97.3%,适宜鲜食、制干和加工,品质上等。出干率50%左右。干枣果肉致密,有弹性,受压后能复原,耐贮运。果核较小,含仁率4%~5%。富含维生素A 、B1 、B2、 B6、 B12、 C 、P、 等,被誉为“天然维生素丸”,并富含人体所必须的18种氨基酸和钙、锌、铁、钾、磷、铜等多种矿物质元素。托克逊县所产的灰枣鲜枣百克维生素C高达117毫克,常食可驻颜、生津、固肾、美容。高于南疆同类枣区所产红枣的1个百分点,高于原产地所产红枣17.1个百分点。

二. 甘肃省 张掖 高台县 灰豆汤

灰豆汤是用麻色豌豆制成的独特食品。其方法是先将圆豆子洗净,在铁锅中熬至半熟,再加水入砂锅中,置食用碱、红枣等调料,小火煮成稀糊,吃时加入白糖,别具风味,备受群众欢迎。兰州杜维成师傅继承灰豆名家马有创制的灰豆汤制做技艺,制做的灰豆汤风味独特,1989年被甘肃省商业厅授予杜维成以“金城灰豆王”称号。杜维成灰豆汤豆绵汤糊,枣甜味香,富含营养,价格便宜,闻名金城,夏日冷饮可以祛暑,冬日热食可以滋补。

三. 贵州省 遵义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道真灰豆腐果

道真灰豆腐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道真灰豆腐果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不含胆固醇。据西南农学院测定,含有17种氨基酸,其营养成分易于人体吸收,是老少皆宜的营养食品,为筵席中的一味佳肴。

道真灰豆腐果以黄豆为原料,将磨制成的豆腐切成小块,形状正方、长条、三角、菱形不等。用草木灰沤制3—4小时,再放入桐壳灰(草木灰加适量白碱亦可)于锅中炒制,炒好后,筛去灰,即为豆腐果。由于草木灰、桐壳灰均含有碱性物质,经过沤、炒、兼之碱的化学作用,使豆腐外形凸胀,内心松泡,状若海绵。

食前,用米汤或淘米水或30摄氏度的温水浸泡1—2小时,换清水轻揉,洗净表面灰尘,食用方法较多,常用于煮食、炒食和凉拌,如炖鸡、炖猪蹄、炖排骨,放入豆腐果稍煮一会,饱含鲜汤,鲜嫩馥郁。豆腐果与蔬菜共煮,用油辣椒蘸食,另有风味。切成块、片、丝,杂以肉片丝配炒,更有鲜味。可切丝凉伴,是清凉可爽口的素食。

灰豆腐果烘烤成干品,用塑料袋密封包装,一般可存放一年以上。80年代,道真豆腐果经开发,投放市场。1986年,道真建成灰豆腐果厂,年产1万余公斤。销往遵义、贵阳、南川、重庆等地。

道真灰豆腐果

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道真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道真灰豆腐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道府呈〔2014〕57号

贵州省地方标准:《道真灰豆腐果》(草案)

四. 福建省 龙岩 漳平 真心豆腐

真心豆腐介绍:

小吃制作:先取若干鲜豆腐投于盆中,加蛋、姜汁、葱头、味精、胡椒粉及少量的木薯粉,搅成糊状,然后用汤匙舀起,包入肉馅,投于水中文火慢煮,丸子浮出水面时,捞起备用。接下来,将锅烧热,倒入鲜猪油,加姜丝、葱头使其有香味,再倒入适量清水,然后将煨好的豆腐丸倾入锅内,用文火煮至10-15分钟,加味精、麻油、黄酒、辣酱等佐料,起锅后即可食用。

小吃由来:关于豆腐丸的发明,有一则有趣的传说:从前有位大户人家宴客,厨子不慎,将一条做菜用的鲢鱼让猫叼走了。厨子急中生智,用豆腐做了一道假鱼丸-豆腐丸。没想到上席后,吃的人个个叫好,从此,豆腐丸便传开了

五. 贵州省 贵阳 花溪区 青岩米豆腐

米豆腐是传统的贵阳风味小吃。青岩的米豆腐用酸汤点制,不用石膏。一般用专门的井水制作,制作时加入青菜汁,所以色泽晶莹鲜绿,悦目诱人。多是用双花醋和鸡辣椒加上其他佐料凉拌着吃,口感爽滑细腻,香辣中微带甜味。

六. 贵州省 铜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羊肉焖豆腐

羊肉焖豆腐

沿河白山羊是中国山羊的品牌,肉质细腻,皮张柔软适中而著称,其产品远销东南亚、沿海等地,供不应求,是出口免检产品,土家居民食羊肉也很独特。一到仲秋,羊儿个个长得膘肥体壮。你若进入土家山寨,满怀丰收喜悦、热情好客的土家人就会杀羊子、推豆腐、用土家苞谷酒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些礼节中最好的菜就叫羊肉焖豆腐。

羊肉焖豆腐的做法是:首选挑选肥壮山羊宰杀,开水汤去羊毛,用烧红的铁块将皮烙成焦黄,剖腹去掉内脏,温水洗净切成4公分左右小块。羊油切块放锅人加火炼出油后,趁热将油倒人事先准备好的辣椒面、食盐、花椒粉在钵内拌搅后待用。按水5:1的比例将水烧开放入羊肉,汤开后反复多次打净浮沫,投入苞谷酒、大蒜、生姜、三奈、陈皮、八角、花椒、木姜籽适量,再用干净的砖块或瓦片在灶心烧红,放入汤锅内。肉汤遇此剧热,霎时肉汤翻滚,轰轰有声,热气冲锅而起。待砖或瓦片逐渐冷却,锅内恢复平静,将砖块或瓦片捡出扔掉,此举办,除膻气。用文火煮二小时至八成熟,把用泉水磨浆、酸汤制卤、未揭过豆腐皮的豆腐切成5公分长、3公分宽、0.5公分厚和制好的羊油辣椒,适量放人肉锅中,武火煮开,改用文火焖半小时,用大汤盆盛上桌,加食盐、葱花、姜末,佐以花椒粉、大蒜、酱油、糊辣椒、边吃边添,大碗大碗苞谷酒,就羊肉焖豆腐,宾主边吃边聊,美味酒醇,其乐融融。

此道菜风味独特,红、白、青相间,色、香、味俱全,羊肉细嫩化渣,豆腐色自如玉,肉汤滑爽清香,兼有补中益气、滋阴养肺,强益脾气等功效,历受土城乡居民欢迎。若时间允许,将洗净的羊头、肝、肺、肠等用开水煮开透水,与羊肉一同混煮,成了别具一格的全羊汤席,味道更是其妙无比了。

七. 贵州省 遵义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务川豆腐

  如果你到农村,到寨子,你可能听到“叽嘎、叽嘎”的推磨声,而且这种声音又不大,不像推包谷那种“轰轰轰”的声音,显得十分清脆,悦耳,那就是推豆腐啦。

    农村,推豆腐,推酸汤豆腐是常有的,而且是待客的方式。你一听到“叽嘎、叽嘎”的声音,那一定是哪家来客人了。

    革命先贤、现代文学大师瞿秋白在他《多余的话》中写道:“中国豆腐,世界第一”。

    我不知道秋白先生讲的中国豆腐,是不是我家乡的豆腐、务川豆腐--酸汤豆腐。

    秋白先生走南闯北,走过欧洲,到过苏俄,在中国已走过许多地方,最后得出“中国豆腐,世界第一”的赞叹。

    我们务川的酸汤豆腐是正宗的酸汤豆腐,是用自家制作的酸汤点的。首先要选好黄豆,用水把黄豆淘洗干净,再放在清水浸泡。浸泡时间不能长。冬夏泡的时间不一样。泡过了,出不了好多豆腐。泡好的豆子放在石磨里慢慢地、细细地磨,磨出又白又浓的豆浆,再将豆浆放在锅里涨,不要涨糊,不要涨出来了,这样细细的火。待快要涨开时,才将酸汤放下去,不能太急。就像小船的浆在水里慢慢地划。这时锅里就飘浮出许多白白地、嫩嫩的“雪花”来,这就是豆花啦!这些豆花如雾如雪,如棉如白云。一团一团的飘浮在清花绿的“窖水”中。再把这些一团一团的“白云”用水瓢舀在一个特别的木框里的搪帕里,包好搪帕,用石头压好,如此反复,待水榨得差不多的时候,打开搪帕,白嫩嫩的豆腐就成功了。

    豆腐是一道好菜。雅俗共尝。无论是皇宫贵族,还是平头百姓都喜欢它。可以蒸,可以炒,可以炖,可以烤。可以说什么样的烹调技术都可以用在它的身上,使你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豆腐却有讲究。它必须是酸汤豆腐。有些是作不出来的。例如胆巴豆腐,石膏豆腐,就做不出油榨豆腐、麻婆豆腐、干焖豆腐、霉豆腐等。即或做出来,也是大相庭径、口味、形状,全然不同。因此,市场上常有鱼目混珠的,你买回来之后,做不出菜来,或吃在口里又说:“又不是酸汤豆腐!”

    为什么有人要做这种石膏、胆巴豆腐呢?这主要是个利益问题。因为胆巴、石膏点的豆腐涨份大,做出来的豆腐多。同时使用方便,又不易变质,卖的时间也长。

    1987年务川成立少数民族自治县,为了很好地接待来宾,在民招(当时最好的招待所)专门请了砚山的师傅来推酸汤豆腐。石磨从砚山运来,黄豆从砚山运来,连烧火的柴,豆稿子也从砚山运来。滚末子灰(燃出的柴灰)炮出火炮海椒,配上嫩绿的蒜苗、香菜、芫荽,紫苏叶、花椒,再美不过了。当然,客人吃了赞不绝口。

    今年贵阳几个朋友要来,我知道他们是冲我务川的酸汤豆腐来的,他们知道,在贵阳那几年,险些吃豆腐吃呕的。我常发出:“还是我们务川的酸汤豆腐好吃”。每到此时,他们总是用狐疑的眼睛看着我。

    这次,他们来了。我一阵豆腐汤,闷豆腐,羊肉炖豆腐,令他们大开眼界,而且还吃出品味来了。他们说:“这个灰豆腐,灰又跑在哪里去了呢?”而且说:“完全可以进入超市,做出品牌。

    我们这里有许多是靠做豆腐发了家的,有几家做酸汤豆腐还做出了名,他的豆腐根本不用推到市场上去卖。去迟了,还买不到,当然了,正因为他做酸汤豆腐做得正宗,做得品位,还受到那些不是酸汤豆腐的白眼的。

    我说了这些,你可能想吃了,我说你完全可以找个农民朋友,找个农家亲戚,(农家乐也行)饱饱口福。你可以大声喊道:”推豆腐,整酸汤豆腐,要两造饭,不放味精,要朝天火炮海椒,要放木姜籽,要芫荽,紫苏叶……你可吃出汗水,你可赞叹着说:“这才吃得舒服哟”因为,在城里,很难吃(做)出这种味道啦。

    我想,我们也该申报什么吉尼斯了,我们的豆腐,世界第一。要不,像泡菜那样被别人抢注了,岂不后悔?

八. 广东省 阳江 阳西县 阳西灰糍

阳西人喜欢吃灰糍。一年四季,街头巷角,到处有人摆卖灰糍。吃上一个,清凉爽口,滑嫩甜脆,来往客商,吃了阳西灰糍,事后莫不梦绕魂牵。

灰糍的制作方法是采用新鲜糯米粉,先将粉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水润湿,压成一个个小手巴掌大的圆饼,放到镬中煮熟。把煮熟的粉团捞上来,与另一部分粉搅和,做成一个个饼坯。下一部是在镬里放上槐花汁,将饼坯放进槐花汁中煮透。再用盆捞上煮好的饼,待热气稍退,用木棒将煮好的饼坯搅烂,重新捏成一个个饼,这些饼呈金黄色,用糖汁和着人口,清甜可口,凉气生津。

九. 贵州省 毕节 黔西县 野菜豆腐

野菜豆腐

“野菜豆腐”清淡、回甜,若蘸上豆豉粑辣椒水,更为爽口,传说它同样是李世杰及高夫人制作给乾隆皇帝吃的菜肴之一。

配方:野菜500克,酸汤20克,豆浆800克。

制作工艺:将豆浆放入锅内烧开,把野菜倒入烧开的豆浆里煮至5至10分钟,在放入酸汤煮至4至5分钟点清,装入汤碗即成。

十. 广西 河池 宜州 豆腐瑶

豆腐瑶

当你走进宜州,无论去到哪个乡哪个村,尤其是到远离圩市的峒场人家作客,热情好客的山里壮家人,都会有粥有酒招待你。在满桌丰盛的菜肴中,还有一只大品碗装的“糊糊”,淡黄色的糊里,碧绿的菜叶上凝结着一朵朵、一串串“恋枝不舍的桂花”。这碗“糊糊”,壮家人叫它“豆腐瑶”。由于汉、壮语言的语序有别,城里人称为“瑶豆腐”,即是“瑶家人的豆腐”。

关于“瑶豆腐”的来源,在宜州壮家人中有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候,瑶、壮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后来大家都长大成人了,树大分枝,崽大分家,兄弟俩一个走北一个走南,各自成家,繁衍了各自的子孙,才形成了两个族群。由于生息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也逐渐不同,渐渐地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的语言也不同。壮家的先祖莫一大王深深地感到兄弟们忙于生活,天各一方,但亲骨肉的感情,不能疏远,必须经常走往才对。于是,他带领了十多个子孙,不远千里,到如今广西和湖南交界瑶家聚居的“千家峒”去看望兄弟。瑶王一见莫一大王的到来,异常高兴,兄弟久别重逢,少不了隆重设宴招待老弟及侄子侄孙。桌上鸡鸭鱼肉自不必说,其中还有一只大海碗装夹着碧绿菜叶的淡黄“糊糊”。莫一大王一见,禁不住笑道:“瑶兄,一别几十年,真想不到你们在千家峒里拿玉米洋当菜吃。”瑶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我说壮老弟呀,你眼睛老花了,还没看清楚是什么东西呢?”说完他用木勺舀一勺到莫一大王的碗里,和声劝道:“壮老弟,你尝尝看,是玉米洋还是什么?”莫一大王一尝,的确不是玉米洋,而是有着浓郁的黄豆原汁原味的芬芳,柔滑而又有嚼头的“糊糊”。“好!的确好!”莫一大王连连夸赞后,问道:“瑶兄,你们煮的这东西怎么煮得比我们的‘洋’好吃呢?”“壮老弟,这不是玉米粉捣的‘洋’,而是我们瑶山用黄豆粉做的豆腐,瑶家豆腐。”莫一大王央求兄长教他做这种瑶家豆腐,回到南方好好的传授给子孙,这也是对兄弟亲情的惦念。于是,瑶王把做“瑶豆腐”的方法传给莫一大王。他回到南方后又传给自己的于孙,并告诫子孙:往后凡是贵客上门,必须用“豆腐瑶”招待,不忘瑶兄的亲情。从此,“豆腐瑶”作为一道壮家招待客人家庭菜,一传了几千年。

“瑶豆腐”的制作并不像汉人制作豆腐那么复杂。古时没有电,加工粮食在壮家瑶寨里主要靠“碓”。用一只脚一下一下的踩,“碓嘴”在石坎中慢慢的一下又一下舂,把玉米、谷子、黄豆的颗粒倒入石坎中重新再舂,如此来回数次,才能舂好。宜州旧时民谣:“妹呀妹”嫁到北山背。手攀墙,脚舂碓。哥哥骑马去接妹,家公家婆不给回,扯起围裙抹眼泪。”由此可见“手攀墙,脚舂碓”这种繁忙笨重的体力劳动千百年来压得壮家妇女喘不过气来。她们周而复始的天天舂,舂谷子、舂玉米、舂黄豆,保证全家人一天的食用。做“瑶豆腐”的基本原料也是用碓舂出来的。经过来回几次舂筛之后,得出很细的黄豆粉,架锅、装水、生火,一只手拿筷条慢慢运搅动,另一只手抓黄豆粉均匀地洒入锅中,不能让豆粉在水中“结子”,越搅得均匀越好,直到沸腾,仍然继续搅动。锅里的水渐渐由稀变稠,说明黄豆粉已熟八成,此时把切碎了的任何一种蔬菜的叶子加人“糊”中,仍不停地搅动,使之混合均匀,等到菜叶熟了,加人葱花、辣椒,少许米醋,最后放盐,再搅匀后,盖上锅盖,退火。不久,黄豆粉就会凝结在锅边和菜叶上,像一朵朵、一串串的“桂花”,即可吃。经济宽裕的人家加叶的同时,加入肉松,其味更甜滑、口感更好。这就是散发着黄豆原汁原味芬芳的“瑶豆腐”。

如今时代进步了,发达的科技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碓”,这一古老笨重的粮食加工工具,除了极少数还无法拉电的边远山区峒场仍使用外,农村里已基本绝迹了,都用电动的粉碎机加工粮食,黄豆打粉就是小事一桩,而且菜市场里天天有人卖“瑶豆腐粉”,做“瑶豆腐”方便得多了。但是,老一辈的宜州人却认为机器打出来的黄豆粉比不得碓春出来的好吃,真令从未见过碓的年轻人将信将疑。

虽然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荷包里有钱,市面上物质丰富,餐桌上中外古今、南北风味,不同档次的各种名菜多的是,低档次的瑶豆腐,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作为壮乡里瑶壮人家古老品种的传统菜肴,因其花钱不多,容易煮,口味鲜,营养丰富,依然在千万瑶壮人家餐桌上吐放芳馨,备受青睐。

贵州特产石灰豆腐怎么做才好吃贵州特产灰豆腐的家常做法大全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