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特产有啥好吃的吗 渭南特产有哪些值得带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22 23:07:17

一.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华州皮影

华州皮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华州皮影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关中东部的华州一带,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时期,在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是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流传甚广。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是位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然而,入宫几年后,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中国华州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据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到处追杀刘秀。刘秀被追到华州府(今陕西华县)境内少华山的一座寺庙内藏身。说来也巧,饱受战乱之苦的华州的老百姓为了祈求安宁,这天晚上携带皮影来到到庙里,烧香拜佛,并表演皮影戏来祈求上苍的保佑。锣鼓声、呐喊声把正在寺庙中熟睡的刘秀惊醒,刘秀误以为是王莽的部队追到,便急忙逃出庙门,躲在山下的石头缝中。王莽的追兵追到这里,听到锣鼓声、呐喊声,王莽于是派探子前去打探。探子来到寺庙附近,隐约看到千军万马的影子并听到战马的嘶鸣声,以为刘秀在此地有伏兵,就赶紧回去禀报,并等待天明再行调兵追剿。刘秀乘此机会连夜逃出。

刘秀打败王莽登基做了皇帝后,为感谢华州百姓救命之事,便封华州皮影戏艺人为皇家艺人,并专门为王亲国戚、朝廷大臣们表演,后来皮影戏逐渐从宫廷传到民间,在全国开始流行。当年藏身的寺庙被封为“潜龙寺”,更为神奇的是,他藏身的石头上也出现了一条大龙和四条小龙,被称为“卧龙石”。这些历史遗迹,至今仍在华县境内完好的保存着。

二.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馈赠蒸食

馈赠蒸食

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娘家母亲给刚出嫁的女儿定期“送馍”,另一种是家庭内部的节日馈赠。

①送馍旧时的婚礼,多在秋收冬藏后进行。因为此时,已无重大农事活动,乡民便有充裕的时间去料理儿女的婚姻大事。

女儿出嫁后,从来年正月开始,娘家便约定重要亲戚,借节日,带上一些精致而又有寓意的蒸食去看望女儿,农村人称之为“送节”或“送馍”。

正月节送的蒸食名曰“佑花子”,形如仰面而睡的孕妇,半斤水面做一个,各家依关系远近送12~16个不等。清明节送“糕子”,圆形,一层面、一层红枣相叠制成;另给女儿、女婿又各送一“子福馍”,给女婿的,馍上除枣之外,再镶嵌个鸡蛋,给女儿的,则将鸡蛋包入馍中。端午节送“花馄饨”(与普通馄饨形状略异),除此而外还要送粽子和“串串子”。“串串子”是一种布制工艺品,以细竹篾编成六角形架子,以红绸条裹扎,下是十二条五色丝线,每条线上缀以精工制作的香包、鸡心、棉疙瘩及各种小动物造型,正中丝线上悬个胖小子,这才是核心内容,所以,乡民通常把送端午节也叫“送串串子”。送完端午节,除了有的地方还要在六月六给女儿送“鱼儿馍”之外,大的送节活动就算结束。

以后的送馍,便是在女儿临产之时,在临产前十天或半月,当娘的还要再去看望一次,名曰“送爵子”。“爵子”实为包子,因形状似“爵”的上部而得名,韩城方言将“爵”读“脚”,可见此种蒸食起源也很久远。这时的“爵子”与平时的“爵子”不同,不能捏严,中间要留个口。另外,给女儿还专门特制了两个“爵子”,一包桃核,一包红枣,裹于手帕之中,当娘的进门后,先将这两个“爵子”由窗掷于女儿的炕上,女儿先掰开的那个如包核桃,则预兆生男孩,如为红枣,则生女孩。

女儿生孩子后要去娘家“熬满月”,回家时,外婆要给小外孙蒸“串串馍”,即把馍做成手指状,用线绳串起来,让外孙带回家吃。

②其他馈赠

每年春节,各家都要给前来拜年的小孩子赠送一个半月形的名叫“顾jua”的蒸食(“jua”是韩城方言对“口”的称谓,“顾jua”者,就是只顾吃的意思。)观其形而解其义,这种蒸食的名字起得极为贴切。因为过年对小孩子来说,就是吃、穿、玩,所以每到一家,主人便赠其一个特制的蒸食,以示关爱。

每年农历七月七,人称“乞巧节”,除了蒸娘娘馍敬献娘娘神外,各家还给年轻媳妇、女儿蒸“壳儿馍”,“壳儿”是当地人对“笸箩”的方言称谓。壳儿馍是用面制成笸箩形,内置用面制做的尺、剪刀、针、钱、顶针等物,传说七月七这天女人吃了壳儿馍就能心灵手巧,精于女红。给年轻男人和男孩,则蒸“砚台馍”,即用面做成砚台状,上置用面制做的笔架、毛笔、墨水瓶、墨锭、纸、镇尺等,据说男人这天吃了砚台馍,可增长灵性,读书有成。

三.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大荔“糕”

陕西东部大荔有一支独放的奇葩,它就是大荔“糕”。捏制“糕”是展示小媳妇、大姑娘心灵手巧的平台,是表现老太太、老大妈艺高一筹。德艺双馨的写照,更是昭示家族兴旺发达的佐证。

大荔“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时期。据考证它是由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而来的,是图腾崇拜的产物,也是古代劳动妇女群体智慧的结晶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这种习俗就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大荔“糕”在全省乃至全国小有名气。大的用面达数十斤,小的则半两几钱,小若鸡蛋、豆粒,细若粉条游丝,精致细腻。大荔县八鱼乡面花艺人王玉侠等人的作品,曾参加陕西省首届“西衡杯”面花大赛,并获集体二等奖(据《大荔县志》)。与各地面花相比,大荔“糕”有四大特色:一是历史悠久,二是内涵丰富,三是造型古拙,四是形象逼真。它比较完整地表现了黄河流域远古时期的生活、文化风貌。婚后娘家要为出嫁的女儿送“糕”。“糕”的同音是“羔”,因而有“送糕”、“带糕”一说。

送糕,是婚礼举行后,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娘家人择吉日,在糕上贴着大红喜字,用食盒抬着,郑重其事地“送”,男方则要设席摆菜,隆重的接。

带糕就不同了,它是在婚礼举行的当日,两事并一事将“糕”捎带地送来,所以称“带糕”。“带糕”暗喻“带羔”,即是未婚先孕,是最忌讳的。

糕分为引糕和主糕两大部分。引糕一般是两个,最多是四个,主糕必须是两个。

糕的造型都是虎,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如猫一样温柔可亲。引糕是四只小虎,主糕是雌雄一对。糕的底座是圆型或椭圆型,中间铺盖两三层红枣或核桃,上面用竹签插着花卉虫鱼,老虎口中衔着鸡蛋,红白相间,层层叠叠,富贵而灵秀,朴拙而华丽。这样要年年送下去,女儿终于生育了,还要给小生命再送一个糕,预祝健康成长,成龙成风。同时还得配上四盘(每盘八个)“卷子馍”,而这“卷子馍”直接就是女性生殖器的仿造。用它来宴请客人,酬谢亲朋,昭示家族兴旺的繁殖能力和传宗接代、嗣承有人的得意之情。红枣寓意“早生贵子”,核桃寓意“天长地久”,鸡蛋则是希望像母鸡下蛋一样,蛋变鸡,鸡变蛋,寓意有旺盛的生殖力。花草虫鱼内涵丰富就更丰富了。牡丹预示新娘将给夫家带去富贵吉祥,蝴蝶表示爱情忠贞不二,青蛙也是含有繁衍后代之意,那一男一女的小面人更是直白地反映了“五子登科”、“夫荣妻贵”和对生命的珍爱,对对方的敬重,对生育的祈求。从糕的整体上来讲,三层枣馍加上插在上面的花卉虫鱼,喻示着步步高升,兴旺发达。

捏“糕”时,对捏的人还有严格选择。一般要选既心灵手巧人品好,长得体面又干净利落,既要有小媳妇又要有待阁闺中的大姑娘,既要有家道兴旺又要有儿女双全……总之,要把村中的“人尖子”选出来。大户人家捏“糕”,十数八人不等,一般也得三、五人,不然就“唱不开戏”。

主人把人组织好后,这时就有为人称“大妈”或“大嫂”(捏“糕”的主帅,视年龄,辈分而定)的将来人按揉面、做底、捏花、配色、烧锅等程序安排妥帖,分工合作,在说笑斗嗔中完成这个神圣的工作。而那些捏“糕”的行家,大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由于有她们的言传身教,才使“糕”这古老历史文化的结晶,绵绵不断地延续至今,才使“糕”成为如今时兴的简洁而纯朴的礼品。

四. 陕西省 渭南 澄城县 旋面

澄城有一种面食-------旋面。 从小我就是从吃旋面的梦想中长大。 旋面以大量水和面成浆,淋于热锅上做半熟,然后晾晒,稍干即切,于热汤中煮熟,再拌多种佐料食用,以辣香为主,很是可口。 长大后,走遍三山五岳,踏遍祖国南北。不见旋面流传于外,只有回乡的游子,才可以尝此美味。旋面,不惟美味,也勾起游子的心,使绵绵乡情沉于对面的专注,一往情深。 如果有人去澄城,不可不品旋面。 在我,旋面铸造了我的性格,铸造了我的黄土情结。旋面好吃,但在细腻中,不失西北人粗犷的性格。

五. 陕西省 渭南 华阴 华山灵芝

华山灵芝分为野生和人工培植两种。华山野生灵芝自然生长于山上悬崖陡壁间,历经艰辛,方可采摘,故弥足珍贵。1992年,有人在山上发现采集到一个高80公分、重8.1公斤的巨型灵芝,被誉为“华岳仙草”,成为一大奇观。华山灵芝其色赤褐,菌盖环纹明晰、有光泽可入药,有滋补抗癌,延年益寿之功效。近年来,华阴市又研究培育出人工灵芝,已批量培植生产,华山灵芝已成为渭南名贵土特药材和旅游馈赠佳品。( 渭南)

六.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羊奶粉

羊奶粉,色泽纯正,颗粒均匀适中,冲调性好,乳香浓郁,甜度适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乳糖及多种维生素,是老幼皆宜的滋补佳品。

七.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华州山药

华州山药是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华州镇的。华县华州山药其茎身粗、条长、质细、味道浓郁,营养丰富。由于其毛稀皮薄,易于清理做菜,食用价值高,可烧、炸、炒、蒸、煮味道鲜美,老少皆宜。

华县华州山药是陕西华县农品种,2006年9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具有茎身粗,条长、皮薄、质细、味道浓郁等特点,内含糖和蛋白质,营养丰富,具有大众化的珍贵蔬菜。同时由于其内含有皂苷粘液质,尿囊素、胆碱、淀粉酶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华州山药为块根茎植物,结实于土中。华州地处渭河下游,河滩沙土细疏,为山药生长提供了佳境。早春华州、柳枝、下庙、赤水一带农民,将菜地开挖出一道道3尺深沟,撒上农家肥,或油渣豆饼,摆栽有胚芽的山药龙头,填土夯实,大水漫灌,等待发芽扯蔓;夏季搭架,浇水除草;秋后即可采挖。而今,华县菜农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打沟机开带打沟,推行无公害栽培,科学施肥,精细管理,产量品质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华县优质山药种植已发展到5000亩。

华州山药茎壮条顺,一般茎粗达5公分,长约七八十公分,色褐里白,味道甘甜,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碘、磷、钙、铁等,为上好的滋补品。据古华州志载:“士大夫多作馈赠品”,深受世人喜爱。华州山药质细汁黏,据科学测试,所含蛋白质、淀粉酶、胆碱、多糖量极高,能治疗多种疾病。本草纲目上讲:华州山药与怀山药同入中药,可“止腰痛,治虚劳”;“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除寒去热,生精固本。其中含黏蛋白多糖,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特殊疗效。久服山药,耳目聪明,肌肤光细,延年益寿。

华州山药毛稀皮薄,易于清理做菜,人见人爱,为上等滋补品,久负盛名。家常菜醋熘山药片,鲜脆可口;用山药藤蔓上的籽实,切成片炒味道更妙。山药做成甜菜有蜜汁山药、拔丝山药、油炸芝麻薯条,吃了可养气安神,润肺补肾;做成咸味菜的如红烧山药、蹄花山药、山药烧牛肉,食用能滋阴祛邪,健骨强筋;熬成山药粥、羹,可理气和中,养容颜抗衰老,且绵软爽滑,老少皆宜。

八.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大荔花生

大荔花生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大荔花生,是陕西久负盛名的,距今已有2100多年种植历史。《大荔县志稿》记载:“南乡沙苑,横亘商阜,低滩隙地无几,加以风沙飞走,地力薄弱,不善五谷。光绪初,邑宰倡凿井、各村颇遵行之。然沙苑地狭风多麦粟终寡;其所产则金针;落花生、红茹等”。民国时期,扩展到黄河、渭河、洛河滩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大荔推行“麦垅点播花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80年,县政府把花生作为主要经济作物种植,被授予“花生生产基地县”称号。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这一则打“花生”的谜语,把花生的形象,比喻得十分生动有趣。

大荔花生是陕西省久负盛名的,主产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的大荔县一带。《大荔县志稿》记载:“南乡沙苑,横亘商阜,低滩隙地无几,加以风沙飞走,地力薄弱,不善五谷。光绪初,邑宰倡凿井、各村颇遵行之。然沙苑地狭风多麦粟终寡;其所产则金针;落花生、红茹等”。它以荚果硕大,籽仁饱满,果皮洁白;色泽鲜艳,香脆可口,出油率高,营养丰富,宜于贮存,品质优良等特点而著称于世。可与全国著名的山东大花生、郑州花生相媲美,是陕西重要的内销和出口商品。

大荔花生属豆科植物(1eguminosae),一年生草本。茎匍匐或直立,有棱,被茸毛。按茎的生长习性可分为直立、蔓生等型。羽状复叶。腋生总状花序,花黄色,授粉后子房柄迅速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茧状荚果。种子(花生仁)呈长圆、长卵、短圆等形,有淡红、红等色。喜高温、干燥,不耐霜,适宜微碱性沙质壤土栽培。我国栽培极广,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花生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无论花生总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我国北从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起新疆,东到滨海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行踪。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各地,其中以山东省为最多,占全国35%以上,位居全国之首。我国花生主要类型有:普通型、多粒型、珍珠豆型、蜂腰型4类。

大荔花生何以出名大荔花生主要产在县城南十多公里的沙苑。这里是一片广阔的沙丘地带,地势平坦,土质疏松,通透性能好,土壤易耕,利于花生根系发育,果针下扎和荚果膨大;该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是关中东部的高温中心,为陕西的“两大火炉”之一,年均气温14℃,极端最高温42.8℃,≥)0’C的积温4445.6℃,无霜期212天,年日照时数2385.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0%,年总辐射量125.8千卡/平方厘米。从热量资源看,不论是春花生还是复种花生,均能满足正常生育需要;年降水量514毫米,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浅,水质好,易于发展机井灌溉。加之又有渭河、洛河从南北两侧流过,渭惠、洛惠渠。自流灌溉条件好,能满足花生对水分的需要,是发展花生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荔人民很早就有种植花生的习惯,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生产经验。花生是大荔仅次于棉花的大宗经济作物,也是全省花生主要产地之一。近年,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全县花生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年总产3500~4000万公斤以上,占陕西省花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25%以上。畅销西北、东北等地,更是外贸出口的优质商品。

花生已成为大荔县的拳头产品和农民的一项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大力发展大荔花生这一名产,利国利民。

地域范围

大荔县花生生产区域位于关中东部,地理位置东经109°43′-110°09′,北纬34°36′-34°80′,主要涉及大荔县官池、韦林、朝邑、羌白、下寨、苏村六个镇。总生产面积20万亩,年产量3.5万吨,占陕西省花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25%以上。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性:大荔花生荚果硕大,籽仁饱满,果皮洁白,网纹深、形状整齐、饱果多、色泽鲜艳。 2、独特内在品质指标:大荔花生富含蛋白质、脂肪、油酸及亚油酸,其蛋白质24%-36%,脂肪44%-54%,油酸含量46.5%-52.3%,亚油酸27.5%-34.32%。 3、安全要求:大荔花生生产管理过程严格遵照NY 5303-2005《无公害食品花生》标准要求。

九.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沙苑芦笋

芦笋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其含量均高于一般水果和蔬菜,特别是芦笋中的天冬酰胺和微量元素硒、钼、铬、锰等,具有调节机体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的功效,在对高血压、心脏病、白血病、血癌、水肿、膀胱炎等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和药理效应。

芦笋的功效与作用

护心,养胃,利尿消肿,抑癌抗瘤

如何挑选芦笋

选购芦笋,以形状正直、笋尖花苞紧密、没有水伤腐臭味,表皮鲜亮不萎缩,细嫩粗大,基部未老化,以手折之,即断者为佳。

芦笋的制作技巧

1.芦笋虽好,但不宜生吃,也不宜存放1周以上才吃,而且应低温避光保存;

2.芦笋中的叶酸很容易被破坏,所以若用来补充叶酸应避免高温烹煮,最佳的食用方法是用微波炉小功率热熟。

十.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华县面花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县面花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花又称“花花馍”,是广泛流传在陕西民间的一种汉族传统风俗,它贯穿于岁时节日和风俗礼仪中,其造型格外精美,遗存的中华民族传统十分纯正。“华州面花”和别的地方的面花比起来,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它一般不着色,洁白如玉,保持了面食那种自然的白、香、甜。

华县面花以黄土高塬盛产的优质小麦为原料,选用上等精粉制作而成。麦面柔软而劲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采用“一印、二捏、三镶、四滚”,讲究“文胸、武肚、老人背、美女腰”等特点。用发好的白面及剪刀、梳子、红枣、花椒、玉米等辅助材料,精心捏制而成,不仅具有黄河流域古朴、精犷、豪放、深厚的特点,也包涵了长江流域的细致、优美、精巧的独特韵味。华县面花一般不着色,洁白如玉,保持了面食自然的白香。其种类繁多,花、鸟、鱼、虫,各式各样约120余种,造型质朴厚重,简洁明析,内涵丰富,大胆夸张,变化无穷,妙趣横生,寓意丰富。不以形似而以神似,无不寄托着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不仅供人们观赏,亦可食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着色面花也应运而生,这种面花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是人们用来作为民间艺术品相互馈赠的佳品,从而,也使得华县面花广为流传,并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

面花是华县民间艺术的瑰宝,农村每逢婚事嫁娶,老人过寿,孩子满月等,都少不了使用这种寓意祝福的礼品,面花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类的习俗风情一起丰富和发展,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仍然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华州面花”造型质朴厚重,简洁明析,内涵丰富,富有变化,大胆夸张,不以形似,而以神似为满足,面花捏制的形象种类繁多,有单独的、复合的、组合的各种样式。单独的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等形象简炼而大气,复合的有金鸡斗蛇,五福鹤寿等玲珑而精巧,而组合的大个卧虎、立虎、双虎等形象最具有代表性,尤其充分显示出当地艺人们的高超技艺。代表作品有“谷卷”和“高馍盘”,其都是大型的组合体。华州面花“谷卷”的形体是虎头,龙身,鱼尾,远观似虎,近看则变化无穷,花鸟草虫各显其异。虎头是飞鸟作身,双鱼作眉,菊花作眼,卧雀作鼻,龙身上缀满各种小面花,如“二龙戏珠”、“喜鹊闹梅”、“对鱼戏莲”、“龙凤呈祥”、“石榴牡丹”等不下二十种,鱼尾造型有曲有直,有弯有卷,使整个谷卷稳重雀跃,或静或动,栩栩如生。“高馍盘”礼仪较多,多用于喜庆,它用七层或九层不同的小面花捆扎在箔子上而成,一层“水担勾搭”馍,形似云纹,两端卷起,健壮有力,意为百年良缘,坚若磐石,二层蝙蝠,三层桃果,喻多福多寿;四层游鱼,五层莲花,鱼戏莲,喻夫妻恩爱,六层凤凰,七层牡丹,喻意吉祥如意,顶端多为“莲生贵子”馍或“龙凤呈祥”馍。高达丈余,重约百斤,其形若雕柱,酷似华碑,气势雄伟状观。

渭南特产排行榜前十名渭南特产必买清单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