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通江满满土特产 巴中通江涪阳陈河卖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12 18:33:36

一. 四川省 巴中 巴州区 川味炸春卷

川味炸春卷,炸点,特点:色泽金黄,皮酥脆,馅鲜嫩。烹制法:炸。

川味炸春卷的做法:S5Z

1、鲜猪瘦肉切成火柴棍细丝,韭黄洗净切短节。S5Z

2、猪肉丝用盐、料酒、水豆粉码味,入油锅炒熟,加韭黄、绿豆芽拌成馅。S5Z

3、面粉加鸡蛋、水豆粉、盐少许调成稀糊状,下锅摊成薄圆皮。S5Z

4、将圆皮缝中划十字刀成四瓣,每瓣包入馅心,将两头抄拢裹成圆筒,接头处用蛋浆粘好,入菜油锅内炸成金黄色即成。S5Z

操作要领:蛋皮不能摊得过厚;接头要粘牢。S5Z

二. 四川省 巴中市 南江县 南江猕猴桃

南江猕猴桃自古有野生种源,历史悠久。南江猕猴桃多产于南江县境内的光雾山、米仓山等地。据《南江县志》记载:“藤木主要有中华猕猴桃(茅犁)、忍冬(金银花)……”。据《南江县农业资源调查及区划报告集》记载:光雾山、米仓山600米以上的阴湿沟谷中尚有大量野生猕猴桃存在,南江原始生态环境为野生植物群落保存提供了条件,目前南江县1000米以上地带植物群落保存完整,猕猴桃及其攀援树种:桦木、荷木、香樟、丝粟等十分茂密,野生猕猴桃资源较为丰富。南江猕猴桃人工栽培主要从80年代初开始,1980年南江县农业科技人员南江县从野生猕猴桃中筛选出“南选一号”等进行试验栽植。南江园艺工作站在1988年开始建立猕猴桃人工栽培示范园,1989年建起第一批300亩高标准优质丰产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县积极发展猕猴桃。南江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发展猕猴桃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重点扶持,2000年全县猕猴桃面积已达2万亩。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力推动猕猴桃产业发展十项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了抢抓省政府在秦岭北麓建设百万亩猕猴桃产业带的历史机遇,按照“扩大规模、提质增效、强化促销、创立品牌”的思路,把南江县建成优质猕猴桃生产示范县。在各级的强势推动下,群众发展猕猴桃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南江猕猴桃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南江猕猴桃总面积7.8万亩,建成500亩猕猴桃良种苗木基地3个,全县成立21个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培养壮大了一批猕猴桃经纪人和运销能手,使南江猕猴桃畅销国内外市场。南江猕猴桃产业已成为南江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 四川省 巴中 南江县 南江蜂蜜

南江蜂蜜

南江农民养蜂历史悠久,早在元初时期,就有农户用黏土、树枝、竹条或圆木制作饲养蜜蜂的容器,将这些容器悬挂在树上、屋檐或放在地上,引诱分蜂群进入,在自家屋檐下零星自然小量饲养。南江县植被良好,森林覆盖广,山上植物种类多,有天下“避暑胜地”之称的光雾山之中,所产蜂蜜品质最佳远近闻名,南江蜂蜜因此而得名,南江蜂蜜虽有名气,但零星饲养不成规模。解放后,在历届南江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南江蜂蜜得到了迅猛发展。1960年代初期,南江县养南江蜂蜜4000多群,年产南江蜂蜜220多吨,其中南江县年产南江蜂糖在100吨左右。1976年—1982年,南江县养蜂业发展到1.38—1.88万群之间,年产南江蜂蜜180—300吨,产量最多的年份——1982年达402吨。1976年,南江县被四川省定为南江蜂蜜基地县。1980年代后,由于蜂蜜价格走低,南江养蜂减少,1988年后万盛养蜂业下跌至6523群,产南江蜂蜜85吨。南江县1990年养蜂户为300户,14591群,年产量为341吨;发展到1998年全县养蜂户为555户,24250群,年产量为471吨。期间,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加快南江蜂蜜业的发展,逐步使南江县养蜂业走向产业化生产,南江科协在省、市科协和省昆虫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从1990年代末起,分别在南江的光雾山镇、上两镇、贵民镇等镇,组织蜂农进行集中养蜂技术免费培训。开展养蜂技术培训后,1999年,养蜂户已发展到713户,40123群,年产南江蜂蜜872吨;2000年735户,40798群,年产南江蜂蜜896吨;2001年866户,41675群,年产南江蜂蜜1205吨;2000年1052户,43345群,年产南江蜂蜜1421吨。对比开展技术培训前的1998年,全县养蜂户增加了497户,养蜂群数增加了19095群,年产量增加了950吨。2005年南江县养蜂户为1632户,蜂群111390群,年产南江蜂蜜2750吨。

四. 四川省 巴中 南江县 南江天麻

南江天麻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是与真菌共生的草本食菌植物。南江天麻以历史悠久,产量多,质量优。南江天麻产自生态原始的米仓山原始林区,富含天麻素、天麻甙元、天麻多糖、维生素A、琥珀酸、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能改善供血不足,调节血脂、血压、血粘度,防血管硬化及血栓形成,增强肌体免疫,延缓衰老,预防眩晕和肢体麻木等方面的功能,对治疗各类头痛、神经衰弱、失眠健忘、风湿性腰腿痛、口眼歪斜、四肢痉挛、肢体麻木、眩晕头昏、小儿惊厥等病症有显著功效。南江天麻个头大,表面皱纹紧密,皮细肉厚,质地坚实,断面白色,半透明,无空心,是天麻中的上品,在药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受消费者喜爱。

五. 四川省 巴中 通江县 通江银耳

通江银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江银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江银耳是中国著名,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通江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种食用菌的生长,是银耳的发源地。通江县有一百五十多年银耳栽培历史,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现有耳林资源7万公顷,年产银耳60万千克,开发出银耳食品、银耳饮料、银耳保健品、银耳化妆品等系列产品10多个,年产值1亿多元,成为县城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川省通江县盛产银耳,而当地的通江银耳相较于同类品种,品质更加优异,以其独到的质厚、肉嫩、易炖化和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而享誉海内外。一九九四年,通江县被中国之乡组委会命史为“中国银耳之乡”,银耳入人肺、脾、胃、肾、大肠经,有滋阴补肾强精、润肺生津止咳、清热润肠益胃、补气和血强心、壮身补脑提神、嫩肤美容抑癌等功效。主治肺热咳嗽、肺燥咳嗽、虚痨咳嗽、久咳喉痒、痰中带血、久咳伤络、肋痛及肺痈、肺萎、月经不调、肺痨、胃炎、大便秘结、大便含血、水泻、痢疾、面部黑斑、癌症、肿瘤等病症。

四川省通江县的银耳之所以品质优异,有别于同类品种,那是和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通江九湾十八包的山水间,每当日落之后,缕缕地气从草丛中冉冉升起;同时,团团雾气也徐徐自天而降,到子夜时分,地气和雾气相互交接,融汇而成棉花状的白色云团,在树林间翻滚,在山坳里扭结,变幻成各种稀奇古怪的形态,景色十分壮观,简直就是《易经》所谓的“天地交泰”的形象呈现。这个过程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天十点左右,云团才慢慢散开,形成薄雾,最后完全消失。下午日落之后,又开始重复上述过程。通江银耳外形似鸡冠花,呈米黄色,约有透明的感觉,胶质浓重。其最早的发源地在涪阳——陈河的九湾十八包,用耳农们话可以把银耳的起源解释为“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因为通江银耳是在一种奇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孕育出来的,所以,有专家说:通江银耳是天地灵气所化育,日月精华之结晶。

六. 四川省 巴中 巴州区 川明参

川明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川明参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川明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品,即可药用,也能食用,是集医疗、食疗为一体的古之贡品。具有补肺、健脾、强身等功能,国内市场每年需求量2万吨以上,我市积累了川明参种植的经验,常年种植1万亩,产量约5000吨以上,目前,已建立了3万亩川明参种植基地,年产川明参2万吨,且我市双林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已研制的川明参泥,产品生产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权,产品1994年、1995年获四川省优秀产品称号。年产量300吨,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广州、深圳等全国20个大中城市。( 巴中)

巴州区川明参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种植历史悠久。川明参在巴州区习惯称沙参,又名土人参,伞形科草本植物,疗效与保健功能与野生人参相似,是秦岭--大巴山南麓特有的气候条件下多年生的绿色植物。野生川明参在巴州区大多数乡镇零星分布,面积100 hm2。野生川明参主要生长在光照较少的灌木丛中,任其自由生长,基本没有开发利用。栽培川明参主要是渔溪、三河场、花丛、九镇等乡镇,面积533.3 hm2。

巴州川明参既是大宗中药材,又是高级营养保健品,曾是古代宫廷御用贡品,具有安胃养胃、润肠解毒,清利肺热,益肝明目,强筋补血气之功效。巴州川明参主产渔溪,通常称为渔溪川明参,属地方,经过三百余年栽培,是迄今为止很优良的川明参品种。经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及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化验,巴州区川明参内含18种氨基酸、糖、钙、多种维生物和多种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营养丰富的环保绿色产品,具有质嫩,粉足,汤鲜等特点,其药用价值早载入《全国中药汇编》及《四川中草药大型文献》,有健身、护颜、养神、清肺、化痰、健脾、滋阴等功效,大多用于健身补品和食用配料,老少皆宜。

目前,巴州区已形成了巴州川明参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先后建立了巴州川明参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巴州川明参绿色产品认证基地,培育了多家巴州川明参生产企业,研制出了巴州川明参饮料、罐头、茶叶、保健酒等系列产品,2010年,巴州川明参产值近3亿元,巴州川明参产业和相关产业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带动了运输、餐饮、住宿、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加速发展,增加相关行业收入近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七. 四川省 巴中 平昌县 海参玉芙蓉

海参玉芙蓉,蒸点,特点:造型美观,皮软糯,馅味浓香微辣。烹制法:蒸。此品可与鸡丝汤、鱼圆羹配食。

水发海参切成指甲片,用汤煨好。肥、瘦猪肉剁碎,郫县豆瓣剁细,细蒜苗花(细葱花亦可),冬笋切成小指甲片。fKw

锅内烧化猪油,肉入锅熵散,下豆瓣熵呈红色(亦可先煽豆瓣掺汤捞出渣不用),掺汤,下海参、酱油、盐同烧,再下蒜苗花、味精,勾芡起锅成馅fKw

大米吊浆粉子煮熟后擂成团,做成每个重15克的剂子,将剂子按扁包入馅心,封口向下捏5个花瓣压上花纹,中间安上红、黄两色花蕊,入笼蒸制即成。fKw

操作要领:海参一定要选用软的,味不宜咸,辣味要适中;封口要牢。fKw

八. 四川省 巴中 平昌县 平昌富硒茶

平昌富硒茶

巴中市是一个古老的茶区,自古巴国就开始种茶,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近年来,全市奋力实施茶叶"双百"工程,古老茶区焕新颜,以“平昌富硒茶”最具实例。平昌富硒茶主产区位于大巴山富硒地带中心区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没有工业和重金属污染,所以生产出的茶叶具有“高山、生态、富硒”的特点。近年来,平昌县茶叶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发展,茶叶基地已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15万亩,已建成12个茶叶生产核心示范点和3.6万亩富硒茶示范带。坚持从品种选择、栽植管护、生产加工、品牌创建及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高端切入,重点建设云台—邱家—鹿鸣—笔山—镇龙环线高山富硒茶产业带。并且在鹿鸣镇建茶叶标准化高产示范区;在得胜、双鹿等乡镇重点发展有机茶;与中茶所开展技术合作,在云台镇龙尾村建设万亩茶叶产业示范带和国家级现代茶业科技示范园,市场前景良好。

九. 四川省 巴中 恩阳甘蔗

四川仅有恩阳独有的俗称“节节脆”、“甜到底”红甘蔗,久负盛名,成为恩阳名品。甘蔗种植是恩阳镇的传统产业,是恩阳镇农民重要经济收入来源,恩阳镇小观村、石马村浅丘台地多,向阳背风,肥田沃土,适宜于甘蔗生长。全镇家家户户都种植甘蔗,规模种植甘蔗就达2000多田。恩阳种蔗始于清代广东移民带来的果蔗品种,民国九年又从内江引入糖蔗。场镇周边的赵台坝、小观坝、麻石垭、杨店梁等地成片栽植上千亩。秋冬商船远销重庆、合川,成为馈赠亲朋佳品。并分别就地开办了糖厂、榨汁熬制红糖,用此红糖做的“提糖麻饼”成为“驰名点心”。蔗渣浸泡后制成的纸,可作书写纸用。红糖、火(土)纸除在本地销售外还运往南江、旺苍、汉中等地销售,十分-。近年来,为了把甘蔗这一传统特色产业做大,恩阳镇通过加大投人,改革传统种植技术,防止品质退化,提高管理水平,使甘蔗生产向规模化、基地化发展。推行无公害种植,努力打造自己的绿色品牌。红甘蔗口碑不减当年,吸引来不少镇外客商上门收购。现在恩阳区甘蔗种植面积达2000亩,亩产量超过万斤,总产值达600多万元,畅销省内外,经久不衰,已成为对外经贸的一张名片。

通江十大土特产巴中市通江县特产介绍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