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旅游买特产的地方 潮州古城附近哪里买特产便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18 23:21:14

一.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铁铺大红柿

 红柿因原产地在铁铺镇而得名。其重点产区在坎下村。红柿为落叶乔木,属柿科、柿属,铁铺红柿第年4月中下旬开花,花钟状,黄白色。

    早结的果称头花果,果硕大,扁圆至正圆形,果顶略尖,每果有核3至5粒;迟结的果称二花果或尾花果,果较小,果顶略凹,无核。一般果重130至170克,果皮呈朱红色,肉质细蜜,呈胶性,水分较少,味浓甜。8月中旬至9月下旬成熟,采果后须用小苏打催熟脱涩。产品远销香港和东南亚各地。

二.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龙湖炖糕

   龙湖炖糕(又名书册糕),是龙湖独具特色的名小食之一,为龙湖黄美和号首创,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龙湖炖糕的特点是,洁白柔软清甜。主要原料为糕粉(炒熟的糯米粉)、糖粉、熟油、橙糕等。制作时,将糕粉拌匀,用滚筒滚匀,下槽压实,蒸炒20分钟,隔天开条切成片状、包装。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龙湖炖糕生产多少受到影响,但每年中秋节期间,生产炖糕的厂家、作坊不少于30家,产品源源行销潮汕各地和省内外部分城市。

三.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潮州黄皮子

黄皮果,又名“黄皮”,“黄枇”,“黄弹子”,“王坛子”。果色泽金黄、光洁耀目,根据性味,可分甜、酸两个系统,有些品种甜酸适口、汁液丰富而具香味,是色、香、味俱佳的水果,可与荔枝并称。叶、根皮及果核均供药用。民间谚语云:“饥食荔枝,饱食黄皮”,说明黄皮可帮助消化。

"黄皮果的植株外观及果实大小、颜色等,都和龙眼十分相似,然而花朵构造却与龙眼大不相同,因为它是橘子、柚子的表亲,和龙眼一点血缘关系也没有。它是芸香科常绿性的小乔木或大灌木,羽状复叶,春季开白色的圆锥花序,花朵数量庞大,但形体微小香气并不明显。

【性味】甘酸而温、微苦、辛。含丰富的维生素C、糖、有机酸及果胶;果皮和叶含挥发油,叶又含酚类、黄酮甙和氨基酸;树皮含小檗碱、黄柏碱、掌叶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甾醇、黏液质、酚类成分。果有消食化痰、理气功效,用于食积不化、胸膈满痛、痰饮咳喘等症,并可解郁热,理疝痛,叶性味辛凉,有疏风解表,除痰行气功效,用于防治流行迷人冒、温病身热、咳嗽哮喘、水胀腹痛、疟疾、小便不利、热毒疥癞等症;根可治气痛及疝痛。

四. 广东省 潮州 饶平县 果条汤

果条在粤菜中称河粉,是大米加工而成的食品。其实牛肉果条在潮州到处都有,味道最正宗的还是要去一些不起眼的小店。其实牛肉果条和北方的下面汤没多大区别,不同在于原料和加工过程。熬着肥鸡猪骨头的上汤,选料新鲜做出来的汤才清、香,肉是嫩、甜。

五.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小庄杨梅

  潮安县磷溪小庄村,土质得天独厚,宜种各类果树。该村出产的杨梅,果实朱红鲜艳,风味独特,酸甜适度 ,老少咸宜,是理想的饭后佳果,历来深受人们喜爱,享有“小庄杨梅”之美誉!

    因杨梅是该村传统产品,是该村水果中的名产,故自古至今,村中专门设有杨梅集市。

    杨梅适宜鲜食,不宜贮藏,必须随时采摘,随时出售,随时食用。梅熟季节,家家户户的劳力都投入这项工作。清晨上山采摘,午前登场应市,来自各地的商贩选购后,有的装上有四轮,运往邻近市县销售。有的骑着单车,载着装满新鲜杨梅的竹筐,奔赴店市、官塘、溪口、意溪、潮州……穿街过巷叫卖。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农户扩大杨梅种植,选种嫁接,精心培育,加强管理,使果树更加茂盛,果实更加浑圆肥嫩,肉厚核小。现在全村每年杨梅总产多达10万公斤以上。

六.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甘筒粿

传统潮汕小吃甘筒粿即是马铃薯粿,因为马铃薯在潮州话中称为甘筒。这一传统潮汕小吃最早出自潮州彩塘一带地区,因为那里盛产马铃薯甘筒粿色泽美观、口味鲜美,是一款潮汕人喜爱的传统小吃,蒸熟之后,将略煎至酥硬,口感更佳。

潮汕小吃甘筒粿的粿皮是用雪粉制成,因而甘筒粿具有晶莹剔透的特点,在透明的粿皮下可看到小块的马铃薯、炸熟的去皮花生仁还有鲜艳的红萝卜粒,吃进嘴里还有诱人的五香粉的香味,既好看双好吃,既养胃又养眼。甘筒粿馅的制法是先将马铃薯去皮切小块,上蒸笼蒸熟,然后炒锅洗净下油,倒入蒸熟的马铃薯小块,炸熟的去皮花生仁,少量焯熟的红萝卜粒,调入适量的五香粉、味精、精盐,勾芡,炒匀盛起待用。甘筒粿皮的制法是先取少量优质雪粉,冲入开水,搅拌成粉浆,再倒入其余小雪粉中,搓揉均匀成粉团(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粉团生硬粒),用粉团做皮包上馅料,再用木粿印印出一个个的粿,甘筒粿蒸熟后,要吃之前还要略煎,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的皮是用生粉作原料,蒸熟后吃起来比较软韧,放凉之后粿皮会变硬,口感不好,故将其略煎至酥硬,呈金黄,便可避免这一不足之处。

七.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潮汕橄榄菜

潮汕橄榄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橄榄菜是一种闻名遐迩的潮汕杂咸小菜,不仅海内外的潮汕人喜欢,很多外地人吃后也都赞不绝口。不但如此,乌橄榄菜还与菜脯和咸菜一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潮菜原料,用它来炒饭或蒸肉,能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油香美味。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青绿色的嫩橄榄,与咸菜叶一起熬制之后,会变成黑亮如墨的乌橄榄菜呢?而且这样一种风味独特的黑色食品,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被创造发明出来的呢?

有这样一个创制乌橄榄菜的民间传说:每年夏天,肆虐的台风刮过之后,橄榄林子里总会落下一地的橄榄花。橄榄花就是尚未成熟的青橄榄,这时距离秋冬的采摘期尚远,橄榄果个小色青肉嫩核稚,吃起来粘稠味涩。有一位巧媳妇,舍不得让橄榄花在地里烂掉,就拾了一篮回家熬煮。因为旧时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咸菜瓮,瓮头(上面)总堆放着一些咸菜尾(叶),巧媳妇便将这些咸菜下脚料也取出来洗净切碎,放进生铁鼎(锅)里与橄榄花同煮。她的本意,只是将废物利用起来,留着以后慢慢食用。不想奇迹真的出现了,乌橄榄菜就此诞生了!

从技术的层面看,发明乌橄榄菜的关键环节是熬煎橄榄树脂。但此项技术的发明及应用,潮汕人的先民南越人至迟在唐代就已经掌握了。这是因为橄榄本来就是一种原产于南越的果树,南越人除了嗜食橄榄果之外,还熟悉橄榄树的种植技术并能够综合利用橄榄树的各种价值。

对此唐朝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是这样记载的:“橄榄树枝皆高耸,其子深秋方熟,南人重之,生咀嚼之,味虽苦涩而芳香胜于含鸡香也。有野生者,子繁树峻,不可梯缘,但刻其根下方寸许,纳盐于其中,一夕,子皆自落。树枝节上生脂膏如桃胶,南人采之,和其皮叶煎之,调如黑饧,谓之橄榄糖。用泥船隙,干后牢于胶漆,著水益坚耳。”这里提到,橄榄树的枝节皮叶会分泌一种乳脂,经过熬煎之后,就变成黑色的饧状物,所以称之为橄榄糖。

橄榄树脂并不仅仅作为船舶的粘合剂,品质好的还能成为香料或药材。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提到一种“橄榄香”,说其由“橄榄木节结成,状如黑胶饴,独有清烈出尘之意,品在黄连、枫香之上”。

潮汕人从南越人身上传承过来的橄榄文化,首先表现在对橄榄果的嗜好上。嚼橄榄犹如喝功夫茶,个中滋味非此道中人是很难理解的。地方志书在记载橄榄时最重视的就是品质,比如嘉庆《澄海县志》说橄榄:“实尖而小者为美,圆而大者稍逊之。”光绪《海阳县志》则说:“其种有青有黄。青者味涩,唯黄而尖有三棱者佳。”这里提到的三棱橄榄,原产地在潮阳金玉的芦塘乡。2005年有一株树龄五百年的橄榄树王,挂果158公斤,拍卖得到52.7万元,创下了惊人的交易记录。

其次是表现在对橄榄树的综合利用上。橄榄树挺拔高耸,木质轻疏松软,故张岱《夜航船》说:“此木可作舟楫,所经皆浮起。”按古人造船的最大特点是不用铁钉,有了橄榄树,造船所需的木材和粘合剂就都能够解决,航海就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我们说,不但潮汕人的乌橄榄菜可能与橄榄糖有关,就连航海等生活方式都可能与橄榄糖有关。这也许能够回答为什么古代的潮州海商会那么出名,古航道:“万里石塘”为什么由潮州起始,经南海诸岛而到达异国他乡。

八.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凤凰水仙

凤凰水仙产于广东潮安凤凰镇 的条形乌龙茶,分单丛、浪菜、水仙三个级别。有天然花香,蜜韵,滋味浓、醇、爽、甘,耐冲泡。主销广东、港澳地区,外销日本、东南亚、美国。

采摘标准为驻芽后第一叶开展到中开面时最为适宜。凤凰水仙中的凤凰单丛品质最具特色。享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之誉。茶条肥大,色泽呈鳝鱼皮色,油润有光。茶汤澄黄清澈,味醇爽口回甘,香味持久,耐泡。

凤凰水仙为采摘水仙茶树鲜叶,经晒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烘焙制成。分单丛、浪菜、水仙三个级别,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爽、甘、耐冲泡。

【采摘】

凤凰水仙采摘十分严谨精巧, 鲜叶要有一定成熟度,按适中一片片采摘;亦要求“阳光太耀不采、清晨不采、沾雨水不采” 三诀。所以,多选在下午两点左右;全部被采下的茶叶一律立即晒青;傍晚时份逐一分株制造;如夜有北风更佳最后连夜赶做 余下的工作、入箱。制作工序过程大致和乌龙茶一样。

凤凰水仙原产于广东省潮安县凤凰山区。传说南宋末年,宋帝赵昺南下潮汕,路经凤凰山区乌崠山,口甚渴,侍从们采下一种叶尖似鸟嘴的树叶加以烹制,饮之止咳生津,立奏奇效。从此广为栽植,称为“宋种”,迄今已有900余年历史。现在乌崠山尚存有300~400年老茶树,被称为宋种后代,最大一株名“大叶香”,树高5~8米,宽7.3米,茎粗34厘米,有5个分枝。

凤凰水仙春季萌芽早,清明前后开采到立夏为春茶。夏、暑茶在立夏后至小暑间。秋茶在立秋至霜降。立冬至小雪采制的为雪片茶。采摘标准为嫩梢形成驻芽后第一叶开展到中开面时为宜。过嫩,成茶苦涩,香不高;过老,茶味粗淡,不耐泡。采摘时间以午后为最好。不同类型鲜叶要分开采,分别制。初制工艺要经过:晒青、凉青、做青(碰青,摇青D摊置)、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

九. 广东省 潮州 饶平县 饶平香米

  香米为饶平名贵,原产于北部的新塘区和三饶区一带,现今饶中地区有不少农户种植。

    饶平香米,米体圆饱而光亮,捧在手心观赏,粒粒如掌上珍珠,为饶北山区农家的家珍。煮几升米饭,只消加上一蚶壳香米,顿感满锅桂香扑鼻,沁人心脾,故有“珠米桂香”之美称。

    饶平香米能开胃口,增食欲。初到饶北山区做客的人,一吃到香米饭,连佳肴也不顾了。逢年过节,当地农家以香米配合南特、油尖、双白等良种大米,精心蒸制成香糕,俗称香粿,如果适时来此做客,品尝这香喷喷的糕点,算你三生有幸哩!

    饶平香米仅是煮饭或制作糕点的配料,一般不作主料,就像糖精作用於甜料一样,适可而止,多了反而不美。有人为了追求香糕的香浓度,纯粹用香米制作,结果适得其反,香糕别有异味,反而不大适口了,所以当地人称香米为“米香精”,的确很有道理。

    饶平香米的种植历史悠久,潮州府志有这样的记载:“饶之石壁乡、梅峰乡等处出有香米,一年一稔,舆晚稻齐收。其粒大於常米,每煮饭仅用少许,便觉满锅生香,真奇种也;其价也倍於常米,粤东惟饶有产……”当年饶北农家种植香稻,为预防稻热时路人拔穗,通常将香稻秧苗插在田中心,周围再插上普通秧苗。如今随着社会风尚的好转,大都成坵种植了。

    饶平香米,不仅是煮饭、制作糕点的良好配料,而且也是送礼佳品,乡民每逢出门做客,只消随身携带一包香米和一包香茶,遂成为浑身飘香的贵客!
潮州古城值得带回去的特产潮州古城附近哪里买特产便宜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