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翟黄山土特产 黄山小翟家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5-20 12:06:47

一.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歙县花茶

歙县花茶:花茶是一种再加工的特种茶。毛茶经过精制成茶坯后,分别用珠兰、茉莉、白兰等各种鲜花,通过窨制工艺技术处理,制成各种品类的花茶。歙县花茶历史悠久,种茶有上千年的历史,花也有上百年的经验。

歙县花茶的茶叶原料是条索紧细,色泽鲜亮,香气纯正,滋味甜爽的烘青。据花茶行家品评:歙县的珠兰花茶,具有独特的清幽纯正的香味,既不同于武汉珠兰花茶的浮香清淡,又有别于福建珠兰花茶浓郁烈香。在1979年全国花茶质量评比中,珠兰黄山芽茶获第一名。

二. 安徽省 黄山市 黟县 豆腐老鼠

豆腐老鼠是安徽黄山徽州风味小吃。它是要取上好精肉、白豆腐为主料,配以生姜、鸡蛋、精盐,剁细如泥,挟鸡蛋一大团置于碗内的小麦粉上,双手捧碗反复簸滚,使之裹成一个白团,然后投入沸水煮,待其飘浮出水面,捞入事先配好佐料的鲜汤内即成。 豆腐老鼠细嫩鲜美,老弱妇孺咸宜,也是极佳的调养品。

三. 安徽省 黄山市 黄山区 笋衣、笋干

烧肉、炖鸡、炖鸭的好配料,鲜嫩味美,可增进食欲
( 黄山)

四.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祁西土布

祁门生产土布始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为农家妇女自行纺织的一种布匹。这种土布以历口为交易集散地,历口附近的村子多有出产,其中彭龙村为最。这一带均属祁门西乡,故称“祁西土布”。

祁西土布,门扣在5百至6百根纱左右,门约1尺8寸,长度3丈6尺至4丈足尺。品种有醉红、窄绿、紫青、十文青、三文青、白地青花、青花白地等,可做衣服、印花被面、包袱、头巾。因其特别厚实暖和,耐用经磨,用来做冬天的内衣和棉被里子非常适宜。

以前,祁西一带的农家妇女有不少会织土布,从棉花到成布,一般要经过轧花、弹花、搓条、纺纱、摇线、煮浆、解线、经纱、梳纱、织布等工序。所用的机件都是竹木制成,单人操作,手工完成,讲究的是个心灵手巧。如今,在历溪村的“徽州民俗物品展览馆”中,就有一套当年的织布工具,保存完好,让人可以想象那时的织布情景。据说,由于工具简陋,一个勤快的妇女一天也只能织成一个土布。在纺织过程中还有些讲究,大多数是纬线用色线,织成的一点一点的似爬满蚂蚁,叫“蚂蚁布”。也有用等距离的隔色纱织成的,叫做条子布、骰子布。

这种土布独特的是,在颜色搭配方面,主要是用青、白两色纱线交织而成,看上去朴实大方,密而有序。其染色方法有煮色、瓮染、印染3种,颜色鲜明,不易褪色。还可通过印花工艺,印染上一些简洁明快、造型生动的图案,古拙朴素,乡土气息浓郁,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

祁西土布曾在祁门流传了百余年,在抗日战争时期,“洋布”货源枯竭,土布还解决了祁门人民穿衣的大问题。由于时代发展,土布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渐渐地不为人所知。今天,这种古朴别致的土布,若能开发利用,制成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说不定会大受欢迎呢。(摘自《祁门风物》)

五.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祁门水蕨

除了山蕨,还有一种蕨类,因其多生长在溪涧旁、河边的潮湿处,祁门人叫它水蕨。水蕨较山蕨稍短小,亦早春抽茎,形似山蕨,但植株全绿色如翡翠,观之更显柔嫩。而且水蕨食用期更长,直到叶片展开后,只要未变老硬,均可采食。水蕨食用方法较简单,多为鲜品配腊肉或鸡蛋等炒食,观之颜色翠绿,入口十分嫩滑,有种特别的清新味道,大自然气息浓郁,古书《吕氏春秋》赞之为“菜之美者”。(摘自《祁门风物》)

六.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祁门香菇

祁门香菇是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的。祁门是徽菇主要产地,祁门香菇按品质和外观可分为花菇、厚菇和平菇,均是徽菇中的上品,在同类产品0类拔萃。

徽菇是徽州香菇的简称,为我国最负盛名的四大名菇之一,1990年12月全国香菇专业会议确定全国十大名菇,徽菇高居首位。

徽菇以其色鲜味浓、肉厚质嫩、香气沁脾和较高的营养药用价值等特点独成品系,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矿物质以及多种维生素,仅氨基酸就多达18种,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中的7种,并含有30多种酶。

徽菇作为山蔬珍品,其味鲜美可口,尤以香气浓郁著称,历来为徽菜中的上等原料,且不论作辅料还是作主料,不论红烧清炒还是熬汤,样样皆宜。传统徽菜中,以徽菇为原料的佳肴很多,如油焖香菇、香菇石鸡、香菇菜心等等,均脍炙人口。

徽菇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明代祁籍名医汪机、陈嘉谟、徐春甫等都十分推崇香菇的药效,诸家本草记述:“常食香蕈,延年轻身,益智开心,坚筋骨,好颜色”;“大能益气,助食及理小便失禁”。民间至今袭用香菇治疗小儿水痘、麻诊,解毒菌中毒,治头晕头疼,降血压,预防感冒和人体各种粘膜溃疡、皮肤炎症、身体衰弱、坏血病、佝偻病、肝硬化等病症

祁门是徽菇主要产地,祁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香菇生长。起先祁门香菇为天然生长,到了明末清初,开始用人工栽培方法生产。经过数百年不断改进,尤其是解放以来,大力推广段木接种法以及袋料栽培新技术,祁门徽菇产量有了突破性进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年产量已达百吨以上,畅销于国内外市场。

祁门香菇按品质和外观可分为花菇、厚菇和平菇,均是徽菇中的上品,在同类产品0类拔萃,其中,由山华集团生产的“山华”牌徽菇在第3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名闻遐迩。199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孙起孟为祁门生产的香菇题名为“黄山徽菇”。

七. 安徽省 黄山市 黟县 黟县食桃

黟县食桃是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食桃是用优质籼米掺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机成米粉,用水和粉,揉成粉团,压入模中成型,蒸熟即可食用。

黟县民间,每年寒冬腊月,家家户户都遵照习俗蒸“食桃”,食桃是用优质籼米掺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机成米粉,用水和粉,揉成粉团,压入模中成型,蒸熟即可食用。食桃模多用枣木、桃木精制雕刻而成,外形为桃的形状,上面图案各异,有麒麟送子、寿星福星和元宝等。食桃冷却后浸入水中,久存而不变质。可整个烘烤吃,也可切片用肉丝炒,鸡蛋炒,虾米炒以及青菜炒。其味鲜美,耐饥饿。古时黟县人外出经商,多带食桃。

黟县打食桃是该地区打制“食桃”的米馃类食品的民间习俗与制作技艺,包括“碾制米粉”、“揉制粉团”、“入模打制”、“上笼蒸熟”、“点红晾干”五道工序,历史久远,传承至今,已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

八.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山野“豆腐”

山野“豆腐”

在祁门乡间“农家乐”旅游饭店,你可以吃到不是用黄豆做的“豆腐”—苦槠豆腐与楂子豆腐。

苦槠豆腐的原料是苦槠的果实。苦槠是皖南山区常见的乔木,秋天结出的种子如毛栗可食。深秋时,其果实掉落地上,人们将槠栗捡回后晒干去壳,将果肉磨成细粉,如果怕其苦味太浓,可将其粉用冷水浸过24小时,再沥去水、晒干存放。

做苦槠“豆腐”的方法是:放一锅水,待其稍热时(切勿用开水)撒入槠栗粉,边撒边搅拌均匀,稀稠适当为度。直到其变稠凝固,即将锅端出,待其完全冷却后,将锅反扣于刀板上,一大块“豆腐”便做成了,等其彻底摊凉后,再切成块状备用。

楂子“豆腐”的原料为橡树的果实,名叫橡栗、栎实。其制作方法亦相同。

这两种豆腐均呈淡酱褐色,表面光滑而微显透明,祁门人一般用其配以红辣椒、腊肉的碎末和上好的腌菜同炒,并加入生姜、大蒜、香葱等作料。炒的方法很讲究,必须净锅烧热,油老后再下锅慢煎轻翻,就不容易碎。烧热后喷上酱油味精(热汤水)即可起锅,成品真如美玉凝脂、柔嫩细滑、色香味俱全。

九. 安徽省 黄山市 屯溪 屯溪绿茶

屯溪绿茶属绿茶类,为历史名茶。创制于清嘉道年间,由松萝茶精加工演化而来。产于休宁县、歙县、黟县、祁门县、绩溪县等。

屯绿产区的深山狭谷,水绕山转,迂回曲折,河弯和河川会合地段,长期冲积形成的河谷洲地,溪涧山坞深冲,土层深厚,透水性好,富含有机质,肥沃宜茶,“休宁四大名家”和“祁门四大名家”都是洲地茶园出产,河谷洲地茶园,茶树长势茂盛,优质高产,当地称之为洲园茶。如祁门凫溪口的杨树林茶,休宁县流口的茗洲茶等,醇浓鲜爽,幽香绵长,具有典型的栗香韵味,为屯溪名茶中的珍品。

炒青绿茶初制工艺流程为:鲜叶→贮青→杀青→揉捻→二青→三青→辉干→毛茶。屯绿精制:炒青绿毛茶通过分筛、抖筛、撩筛、风选、紧门、拣剔,初步分离出长、园、筋、片等形态茶叶,再分别加工。成品茶有珍眉、贡熙、秀眉等花色。

自1980年代茶叶供过于求以来,屯绿产区产品结构发生变化,黄山毛峰等名优茶产销量剧增,高中档炒青毛茶减产。价格因素,目前高档炒青绿毛茶已经无有,屯绿出口茶多为低档货,且造假着色加糊等陈规陋习卷土重来,进一步陷入产品质量和价格的恶性循环。处于贫困线下的茶农生产低档炒青只是谋生;加工厂商降低质量是利润;出口商面对质量问题也无可奈何。如何走出困境,进一步产品结构,少生产或不生产外销绿茶,可能是一条不归之路。

《清史稿·地理志》称屯溪为“茶务都会”,徽州六县、浙西、赣北之绿茶也在此集散,故称“屯绿”,在国际茶市称屯溪茶(Twailay Tea),“屯溪绿茶”是一个地域品牌,不是屯溪生产的绿茶产品的简称。

十.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纱面

产于歙县南乡。纱面韧性足,咸淡适宜,口味纯正,宜于久贮。倘若来年开春天暖多雨,纱面返潮,只须包块生石灰搁入坛中,即可使其脆燥如初。

纱面制作过程如下:先用盐水和面,揉透揉匀,搓成条状,涂上菜油盘放盒中。片刻,再搓成细条,均匀交叉绕在两根长约尺余的芭茅杆上,一挂为一款,在保温的稻桶中静置半小时后移至户外的面挂上,下架后盘成饼状,晒干即成。

黄山土特产排名前十名黄山土特产一览表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