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潢川土特产的作文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介绍美食作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10 07:20:50

一. 河南省 信阳市 潢川县 华英熟食

华英熟食生产始于1998年10月。华英集团具有年加工“华英”牌熟食制品5300吨的生产能力,能够加工包括盐水、酱制、五香、烟熏烧烤、串制、丸制、腊制、麻辣等八大系列,共四十多种熟食产品,其代表产品有卤鸭肫、五香猪蹄、五香牛肉、麻辣鸭掌等。产品具有开袋即食、体表光洁、皮薄肉嫩、酥而不烂、肥而不腻、口咬齐茬、刀切成形的独特风味和特点。

二. 河南省 信阳市 潢川县 潢川甲鱼

潢川甲鱼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信阳市潢川县,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潢川县是河南省最大的甲鱼繁养基地,被誉为“甲鱼王国”。历史积淀的独有甲鱼养殖方法,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潢川甲鱼明显的地域特色,其外表轮廓呈倒马蹄形,体形偏薄,背脊平整,腹部为黄白色,背部为黄绿色,裙边宽而厚,四肢爪子排列整齐。其肉质纯正,细嫩鲜美,有嚼味,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也优胜于其他种群。曾被国家定为出口免检产品。

潢川甲鱼产地范围为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仁和镇、白店乡、江家集镇、传流店乡、卜塔集镇、隆古乡、踅孜镇、来龙乡、魏岗乡、上油岗乡、谈店乡、张集乡、桃林铺镇、黄寺岗镇、伞陂镇、付店镇、戈阳办事处、定城办事处、老城办事处、春申办事处、黄湖农场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农场现辖行政区域。

成鳖养殖

1.养殖方式:池塘养殖。

2.环境条件:养殖水体的水深1.5至2.0m,透明度25至30cm,溶解氧≥4mg/L,pH值7.2至7.5。养殖用水应符合国家渔业水质规定的要求。土质为沙壤土,淤泥厚度≤15cm。

3.放养:

(1)放养时间:每年5月在水温≥17℃时投放。

(2)放养规格:250至300g/只。

(3)放养密度:每667m2(亩)1000至1300只。

4.饲料:采用甲鱼配合饲料加入新鲜的鱼虾和青菜、胡萝卜搅拌。

5.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三、捕收

饲养期≥150天,个体重 ≥600g即可捕收上市销售。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体型前窄后宽呈倒马蹄形,体表光亮,背面为黄绿色,腹面为黄白色,无花斑,裙边肥厚,肉质细腻。

2.理化指标:蛋白质含量≥15%,脂肪≤3%。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三. 河南省 信阳市 潢川县 潢川空心贡面

潢川空心贡面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潢川空心贡面(光州贡面)质量技术要求

一、主要原料

1.小麦粉:采用产地范围内生产的中筋小麦加工的小麦粉,小麦粉面筋值为26%至29%,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2.生产加工用水:产地范围内地下水,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3.其它原辅料: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二、加工时间

加工时间限定为每年农历7月初到次年农历3月底。

三、生产工艺流程

小麦粉→和面→醒面→切条、盘条、装盆→上筷子、打小架→上大架→晾干→截切→包装。

四、加工技术要点

1.和面:将小麦粉和盐水按一定比例和面,和面时间10至20分钟至面质均匀,醒发1小时。

2.切条、盘条、装盆:将醒发好的面团擀压均匀,切条搓圆,涂抹少许食用油,将圆条层层盘入盆中。

3.上筷子、打小架:将室内静置醒发后的盘条用手工“8”字样绕在两根竹筷上,静置醒发2至3小时,将两竹筷间的面拉长到50cm至70cm,继续醒发3至4小时。

4.上大架:将醒好的面置于户外,逐渐拉伸至2米至3米,固定竹筷,用竹筷上下分扦防止面粘连。

5.晾干:自然晾晒2至3小时,不宜暴晒。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泽浅黄,条细如丝,截面微孔,煮不粘汤,筋通爽口。

潢川空心贡面(光州贡面)

河南省潢川县现辖行政区域

《潢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潢川空心贡面(光州贡面)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建议的函》,潢政函〔2013〕4号

潢川县地方标准:DB411526/T001-2013《潢川空心贡面(光州贡面)生产工艺技术规程》

四. 河南省 信阳市 潢川县 潢川胡辣汤

潢川胡辣汤是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的特色小吃。潢川县的胡辣汤味道独特,跟河南北方的胡辣汤有很大差异,跟信阳市内其他地区也是很不一样。其味道香辣可口,回味无穷,令人欲罢不能。

潢川胡辣汤的做法:

1、猪肉切成均匀的小片,放入盆里先打一个鸡蛋(最好是蛋清),然后加入粉面,一边加一边用手揉捏,知道肉和面融合在一块成团状,并且很劲道。注:卖汤的是用肉:粉面按1:7的比例揉的,所以肉很少,要用东西捣至劲道的,所以一般家里就不会这样做了。

2.锅里加水煮,开了之后放粉条(粉条要先用开水烫过了),等锅再开时把肉团一点点揪到锅里,也别揪的太小了,然后等全部加完,水开之后加酱油或老抽(本人推荐老抽)、盐、味精、葱、姜,黄花菜少许,此处一定要先尝尝是不是盐加的刚好了,然后才能加胡椒,胡椒要用黑胡椒,一边加,一边搅拌,加多少按自己的口味,不过加的多才能体现胡辣汤的真谛。盖上锅盖,小火慢加,等十分钟左右就行了。

五. 台湾省 基隆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完全是手工自制,在基隆非常知名。所谓的“酒酿”,是用白色的小糯米泡酒酿制而成,而全家福的酒酿,在香醇的酒味中还掺杂着淡淡的桂花香,尝起来酸酸甜甜的,再加上各式手工包馅元宵,就是一碗热乎乎的甜酒酿,此外,也可买生元宵回家自煮,惟冬至、元宵时节,可得事先预订,否则一颗难求。( 基隆)

六.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七. 内蒙古 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青睐。到鄂尔多斯草原观光游览,畅饮马奶酒,饱饱吃上几顿烤羊腿,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

八. 海南省 三亚 三亚的传统面点

把香喷喷的面包和水油酥皮叠在一起捏成罗旋形,中间包入糖椰丝和炒芝麻仁作成的馅料,这就是三亚椰丝糕。椰丝糕外观是黄白相间的罗旋形,吃起来椰味浓郁、松脆爽口。( 三亚)

九. 河南省 信阳市 潢川县 神仙饺

神仙饺以面粉制片皮,用猪肉配大葱、白菜或韭菜作馅。饺馅掺兑鸡蛋、香油等调拌,再用面皮包捏成饺,其形似猫耳,又称猫耳饺。此饺皮薄馅嫩,以清水或鸡汤煮熟,兼有水饺和混饨之美味。俗称神仙饺。

十.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介绍信阳家乡特产的小作文涞源特产作文300字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