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南县北陈集镇特产 灌南特产有哪些可以带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4-17 09:09:24

一. 江苏省 连云港 灌南县 连云港红花

连云港市种植红花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500多年。红花,色泽艳红,赛过群芳,连猩猩血液的鲜红,也难与之相比。古人把它作为染料使用,用它染出的丝绸颜色极其鲜艳。



红花,还是有名的中药,有活血祛瘀之功。《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疗月经闭止不通;《开宝本草》称它可治胎死腹中,产后腹痛、产后恶血不净和产后血晕。

二. 内蒙古 呼伦贝尔 鄂伦春自治旗 鄂伦春北五味子

鄂伦春北五味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鄂伦春北五味子”为木兰科落叶木质藤本,高达8m—15m之间,根系发达,花单性,多为雌雄同株,北五味子成熟果实小,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圆形,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柔润,果肉柔软,果肉味酸。果中有种子1—2粒,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鄂伦春北五味子含有丰富的多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每100g中钾含量>1370mg、钙含量>1.10mg、五味子醇甲含量>400mg、蛋白质含量>5500mg。

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大兴安岭东南麓,嫩江西岸,东经121°55′~126°10′,北纬48°50′~51°25′之间。北与黑龙江省呼玛县以伊勒呼里山为界,东与黑龙江省嫩江县隔江相望,南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接攘,西与根河市、牙克石市为邻。素有“北国碧玉”、“绿色净土”、“鲜卑民族发祥地”之美誉。全旗总面积59880平方公里,是呼伦贝尔市面积最大的旗(市)。鄂伦春北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地域范围涉及全旗10个乡镇:阿里河镇、吉文镇、甘河镇、克一河镇、托扎敏乡、乌鲁布铁镇、大杨树镇、宜里镇、诺敏镇、古里乡,还有驻在的6个森工集团(林业局)、大兴安岭农场局及所属6个国营农场等。全旗种植面积15000亩,年产量15000吨鲜果,晾晒后干果产量约3000吨。

三. 广西 贵港 平南县 平南葛薯

平南县葛薯种植以思旺、官成、介思、大新、大安较多,品种以番禺种、顺德沙葛种。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2.5万吨,思旺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葛薯生产加工基地,思旺镇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种植,其中思旺葛薯久就享誉盛名,“思薯一号”品种品位较高,口感较好,各种微量元素含量丰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厚爱,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全镇形成了“基地+公司+农户”的新型经济。全镇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80多家。

四. 广西 贵港 平南县 临川狗肉

狗肉又称地羊,是桂林传统名吃,盛行不衰。狗肉以黄狗为上,白狗次之,黑狗为下。其吃法也多种多样,既可以炖烂吃,亦可以红烧,夏天凉拌,冬季火锅。还有腊狗肉,春夏上市,其于柔韧中又带甘美,为下酒佳肴。狗肉有温补、滋阴作用。其烹制以桂北的灵川县尤为有名。

如何品尝灵川狗肉:

品尝狗肉也有讲究,正宗狗肉就得有正宗的吃法,否则正宗的也弄成不正宗了。如有的人品尝时,狗肉一上席就把煤气火开得很大,使锅中狗肉很快就焦锅,甚至出现一股苦焦气味,尝客急于将开水掺进锅内,左翻右翻,使狗肉味全都去掉了,吃的全是一股焦气淡水肉渣味,吃得恶心。吃狗肉不是挑肥捡瘦,主要是品尝原味,在用餐时用一个小铁锅,一把小铲子,燃烧着细小的煤气火,边吃边翻动,撒少量胡椒,狗肉就在锅中跳动,等到锅内已有油出现时,就把它铲出来用碗装好,千万不能使狗肉炸焦,更不要放水或豆腐酸菜倒入锅中,只有暂停熄火。可不要急于将豆腐酸菜放进去,待狗肉吃了四分之三时,余下的铲到锅一边,然后再将豆腐酸菜倒入锅中,把铲出的油施拌。酸菜事先炒干拌上食盐少许,豆腐中的水要滤干,合拌进锅,待热透后,加上二、三小块腐乳,其味道极佳,狗肉腻气也被解掉,再来吃那残余狗肉,那就更过瘾了,最后放上桂林米粉拌上,三者合搅,成了综合美食味,使您吃了还想吃。

五. 山东省 菏泽 定陶区 陈集山药

陈集山药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陈集山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陈集山药”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陈集人民种植山药已有两千余年,久传不断、延绵至今。据《定陶县志》记载:春秋末期,商祖范蠡弃官经商,携西施从越国迁居到天下之中的陶丘(今定陶县)定居经商,因西施有“食薯蓣(山药)、美体容”之好,故引种薯蓣,在陶丘北(今定陶县陈集镇)一沙壤平川繁衍驯化。

至清朝道光元年,定陶县陈集镇陈集村的谷韫璨(字宝岩1794-1861)考中武进士,曾任省塘、山西游击,抚标中军参将,蒲州副将,湖南衡州、永州总兵。谷韫璨曾多次将家乡陈集种的山药进贡于朝廷,得到朝廷赏识,后被提升为广西省水陆提督。

清朝光绪年间,陈集东李庙村李守身在朝里做侍卫,将陈集种植的山药进贡于光绪皇帝,光绪食后大喜:“此山药乃珍品也!”

由此,“陈集山药”名声大振,在朝野内外广为传颂。据《定陶县志》记载:……清朝光绪年间,曾为贡品,主要集中在现陈集镇一带,时称“陈集山药”。其产品以“细、长、直、圆,质地坚硬,面、甜、香、绵”见长……。陈集谷氏族谱有记:陈集山药献皇上,保健佳品响四方,道光食之赞珍品,百姓效仿食御粮。“陈集山药”亦在此时正式得名。随着“陈集山药”名声的传播,种植面积随增,周边亦有种植,但风味俱佳,唯陈集独有。

2009年11月1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年第105号公告,批准了“陈集山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申请,并确定“定陶县绿博源陈集山药专业合作社”为第一批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在相关产品上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依法接受监督。

山东省定陶县陈集山药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独特的山药文化,山药种植已有2400余年历史,目前已成为菏泽市的一大特色产业,被评为“菏泽十大名吃”,成为当地群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陈集山药两个品种:西施种子、鸡皮糙。其生产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口感集“面、甜、香、绵、爽”于一体,药用保健价值上乘。2008年被国家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陈集山药原产地)。

陈集山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山东省定陶县陈集镇现辖行政区域。

六. 江苏省 连云港市 灌南县 脆皮文蛤

文蛤是南黄海滩涂特有的,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脆皮文蛤采用上等原料:文蛤、鸡蛋、脆皮糊。并辅以独特调味配方制作而成,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酥鲜适宜,营养价值丰富,成为该店的独创菜看。该菜不仅展示了本地的特色菜而且保证了原料的不流失、使其更原汁原味。

七. 浙江省 绍兴 上虞 盖北五香榨菜

非物质文化遗产盖北五香榨菜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盖北五香榨菜是上虞的著名,制作历史较为久远。七十多年前,处于盖北西侧的隆昌丘(兴昌村)村民就开始手工制作五香榨菜。

盖北五香榨菜其妙处在于香脆可口,美味至极,常食而不厌,它不但是布衣百姓的必备之菜,亦是各种酒席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改革开放以后,盖北成了特色农业名乡,以种植“一果两菜”(葡萄、榨菜、芥菜)闻名长三角地区。全镇村民普遍种植榨菜,2015年全镇种植13200亩,亩产7500斤。特别是盖北的兴昌村,不但本村近1000亩土地种植榨菜,还外包土地两千余亩种植榨菜,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上的榨菜大户就有36户,远销浙江周边各省,被誉为上虞榨菜第一村。一九九二年,兴昌村被评为“绍兴市优高农业龙头企业”,二00三年被评为“绍兴市科普村”。

五香榨菜的制作看似简单,其实技艺十分精湛,要真正掌握也很不容易。它要经过精心取材,腌制,压榨,再腌制,再压榨,剥根,拌佐料,装袋,封口等十来道工序。

信息来源:绍兴市文化馆

信息来源:绍兴市文化馆

八. 江苏省 连云港市 灌南县 花果山冬青桃

花果山冬青桃(亦名冬桃),多生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中。冬桃树与一般桃树无异,只是花期迟半月左右,而果实“难产”,直至初冬才成熟。

冬桃果实大小似黄桃,圆形皮青,水分较少,鲜甜而微酸,有香气。便于保存,将熟果置入盛玉米糊的坛中,密封即可。春节时取出,果色鲜艳如故,食之酸甜可口,堪称“仙桃”。

相传花果山冬桃为三元宫僧人多年培育而得,初株极少,果只作贡奉三元之用。现经培育,花果山已多栽植。初冬登山,能见鲜桃挂树,实为难得美景。

九. 山东省 临沂 莒南县 莒南板栗

莒南板栗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莒南板栗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莒南板栗,山东省莒南县名优,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莒南县地处低山丘陵区,雨热同季,秋高气爽,土壤养分齐全,适宜板栗生产,产量名列山东第一,被列为中国板栗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所产板栗个大、色艳、光滑油亮、果肉嫩黄细腻、香甜可口,素有“糯香栗”之称。远销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户青睐。

1993年被列为中国板栗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管理 图1 莒南板栗种植基地

.水平处于中国领先地位。.2000年3月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国家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2006年“莒南板栗”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产品”。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莒南板栗中心产区洙边镇视察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还先后被列为“全国干果高产优质示范基地县”、山东板栗生产基地县称号。.该县“板栗良种选育与出口创汇名牌产品基地建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珠玉”牌板栗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认定为“优质产品”,2006年“珠玉”牌莒南板栗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

历史渊源

莒南板栗栽培历史悠久。《重修莒志》记载,“大者曰栗,其苞一实而形小者,为栗之原种,谓之树,其实曰茅栗”,证明莒南很久以前就有原(野)生栗树分布,相对于鲁中山区、江北其它栗产区在地理、气候、水土等方面更适宜于栗树生长发育。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地发掘出板栗炭化果实,莒南当时属琅琊郡,证实早在公元前1-3世纪的西汉时期,莒南一带已广泛栽植栗树。据《莒南县志》记载,21世纪初,莒南县300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树多达3000余株,而中国国内超过600年的板栗树已十分罕见。据2010年调查,莒南洙边镇,有一棵“栗王”,高15米,周长3米左右,冠径16米左右,每年仍有数十斤的产量,据陈氏族谱载:陈氏于公元14世纪(元代末)迁此立村,后广植栗树。.

产地环境

莒南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鲁苏交界处,地处低山丘陵区,土壤养分齐全,适宜板栗生产。.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板栗坚果养分积累。.

品种特点

莒南板栗个大、均匀,皮薄易剥,色泽鲜艳,味道甘甜。经过长期生产检验和筛选淘汰,21世纪初广泛种植的主要有玉丰、石丰、丽抗三个品种。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丽抗板栗品种,树冠扩张快,早果、丰产、稳产,嫁接后第二年结果;坚果外形美观、亮丽,果粒大,商品性状优良,炒食口感好,糯性强,内在品质优良;抗干旱、耐瘠薄,适合丘陵地建园栽植,抗板栗烂果病和红蜘蛛危害。该品种2005年12月通过山东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已被国内其它板栗产区广泛种植。“莒南板栗”营养丰富。含淀粉51%~60%,蛋白质5.7%~0.7%,脂肪2%~7.4%,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胡萝卜素、维生素A、B、C及磷、钾、钙、锌、硒等元素,可供人体吸收和利用的养分高达98%。熟食莒南板栗可以益气血、养胃、补肾、健肝脾;生食还有治疗腰腿酸疼、舒筋活络的功效。莒南板栗营养价值高。.

生产情况

莒南县是山东省板栗生产基地县,板栗是主要经济树种,从1990年起,莒南县就制定了10年发展板栗40万亩的发展规划,对板栗生产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并全面落实栗园承包经营,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推广网络。1995年,莒南县政府制定了《莒南县板栗规范化管理规程》,对板栗生产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做到山水田园路综合开发,实行路到园、水到园、电到园和养殖到园的“四到园”。到2002年,全县有板栗栽培良种53个,优良品种应用率达到98.8%,种植面积41万亩,年产量3584万公斤。.2008年,栽培品种发展到“燕山红”、“烟青”、“烟泉”“石丰”等优良品种,板栗良种化覆盖率达100%。.“莒南板栗”生产标准化程度高。莒南共承担国家和省市板栗科技课题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8项,其中“板栗良种选育与出口创汇名牌产品基地建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莒南板栗”栽培技术,形成了稳定的生产队伍和网络技术推广模式。山东绿润食品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板栗加工企业,2006年该公司板栗产品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和“山东名优农(林)产品”;2008年8月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该企业的带动下,莒南县已建成大型板栗交易市场1处,大中型板栗深加工企业6处,小型初加工点300多个,实现板栗年交易量1.6万吨,年销售收入3亿元。深加工产品远销日、韩、欧、美、加、中东、东南亚等地,“沂蒙绿润”牌板栗深加工系列产品成为食品行业的知名品牌,年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

地理标志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莒南板栗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准予登记,2010年4月2日,中国国家农业部特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地域范围

莒南板栗的地域保护范围为山东省莒南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3′-119°11′,北纬35°06′-35°24′,南北长44㎞、东西宽50㎞,地域保护范围面积161700平方公顷,生产面积16667平方公顷,年产量1.6万吨,产值3.0亿元。莒南县平均海拔高度200m,最高点是县境北部的马鬐山,海拔高度662.2m;最低点在壮岗镇陈家河村前,海拔高度19.9m。莒南板栗主产地在县境内洙边、相沟、路镇、相邸、坊前、壮岗、坪上、朱芦、涝坡、石莲子、文疃等16个乡镇,共计654个行政村,所在地海拔100m以上。莒南县东临日照市,南接江苏省赣榆县,西南连临沭县,西邻临沂市,西北依沂南县,北与莒县接壤。地势总特点是东高西低,东部是北高南低,并向东南和西南呈脊背状倾斜,以低山丘陵为主,系崂山--五莲山脉余脉,县境内海拔高度差异大,形成多种不同的小气候区域。现有植被以农作物为主,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6%,林木覆盖率在30%以上,土地面积1752平方千米。

十. 山东省 临沂 莒南县 莒南柳编

山东省是中国柳编工艺品出口大省,其出口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莒南县又占全省柳编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有“全国柳编在山东,山东柳编在莒南”之称。1998年,这个县共种柳条2万亩,产柳条1200万公斤,柳编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超过1亿元,堪称山东柳编第一县。

柳条,学名白杞柳,当地俗名簸箕柳、南柳。把柳条剥去皮,通体呈白色,就叫白柳条。莒南县西部乡镇的农民擅于把柳条、白柳条编成上千种筐、篮等制品。

莒南县的柳编师出有名,相传它始于鲁班的徒弟泰山。泰山系今莒南县沭河岸边人,起初跟鲁班学木匠,但很不专心,总是偷着跑到河边柳条丛中练柳编。鲁班看他不长进,很生气,于是就辞掉了他。而泰山不久却成了一个出色的编匠,做出的柳编制品比木制品还精致,鲁班知道泰山的情况后,很内疚,并且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受到师傅的鼓励,泰山越发努力,技艺不断提高,品种花样也日渐增多。不久,皇帝要庆寿,当地的县官便请泰山用柳条编几样东西献给皇帝。泰山命徒弟挑选出质量最好的柳条,褪皮熏白,自己亲自动手把篾破得薄薄的,刮得亮亮的,使出最好的技艺编织出一只精致的高脚盘,盘内几只大寿桃,只只青里透红,光彩夺目。旁边还放着几串紫葡萄,晶莹透明,令人馋涎欲滴。县官一看,连连叫绝,他看着看着,突然发现盘里还摆着两枚钱币,觉得很奇怪,就伸手去拿。结果连盘子也一起拿起来了。原来那两枚钱币也是柳编的。后来,皇帝见了这件珍宝也连声称赞。从此,沭河柳编名声大震。

泰山死后,徒弟们继承他的手艺编织了篮子、簸箕、筐子和各种用品,畅销大江南北。

走进柳编之乡,看到的是一方方、一片片嫩绿的柳条。微风吹拂下,万亩柳田那绿色的波浪此伏彼起,景致煞是壮观。更引人入胜的还要数坐落在十多个村庄的柳编制品贸易货栈或加工厂。一溜摆开的10多间宽敞明亮的大仓库,库房里盛满了上千个品种的柳编制品。其中有供观赏用的各式花盆外套、花篮、吊花篮等;有日常生活用品如纸篓、洗衣筐、提篮、挎篮。一件件玲珑剔透,各自错落有致,静动结合,栩栩如生。 走进农户,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编着柳条。不知是谁家传出悠扬的《柳条歌》:“涝洼湿地可发芽,青枝绿叶不奢华……”歌词唱出了这里的劳动人民对柳条的赞美。其实,这里的农民也正如柳条一样勤劳、质朴、率真。

莒南柳条种植和柳编虽有着悠久的历史,出口却是近几十年的事。说起出口,就不能不说莒南柳编出口第一村:板泉镇的殷庄村。

在那个“以粮为纲”、毁林种粮的六十年代,殷庄的乡亲们悄悄地在老林盘的涝洼地里种上了河畔野生的柳条。殷庄的乡亲们有自己的打算:柳条喜湿又丰产,用它编织出的制品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许是栽植面积小,不大引人注意,老林盘那片涝洼地里的柳条儿竟在夹缝中茁壮成长。人们编织了簸箕、条筐、菜篮,销售之后换回油盐酱醋。到了七十年代初期殷庄的柳编业迎来了一个大的历史转折。刚从县供销社分离出来的对外贸易组,要组织柳编制品出口。试点工作首先在殷庄村展开。县里派来了老职工王伟和驻进村里,搞样品编织试验。乡亲们的传统手艺极大地派上了用场。从此他们的产品漂洋过海远嫁异国他乡。一件件小巧玲珑的柳编产品给殷庄人也给全县人民争来了荣誉,也换回了大量外汇。1983年县外贸局在板泉镇组织了编织技术现场比赛。全镇参加比赛的有20多个村庄,达60多人。殷庄派出了8人参加。比赛结果令乡亲们自豪:5人拿到了一等奖;3人拿到了二等奖。很快,外村外地都来争抢这批活财神。殷庄的姑娘小伙也不负众望,把柳编技艺连同殷庄人那一颗颗热诚的心一起交给了兄弟村庄的父老们……

灌南十大特产排名灌南特产有哪些方便携带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