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有什么特产零食店卖 三水特产方便带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12-23 08:19:10

一.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新源洞西瓜

新源洞西瓜

塘联新源洞村也是狮山一个较大规模种植西瓜的村居,就在东风水库边上,水土同样优越。新源洞村种植的多为小宝瓜,红瓤、黄瓤瓜都有。当地产的西瓜不算很大,但水份和甜份较高,汁多清甜,口感一流。近期正逢西瓜成熟,去摘瓜最合适。

摘瓜Tips

摘瓜地址: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新源洞村内交通指引:沿佛山一环西线进入官华路,左转入新源洞村即到。或沿松岗大道左转进入商业大道,经商业大道转入石塘路即到。

二.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三水黑皮冬瓜

三水黑皮冬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水黑皮冬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水黑皮冬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三水黑皮冬瓜”作为广东省蔬菜类第一件证明商标,是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06年11月获得国家商标总局评审通过的。该证明商标经过2007年一年的宣传推广,外省冬瓜收购商已经初步认识了商标的重要性,主动要求区农技中心提供商标使用,以有利于冬瓜销售。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后“三水黑皮冬瓜”会更加深入人心,为人们所喜爱,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三水黑皮冬瓜生产现状“三水黑皮冬瓜”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三水原产冬瓜与广东东莞冬瓜杂交而成,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是佛山市三水区最具特色的农产品。经过多年的种植,从播种、种苗到成品的整个种植过程都有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规程,对土壤、肥料等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形成了目前皮色墨绿、肉白且厚、肉质致密、品质优良、耐贮运的“三水黑皮冬瓜”,深受消费者欢迎。

一、基本情况

三水黑皮冬瓜是三水区一个传统的农业名牌产品,是三水区目前产量最大的农产品。三水区的黑皮冬瓜实现了集中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二、历史情况

三水黑皮冬瓜从90年代初开始,三水区进行了第一次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和蔬菜业。而传统的黑皮冬瓜作为发展蔬菜业的首选,种植面积以每年1万亩左右的速度增长,到1998年全区冬瓜面积达6万亩,之后每年均稳定在这个规模。

三、生产规模

种植面积每年均稳定在6万亩左右,其中春植约4—5万亩,夏(秋)植约1—2万亩,总产约23—25万吨。目前,在白坭—金本、南边—乐平—芦苞—大塘形成二条呈带状分布的连片冬瓜生产基地(带),其中大塘、乐平、芦苞、白坭等镇年种植面积近1万亩。

四、加工和销售情况

为了开拓冬瓜销售市场,三水区近年涌现了一大批冬瓜流通专业大户,流通大户将三水区和周边地区的产品销往华东、华北、西北、东北等市场,部分销往省内的广州、深圳等城市,还有一部分出口到日本、东南亚、俄罗斯和港澳地区。白坭镇更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性的冬瓜批发中心

地域范围

原产位于广东省中部、佛山市西北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东临广州市花都区,东南与佛山市南海区相连,西北与肇庆市四会市交界,北接清远市清城区和清新县,西南与肇庆市高要市、佛山市高明区隔西江相望的三水。三水黑皮冬瓜地域保护范围整个三水区域内,包括白坭镇、西南街道、乐平镇、芦苞镇、大塘镇、南山镇6个镇(街),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2°46′~113°02′,北纬22°58′~23°34′。面积2667公顷,总产量3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三水黑皮冬瓜呈长圆柱形,瓜长50-60cm,瓜肩宽25cm左右,皮色墨绿,带白色茸毛,头尾匀称,皮硬肉厚,瓜肉白色致密清香,瓜瓢少,单瓜重15kg左右。2、内在品质指标:三水黑皮冬营养价值丰富,经检测,总糖含量为1.47-1.77%,蛋白质含量0.36-0.46%;每100g可食用部分含镁含量4.69-6.89 mg,锌含量0.0517-0.0905mg,维生素C 23.1- 24.4mg,还含有微量的硒。3、安全要求:产地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瓜类蔬菜标准。

三.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佛山九江鱼生

特色以拌(粤语称为“捞”)的形式食用,故又称“捞鱼生”(拌鱼生)现时的制法可追溯至清末,通常以海鲩为食材,买回来后养一个月,期间不喂食,让鱼体内的废物排出,并减掉多馀脂肪。然后杀鱼、放血、开膛,之后不能冷藏,要现做现吃。上桌时在鱼生的表面放上柠檬叶丝,吃时鱼生会有一股清香。配料可多至十九种,包括炸米粉丝、炸芋丝、炸麻花、京葱白、姜丝、萝卜丝、尖椒丝、指天椒、榄角碎、酸藠头、生蒜片、花生、芝麻、白砂糖、白醋、花生油、盐、胡椒粉。冬季先放鱼肉再放配料搅拌,让鱼吸收配料的香味。夏季则先把配料拌匀再放鱼肉,保持鱼肉鲜美。鱼肉以外的配料,放下去的先后也有一定程序,比例也要掌握得好,双手各持一双筷子,先把油、盐、胡椒粉拌一下,然后把葱、芝麻等配料倒下去再拌几拌,再放油、盐、胡椒粉拌几下,再下炸米粉丝、炸芋丝、炸麻花等脆口配料,再拌几下。进食时以筷子把拌匀的鱼肉和配料一同挟进口。

四.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乐平大包

乐平大包

有人以为只要来到乐平便可以吃到远近闻名的“乐平大包”,其实想吃到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了解,目前整个乐平镇出品“大包”的只有位于镇中心的一间酒家,这间酒家因为“乐平大包”声名远播,而酒家的老板也曾为制作“大包”伤透脑筋。在普通人看来,“大包”与“小包”的制作方法一样,是异曲同工的,只要在做小包点的基础上多加一些面粉、猪肉等材料就可以做出美味可口的“乐平大包”。其实制作“乐平大包”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正因为有一定的制作难度才显得它珍贵,才使整个乐平近10家酒楼出产大包的仅此一家。

这么大的一个面包,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第一步——搓粉

做面包的步骤都是大同小异的,第一步当然就要搓粉啦。把水和面粉混在一起之后,不停地来回搓。但是不要以为一直用手搓就可以了啊,还要将面粉放进一个桶里面的,到底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因为用手搓不够均匀,用机器比较均匀。

为了面粉分布均匀,用搅拌机来搅,真是不错啊。

第二步——包馅

搅好的面粉拿出来之后,还要放进机器里压一遍,目的是为了面包更加结实,表面更加滑。卷成一条之后,切成一块块的,再压扁,就可以往里面填馅料了。看看这些馅料,用料十足的啊。有叉烧、冬菇鸡、熟鸡蛋,这是传统的做法,从清朝的时候流传下来的。虽然用的设备是现代化了一点,但是用料还是传统的用料,看来味道还是不会变吧。

第三步——水蒸

包好的面包经过十几分钟的发酵,就可以拿去蒸的了。而这个蒸笼据说也是要特制的,比普通的蒸笼要大一点,当然了,做出来的面包也大嘛。把蒸笼放上蒸炉,等待十几分钟,一笼笼香喷喷的大包就诞生咯!

五.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莨纱绸

佛山莨纱绸——因制成衣服穿在身上活动时“纱纱”作响,故又称“响云纱”后来逐渐取谐音而美其名为“香云纱”。莨绸是平纹组织的坯绸,乌黑透亮,又称之为“薯莨绸”或“黑胶绸”。

沈廷芳《乾隆广州府志》记载:佛山丝绸之精,金陵苏杭皆不及也。香云纱是佛山丝绸的传统珍品,是佛山人的骄傲。但现今已摆上历史博物馆了,建议重新生产,再作商业包装,省运会时作颁奖服会有相当不错的效果。

六.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凉拌海蜇丝

原料:海蜇丝 黄瓜

米醋 生抽 蒜 辣椒油 白糖

做法:

1、将海蜇丝泡入水中,漂洗出盐分。

2、再把海蜇丝放入开水中焯糖糖15秒钟后,捞出沥干水分。

3、放入碗中,倒入米醋浸泡10分钟。

4、黄瓜洗净,切成丝。

5、将海蜇丝捞出,浸泡的米醋倒掉不要。

6、加入米醋、生抽、白糖、辣椒油、蒜泥和黄瓜丝,拌匀即可。

海蜇丝脆爽的3个小要点:

1、海蜇丝在焯烫时,时间不要过长,否则口感就会变硬。只要看到焯烫的海蜇丝收缩,大约15秒钟左右就可以捞出沥干水分备用了。

2、在焯烫后,用米醋浸泡可以去掉海蜇的腥味,并且使口感更加脆嫩。

七.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平洲福肉饼

平洲福肉饼是广东省著名的特色美食。

平洲福肉饼

特点:

平洲福肉饼——相信佛山很少人知道有这个。其实它出现的时间比盲公饼要早,一直是家庭和小作坊式制作,与中山的杏仁饼相似。

特色:

捏在手里,软绵绵的;放到嘴里,甜而不腻,柔韧而不粘牙;嚼之散发出淡淡的玫瑰花香,和着丝丝陈皮的特殊香气。形如棋子而稍大,表面扑上薄薄一层干粉,避免互相粘连。用包装纸包成筒状,印上几个朴拙的木版旧宋体红字“福肉饼”。这便是正宗的南海平洲福肉饼,原是珠三角名特饼食之一。

平洲福肉饼

做法:

正宗福肉饼的饼皮用生、熟糯米粉加水反复揉搓至出现韧性,碾成薄块包住馅料而成,口感软滑,柔韧;而现在市售的福肉饼,用面粉经发酵做饼皮,口感有如吃大福饼,与馅料风味格格不入,更无相得益彰之妙。正宗福肉饼的馅料最大特色是使用玫瑰糖,与冰肉、果仁、糖冬瓜、碎陈皮拌和,再加少许熟糯米粉作填充剂使馅料稠化,便于成型。开头说的淡淡的玫瑰花香,正是来自玫瑰糖。

捏在手里,软绵绵的;放到嘴里,甜而不腻,柔韧而不粘牙;嚼之散发出淡淡的玫瑰花香,和着丝丝陈皮的特殊香气。形如棋子而稍大,表面扑上薄薄一层干粉,避免互相粘连。用包装纸包成筒状,印上几个朴拙的木版旧宋体红字“福肉饼”。这便是正宗的南海平洲福肉饼,原是珠三角名特饼食之一。

论历史,一说比清嘉庆年间诞生的佛山盲公饼还长;另一说是在清同治年间面世。即使后一说属实,也有130年以上历史了。但其名气远不如佛山盲公饼、中山杏仁饼、西樵大饼以至广州河南成珠茶楼的鸡仔饼,正如网上信息所说:相信佛山很少人知道有这个了。何也?福肉饼出在平洲这个小乡镇,自然不及出在广州大城、南粤名镇佛山、石岐的知名。西樵大饼虽也出自乡镇,但一来它沾了旅游胜地的光,二来它是传统的“嫁女饼”,仅凭这个身份就能够家喻户晓了。而且,盲公饼必称合记,杏仁饼必称咀香园,它们都有老字号作为品牌,而福肉饼历来只是小作坊小茶楼的出品,无老字号可以依托,“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只好安于当“小家碧玉”,其绝迹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拿日前在市上买到的福肉饼来反驳笔者的“绝迹”说,其实他买到的并非正宗福肉饼。是否正宗,一食便见分晓。正宗福肉饼的饼皮用生、熟糯米粉加水反复揉搓至出现韧性,碾成薄块包住馅料而成,口感软滑,柔韧;而现在市售的福肉饼,用面粉经发酵做饼皮,口感有如吃大福饼,与馅料风味格格不入,更无相得益彰之妙。正宗福肉饼的馅料最大特色是使用玫瑰糖,与冰肉、果仁、糖冬瓜、碎陈皮拌和,再加少许熟糯米粉作填充剂使馅料稠化,便于成型。开头说的淡淡的玫瑰花香,正是来自玫瑰糖。

这里需要提一下玫瑰糖的制作。采摘本地玫瑰的新鲜花瓣(洋玫瑰花色鲜艳,但香气不及土玫瑰),阴干,然后用大木桶,放入一层砂糖,再均匀撒上一薄层玫瑰花瓣,再放一层砂糖,一层花瓣,如是层层叠放;放毕,草席封口,压上重物,静放多日,待其自行酝酿。酝“熟”的玫瑰糖,是呈浅紫红色半透明的半流体,异香扑鼻。由于大量的土玫瑰花瓣难得,玫瑰糖已成稀有物品。福肉饼之所以失真,除了饼皮被面粉取代外,馅料无玫瑰糖可用也是原因之一。

至于馅料中加入陈皮,实在是福肉饼的“神来之笔”,不但化解了饼馅的甜腻感,还去除了饼中的粉味;与玫瑰糖的香气融合后给人一种清爽感,可谓得岭南食文化重视气、味互补的真谛。

八.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七彩睡莲梗

七彩睡莲梗

在满桌菜式中最为耀眼的应算是这道“七彩睡莲梗”了。说是七彩一点也不为过,热带睡莲梗经“过冷河”、走油后和叉烧、西芹、玉耳、青红椒共炒,最后加入金不换酱,色香俱全。

这道菜最有特点的是莲梗全身是丝,要做得好可不容易,但眼前的莲梗一咬即断,鲜味可口,难怪连最挑剔的朋友也直说“爽口、弹牙、入味”。

九. 河南省 周口市 扶沟县 王三水饺

王三原名王绍先,因他排行老三,故人称王三。他在周口市开三处水饺馆,制作的水饺味道鲜美,所以顾客盈门,生意兴隆,人们称赞他是"水饺王"。

王三祖籍北京,在清朝初期周家口商业鼎盛时期,祖上由北京迁居周口,至今约300年。祖辈传统经营饮食,曾祖父、祖父及父亲先后在周口二板桥、胡家集、大渡口等处开设饭店,出售面条、锅盔、水饺等以水饺为主。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周口老桥南卖水饺,稍有名气。1979年以后王三重操旧业,专卖水饺。他大胆创新,饺馅中除葱、姜外,其它一概不用,而以适量的江米代替。水饺味道特别鲜美,一鸣惊人。远近顾客蜂拥而至,营业额激增。

王三水饺特色是:皮薄馅饱,皮筋馅脆;肉丸不散,入口流油;肥而不腻,清香可口;不腥不膻,味道鲜美,具有独特风味。王三水饺1989年被评为市优质风味小吃;1990年又被评为地区优质风味小吃。( 周口)

十.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嘉鱼(菜)

嘉鱼(菜)

这可不是普通的鱼,不普通之处在于它的鱼鳞竟然是包在鱼皮里的,且长着老鼠一样的尖尖嘴,嘴角还挂着两条胡须。为食强最困惑的是鱼皮长在鱼鳞外,但没有人能给他答疑,就连一辈子以打鱼为生的老渔民也不知缘故。据说此鱼的名字是一位皇帝起的,唐朝时皇帝南巡至此,御厨从两名渔夫手中购得此鱼烹饪给皇帝享用,皇帝见其形奇怪,其味鲜美,便问御厨其名。御厨答不出,皇帝便为其起名嘉鱼,民间又叫皇帝鱼。从此,此鱼就被列为贡鱼了。

因为嘉鱼是生长在三江汇流处的深水处石洞里,因此在捕捞技术尚不发达的时候,只有枯水期才易捕到嘉鱼。不过如今捕捞技术如此先进,嘉鱼也成为三水河鲜餐桌上的常客了。

嘉鱼最值得推崇的是它的肉质,雪白如玉,呈糕状,用筷子拨动时感觉不是肉,仿佛拨动的是凝脂。入口即化,仿佛是雪入温室般,即刻便融入口中了,那种感受真是难以表述,似飘渺,若有若无,只留下一口的鲜香回味。

佛山三水区十大特产在哪买三水特产年货去哪里买比较好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