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家特产600克豆腐乳 江西鄱阳特产干豆腐乳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07 15:57:30

一. 新疆 伊犁 奎屯市 斯尔玛克

花毡,哈萨克族语叫“斯尔玛克”,以制作精美,别具风格而享有声誉。花毡的原料有羊毛、羊毛线、彩色布、线等。哈萨克妇女大致制作三种花毡,一种是将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另一种是把毡子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的毡子拼成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还有一种是用彩色毡片和彩色的布拼成富有浓郁特色的图案,再一针一线缝起来。花毡一般比普通毡子要厚,多为双层,而且缝得特别密,经久耐用。主要用于毡房的地面上,农村的炕头上,既可防潮、防寒,又可美化室内。花毡是哈萨克姑娘出嫁时,不可缺少的嫁妆之一。夏季是哈萨克妇女制作花毡的旺季,从打羊毛、擀毡子到缝制,全用手工,一家要做,大家来帮忙,构成草原上一幅生动美丽的图画。

到哈萨克族牧民家里做客,主人一定会拿出漂亮的花毡给你铺上,让你坐在绚丽多彩的花毡上,这是哈萨克族牧民对客人尊重和热情的一种表示,而那制作精美、色彩丰富的花毡,也足以叫你大开眼界,使你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之中。

花毡,哈萨克语称“斯尔玛克”。花毡在哈萨克族的生活中用途很广,他们在毡房中要铺花毡,在毡房的门上要挂花毡,在客人的坐垫上要铺花毡,在睡觉的床上要放花毡,姑娘出嫁时也要陪嫁花毡。花毡和哈萨克族人的生活形影不离。从古至今,花毡都是哈萨克族人必需的重要生活物品之一,同时也是世代相传的家庭手工艺品。无论到谁家,家家户户都有大小不同的花毡,点缀在毡房里,使毡房成为一座色彩斑斓的艺术宫殿。

夏季我们来到草原上,看到哈萨克族妇女正在忙着打羊毛、捻线、擀毡、染色、裁剪、缝制、绣花,忙得不亦乐乎。夏季是制作花毡的旺季,几乎每个哈萨克族妇女都是制作花毡的能手,她们坐在一起,你帮我打羊毛,我帮你捻线,如果谁家要做花毡,大家都来帮忙,按不同的需要,做出不同大小的花毡,大的有20—30平方米,小的只有2—3平方米。所以一张花毡的诞生,既是制作者集体智慧的成果,又是团结互助的结晶。

哈萨克族花毡的制作要经过许多程序,做一张漂亮的花毡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花毡上的图案和花纹都是哈萨克族妇女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凝聚和倾注了她们的心血,同时,也显示出了她们的智慧。

做花毡先是要擀毡子,把剪下的羊毛,按不同的颜色和质量进行分类,然后摊在大张皮革上,几个人围坐一圈,用细柳、木条不停地抽打至蓬松,再把蓬松的羊毛均匀地平铺在芨芨草帘上,再洒上水,形成毡状。然后卷起帘子用羊毛绳捆紧,套一条带子,前面有1—2人拉,后面4—5人用脚踢或踩,经过约2—3小时的踢踩,待羊毛形成毡子样后解开,去掉芨芨草帘,再把生毡分段卷起,再用4—5人合力用肘部及手部力量使劲搓压,搓压好一段再往上卷一段,直至擀完整张毡子,使之成为熟毡。最后用水多次冲洗,冲掉渣滓及沙土,晾干后,便成为毡子,这种毡子是做花毡的主要原料。

做花毡的要求首先是要有质量较好的毡子,其次是将各种花纹和图案缝制在毡子上。花毡上各种颜色图案的毡子都是事先用土制的染料染出来的,花毡上的图案是哈萨克族妇女自己设计的,她们没有样本和图纸,所有的花纹和图案都在她们的脑子里,而且,所有经她们做出来的花毡颜色和图案都不一样,这真是哈萨克族妇女的一种天赋。许多哈萨克族妇女没有文化或者是只念过几年书,但她们做起花毡来,却像经验丰富的专家,拿起笔来就可以勾画出图案,拿起针来就可以缝制出美丽的花纹。

花毡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构图紧凑,采用简练的几何对称图形做中心主图案,四周配以对称的羊角变形花纹,显得大器豪放又不失柔美味道。另外,色彩艳丽,采用色彩大胆,有视觉冲击力。在一张花毡上同时出现7—8种色彩:白毡底上黑花纹加红边,红底白花纹绿边,绿底黄花纹红边;雪青底红花淡绿边。其中,白、黑、红、绿等色有强烈对比度,红、黄、淡绿较柔和,不但没给人色彩杂乱感觉,反而使整张花毡鲜艳亮丽。

花毡的制作方法和品种主要有:1、毡贴,把毡子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毡子拼成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2、布贴,将彩色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毡子上,尤其喜用红色布;3、毡、布并用,拼成富有浓郁特色的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4、针绣,用彩色羊毛线直接在白毡上绣出图案。针绣法基本上是平绣和套针绣,花毡的周边一般先用锁针法锁边,再用2—4种彩色毛线,套针绣成辫子花,装饰花毡边。花毡有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用途,如有用于取暖和做饭的火头花毡、接待客人用的上座花毡、结婚用的嫁妆花毡、面积较大且做工讲究的床上花毡和地上铺的花毡、门上挂的花毡及毡房用的花毡等。

花毡比普通毡厚,多为双层,缝得密实,经久耐用,可用四五十年,传几代人。

由于地区和部落的不同,花毡的形式和图案也不完全一样。其质量也不完全一样,精美的花毡取决于原料质量,最上等的羊毛应是秋季羊羔毛,其质地细腻,柔软,富有弹性。在擀制和缝制过程中也十分讲究和精细。如嫁妆花毡,不仅做工精细,而且还用金线缝制,图案细,花枝多,含有祝福新婚夫妇多子多福的意思。

花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古老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汉朝远嫁到乌孙国的细君公主在 《黄鹄歌》以 “旃为墙”的唱词中,就提到了 “旃”,旃就是毡子,说明哈萨克族的毡子在毡房中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同时,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岩画,也证明毡子的历史悠久。随着毡子的出现及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哈萨克族的花毡便应运产生,经过无数代哈萨克族人天才般的艺术创造,花毡的品种越来越多,图样花纹也越来越丰富,花毡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用途也越来越广,花毡已成为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了。

一块小小的花毡体现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和哈萨克族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哈萨克族的工艺美术及民族习俗等,研究起来还有很高的价值。

哈萨克族的花毡已被列入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作为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我们希望哈萨克族花毡,如同鲜花那样,代代相传,盛开怒放。

二. 江西省 宜春 袁州区 袁州豆腐乳

袁州豆腐乳,选用明月山无污染的田埂大豆及地下深307米并常年水温保持在69摄氏度的富硒矿泉水,沿用传统民间工艺精心酿造而成。其特点是:外红内白,香味独特,回味无穷。人们在盛夏酷暑,或病后初愈,吃点腐乳稀粥,更能刺激食欲

三. 江西省 吉安 万安县 窑头豆腐

很早很早,在赣江流域就流传着关于万安饮食文化的名谚:“窑头豆腐百嘉酒”。在今日,窑头豆腐也是与万安鱼头齐名的名菜。凡是吃过窑头豆腐的人,都对其赞不绝口。它以洁白、嫩滑、柔韧、可口传世。尤其切成细丝而不断,摔在地下而不烂成稀泥状而传为佳话。用它再加工成油豆腐、煎豆腐等等、味质亦佳。

那么窑头豆腐究竟是怎样起源的呢?2007年6月,万安政协原副主席,一直从事史学研究的著名学者耿艳鹏先生在遍访该镇14个行政村,几十个自然村,察环境、找古迹、翻族谱、访老人,再查找上千部史学资料,才弄清它的大致历史渊源脉络,解开了这个难解之谜。

豆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相传是西汉开基皇帝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在看他手下的方士炼丹时无意发现的。李时针的《本草纲目》中也有相关介绍。在唐代,豆腐的制作技法传到川北剑门关后,武则天的家乡,四川广元人在进见武则天时带进了皇宫。

唐朝末年,有陈霖者,字时雨,河南人,科考中士,登进士第,得享御宴之幸。御膳上了很多,而陈霖唯独钟情豆腐。那日,御宴上光豆腐就上了三道菜。其中,有一道是豆腐丝,起先,陈霖还以为是那里的粉丝,吃起来才发现是豆腐做的。这让陈霖开了眼界:豆腐中有不少水分,怎么还能开成扯不断的豆腐丝?这豆腐肯定不是一般的豆腐了。陈霖光想着这豆腐好奇,连皇上说东道西些什么也忘记听了。于是陈霖便四处打听,终于在御善房学的厨头那里学到了豆腐的制作技法。后唐时期,陈霖被重用,官至庐陵(今吉安市)郡守,然不久便闲居家中。于是,陈霖便琢磨起豆腐的制作技法来,将善房学厨头的豆腐制作技法又推向 一个新的高度。

据窑头镇夏坪族谱记载:陈霖第八世孙陈彦富于南宋宝庆丙戌(公元1226)年从五云头狮迁居夏坪开基。经过近八百年的世代相传,不断创新,便有了今日的窑头豆腐。

窑头豆腐的制作工艺是有很大讲究的。选豆要精,入磨去皮和浸泡;水质要好,以硬度适中的地下水为宜,这是窑头豆腐的制作工艺的前提。同时,煮豆和点卤的也是制作工艺的关键。

四. 广西 桂林 临桂县 临桂豆腐乳

据本地方志,宋后期就已在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生产;盛行于清代乾隆年间。横山豆腐乳色泽金黄,皮薄细腻,香醇爽口,开胃醒脾,营养丰富,可用作调味佐餐,是村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食品,并且在桂林一带享有盛名,村民们用它来招待亲朋或者馈赠好友,洋溢着浓浓的乡情。

近代以来,“横山豆腐乳”历经数百年制作经验,技术日臻成熟,并且一直保持着原有的独特风味,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技艺的传播、发展受到制约。现在,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下,村民们才又重振雄风,使其昔日风光再现,以崭新面貌挺进市场,赢得广大顾客的青睐。

近年来,成立了“横山豆腐乳制作工艺协会”,并大力发展了家庭作坊生产,引进资金,注册了“下边村”、“清横”、“横谋”等商标,扩大了规模,增加了产量,保证了质量,由原来生产量的几万瓶增加到现在的每年生产500万瓶,畅销祖国大江南北,并且还走出了国门,远销东南亚。

五. 江西省 吉安 万安县 窑头豆腐丝

窑头豆腐丝是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窑头镇的特色美食。窑头豆腐丝以洁白、嫩滑、柔韧、可口传世。尤其切成细丝而不断,摔在地下而不烂成稀泥状而传为佳话。

万安十八滩头有一首民谣:“窑头豆腐百嘉酒,家家桌上餐餐有。豆腐嫩滑酒醇香,名传三江盖五湖。”

在今日,窑头豆腐也是与万安鱼头齐名的名菜。 窑头豆腐的制作工艺是有很大讲究的。选豆要精,入磨去皮和浸泡;水质要好,以硬度适中的地下水为宜,这是窑头豆腐的制作工艺的前提。同时,煮豆和点卤的也是制作工艺的关键。

六. 江西省 上饶 玉山 农家土鸡蛋

农家土鸡蛋精选三清山下农家野外放养捕虫食谷的三黄鸡、白毛乌骨鸡等新鲜土鸡蛋。该蛋色浅、壳薄、蛋黄大、蛋清透明、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特别是煮熟后蛋白香软,口感好。食用土鸡蛋能明显改善少儿偏食、挑食、厌食现象,增强人体的记忆力,调节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七. 江西省 宜春 宜丰县 宜丰霉豆腐

宜丰传统米点,具有制作简易,细嫩爽口,清醇芳香,去腻消食,四季皆宜等特点。用大米、石灰水、猪油、味精、生姜、辣椒粉为原辅材料。将米洗净滤干,加入适量沉淀后的石灰水,浸3~4小时,磨成米浆,倒入锅中,升火搅拌,熟后盛入盆内冷却,凝固后划成大方块,用清水浸漂。吃用时将米豆腐切成蚕豆大小的方形小块,置锅内煮沸,捞起盛入汤碗内,再加入熟猪油,辣椒粉和姜葱等调料。

八. 江西省 九江 庐山市 油炸豆腐

油炸豆腐是九江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风味食品,鲜香可口,很受欢迎。一般用料是:豆腐、猪脚、酱油、大蒜、辣椒、短黄豆芽、茴香等。制作方法,先将豆腐切成三角型小块(厚薄适中)放在热油中炸,等二面金黄时捞起,然后氽入汤中,再加入猪脚、豆芽以及姜蒜、辣椒等配料,煮沸入味后捞起,吃起来鲜、香、润、辣。

从前生意人肩挑小担,沿街叫卖夜宵,食客需要就立即加工(豆腐是事先炸制好的),而且根据食客的要求配制口味。这种风味独特的油炸豆腐,很象江浙一带的煮百味(豆腐皮)。食而不腻,味道爽口。

九.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老俵豆腐

老俵豆腐

老俵豆腐是江西的一道名菜,但真正风味的老俵豆腐要数修水的出名,修水人称老俵豆腐为家乡豆腐。一九八四年六月份,-总书记与国家计委、商业部、农村研究中心、新华通讯社的领导考察湘鄂赣三省,在修水吃了老俵豆腐后,对同行的湖北省省委书记关广富同志说,还是这里的老俵豆腐名符其实。

修水的老俵豆腐之所以好,主要是水的原因,这庐山西海源头之水纯而净,制出的豆腐格外鲜嫩。老俵豆腐的做法是,先取含浆水豆腐切成3厘米宽、5厘米长、1厘米厚的小块,放热油锅中慢火煎至两面呈黄色,将红、绿椒切片,加蒜苗、姜末同炒,倒入煎好的豆腐块,加肉汤、料酒、食盐等佐料同煮,起锅前稍加芡即成,特点是色泽美观、豆腐鲜嫩、清爽可口。

十. 安徽省 蚌埠 固镇县 固镇农家菜

固镇农家菜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的。固镇县连城玉鹏蔬菜专业合作社引进最新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出新品种玉鹏牌冬瓜干、南瓜干、豆角条、葫芦条、绿豆皮、胡萝卜干、扁豆干、红薯干、茄子干、五香花生、肉食品等到无公害农产品。集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

固镇县连城玉鹏蔬菜专业合作社引进最新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出新品种玉鹏牌冬瓜干、南瓜干、豆角条、葫芦条、绿豆皮、胡萝卜干、扁豆干、红薯干、茄子干、五香花生、肉食品等到无公害农产品。集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

2005年合作社法人被评为省致富带头人;

2005年2月,被蚌埠市政府授予“2005-2006年菜篮子工程重点基地”;

2006年2月,被农业产业化指导委员会授予“蚌埠市农业产化(2006-2007年度)重点龙头企业”;

2006年9月,被蚌埠市农业委员会授予“蚌埠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单位”,同年,万亩生产基地被省农委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2007年10月,被省评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单位”;

豆腐乳江西特产永新江西鄱阳特产干豆腐乳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