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的周边特产 达斡尔族特色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4-19 22:58:49

一.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丁土楼的“笨”西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在双涧镇沿涡河的丁土楼一带,盛产一种大个西瓜,大的约有五十斤左右,人们叫它“笨”西瓜。

“笨”西瓜不仅个头大,而且是甜沙瓤,细分起来,还有如下不同品种:第一种是三异瓜,白皮、红瓤、黑籽;第二种是柳叶青皮瓜或核桃皮瓜,黄瓤、红籽;第三种为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

这种“笨”西瓜,最适宜沙质土壤和两合土种植,粘土稍次。瓜种为瓜农们自选、自存。点种时,把瓜籽头朝下尾朝上种下,出苗以后,匀苗定苗、培土断头,留鸡爪形的蔓,追肥,压秧、防治病虫害。最重要的是要施足底肥,以饼肥为主,沤透发酵,与土杂肥一起上到地里,长出的瓜甜美无比。

据考,西瓜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五代时,胡峤居契丹,始食西瓜,西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很多的药用功效。吴朝《日用本草》载;西瓜为葫芦科植物,瓜瓤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含瓜胺酸、呲唑丙酸、甜菜碱、维生素C及多种挥发性成份,具有降压作用。

二. 新疆 伊犁 尼勒克县 伊宁的马鞍和首饰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与天马结缘的伊宁马鞍,也就随着“天马”而名震遐迩。伊宁马鞍的工艺程序多、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组成。因此,必须由木匠、皮匠、银匠、铁匠、漆匠们共同制作而成。那翘首欲展的鸟头、色彩斑谰的绘画,镶嵌图饰,精巧的编带,各具风姿又浑然体,简直是件手工艺品。伊宁市首饰厂制作的各种首饰制品,其工艺独特严格,质量细腻、精美,共分手饰、耳饰、发饰、项饰、服饰五大类。品种造型繁多、美观、精巧,民族风味浓郁,艺术感强烈。

三.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曹街子的萝卜

曹街子的萝卜

蒙城西南,距城四十五华里的曹街子,村子周围附近,约百亩地上,盛产萝卜,远近闻名,妇孺皆知。建国前,乡土教材亦有记载:“曹街子萝卜,坛城的白菜……”。故此,曹街子萝卜,远销南京、蚌埠、淮南、界首;近销蒙城、涡阳、利辛、凤台等地。凡往来经过曹街子的客商行人,总是要买些带回去,有的人还专程来此地购买。

曹街子萝卜,明清时期,就很驰名。它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即味道好,颜色正,内瓤白嫩清脆,甜辣适口,而且还富有医药价值,如伤风感冒,咳嗽气闷,吃后感到舒服,似乎病情减轻,所以,萝卜又叫“顺气丸”。人们常说:“吃冬萝卜喝清茶,饿坏大夫算个啥。”所以有些人总时常把萝卜作为客桌上的一种食品,或者当作礼物送人。

曹街子共有一百二十多户人家,曹姓居多,庄中间有一条东西街道,约两千多口人,几乎家家都有萝卜生产园地,亩儿八分不等,大都靠萝卜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因为不论大小集镇市场,一听说是曹街子萝卜,极好出售。曹街子萝卜颜色有两种,即:青、红两种。萝卜的形状亦是两种:一种是圆形,生长在土层上面,显得又大又圆,叫“大顶红”;一种是长形,生长在土层下面,乍看之下,似小而实大,又叫“贼不偷”。这两种类型的萝卜,最大的可长到二至三公斤,一般的一公斤以上。每到秋末冬初,收获季节,异常喜人。

四. 贵州省 毕节 织金县 贵州织金的特产-血豆腐

贵州织金的-血豆腐等系列腊味食品系清代兵部尚书总督太子少保丁宝桢家乡对皇宫的贡品。每年腊月间,将山区农家的肥猪屠宰、切块成片加以秘方香料腌制而成,将猪血与酸汤豆腐揉捏成丸; 然后皆以独特的方法熏制,食之肥瘦相宜不腻,味美异香爽口,是享誉全国的地方之一。
贵州织金风味土制烟熏血豆腐忠于传统,用料考究,加工精细,质量上乘。是山外赤子倍加珍视的家乡美味,亲友之间馈赠表意的上佳礼品。备受前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一织金洞旅游观光的中外来客普遍赞赏。

五. 江西省 上饶 婺源县 婺源的特色菜

婺源的主要特色菜有:糊豆腐----------- 特点:色香味齐全,常作为宴席上第一道下酒菜。粉蒸菜 ---------- 特点:味道不同于锅炒,香醇可口,为传统地方菜。粉蒸菜 ---------- 特点:肉嫩味美,滋阴补肾,营养丰富。粉蒸肉 ---------- 特点:肉香味醇,常吃不腻。粉蒸鱼----------- 特点:鱼肉起丝状,鲜嫩味美。清炖荷包鲤鱼----- 特点:红艳之色不变,鱼肉嫩而汤味鲜,壮阳补肾,营养丰富清炖甲鱼--------- 特点:香味诱人,肉汤鲜美,蛋白质丰富,滋阴养血
( 上饶)

六.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精致的银饰

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称号,荔波银器厂199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单位之一。1993年荔波银器厂全部产品参加杜鹃花节展销,荣获产品信得过证书。

七. 内蒙古 呼伦贝尔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三河马

三河马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三河马外貌清秀,体质结实,动作灵敏,具有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强等特点,是优良的乘挽兼用型马。与河曲马、伊犁马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马的内蒙古三河马,是俄罗斯后贝加尔马、蒙古马及英国纯种马等杂交改良而成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驯养历史,主产于内蒙古呼伦贝尔三河地区,因此得名。

马的挽乘兼用型品种。原产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级)的额尔古纳市(县级)和大兴安岭以西的滨洲沿线。因当地有三条河流(海拉尔河,克鲁伦河,哈拉哈河。)而得名。20世纪由俄国引入后贝加尔马及其0等与当地马杂交育成。具有体质结实、结构匀称、抗寒力强、耐粗饲等优点。头直,颈长适中,鬐甲明显,胸深广且长,背腰平直,尻较宽,四肢坚强有力,但蹄质欠坚实。三河马属于兼用型,部分马匹偏乘或偏挽,公马平均体高152.7厘米,体长率103.1,胸围率13.5,体重450-500公斤,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46.0,体长151.6,胸围179.2,管围19.8。遗传性稳定,用于改良蒙古马效果良好。

额尔古纳的三河(根河、得尔布尔河和哈布尔河)地区,是名满天下的三河马的故乡。

三河马,主要是由俄罗斯的贝加尔马、奥尔洛夫和比秋克血统的改良马、当地蒙古马综合杂交而来,后期又相继引进盎格鲁诺尔曼、盎格鲁阿拉伯、英纯血等种马,进一步杂交改良后形成。据说,已有100多年的驯养史的三河马,最多时有14种血统。

三河马

地域范围

三河马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以内蒙古海拉尔垦区三河马场为骨干的主施业区,地域保护范围涵盖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区,包括海拉尔区、满洲里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介于东经117°15′—124°02′、北纬47°05′—51°30′高纬度地带之间,大兴安岭山地向呼伦贝尔大草原过渡地段。保护规模:三河马在呼伦贝尔境内现存量6千匹,海拉尔垦区三河马存量2765匹。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独特感官特征:三河马,头大小适中,直头。眼大明亮。耳大小适中,直立。鼻孔开张良好。颌凹宽。颈长短适中,呈直颈和斜颈,高低适中。颈肩结合良好。鬐甲明显,肩倾斜适度。背腰平直而宽广,尻部丰满,略斜。胸部深宽,肋骨拱园。腹部大小适中。四肢干燥,骨量充实。关节明显,飞节发育良好,腱和韧带坚实,管部较长,系长中等,蹄大小适中,蹄质坚实,多为正肢势,部分个体后肢稍外向。 鬃、鬣、尾毛稀少,距毛不发达。三河马毛色主要为骝毛和栗毛,黑毛和青毛少。 2、内在品质指标:三河马是在大陆性气候寒温带采取群牧管理办法育成的,严酷的气候条件形成了三河马一些可贵的品种特征。繁殖性能高,代谢机能旺盛,血液氧化能力较强。在低海拔地区红血球715万,白血球9630,血红素含量71.1%。体质结实紧凑、骨骼坚实、结构匀称、外貌骏美、性情温驯、有悍威、耐寒、耐粗饲、恋膘性强、增膘快、掉膘慢、抗病力强、适应性良好的特征特性。“三河马”属兼用型,部分马匹偏乘或偏挽,公马平均体高152.7厘米,体长率103.1,胸围率13.5,体重450~500公斤,母马平均体高为144.1厘米,体长率103.2,胸围率118.5,管围率12.9,体重400~450KG。“三河马”力速兼备,持久力好,运步轻快,驯验记录:1000米1′7″4,1600米为1′56″,3200米为4′5″″,50公里为2~2′29″,100公里为7~10′。 3、质量安全规定:三河马执行GB/T18407.3-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产地生产环境执行NY 5027《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NY 5028《无公害食品畜禽产品加工用水水质》、NY467《畜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

八. 内蒙古 呼伦贝尔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它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哈根麦勒格”等几种不同称谓。

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聚居区,“鲁日格勒”舞是对其民间舞的统称,多为妇女表演的自娱性舞蹈。据考证,“鲁日格勒”的汉语意思为“燃烧”或“兴旺”,达语“鲁日格勒贝”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因为表演时边舞边喊“罕伯、罕伯”,所以“鲁日格勒”又有“罕伯舞”之称。

“鲁日格勒”舞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古代达斡尔在春意微透的夜里聚集在村头的草坪上,围绕熊熊燃烧的篝火手舞足蹈,你呼我唤,于劳动之余以舞蹈形式抒发心声,调整精神,消除疲劳。由此可见,“鲁日格勒”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鲁日格勒”以群舞为主,多表现狩猎生活和劳动场面,表演时舞者上身和手臂的动作较为丰富,脚下以侧滑步为基本步伐,舞蹈开始时先唱徐缓轻快的舞歌,舞者随着歌声轻柔地舞动起来,旁观者可任意加入队伍随舞,舞蹈气氛逐渐热烈,节奏加快,舞者不断穿插交换位置,舞蹈达到热潮时,同时齐发出“哲嘿哲”、“德乎达”等简短风趣的呼号,脚上踏出有力的节拍。“鲁日格勒”来源于达斡尔族的劳动生产生活,因此舞蹈中有采集、提水、捕鱼、飞翔、禽类斗闹的内容及舞蹈形象。如今,在鲁日格勒舞的原生地区,这种民间舞蹈备受冷落,面临失传的危机,急需采取保护措施。

达斡尔族是个精于骑射、擅长歌舞的民族。聚居在黑龙江省的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舞又称“哈库麦勒”。它一方面具有传统狩猎歌舞的特征,如从原始狩猎篝火歌舞中保留下来圆圈队形、模仿走兽吼叫和飞禽鸣叫的呼号等内容,另一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如队形有多种变化,演唱的新曲数量增多,歌舞内容更为广泛,衬词更加丰富和独特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哈库麦勒歌舞有了比较清晰的“三段式”表演程式,第一段“比歌”以歌为主,以舞为辅;第二段“赛舞”,以舞为主,以歌为辅;第三段“打斗”,以打斗为主,演员随着高声激昂的呼号,振臂挥向对方,彼此盘旋打斗在一起,最后决出胜负来结束歌舞表演。

在研究和探索北方民族原始狩猎歌舞发展和沿革的变化轨迹方面,哈库麦勒歌舞如同一件“活化石”。此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哈库麦勒歌舞与满族“莽式”宫廷歌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别是在哈库麦勒歌舞0现的打斗动作与满族“莽式空齐”的“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手于背,盘旋作势”是基本一样的,这种相似之处是很值得研究的。

当前,哈库麦勒歌舞也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处于濒危状态,急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

九.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特产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 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