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珠子是不是越南特产 活珠子怎么就成了南京的特产了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11 10:08:48

一. 江西省 鹰潭 贵溪市 泸溪活鱼

  泸溪活鱼:“水至清则无鱼”。而清水中有鱼,这鱼一定是特别鲜嫩。泸溪河里的鱼就是如此。泸溪河发源于崇峻岭之中,一路穿山过峡,卵石河床,毫无污染,清澈见底,所以河中盛产的鯶鱼、鲑鱼、黄角鱼肉嫩味甘,没有泥腥味,特别好吃,成为当地的名菜。现在上的是红烧鯶鱼,先将鯶鱼稍许油炸,然后配以适量的新鲜辣椒、姜片、大蒜等调料,一起红烧。大家尝尝,看是不是味道特别?

泸溪河发源于福建省光泽原始森林区,河流全长286公里,在龙虎山景区流长43公里,著名的千年古镇上清镇,就是沿着清澈的泸溪河不断发展延续的。不断流淌的泸溪河水养育了镇上的1.8万多人,泸溪河也因此被上清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在至清的河水中一旦有鱼,那鱼肉一定是格外的鲜嫩。生长在清澈无污染的泸溪河中的泸溪鱼就是如此,泸溪鱼不仅鱼肉格外鲜嫩,并且因为泸溪河中皆是卵石,少有泥沙而使泸溪鱼没有泥腥味。多年以前,泸溪鱼一直是泸溪河畔罗姓家族乃至整个上清镇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之一。

上清镇罗姓家族的大多数人都居住在泸溪河畔,而罗姓家族的男人们几乎个个都是撑筏捕鱼的好手,皆因他们从小就跟泸溪河、泸溪鱼结下了不解之缘。62岁的老渔夫罗来龙的家就坐落在泸溪河畔,罗来龙生在河边、长在河边、更在泸溪河边待了大半辈子,他饮的是泸溪河水,食的是泸溪鱼,蜿蜒流淌的泸溪河见证了他从少年步入老年的悠悠岁月。罗来龙告诉记者,他从19岁开始,就跟着父兄在泸溪河上撑杆捕鱼,而泸溪鱼也一直是家中的主食,有时候捕的鱼多了就拿到集镇上与人换一些其他食物,或者腌制起来,做成鱼干。

据罗来龙介绍,罗家人捕鱼是不用网的,他们最得力的助手就是自家喂养的鸬鹚,罗家人用鸬鹚捕鱼的这种方式从千百年前的祖辈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罗姓家族的男人们外出捕鱼或早或晚,每次都会沿着屋后的陡坡而下,带上4、5只鸬鹚相伴,手中特制的撑杆,装有铁条的一头是用来撑竹筏的,绑有绳索的一头是在鸬鹚调皮时加以约束用的。捕到的鲜鱼一些用来喂养鸬鹚,其余的同家人分食,由于泸溪鱼本身肉质就十分鲜嫩,罗家人在食鱼时,不会进行太复杂的烹饪,煮鱼汤、煎鱼、烤鱼都是很普遍的食用方式。

二. 云南省 大理 云龙县 活水煮活鱼

活水煮活鱼,故名思义,指的是用流动着的活水煮活着的鱼。大理白族吃鱼讲究水活鱼鲜。时兴这种煮鱼方法的地方,以往一般是在渔船上或洱海边的村寨里。活水煮活鱼的方法是:待锅里的油沸后,往锅里汆入活水(即洱海水、河水或井水均可),待油水沸腾后,将已去鳃、鳞并掏去肚肠杂物的一条条鲜鱼放火锅内,然后放上酸木瓜片、辣椒面、食盐、豆腐、葱、姜片,先用猛火煮使其沸腾后,再用文火慢慢煮。煮熟后盛人大碗即可食用。活水煮活鱼由于保持了鱼的原汁原味,鱼肉滋嫩细腻,汤味鲜辣香醇,营养丰富,因而成为白族待客的一道美味佳肴。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原先在渔船上、洱海边村寨才能品尝到的“活水煮活鱼”,引进到了风景名胜景点的餐馆、饭庄。在大理喜洲、周城、蝴蝶泉、洱海公园等名村胜景的食馆中,外地游客都可吃到汤鲜鱼美的“活水煮活鱼”。( 大理)

三. 江苏省 苏州 张家港 太湖活蚬

太湖中河蚬总存量有7万吨左右,居全国五大淡水湖之首。河蚬口味鲜美,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水鲜品,日本市场需求量较大。东山的渔民,在捕鱼闲季捕捞河蚬,现捞现发,捕涝、挑选、运输、进仓控制在3天内。吴县1985年出口活蚬780多吨,占全省活蚬出口总数的62.47%;1978~1987年间向日本出口活蚬5344吨。

四. 江西省 景德镇 浮梁县 德宇活茶

德宇活茶原料选自古时贡茶之乡浮梁高山优质茶,利用现代高科技加工工艺和微生物保鲜技术抑制茶叶的氧化过程,使茶叶多年四季如"新","色、香、味"均保持与新茶一样。

五. 山东省 济宁 微山县 水煮活虾

水煮活虾是微山湖区典型的咸鲜风味的代表菜,选微山湖野生的鲜活的五节腿大青虾,洗净后,放入煮开的清水中,兑入适量的盐调味,稍煮即可,大虾色红艳丽,汤鲜、皮脆、肉嫩,鲜咸爽口。

六. 江苏省 淮安 淮阴 糖醋活鲤鱼

糖醋活鲤鱼

糖醋活鲤鱼:原料:活鲤鱼一尾(重约1000克)、大虾仁、15克、青豆15克、梨片35克、精盐7.5克、蒜25克、番茄酱30克、白醋15克、淀粉25克、白糖50克、绍酒25克、花生油750克(实耗油100克)。(色香味:

此菜上桌仍见鲤鱼嘴张鳃动,目光焖焖,食之鱼肉鲜嫩,酸甜适口,食者无不称奇。

制法:

1)将虾仁放碗内加调料上浆;

2)锅置旺火烧热,舀入花生油烧至四成热(约100℃)时,放入虾仁划油,捞出沥油;原锅留底油,仍置火上;

3)放蒜泥煸一下,加入青豆、番茄酱、白醋、精盐、白糖、绍酒,烧沸后勾芡,再倒入梨片;

4)将活鲤鱼刮去鳞,剖腹取出内脏,用毛巾抹试干净,用刀在鱼两面剞牡丹花刀,拍上干淀粉,再用湿毛巾将鱼头扎紧,然后手持鱼头,将鱼身放入七成热(约175℃)的油锅中炸1分钟,取出放入盘中,除去毛巾,烧上糖醋汁,撒上熟虾仁,上桌即成。

七. 亚洲 越南 越南咖啡

越南咖啡产于越南,就好像茶对中国人的重要一样,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渗透。世界上经常用来制作速溶咖啡和高档咖啡掺混品的罗布斯塔咖啡豆(Robustabean),几乎都是从越南出口的。越南是世界第二大咖啡出口国,已经超过了哥伦比亚,仅次于巴西。

咖啡之于越南,就好像茶对中国人的重要一样,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渗透。世界上经常用来制作速溶咖啡和高档咖啡掺混品的罗布斯塔咖啡豆(Robustabean),几乎都是从越南出口的。越南是世界第二大咖啡出口国,已经超过了哥伦比亚,仅次于巴西。越南生产咖啡的历史悠久,但是其生产规模的发展和扩大却是从最近的20多年才开始的。在经历了2001—2005年世界咖啡市场起伏不定的危机后,越南咖啡业蓄势勃发,在2006年,为世人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越南2005-2006年生产咖啡的数量为810,000吨(1350万袋,每袋60公斤),出口量达776吨(1290万袋),出口金额增长了35%。

越南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咖啡种植,越南南部属湿热的热带气候,适合种植ROBUSTA咖啡,北部适于种植ARABICA咖啡。越南咖啡生产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没有有效方法处理落叶,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选择了中粒种咖啡作为主栽品种。(2)以种植技术为参考依据,确定了咖啡种植方法,即在越南南部湿热气候条件下,高密度种植、大量灌溉、过度施肥、不种植遮荫树以获得最大产量,充分发挥中粒种咖啡的生产能力,在越南的Daklak、GiaLai、Kontum、DongNai地区的许多咖啡种植园单产达到3~4吨/公顷,有些种植园单产甚至高达8~9吨/公顷。(3)加工技术方面:主要是充分利用越南中部高原旱季的太阳能干燥法加工咖啡。

越南咖啡种植面积约50万公顷,10%-15%属各国有企业和农场,85%-90%属各农户和庄园主。庄园规模不大,通常为2-5公顷,大型庄园约30-50公顷,但数量不多。越南咖啡在越出口的各项农产品中仅次于大米,名列第二。越每年约有30万农户从事咖啡种植,劳动力达60万人,在3个月的收获期中劳动力可达70万至80万人,因此咖啡业吸收了越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83%,农业劳动力总数的2.93%。

越南咖啡总公司(VINACAFE)为100%国有企业,下辖70家公司、农场。每年越南咖啡产量的20-25%由VINACAFE出口。据越咖啡协会业务统计,2000-2001年度(自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越全国149家单位共出口咖啡874676吨,其中三家出口量最大的企业为OLAM公司(外国独资企业,21326吨),DAKMAN公司(合资企业,18076吨)和VINAFIMEX公司(本地企业,13719吨)。

越南咖啡的代表性产品是中原咖啡(TRUNGNGUYEN)和高地咖啡(HIGHLANDS)。

八. 江苏省 南京市 六合区 六合活珠子

活珠子有15天的、18天的。15天是极品,18天次之。34天的则是活鸡不为珠子了,抓个细瞧,小鸡破壳啄遗的洞儿仍清晰可见呢!这些成品、半成品皆人为断电、降温,“谋杀”之。人觅美味,可谓登峰造极,吃活珠是小巫,食活胎也偶见报端,莫名想起了“50步笑百步”之古训。前段时日,日食二粒活珠,几上瘾,甚而不顾牙血饱涨欲出了。破壳,撕皮,毛茸茸、水淋淋的小家伙出来了。蘸上锅炒的粗盐,边咬边吸,味极鲜浓。食状看人,斯文的,细嚼慢咬,也有猪八戒吃人参果般的豪吞。

九. 亚洲 越南 越南木雕

越南木雕

越南木雕工艺品久负盛名,造型有菩萨、人物、动物等,大小不一,形象栩栩如生。这些木雕工艺品在河内和胡志明市的工艺晶商店一般都能买到。这些工艺品选用优质檀香木和楠木,陈设家中,芳香缭绕。选择檀香木、楠木或其他一些带香味的木料刻制的木雕时,最好不要上漆的,这样香气才能散发出来,抚摸日久,会愈加光滑。在越南还可以买到木制花瓶和木制首饰盒。这类花瓶和首饰盒,一般都用上好硬木制作,木头表面用贝壳镶嵌以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图案,再涂上生漆,打磨得光亮照人。

十. 江西省 鹰潭 贵溪市 香菇活肉

  香菇活肉:龙虎山的香菇产于深山老林之中,是天然的绿色食品,且品种繁多,营养丰富。这种个个如三硬币一般大小带花纹的“金钱菇”尤为名贵,香气浓郁,与猪肉同煮,特别爽口。大家尝尝这肉,除了沾了香菇的香气外,是不是特别滑嫩?这是龙虎山特有的烹调方法。将新鲜的精肉先切成肉丁,然后与干芡粉和在一起,用鎯头将肉丁敲成肉饼,使芡粉深入肉中,用清水与香菇一起煮,只放香葱不放辣。这道菜非常清爽.
活珠子怎么就成了南京的特产了活珠子是南京还是东北的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