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各区县农特产 汉中地区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12-23 12:34:07

一. 陕西省 汉中 勉县 柿面糊蹋

特点:以软柿子与面粉合烹而成,外皮酥脆、内瓤绵软、香甜适口。

主要原料:软柿子、面粉。

简要介绍:柿面糊塌以关中地区的软柿子作主料,与面粉合烹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其主要风味特点为外皮酥脆、内瓤绵软、香甜适口。

二. 陕西省 汉中 勉县 武侯春茶

武侯春茶是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武侯春茶具有"色绿、香高、味醇、芽叶完整,纯绿色、无污染、全天然、富锌硒"的特色,多次荣获国际、国内茶博会评比金奖。

陕西定军山绿茶有限公司隶属陕西建兴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成立于一九九二年,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研制开发、营销于一体的民营企业。公司现有资产总额3326万元,有职工90余人,茶园3500亩。基地茶场位于汉中勉县南部,地处北纬32º57′,海拔800-1300米之间,土质肥厚,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终年云雾缭绕,是天然的茶树适生区。公司研制的"武侯"牌系列产品,具有"纯天然、无污染、营养丰富、富含锌硒",是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特色保健饮料。 优越的生态环境形成了"武侯"牌系列绿茶独特优异的内在品质,公司先后研制开发的"武侯牌"定军茗眉、武侯春等系列产品具有"色绿、香高、味醇、芽叶完整,纯绿色、无污染、全天然、富锌硒"的特色,多次荣获国际、国内茶博会评比金奖。1995年被中央办公厅选定为国宴用茶;2004年1视察汉中,"定军茗眉"茶叶被确定为饮用茶;2006年"武侯春、定军茗眉"被人民大会堂推选为指定产品;2007年获第十四届中国杨凌农业高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2007、2008、2009连续三年获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2009年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武侯"牌商标获陕西省著名商标,2003年被中国农业部认定为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2006年9月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获得了QS生产许可证和市场准入证,2007年被认定为汉中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7年被全国高科技农业循环产业中心授予"有机茶示范基地"和"中国创新示范单位",2008年被认定为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武侯"牌系列绿茶获国际国内二十多项金奖。

三. 陕西省 汉中 佛坪县 浆水菜

浆水菜是陕南一种常见的菜食。

浆水菜之所以普遍,可能是应了原料的广泛。如白菜、萝卜缨、芹菜、包心菜、油菜等等,只要是长绿叶子的蔬菜,一般都能制作浆水菜。野菜如荠儿菜、蔓菁、米蒿子等也是天然的制作浆水菜的好原料。

浆水面

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它一直是汉中人民喜爱的面食,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白菜,芹菜也可。制作时,将菜洗净,在沸水中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汤,一至二日待菜色变为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姜末,花椒粉等佐料调好的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作为潲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之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的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的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

四. 陕西省 汉中 勉县 勉县绿茶

勉县绿茶--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五.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草鞋馍

草鞋馍

草鞋馍,边厚内薄,形似山区农人脚上穿的草鞋,用炭火烘烤熟即成。有甜、咸两种。

六. 陕西省 汉中 勉县 勉县“三粮液”酒

勉县“三粮液”酒:三粮液具有酒色清亮透明,窖香浓郁,入口绵甜,回味悠长、香醇味美等特点。现生产“定军山”牌三粮液系列白酒达5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品种达10多个,成为人们佳宴、喜庆必备之佳品。

七. 陕西省 汉中 留坝县 汉中米面皮子

汉中米面皮子是陕南的著名小吃。它不仅在陕南各县驰名,就是在关中地区的县市和繁华的西安古都,随处可见悬挂“汉中米面皮子”招牌的小吃摊。汉中米面皮子胜过户县秦渡镇面皮子。

汉中盆地气候湿润,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物产丰腴,盛产稻米,素有“鱼米之乡”称誉。汉中米面皮子就是以当地盛产的优质大米为原料,头天将大米淘净,浸泡磨成浆,浆不可过稠过稀,以薄糊状为宜,然后以特制的白铁皮平底圆锅盛浆,置滚水中,稍烫便熟。提出平底锅,凉水中略浸,以筷头顺锅沿一旋,反扣,一张雪白柔软的面皮子便成了。将面皮抹点熟油,叠折后用刀切成指头宽的面条。这面皮柔韧平常,入口绵软,光滑细腻,口感极佳。当然,面皮离不陪衬,一般加点黄瓜丝或滚水氽过的豆芽,豇豆,多为爽脆之物,彼此相得益彰。此外,绝少不了调料:酱油、醋、蒜泥、味精、辣椒、芥末、芝麻酱、香港、一一俱全。尤其辣椒。是最上味的调料,倘缺少了红油辣椒,便少了魂。

吃面皮不分节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均有做有卖,随时可得。米面皮子是汉中人待客的上等饭食。大小宾馆,上席便金樽美酒,山珍海味,决不可少一大盘面皮,而且这面皮准定最受欢迎,最先吃净的。即使那病得茶饭不思的人,也想吃碗米面皮子,开开口胃。现在,汉中米面皮子已遍布全省各地。

八.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草堰酱肉

草堰酱肉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草堰村的。草堰塘酱肉,黑里透红,香昧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食也会满口生津。

中国传统酱肉之乡位于南郑县草堰街,离县城以东2公里,汉中8公里,处在大河坎与周家坪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如果你走在南郑街头闻到一股香味,侧头一看,就会看见店铺门口放着一口锅,锅里煮的就就是草堰酱肉,酱肉一般都是现煮现卖,那色泽褐红,冒着热气的各种酱肉堆在桌案上,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香味儿,常常招惹得行人和食客们垂涎三尺,留足购买。吃酱肉是南郑人的一大嗜好,这从城乡药店门前常挂有出售腊汁药料的广告牌子便可见一斑。在南郑,不论县城里,还是乡间,几乎家家都有一个腊汁罐,来了客人,随时可倒出来煮肉,甚是方便,在县城里很多上班族每天下班后走到自家楼下常常会不自觉的去打上一斤酱肉回家和家人一起品尝,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对酱肉钟爱有加。

顾名思义,酱肉即是用腊汁煮出来的肉,所谓的“酱”也就是煮的腊汁,但它不同于干腊肉,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干腊肉是用烟熏腊的;他也不同于一般的卤肉,卤肉是用卤法制作的肉,即用盐水、五香料或酱油制成卤水,将肉放进卤水里煮熟即成。而腊汁肉不加葱姜、料酒,也不用加糖来调色,只需用几味中草药及香料与肉同煮即可。这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堪称一绝,也算是南郑人的一个首创.体现了一方一域的民风民俗。

南郑腊汁肉所用的中草药及香料为:甘松、山奈、荜拔、良姜、砂仁、白蔻、细辛、白芷、肉桂、丁香,另加大茴香、小茴香、草果。这几种药料混杂在一起,制成药料包,即可用来熬制腊汁,它除了能提供特殊香味外,还能健胃消食,润肺理气,散寒祛风,镇痛化滞,通窍开胃等功效。

煮熟后的酱肉,黑里透红,香昧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食也会满口生津。酱肉最普遍的吃法是:将肉切成薄片入盘,蘸着味碟吃,味碟用红油辣子.姜末,蒜泥,葱花、醋,味精调制而成。夹一片肉放在味碟里蘸一下,入口有明显的药味儿,但味中有香,耐嚼爽口,香味醇美。另一种吃法是将惜汁肉切成或片,或丝,或丁,加葱、姜、蒜、料酒等作料,可与多种蔬菜同炒,也美味无穷。

在南郑、酱肉常常成为酒客们佐酒的尤物。酒客们一边品酒一边吃酱肉,酒香和肉香,还有那药香……嘿!那个味儿,真是过口难忘,让人无法用词汇来形容出它的美妙。正因为如此,外地人一吃也丢不下。其实它的妙处在于:那酱肉融入了微苦的药香味,使肉腥味明显减少,不油不腻。嚼一口肉,的确微苦,但那种微苦的味道很快被肉香酒香压住了,越品味越浓。吃过几次,你就会知道,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下酒菜了。喝完酒还要带上半斤八两酱肉回家。这样一来,卖酱肉的竟比卖酒的生意还好。

其实,在汉中,不管走到哪里或许都能品尝到浓香的酱肉,但是南郑县草堰的酱肉是最为经典夜市最为常见的。小编来到位于南郑县草堰酱肉一条街时已是下午,各个酱肉摊点的老板们将不同的肉分开摆放,有猪肘子、五花肉、牛肉、鸡腿等都在其中,馋的小编直流口水,如果您要是有机会来到这里,一定要一尝为快。

悠久传统,酱香典范。时下,南郑县的草堰酱肉可以说已遍布南郑县乃至汉中市的街头巷尾,草堰酱肉无须进入高档酒店吸引受众,只需在小区路口处,街边巷尾旁,其浓郁的香味就能让人们闻香止步,踏味而来,而值得肯定的是,草堰酱肉没有因此而失去“尊贵”的地位,反而获得了人们靓号的口碑。

九. 陕西省 汉中 城固 汉中御贡香米

汉中御贡香米--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十.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假鱼

宁强县特色小吃“假鱼”相传是从当地素筵中分化出来的清香型冷盘。原料有:豆腐衣、黄豆芽、豆腐、竹笋;调料有:葱花、姜末、熟食油、食盐、花椒粉、胡椒粉、味精。先将黄豆芽、豆腐、竹笋等乱刀剁碎,并将葱花、姜末与之拌匀,再加入适量其他调味料,这便是馅。豆腐衣泡软,切成长宽各十公分作皮,包馅成为约一公分的鱼形饺,上笼蒸十分钟即好。食用时浇上自己喜爱的佐料。其形略似河鱼,色晶莹而斑斑斓斓,清香扑鼻爽口。

假鱼在宁强年代久远,早已深入千家万户,成为群众餐桌上经常可见的风味食品之一。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做馅时也有加入适量大肉的,还有的将瘦猪肉切成约七八公分的条形,用食盐、酱油、花椒粉、胡椒粉、味精、葱姜丝浸泡半小时后,裹上面糊,入油锅炸至金黄,再放进酸辣汤中,一碗酸、辣、香、鲜的汤汁假鱼便会捧上筵席,叫您馋涎欲滴。不过,最普遍也最爱欢迎的仍是豆腐衣制作的那种素味假鱼。

相传原先只一个老太婆卖,吆喝说:“假鱼!假鱼!”人们说:“如今假冒货甚多,都说自己是真的,唯独这老太婆肯讲真话,假的就是假的。”可这假鱼货真价实,人人都爱吃。

汉中最大的土特产市场在哪里汉中11个县城的土特产线上平台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