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特产甜食有哪些 洛阳家乡特产美食小吃介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5-15 13:23:50

一. 河南省 洛阳市 栾川 山萸肉

名贵中药材( 栾川)

二.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 大口草莓

大口草莓是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大口镇的。大口草莓采取的是科学种植方法,反季节草莓大棚,利用有机肥农家肥种植,并且进行蜜蜂传粉,草莓园里的草莓,皮薄,颜色属于火红颜色,吃起来有奶香味。

大口镇位于偃师市南部万安山北麓,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耕地5.7万亩,总人口4.4万。县道府李路横穿东西,火焦路纵贯南北与207国道相连。无公害农产品闻名域内外,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大口镇草庙村的大棚草莓是近几年享誉周边的无公害水果。无公害基地的草莓主要有丰香、红艳、甜查理三个品种。

三. 河南省 洛阳市 洛宁 河蚌炖豆腐

河蚌,又名河歪、河蛤蜊、鸟贝等。河蚌炖豆腐,它的烧法是颇有讲究的,烧得不好会显得很有韧劲,嚼不烂;烧得太嫩,因为河蚌肉属于凉物,食后又容易引起腹泻。我们这里的烧河蚌,一律都是要先将河蚌肉一块块置于案板上,用一根短小的松木棒轻轻捶打着河蚌肉的舌尖部位,用力不能太猛,否则会将河蚌肉捶烂,又不能蜻蜓点水,达不到捶打的目的。捶打的目的是将河蚌肉舌尖部位的肉质纤维慢慢敲断,这样烧出来的河蚌不仅肉质很嫩,而且很鲜美,不需要添加味精。

捶打好的河蚌肉,可以切成大块,但是要围着河蚌肉月牙形的外围切,不能让肉质里的黄汁切了流出来,否则就失去鲜美的味道了;或者可以剁成小块,但是要将流出的黄汁一起下锅。将葱姜稍微油炸后,倒入河蚌翻炒几分钟即可,这个时候倘若有几片腌制的五花肉一起下锅,肥肥的五花肉伴随着细嫩的河蚌肉,瞬间香味就四溢开来。大火翻炒后放入几勺冷水,因为加冷水可以将河蚌肉中的蛋白质逐渐析出来,然后将豆腐切成小块下锅覆盖在河蚌肉上。再用大火将汤汁烧沸腾后,改成小火炖煮,豆腐块上面开始有气孔的时候,再撒上葱花和蒜苗段,放上少许盐,一道香气扑鼻、味道鲜美、汤汁浓郁的河蚌炖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这道河蚌炖豆腐,河蚌肉质黄里透灰色,腌制的五花肉片白里透红,拌上白色的豆腐和青色的葱花或者蒜苗,真可谓是色、香、味俱全了。

信息来源:洛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四. 河南省 洛阳 西工区 洛阳宫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宫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后,为庆贺天下重归一统,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以飨群臣,“宫灯”之名,即由此而来。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在民间广为流传。

洛阳宫灯品种繁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既可用于喜庆饰品,点缀升平;又可作艺术宣传,表彰新风。也可作纪念品,赠送亲朋。

清代,洛阳宫灯仍很盛行。洛阳老城人李文林,成为一代名师,所作宫灯,年产万余盏,远销省内外。慈禧太后途经洛阳时,赠她一对,受奖铜牌一枚,李家名声大振,终成富贾。

40年来,洛阳宫灯大为发展,名师高徒,人才辈出。产品远销国内外。中南海的怀仁堂也挂起了洛阳宫灯。目前,洛阳宫灯品种数百个,制作技术日臻完美。每逢元宵佳节,宫灯遍及全城,增添了节日的色彩。

洛阳宫灯历史悠久,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建都洛阳,为了庆贺,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宫灯”之名也由此而生。

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隋唐之后,每逢元宵佳节,家家彩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传至全国,波及海外。

五. 河南省 洛阳市 洛宁 洛宁金珠果

洛宁金珠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洛宁古称崤地,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称永宁,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更名洛宁至今。洛宁县地处豫西山区,洛河中上游,隶属十三朝古都洛阳市,自然特点为“七山二塬一分川”。 洛宁是中华民族最早活动的区域和文明发祥地之一,仓颉造字台、洛书出处碑彰昭悠久历史;仰韶、龙头文化遗址凸显厚重底蕴。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富饶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这片土地成为镶嵌在豫西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梨原产我国,栽培历史已有2500年以上。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对梨、桃等14种水果就有记载。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在“卷二 土产 果属”记载“梨分为夏梨、秋梨、沙梨”。金珠果梨是从野生沙梨中选出来的优良品种,在洛宁山区房前屋后零星栽培时间很久,由于外观美丽、品质优良、风味独特、保健效果显著等,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沙梨王”。金珠果梨又称沙梨王,因其黄中透亮,形似芒果,又象腰鼓,故称金珠果。加之独特的保健功能,被人们誉为梨中珍品。 金珠果梨具有独特的果形和艳丽悦目的色泽,果实长卵圆形,端正美观;果面底色金黄着橙红色,果个大小适中,平均单果重160克~200克,最大单果重300克。风味独特,酸甜适口,极为浓郁,具有野生沙梨特有的清香。果实在10月底~11月初成熟,属极晚熟。极耐贮藏,在室内箱装存放可贮藏至翌年4月底。洛宁金珠果以其优良的品质著名,不但外观美丽,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效果。据群众世代验证相传,金珠果具有显著的清痰止咳、润肺凉心、清热解毒、开胸理气等保健功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金珠果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3.5%,可溶性总糖8.28%, Vc 9.58mg/100g,维生素B60.096mg/100g,含有18种氨基酸,钙67.5mg/kg,镁54.7mg/kg。 洛宁金珠果独特的品质是由当地的气候、水质、土壤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洛宁三面环山,纵深百余里,借伏牛山之荫庇,四季凉爽怡人。海拔高度276米~2103.2米。地貌可分为深山区、浅山区、原陵区和川涧区四类。原陵区和浅山区是果树重点发展区域。土壤PH值7.2~7.8,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在1%~2.5%,微量元素含量高,非常适合金珠果生长。洛宁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灾害性风极少,常年光照充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生长期4月~10月份日照率较高。地表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完全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用水的要求。年降水量在551.9mm,雨季主要分布在6月~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1%,雨热同期,对土壤养分向植物迁移和转化,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有积极的意义,可提高水、热资源的利用效率,对金珠果梨生产十分有利。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洛宁金珠果独特的优良品质。 洛宁金珠果具有品质好、知名度高、种植面积大、基础好等优点。为发展壮大洛宁金珠果这一历史,洛宁县金珠果协会以“树立洛宁品牌、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打造绿色食品精品、提高农业效益”为己任,带动发展了1万亩优质金珠果生产基地,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协会实行统一供应优质品种、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加工、统一果品包装的“五统一”管理模式,通过源头控制,确保果品品质。通过洛宁县金珠果协会对洛宁金珠果的开发和保护,洛宁金珠果正以其优良的品质、精美的包装,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的信任和称赞,先后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国果业优秀产品”和“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2012年“金珠果梨”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随着洛宁金珠果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全面推行,洛宁金珠果将给越来越多的农民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金珠果又称沙梨王,因其黄中透亮,形似芒果,又像腰鼓,故称金珠果。其色泽橙红鲜亮,入口香酥酸甜,富含多种营养成份。金珠果源自深山茂林中的中药食材小沙梨培育而成,与一般品种的梨相比,更承继了小沙梨原本的医疗功用,可谓是“果中珍品”。

金珠果系我国高级农艺师李应贤在中国农科院著名果树专家指导下,利用豫西崤山森林100多种野生山果,历经14年反复嫁接试验,选优汰劣、驯化扩繁、培育而成的一种保健型红梨新品种,是一种美味高营养保健水果。1998年11月通过了由省科委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金珠果是一种罕见的红梨品系。其色泽赤金,似腰果又似鹅卵,似芒果又似猕猴桃,集野山杏、野欧李、野樱桃等多种野果风味于一体。平均单果重150--350克,果形美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17.6%,居众梨之首。香味独特,具有润肺止咳,降低血脂,健脑益智等功效。市场前景广阔。

申请人: 洛宁县金珠果协会

所在地域: 2013年

地域范围

洛宁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地处洛河中游,居北纬34°05ˊ-34°38ˊ,东经111°08ˊ-111°49ˊ之间。东连宜阳县,西界卢氏县和灵宝市,北邻渑池县和陕县,南接栾川县和嵩县。辖18个乡镇,389个行政村。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40公里,适宜种植面积6770公顷,年产量 2 万吨。

六. 河南省 洛阳市 嵩县 嵩县银杏

嵩县银杏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嵩县银杏是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的。嵩县银杏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多种营养成份,具有抗癌、平喘、活血、壮阳等功效。

嵩县地处伏牛山生态功能核心区,森林资源丰富,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县林地面积321万亩,森林覆盖率62.9%,森林资源总量位居河南省第二,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县、全国动植物保护先进县。

嵩县优越的地形与气候条件为银杏的保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力条件,目前全县16个乡镇有8个乡镇分布有突然银杏林或散生银杏古树335株,规模和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该县白河镇下寺村千年古银杏林现存树龄500年以上的古银杏树113株,其中树龄千年以上的67株,树龄最长的一株1300年。基于树龄古老,分布集中,密度较大的特点,该银杏群2007年7月被列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嵩县银杏产量达5万余公斤,被誉为河南银杏之最,中国“银杏之 乡”。

嵩县银杏地域保护范围为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境内,涉及白河镇、车村镇、旧县镇、大章镇、德亭镇、城关镇、纸房镇、闫庄镇、田湖镇、饭坡镇、九店乡、何村乡、大坪乡、库区乡、黄庄乡、木植街乡16个乡镇,318个行政村。嵩县银杏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0′30″至112°22′30″,北纬33°33′00″至34°20′12″,适宜种植面积14000公顷,年产量45吨。

七.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 顾县肉合

顾县肉合是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顾县镇的特色小吃。顾县肉合,巴掌大的瓷面饼烤的脆脆的,猪头肉切的薄薄的配上黄瓜丝和蒜泥,夹一个,吃着那叫一个香呀。

顾县肉合,发源于河南省洛阳偃师市顾县镇。顾县肉合与“火烧夹馍”、“白吉馍”完全不同,第一顾县肉合使用的不是发面,而是死面;第二所用的肉是凉拌猪头肉和少量的黄瓜,而不是热的酱肉;肉合的大小与白吉馍差不多,但皮薄酥脆,刚出炉的饼合圆鼓鼓的散发着清香,饼是中空的,出炉之后用刀把饼从中间划开,当然不能划透,饼就成了张开嘴的大贝壳,然后把调好的猪头肉放进去,肉馅以黄瓜作辅料,为的是爽口,好吃。

顾县肉合之所以好吃,首先在于面好,面是硬面不是发面,夹肉需要把烧饼烤焦,再夹肉。

其次是肉好,一般是卤好的猪头肉,卤制时已经加好所需香料,所以香而不腻。

还有就是调料,一般是秘制的香辣调料,还有芝麻酱,蒜泥等,根据个人喜好添加。

夹肉前把各种调料以及黄瓜、白菜等与肉搅拌好,满满的装入整个烧饼,带着偃师人特有的实在,吃起来让人觉得超级过瘾,垂涎欲滴。吃过的人,三天不知肉味,没吃过的人,永远不知道啥叫顾县肉合。

可惜的是,因为顾县肉合的特殊做法,不太适合长时间存放,无法作为干粮使用。

好在洛阳现在已经有了好几家顾县肉合店,洛阳开元广场四个大字正对面的这家就极具代表性,既有传统肉合的纯真,还有符合更多人口味的菜合,牛肉合,耳丝肉合等,配上现做的胡椒鸡蛋汤,一顿美味就闪亮出场啦!还有一点需要大家知道的是,顾县肉合是纯绿色食品,无油炸,无动物脂肪,不添加任何色素,防腐剂等,适合追求健康、环保的大众放心食用,是替代披萨、汉堡之绝佳食品!

八. 河南省 洛阳 老城区 洛阳水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水席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水席,历史悠久,古今驰名。千年以来,久传不败。红白大事,宴请宾客,率先用之。所谓“水席”,有二层含义。一是以汤水见长,二是吃一道换一道,一道道上,象流水一般。故名“水席”。洛阳水席,来自民间,是洛阳一带特有的传统名吃。酸辣味殊,清爽利口。唐代武则天时,将洛阳水席旨进皇宫,加上山珍海味,制成宫廷宴席,又从宫廷传回民间。遂形成特有的风味。因仿制官府宴席的制作方法,故又尔官场席。

洛阳水席,有24件组成,简称“三八席”。先上6个冷盘下酒,冷盘为4荤4素。继上16个热菜,热菜用不同型号的青花海碗盛放。16菜中有4个压桌菜。其它12个菜,每3个味道相近的为一组,每组各有一道大菜领头。叫“带子上朝”,吃一道上一道,如行云流水。洛阳水席,有三大特点:一是有荤有素,有冷有执;二是有汤有水,北方南方均为可口;三是上菜顺序有严格规定,搭配合理、选料认真、火候恰当。洛阳水席,又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可据情而定,故深受城乡人民的普遍欢迎,长盛不衰。

水席起源

“水席”起源于洛阳,这与洛阳的地理气候有很大关系。洛阳四面环山,地处盆地,雨量较少,气候干燥寒冷,民间饮食多用汤类,喜欢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这里的人们习惯使用当地出产的淀粉、莲菜、山药、萝卜、白菜等制作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宴席,就连王公贵戚也习惯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制,久而久之逐步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洛阳水席,并逐渐形成“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风味。

关于水席由来的传说

相传是袁天罡早年夜观天象,知道武则天将来要当皇帝,但天机又不可泄露,就设计了这个大宴,预示武则天日后二十四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汤汤水水,即是暗指武则天水到渠成;干干稀稀,是喻指武则天二十四年的干系(稀)。“洛阳水席”的菜序是前八品(冷盘)、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共二十四道菜,这正应了武则天从永隆元年总揽朝政,到神龙元年病逝洛阳上阳宫的二十四年。

水席的特点

洛阳水席的特点:一是有荤有素,素菜荤做,选料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海中的游鱼,地里的菜蔬均可入席。可以根据设席者的经济状况,可简可繁,丰俭由人。二是有

汤有水,味道多样,酸、辣、甜、咸俱全,舒适可口。三是上菜顺序有严格的规定,搭配合理,选料认真、火候恰当。洛阳水席,又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可据情而定,故深受城乡人民的普遍欢迎,长盛不衰。

洛阳水席,历史悠久,古今驰名。千年以来,久传不败。红白大事,宴请宾客,率先用之。

洛阳水席,来自民间,是洛阳一带特有的传统名吃。酸辣味殊,清爽利口。唐代武则天时,将洛阳水席旨进皇宫,加上山珍海味,制成宫廷宴席,又从宫廷传回民间。遂形成特有的风味。因仿制官府宴席的制作方法,故又称官场席。

水席的含义

所谓"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

全席共设24道菜,包括8个冷盘、4个大件、8个中件、4个压桌菜,冷热、荤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顺序极为考究,先上8个冷盘作为下酒菜,每碟是荤素三拼,一共16样;待客人酒过三巡再上热菜:首先上4大件热菜,每上一道跟上两道中件(也叫陪衬菜或调味菜),美其名曰"带子上朝";最后上4道压桌菜,其中有一道鸡蛋汤,又称送客汤,以示全席已经上满。热菜上桌必以汤水佐味,鸡鸭鱼肉、鲜货、菌类、时蔬无不入馔,丝、片、条、块、丁,煎炒烹炸烧,变化无穷。不过,现在民间的水席做法仍然有很多种,比如有的最后一道菜是八宝饭。

高中低档各不同

洛阳水席有高、中、低档之分。如今高档水席有海参席、鱼翅席、广肚席;中档水席有鸡席、鱼席、肉席;低档水席为大众席,以肉、粉条、蔬菜为主。由于洛阳水席风味独特,味道鲜美,咸甜酸辣,一菜一味;上至山珍海味,下至粉条、萝卜,都能做出一席菜,可适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因此洛阳水席历经千年,经久不衰。

“西辣鱼片”、“油炒八宝饭”、“甜酒山渣涝”、“生氽丸子”等菜肴,增加了海鲜、甲鱼、蛇羹等原料,使水席在档次上有了很大提高。洛阳宾馆对水席进行大胆改良,在二十四道菜中挑选出“牡丹燕菜”、“连汤肉片”等代表菜,做出了十六道菜的改良水席。洛阳旋宫大厦推出牡丹水席宴,冷菜“国色天香”由六个冷盘组成,红、绿、黄、白的颜色,逼真的牡丹花造型,犹如朵朵牡丹在餐桌上盛开。热菜也以牡丹花造型,汤里面漂浮着各色“牡丹花”。如果正逢牡丹花开的季节,你还能亲口品尝到厨师用牡丹花烹制的水席。

今天的洛阳水席

今日的洛阳水席,全席二十四道菜,即八个冷盘、四个大件、四个压桌菜。其上菜程序是:席面上先摆四荤四素八凉菜,接着上四个大菜,每上一个大菜,带两个中菜,名曰“带子上朝”。第四个大菜上甜菜甜汤,后上主食,接着四个压桌菜,最后送上一道“送客汤”。二十四道连菜带汤,章法有序,毫不紊乱。真命天子假燕窝水席的另一特点是素菜荤做,以假代真。水席中有名的“洛阳燕菜”、“假海参”等,都是民间普通的萝卜、粉条,但经厨师妙手烹制后,便脱胎换骨,味美异常,如奇花绽放,让人叫绝。说起洛阳燕菜,它是洛阳水席的第一道大菜,为水席中的上肴。此菜制作精细,口味酸辣香郁,鲜嫩清爽。传说唐朝武则天时,洛阳东关下园长了一个重约近15000克的大萝卜,民众认为是丰年之兆,于是将它进贡给女皇,武则天一见大悦,即嘱御厨烹制。萝卜原只是一种平民食物,宫廷厨师并无做萝卜的经验,但慑于皇命,终于做出一道将萝卜切成细丝,再配以山珍海味的萝卜丝汤。武则天用后大为赞赏,并以其具有燕窝风味而赐名“假燕窝”。从此,这道民间的普通菜肴一夜间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皇亲大臣、庶民百姓竞相仿制的宴席大菜。由于它能适应多种原材料配置,所以既可用名贵的山珍海味,又能用一般的肉丝、鸡蛋等做配料。其味香郁,十分可口。随着历史变迁和历代名厨的辛勤研制,经过创新和发展,使“假燕窝”日臻完善。因它起始于洛阳,故称为“洛阳燕菜”。

洛阳水席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隋唐时期佛教兴盛,僧尼们为获取上流社会的支持,潜心研制精美的素食斋饭,款待颇有地位的施主。王公贵族食腻了鸡、鸭、鱼、山珍海味,乍吃素食,倍觉清爽利口,味道新鲜,于是这素食汤菜的制作方法被带入宫中,传播到上流社会,经过改进加工,登上了宫廷和官场的宴席。随后庶民百姓又把这素食荤做的汤菜搬到民间的筵席上。因仿制官府宴席的制作方法,故又称“官场”、“官场席”。

洛阳水席来之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在洛阳老城一带发展最盛,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朋友聚会、喝满月酒,都要吃水席。

“水席”有两层含义,一是道道菜离不开汤水;二是一道道上菜,吃一道换一道,如流水一般。洛阳水席全席共二十四道菜,除八个冷拼盘外,还有四大件、八中件、四个压桌菜。水席第一道菜,是用萝卜丝做成的,模拟燕窝风味的“燕菜”,最后一道菜是酸辣鸡蛋汤,中间少不了一道用多种肉、菜烩制而成的“全家福”和一道蜜汁八宝饭。燕菜预兆燕子带来春天和希望。“全家福”意在祝愿宾客阖家幸福、吉祥如意。八宝饭寄寓人们对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祈求。

洛阳水席的主要特点有四:一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有甜有咸,用各种菜肴组合而成;二是素菜荤做,粗粮细做,以假乱真。它的主要原料,离不开东关的萝卜、邙山的红薯,还有洛阳产的粉条。二十四道菜不追求珍稀怪异,用的都是洛阳的土。如水席必备的洛阳燕菜,主要原料是萝卜,它经过蒸晒、粉芡勾兑,变得洁白、纤细、柔滑,制作时配上肉丝、鸡蛋、香菜等,其味酸辣郁香,清爽可口,深受中外宾客好评;三是可繁可简、可高可低、可丰可俭。根据设席者的经济状况,高的可取山珍海味作原料,上千元一桌、数千元一桌也不稀罕,低的用一个猪头也可办一桌水席。在用料方面,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海里的游鱼、地里的蔬菜均可入席;四是有民族特色的清真水席,可满足少数民族的需要。

来洛的1总理、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张爱萍将军、李準等人都曾用过洛阳水席,并对其有很好的印象。

以洛阳水席以老城东华街的真不同饭店最为著名,该店厨师所做的洛阳水席,风味独特,深受客人好评。

九. 河南省 洛阳市 洛宁 洛宁葡萄

全县葡萄面积500余亩,主要品种是红提、黑提、美人指等,分布在城郊乡和兴华镇,年产量50万公斤,产值120万元。

十. 河南省 洛阳 孟津 孟津不翻

孟津不翻是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的特色小吃。孟津不翻色泽金黄,质地虚腾,既爽口又富有营养,极受老年人和儿童欢迎。

孟津不翻在当地是一道名小吃。据说是由王铎从宫廷御膳房里带出;是一种薄而小,放在烧热的鏊子上不用翻动即熟蘸汁或入汤而食的绿豆制品。

孟津不翻以上好的绿豆为原料,经一夜浸泡、涨发、去皮,磨成豆糊状,加入鸡蛋、食盐调制,而后盛在特制的鏊子内用火煎烙而成。因烙时不需翻个儿,故而得名“不翻”。不翻色泽金黄,质地虚腾,既爽口又富有营养,极受老年人和儿童欢迎。

烙不翻得用专用的鏊子,把鏊子烧热后,抹上油,舀一勺绿豆糊往里一倒、摊匀,盖上鏊子盖,片刻工夫不用翻就熟。不翻很薄,一般是蘸着兑有大蒜、姜、柿子醋、花椒水、丁香水、大茴香水、小茴香水、芝麻酱、小磨香油、酱油等十余种调料调制的汁水吃,也有的将两张不翻儿叠着放在碗里,浇上一勺滚烫的骨头汤,放些事先煮好的黄花菜、海带丝、木耳、粉条之类,倒上醋,洒上胡椒粉,做成酸辣可口,余味悠长的“不翻汤”吃。两种吃法均滋味醇正,清香可口,非是一般小吃可比。

还有种说法:不翻的得名缘于孟津小浪底。

小浪底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未修建前,此处有八里胡同,是黄河中游最狭窄、最危险的一段,两岸高山对峙,风高浪急,在其中行船打鱼十分危险,屡有翻船事故发生,遇难者常常连尸首也找不到。因此,当地民间有许多忌讳和风俗,比如吃鱼时,不能吃完一面翻过来吃另一面,而是要把鱼头和脊骨一起剔出再吃下面的肉;还有不准把水瓢扣着放,忌说“翻”、“煤”等词语。不翻,于是就成为旧时船家的干粮。这种传说不管真假,无非也都是为了讨个吉利,希望能太太平平,不要翻船出事。

不翻现在已是孟津当地的一种风味小吃,在县城有多处摊点,凡来旅游的人们都会品尝一二,以餐口福。

洛阳特产美食排行榜前十名洛阳特产有哪些比较好吃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