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特产易携带 四川宜宾特产必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5-18 20:35:51

一. 四川省 宜宾 叙州区 宜宾大塔荔枝

宜宾大塔荔枝,是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李场镇的著名,大塔荔枝以果大、肉厚、多汁、味纯、甜中微酸、久吃不腻、品质极佳而独具特色,清朝荆玉陛的“春尽金沙古渡头,荔枝香欲满戎州”就是大塔荔枝的真实写照。

宜宾地处金沙江、岷江和长江交界处,“三江”河谷地带热量和水资源都很丰富,无霜期长,发展荔枝生产条件优越,是四川荔枝主产区之一。特别是宜宾县大塔乡是一块奇特的小盆地,四周有上百个山岩环绕,气候冬暖夏热,一年四季无霜,最适合荔枝生长。T8r

宜宾下辖的宜宾县现已被列入长江中上游水果开发带,该县大塔乡的“妃子笑”绿荔枝就有几千株,其中100年以上的荔枝就有150株。年产特级大红袍、妃子笑等荔枝上万公斤。西南农学院曾对宜宾县的荔枝作过理化分析,粒果均重10.5克,皮薄,占果重14.2%,核焦黑,占果重4.25%,可食部分占81.62%,味甜,肉脆。大塔荔枝还在四川省名优水果评比中,味压群芳,独占鳌头,名列四川省名优水果荔枝的第一位。T8r

迄今为止,仅大塔乡的老荔枝、老桂圆树就近千株,20世纪90年代新发展上万株,年产特级大红袍、妃子笑、楠木叶、绛纱兰、糯米糍、铊堤、带绿等名优荔枝和蜀丰、蜀冠、泸早、石侠、储良、大乌元等名优桂圆10万斤。T8r

大塔四面环山,地势较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川南小盆地,气候冬暖夏热,日照时间长,积温高,无霜期长,常年温差小,这里常年平均温度比该镇其他地方要高出2-3摄氏度,大塔的盆地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特色湿热水果。大塔荔枝以果大、肉厚、多汁、味纯、甜中微酸、久吃不腻、品质极佳而独具特色,清朝荆玉陛的“春尽金沙古渡头,荔枝香欲满戎州”就是大塔荔枝的真实写照。在大塔片区,至今还保留着一千年的母本,即与当年杨贵妃品尝的荔枝的树同代的母本,可谓源远流长。T8r

二. 四川省 宜宾 兴文县 宜宾鸡丝豆腐脑

鸡丝豆腐脑在三十年代初期,就由宜宾“嘉乐宜”经营,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豆腐脑是由黄豆浆,过滤去渣烧开,倒入放有一定比例石膏水的缸内轻轻搅拌,逐渐形成的。食用时,另加入用金钩墨鱼等调成的鲜汤,再加上鸡丝等佐料即成鸡丝豆腐脑。它色鲜味美,香气扑鼻,入口即化,回味无穷。若再放蹼醋,则既开胃,又增进食欲。( 宜宾)

三. 四川省 宜宾市 叙州区 宜宾五粮液

宜宾五粮液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五粮液原名“杂粮酒”,用饭米、糯米、玉米、高粱、小麦五种粮食精心酿制而成。1916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名酒金质奖。1929年,清代举人杨惠泉嫌其名不雅,便改名为“五粮液”。据专家鉴定,宜宾五粮液酒窑是明代开酿的遗物,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五粮粹是浓香型白酒巴,其特点是:香气扑鼻,入口柔和甘美,入喉净爽,饭后余香不尽。

宜宾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县、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珙县、筠连县、兴文县、屏山县等9县1区现辖行政区域。

四. 四川省 宜宾 高县 叙府糟蛋

    糟蛋习称“叙府糟蛋”,为清同治中(1860年左右)今市郊菜坝乡张竹君所创制,是将鸭蛋浸泡于配好作料的醪糟甜酒汁中一至三年而成。其传统生产工艺要经过3个阶段和10道工序,主要品类有南糟蛋、大众糟蛋、陈年糟蛋三种。糟蛋的主要特点是“蛋质细嫩柔和、蛋黄殷红、蛋白橙黄、醇香清幽、油沙可口、食味鲜香、余味绵长”,为佐酒助膳佳肴。宜宾糟蛋曾远销上海、南京、港澳、南洋等地。解放后生产的“金鸭牌叙府糟蛋”1982年获四川省优质产品称号,1982年和1984年两度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1985年,曾组织糟蛋4万个向国外出口。( 宜宾)

五. 四川省 宜宾 筠连县 筠连黄牛

筠连黄牛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筠连黄牛是指在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境内以当地自然生长的牧草为原料,通过自由放牧和自由饮用山泉以及山泉、茶叶混熬的茶水养殖的独具地方特色的牛种,是川南山地(黄)牛最大的类群,由勤劳的筠连苗汉人民长期自然选育形成,牛肉以肉质富硒、细嫩化渣、自然茶香、紧凑结实而著名。

(一)产品名称

筠连黄牛

(英语:JunLianYellowCattle/中文:JunLianHuangNiu)

(二)产品类别

筠连黄牛属养殖类,其中筠连是地名,黄牛是通用名称。

筠连黄牛是指在筠连县境内以当地自然生长的牧草为原料,通过放牧和自由饮用山泉以及山泉、茶叶混熬的茶水养殖的独具地方特色的牛种,是川南山地(黄)牛最大的类群,由勤劳的筠连苗汉人民长期自然选育形成。

筠连黄牛以肉质富硒、细嫩化渣、自然茶香、紧凑结实、四季放养而著名;“筠连黄牛”的主产区——筠连县,是全国著名的茶叶产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生态良好,非常适宜筠连黄牛生长。

(三)地域范围

筠连县所辖行政区域(18个乡镇,幅员面积1256.13平方公里),主要产区为筠连镇、维新镇、大雪山镇、镇舟镇、蒿坝镇、武德乡、塘坝乡、龙镇乡、孔雀乡、团林苗族乡、联合苗族乡、高坪苗族乡。

(四)历史渊源

筠连因县境内“四山皆竹,一色相连”,以地产筠竹得名。秦属西南夷地,有筑五尺道经此之说。汉属南广县地,隋属协州。唐于县境置筠州、连州、定州,宋废定州。元合筠、连二州为筠连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始建筠连县;今天的筠连县,还包括了1953年原高县划入的部分乡域(相当于今天的腾达镇、维新镇、乐义乡、维新镇、沐爱镇、镇舟镇、高坎乡、大雪山镇、团林苗族乡、联合苗族乡、高坪苗族乡、蒿坝镇)。

筠连养牛历史悠久。1980年8月在落木柔区政治乡拱猪洞发掘的“筠连人”臼齿化石共生的17种动物就有“牛”,它证明了筠连县在四万年前就有智人居住,就有牛的踪迹。嘉庆十七年(1812)《高县志》记载“苗子,畜牛马为生……婚姻聘用马牛布匹,祭0以宰盗取之牛为敬”(民国《叙永县志》记载“苗人生产全恃畜,苗俗以牛多为富”)。民国37年(1948)6月《续修筠连县志》原称“筠连山牛”,并曰“山牛黄色,种山者畜之”;1960年8月《宜宾农业(1949~1959)》改称“筠连黄牛”(包括今天的珙县、兴文县黄牛),列为宜宾专区11个县市(含庆符县)唯一耕牛地方良种,并评价筠连黄牛“体型大、抗病力强、耐劳役,著名于川南各县市”,其母牛头数占时11个县市总数的41.43%[1]。

新编《筠连县志(1911~1985)》(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5月)[2]、《筠连县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0年11月)[3]、《宜宾市志(1911~2005)》(中华书局2011年11月)[4]沿用了相关记述,筠连黄牛以“川南黄牛”、“川南山地黄牛”、“川南山地牛”为名分别载入了《宜宾地区畜禽品种志》(宜宾地区畜牧局、科技情报研究所1983年12月)、《四川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5月)、《四川畜禽遗传资源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0月)和《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5月),后两志均明确筠连县为第一主产县。

(五)发展现状

筠连县1993年起被列入四川省秸秆养牛示范县,1994年12月从四川阳坪种牛场引进3头(建议删)西门塔尔公牛开展筠连黄牛杂交改良。1995年筠连黄牛年存栏量占宜宾地区10个县市46.3%,能繁母牛、当年生犊牛分别占50.87%、47.55%,筠连黄牛出栏占宜宾地区10个县市60.1%,出栏率(28.57%)占全省(含今重庆市各区县)前二十强第14位(1996年10月《四川省1995年畜牧经济统计》报道)。1996年12月(可否加牵头单位)策划并编制的(改为:了)《筠连县黄牛124工程项目建议书》,1997年5月先后通过了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已并入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今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等单位专家学者鉴定,并在筠连镇真武路新建了以开发筠连黄牛为主的筠连县畜禽良种开发中心积极探索筠连黄牛产业化开发。1997年6月开始推广黄牛细管冻精技术,1998年4月被正式列入全省15个黄牛改良基地县,2000年、2001年、2003年连续三年又列入全省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县[3]。

2003年7月,筠连县(黄牛)被批准为四川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WGHJ0051),2004年8月被认定允许使用四川省无公害产品标志(WGHC0194),筠连县养牛协会申报的黄牛(肉牛)2005年1月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肉牛)证书(WCH0500242)[3];2010年11月被列入全市现代特色畜牧产业(乌蒙肉牛)项目,黄牛养殖2011年3月列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1年7月又被纳入省级财政现代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肉牛);2013年12月通过第四次复查并再次获得延续三年(2013-12~2016-12)的四川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WNCRSC1300351),2014年3月获得了延续三年(2014-03-18~2017-03-18)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证书(WCH0500242)。2014年7月列入农业部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建设项目。2014年12月被正式确定为四川省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也是宜宾市目前唯一一个涉及黄牛(肉牛)的省级标准化示范区。

全县2014年黄牛存栏8.26(问曾均再核下)万头(统计公报)、出栏3.49万头(统计公报),实现黄牛产值27920万元,利税6980万元;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宁、副省长曲木史哈分别于2015年5月7-8日、4月2日到筠连县调研肉牛养殖,对发展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宜宾市肉牛产业发展现场会(宜宾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南方肉牛产业发展研讨会(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宜宾市人民政府主办)2015年4月22日、6月28-29日分别在筠连县召开,全面推广筠连县肉牛“六三”经验及筠连县“山繁川育、藏牛于户”庭院养牛模式[6-7]。

近年来,0筠连县委、县人民政府通过巩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肉牛)生产基地,培植优质肉牛养殖小区、标准化规模集中养牛场及肉牛精加工食品龙头企业,全力打造20万头无公害优质牛羊产业带。肉牛产业覆盖全县18个乡镇、243个村,现有重点专业村29个,养牛专业合作社23个;牛肉精加工龙头企业3个(生产宜宾名优“老外婆”腌条牛肉的筠连县鸿鹄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宜宾名优“好牛旺”牛仔骨的筠连好牛旺凯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生产“筠苗”、“川苗”、“乌蒙苗”系列“苗家黄牛干巴”的筠连县筠洲信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肉牛交易市场1个(筠连县向阳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筠连县川南肉牛交易市场)。

“苗家黄牛干巴”是按苗族传统炕制工艺制作的四川名特畜产品,其原料来源于筠连苗族地区自然放牧的筠连黄牛,由2011年9月经筠连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筠连县筠洲信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生产。该公司“苗家黄牛干巴”参加了在宜宾举办的历次中国宜宾酒圣节、中国白酒文化节名特商品展销,2012年9月参加了中国“宜宾名优”评选并入围;2013年8月取得了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腌腊肉制品)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2014年5月又获得了(酱卤肉制品)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现苗家黄牛干巴生熟两类产品生产。2014年9月、10月分别参加了第十届中国食品博览会(成都食博会)、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西博会)。市委副书记吕晓莉亲临西博会展区指导,县委书记王萍、县长刘朝平也亲临白酒文化节展场了解产品发展情况。2014年11月,“苗家黄牛干巴”荣获四川农业博览会参展产品特色产品奖[8];2014年12月,名冠宜宾市首届畜牧博览会八大推荐畜产品之首。2015年1月,被评为宜宾市“名优特新”农产品。

筠连黄牛产地范围为四川省筠连县现辖行政区域。

《筠连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筠连黄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筠府函〔2015〕59号

四川省筠连县地方标准:

DB511527/T002-2015《地理标志产品筠连黄牛》(草案)

六. 四川省 宜宾市 叙州区 宜宾早茶

宜宾早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宜宾早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中国早茶:宜宾最早

宜宾种茶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022年就有“园有芳茗”和“贡茶”的记载,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同时,宜宾市也是四川省茶叶主产区,也是全国最大的早茶生产基地。

宜宾早茶地理优势

宜宾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拥有最适宜茶叶生长的优越气候和土壤条件,茶叶常年在2月上旬就可开园生产上市,一般比省内和江、浙一带主产茶区早15-30天左右,属名优生态早茶生产的最适宜区。

宜宾市九县一区海拔700米以下的地区均分布有早茶基地,主要分布在翠屏区、宜宾县、高县、筠连县、珙县、江安县等沿金沙江、岷江、长江及支流河谷地带海拔700米以下的区域,总面积15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0万亩。

宜宾茶产业概况

2009年,宜宾市茶园面积达56万亩,茶叶总产量2.5万吨,其中茶叶农业产值7.1亿元,茶业综合产值32.3亿元。

2010年,宜宾市的名优早茶产量达1.02万吨,早茶鲜叶产值5.4亿元,早茶综合产值9.8亿元,达到历史新高,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茶叶出口有了实质性的突破,茶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已经凸显,宜宾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早茶产地。

目前,宜宾全市现有早茶加工企业近800家,年加工能力2万吨以上。其中加工能力达50吨以上有241个,1000吨以上有 7个,3000吨以上有2个。现有国家级和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14个,有茶业产值近3亿元企业1家,近1亿元产值企业1家,全市各类大小茶馆、茶坊千个以上。叙府、醒世、金叶和龙湖翠等茶叶企业的31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8个品牌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品牌获有机茶认证。“川红”工夫红茶、“叙府龙芽”等20多个产品先后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金奖。目前全市茶业重点龙头企业拥有 “中国驰名商标”1件(“叙府”牌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4件,“四川省名牌产品”3个,“叙府龙芽”为“四川省十大名茶”。

宜宾早茶荣誉

2009年,中国茶业流通协会授予宜宾“中国早茶之乡”的称号;此外,“宜宾早茶”还获得了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

2010年3月10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的宜宾早茶节品鉴会上,四川省叙府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叙府”牌“叙府龙芽”成为了钓鱼台国宾馆指定用茶。

地域范围

宜宾早茶产于四川省宜宾市辖区内的屏山县、宜宾县、高县、筠连县、江安县、珙县、长宁县、南溪县、兴文县、翠屏区等9县1区的123个乡(镇)991个自然村,在宜宾市600米以下中低海拔高度的茶区,是名优生态早茶生产的最适宜区。宜宾市地处四川省南端,金沙江、岷江、长江交汇地带,北纬27°50’—29°16’、东经103°36’—105°20’。宜宾早茶保护面积20000公顷,年产量1万吨。

七. 四川省 宜宾 宜宾县 柏溪潮糕

宜宾县柏溪镇“柏溪潮糕”是用绿豆淀粉制作的糖果食品。其形方正,上面有独特的纹饰图案。其色有洗沙的紫红,再配以绿豆的莹绿,两色自然相映,令人悦目爽心;其味香甜独特,松软化渣。柏溪潮糕早在清同治年间,便由柏溪镇“集义”糖果铺的谢德芳与当地中医食品名士研制而成,新品问世,受到各界人士赞扬。可惜此品在生产中不知何故,曾中断一时

( 宜宾)

宜宾县的柏溪潮糕,历史悠久,遐迩闻名,据说其还是市场竞争的产物。由于柏溪镇地理环境优越,在清朝同治帝时便是水陆交通发达的码头,镇上商店多,为了占领市场,赢得利润,于是争相改进糕点的生产技术。集义糖果铺的谢德芳根据自己平时研究食品的经验,与当地中医食品名士共同研制而成了柏溪潮糕。谢德芳不知道会两百年后的今天,柏溪潮糕已是家喻户晓、成了馈赠亲友的佳品。潮糕是用绿豆淀粉制作的粮果食品,其形方正,上面有独特的纹饰,洗沙的紫红再配以绿豆的莹绿,两色自然相映,令人悦目赏心。9i7

柏溪潮糕的原料:9i7

绿豆、白糖、花生油、洗沙和玫瑰糖。9i7

柏溪潮糕的做法:9i7

1、用上乘绿豆,经过泡、淘、冲、洗、去壳后粉碎为豆面子。再将不带露水的新鲜玫瑰切成细丝后拌入白糖用人力揉匀后做成玫瑰糖,将玫瑰糖放入瓷罐里封闭存放一段时间等玫瑰香味与糖合为一体后再使用。9i7

2、把一定量的绿豆面、白糖、熟花油加一定量的水放入铁锅里炒做洗沙。炒洗沙火候是关键,先用大火再用中火最后用小火。待到锅里的沙炒老亮油后起锅。9i7

3、把定量绿豆粉、熟花生油、白糖、水混合后揉匀填装在早已刷上熟花生油的潮糕模子上,做潮糕的模子是活页的,由两面合成,每一块上,有许多的小潮糕的格子,一面平整,一面有图案,在两片模子里填装好料后,把炒好的洗沙与玫瑰糖调配好放在模子中间做心子,压紧削平后抖出压好的潮糕,将它们放入蒸笼内用大火蒸熟后,再揭开蒸笼盖冷却收汗。9i7

4、把收汗后的潮糕放到白糖里滚一下。为了方便携带,工人师傅把它们码齐后平整的放在印刷精美的纸盒子里,即可上市出售。9i7

八. 四川省 宜宾 屏山县 屏山龙眼

屏山龙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屏山龙眼

屏山县果蔬协会

龙眼(学名:Dimocarpus longan Lour.),又称桂圆,益智。常绿乔木,高通常10余米;小枝粗壮,被微柔毛,散生苍白色皮孔。叶连柄长15-30厘米或更长;小叶4-5对,薄革质,长圆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两侧常不对称;小叶柄长通常不超过5毫米。花序大型,多分枝;花梗短;萼片近革质,三角状卵形;花瓣乳白色,披针形,与萼片近等长,仅外面被微柔毛;花丝被短硬毛。果近球形,通常黄褐色或有时灰黄色,外面稍粗糙,或少有微凸的小瘤体;种子茶褐色,光亮,全部被肉质的假种皮包裹。花期春夏间,果期夏季。

九. 四川省 宜宾 翠屏区 思坡醋

思坡醋因其产于市境岷江北岸思坡声而得名,相传创制甚早。近代,多以小麦为主要原料,配108味中药村,承古方而又兼取四川境内“大河帮”、“小洒帮”各酱园作坊工艺之长精心酿制而成。其特点是酸味适度,用中药而无药味,鲜香独特,且具提神健身之功效。用以泡制“醋蛋”治疗高血压,效果甚佳。1983年荣获四川省和商业部优质产品奖。年产数十万斤,经常供不应求
( 宜宾)

十. 四川省 宜宾市 珙县 叙府大曲

叙府大曲产于宜宾叙府曲酒厂,属国家名优酒厂,国家二级计量单位。“叙府大曲”具有“醇香浓郁,绵甜净爽,饮后尤香”的独特风格。并于1984年、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4年第五届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
( 宜宾)
宜宾特产有哪些可以送人宜宾特产有哪些能带走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