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闵农土特产 陕西知名度高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09 18:57:25

一.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碑石拓片

西安碑林是中国最早最大的石质书库,存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欧阳通、褚遂良、怀素、张旭等著名书法家的代表性作品,以碑石精华荟萃而名闻中外,备受中外游人的青睐。馆藏碑碣涉及汉、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多达2300余件,是我国书法名碑的荟萃之地。其中,《颜氏家庙碑》《玄秘塔碑》《唐皇甫诞碑》是世人公认的颜、柳、欧体的范本,还有自成一体的宋徽宗“瘦金体”,集王羲之手书凑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等书法珍品,宋代的黄庭坚、苏轼,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黄其昌等书法大家的手迹也保存其间。西安碑林博物馆对部分名碑制出少量原拓件,还根据实物复制部分碑石进行数量较大的翻拓,以供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及旅游者选购。现碑石拓片有颜真卿的《唐多宝塔感应碑》、柳公权的《唐玄秘塔碑》等。还有褚遂良、欧阳询等大书法家的作品摹本。拓片品种除散张外,还装裱成册,既可珍藏,又可作为礼品赠送亲朋好友。

二. 陕西省 汉中 勉县 勉县绿茶

勉县绿茶--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三.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祭祀蒸食

祭祀蒸食

祭祀蒸食是乡民过年过节、生子、盖房时用来祭神的祭品,主要品种有“枣祃瑚”、“子福”、财神馍、房王馍等。财神馍形如罐状,俗称“银子罐”;房王馍则在财神馍上再加一有顶的盖,象征房子里藏满银子。“枣祃瑚”和“子福”馍则文化色彩浓厚,下文将予详叙。祭祀蒸食的特点是个头大,一般一个用水面壹斤,其二是不管哪种馍,都要在中心包个红枣,以示有心。

枣祃瑚其状下部似鼎,三足(亦有四足者),上部为花瓣,乡民俗称其为“献爷(当地方言念yá)馍”,这里的“爷”,不是指祖父,而是指神,因为韩城方言把“神”就称为“yá”,所以说“献爷馍”,就是敬神馍,雅名“枣祃瑚”。祭祀时,五个为一副。

从其形制和名称看,枣祃瑚来历可溯至远古。禹门洞穴的发现,说明我们的先民早在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便在这里蕃衍生息。而先民们打自开始了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祭祀便如影子般伴随而来。在渔猎时期,为了免遭野兽伤害,多多获得猎物,为了扩大地盘,打败其他部落,均要乞求于神灵的保佑。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先民对自然界的依赖和祈求更多、更高,祭祀活动也就更加规范、隆重而频繁。这种祭祀,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两类,一是为了维护血缘关系,增强部族凝聚力而进行的宗庙祭祀,二是为了维护扩大本部族的整体利益而进行的对神灵的祭祀。对于远古的祭祀,已难以考证,但到商代,便出现了鼎、彝、瑚、俎、豆等青铜祭器。这些祭器反映了当时祭仪的规模和形式,甲骨文则如实记录了祭祀的内容。作为普通百姓,在无权或无力铸造青铜祭器的情况下,就只好以面食仿制祭器而进行祭祀,于是,枣祃瑚就出现了。

枣,是先民食果时代最重要的裹腹食物之一。其味甘甜,性温补,老幼咸宜,色形俱佳,又耐贮藏,四时均有,被列为诸果之首。据有关资料记载,枣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三、四千年,而山东还发现过一千多万年前枣的化石,成书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就有关于枣的记载。可以设想,在原始时代的祭品中,除了肉类,果类之代表恐怕非枣莫属。祃,古代师出必祭,谓之祃。从广义来讲,祃即祭。瑚,古代盛黍稷和食品的祭器。

由此可见,“枣祃瑚”,即盛有枣的祭器。这是其原始形制,及至后代演化为蒸食,便在写真的基础上的增添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辟如,枣祃瑚下边底座,三足或四足,活生生的一尊“瑚”,是写真,而在其上边缀以花瓣,则是艺术化的处理结果。清代韩城知县江士松有联云:“图瑚重鼎彝,玉树交柯枝”。联中的“图瑚”就是绘有或刻有花纹、图案的瑚。但是,当我们的先民用面来制作瑚时,便把瑚上的花饰图案用花瓣来表示,这就融入了夸张化的艺术手段,体现了先民的聪明才智和美学概念。但既称枣祃瑚,当然就离不开枣,于是在花瓣上再置一盘,盘中置一大枣,既高度概括,又画龙点睛,在整体造型上,又给人以美感。

至于枣祃瑚为什么是五个为一副,这一方面体现了先民的一种哲学观念,即对“五”的认识和崇拜。古时,人们多以“五”来表示多或全。例如,把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由“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表示,把众多的颜色用“五色”(青、赤、黄、白、黑)来表示,把各种各样的粮食作物用“五谷”(稻、黍、稷、麦、菽)来表示等等。另一方面也是对古代祭祀规模的记录和保留。可以想象,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我们的先民便把“五谷”盛入五尊瑚中进行祭祀,这既反映了当年的经济基础,也反映了当年祭祀活动的规模。旧时神庙、祠堂乃至士绅富商之家,在举行祭祀活动时均在神位前摆放“香器”(铅锡合金制作),这种香器,就是五个为一套。这足可说明枣祃瑚五个为一副的原因。

直到现在,枣祃瑚还是韩城乡村中最隆重的蒸食祭品。除了大年初一凌晨以此祭献天地神外,人们日常生活中每遇重大祭祀之事,如盖房上梁、孩子过满月、还愿等,均蒸枣祃瑚一副祭献神灵。以蒸食形式,将古代祭器、祭品、祭礼、祭仪完整地保留至今,唯有枣祃瑚,称其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当之无愧。

来源:韩城之窗

四. 陕西省 西安 蓝田 蓝田糍粑

将优质土豆冼净,蒸熟后云皮,放入石臼之中用木杵锤打,直至粘稠状,取一块入碗中,加入汤汁、酸菜等即可食用,目前已成为农家乐接待四方宾客的主打品种。

夏秋时节,蓝田人有自己的专属美食——糍粑。蓝田糍粑不同于南方地区的糍粑,它是用洋芋做的。

洋芋又称土豆,从夏天第一拨洋芋成熟,蓝田人便开始忙着做糍粑。洋芋糍粑的制作比较讲究,原料选用粗皮、个圆的洋芋,洗净放入锅内蒸熟,再剥去外皮,然后晾温至20℃~30℃,将晾温后的熟洋芋放入石窝内,用锥形石杵砸,现在一般用木制的槽和“T”字形木锤来代替石窝和石杵。把洋芋砸至有很好的粘性和弹性,能不沾附石窝或木槽时即可,砸的时间越长,食用时口感越好。洋芋砸好之后待用,这时用油炝一锅带有酸菜的酱水汤,在汤内放入适量的花椒粉、蒜泥、葱花、姜末、精盐等调料,然后将洋芋糍粑按食量多少放入汤内稍加温后连菜汤和洋芋糍粑盛入碗中,最后调上香菜、油泼辣椒。此时香味扑鼻,尤其是看到碗中的洋芋糍粑在红黄绿色调料的衬托下如同银色的鱼藏头露身、隐隐蠕动。其香味浓郁,食之润滑可口,别具风味。洋芋糍粑还可以配上花椒油、芝麻油、香醋、蒜泥等蘸着吃,或者蘸白糖、蜂蜜食之,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这时,放一块糍粑在嘴里,任其在舌尖上慢慢化开,如绸缎一样细腻,似丝帛一般爽滑,那感觉,美好得一塌糊涂……

五.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佳县玉米

佳县玉米

玉米从明代起已在本县种植,它以其产量高、适用广、耐干旱等特点,逐步成为农民农业生产的必选作物。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到1980年后,全县推广了高产抗病的“中单2号”优良品种,实现了全县玉米杂交化。现玉米种植面积约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左右,年产量在1500万公斤以上,单产一般400—800公斤。毛国川、五女川一带是玉米的主要产区,无论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县的60%以上。

六. 陕西省 咸阳 杨凌 菜疙瘩

菜疙瘩的作法和菠菜面相似,将新鲜的绿色蔬菜菜叶切碎后加入适量面粉一起和面,和的稍微软一些(比粘稠状稍硬即可),可加入少许盐,然后将面平铺的蒸笼上蒸,大约蒸10-1分钟即可,用小刀或铲子划成小块,蘸调料汁吃。

做调料汁可以在碗里加上:盐、味精、酱油、香油、醋、五香粉、油泼辣子、蒜末、葱末等其他佐料,然后用热菜泼到碗里。

说起来这个菜疙瘩本是穷人家的菜,据说是在当年“糠菜半年粮”的艰辛日子里,-无奈而“创造”出来的。大致就是把很多种野菜搅和到一起,揉成菜疙瘩,故成名。这年头吃野菜成了时尚,也讲究个菜型,自然不会再揉成一疙瘩看不出是啥东西,都是用精选的野菜调出来,口感肯定比揉成团子要好很多。

菜疙瘩的做法

1.菠菜洗干净,沥干水分,切碎

2.将面粉放入切碎的菠菜中,在加入少量的冷水,揉成面团,面团比较硬些。面粉与蔬菜的比例可自己调节,只要面粉能把菜揉成面团就行,煮的时候也散不开

3.将揉好的面团饧一会,是为了面团能筋道些

4.用一小勺挖一小块团,放入开水锅中,勺子挖出的面块大约与鹌鹑蛋一般大,形状各异,很随意

5.一块块的小菜疙瘩放入锅中煮2-3分钟

6.煮熟捞出,浇上自己喜欢的卤汁,我感觉还是搭配油泼辣子、醋调料好吃

七.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韭黄

 临潼韭黄 又叫黄牙韭菜,是冬季调节蔬菜市场之佳品,深受群众欢迎。
    临潼韭黄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人们就利用华清池的温泉水在冬季栽培韭黄。“至冬移根藏于地屋沟中,盖上厚干草,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嫩黄,谓之韭黄,比常韭易利数倍。(见元王祯著《农书》)骊山脚下温泉水水温高达43℃,并含有多种矿物质,菜农冬季利用温泉水灌溉,栽培的韭黄品质优良,茎叶宽大,色泽金黄,质地柔软,肥嫩多汁,味美可口,每逢年节上市,供应临潼、西安市场。据《续修陕西省通志稿》中对“韭”的记载中有:“案此秦地通产,临潼尤胜,其韭黄晚冬可剪,肥嫩味美,号为,乃温泉之力也。”可知“韭黄”为临潼已是久负盛名了。韭黄系韭菜遮光软化而成,生产周期短,收益高。解放前,临潼韭黄的生产,多集中在华清池附近,解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栽培技术的提高,其他地方亦有生产。

八. 陕西省 铜川 王益区 陕西山楂

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楂、山里红或野山楂的果实,味酸、甘,性微温。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散瘀、化痰行气。用于肉食滞积、症瘕积聚、腹胀痞满、瘀阻腹痛、痰饮、泄泻、肠风下血等。


九. 陕西省 西安 蓝田 西安凉皮

特点:味酸、辣、爽口、凉香,皮子具筋软的特点,宜于夏天吃用。 制作方法:擀面皮、蒸面皮。 主要原料:面粉、调料、菜籽油、辣子

简要介绍:凉皮又称“酿皮子”,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其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凉爽可口,宜于夏天食用。如今是关中西府的重要名吃。( 西安)

十.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陕北红枣

陕北地区土质独特,光照、气温、降雨量等自然条件适宜,所产红枣果大、肉厚、味甜、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亦可入药。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地带,能耕,能牧,能植,榆林的红枣、细毛羊久负盛名。榆林的手工艺品精巧别致,毛毯、地毯、柳编、石雕等均为热门出口商品。

商洛的山货、土品、中草药材、野生支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洛南的核桃、镇安柞水的大板栗远销日本。丹凤的干红、干白葡萄酒,商南、镇安的茶叶、生漆、商州的柿饼已闻名国内外。各县市的木耳、香菇也销往全国各地

1988年,国家林业局授予陕西佳县“中国红枣名乡”称号。陕西清涧95年被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其可溶糖、维生素、淀粉等含量远远高于全国各产地。陕西绥德枣林坪的黄河滩枣素称人参果。

陕北大红枣是驰名中外的陕西传统名优之一。营养相当丰富,其主要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品质优良。真乃“味夺石蜜甜偏永,红迈朱樱色莫论”,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红枣。

陕北大红枣主产于陕北黄河、洛河沿岸的延川、清涧、绥德、延长、神木、吴堡、佳县等县。特别是绥德的枣林坪、清涧的舍峪里等地,早已是“陕北大红枣”的著名产区。据考证,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陕北大红枣已成为陕西的大宗土特名产,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大量出口,销往朝鲜、港澳等地,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地位。1982年9月,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访问西安时,品尝了陕北延川大红枣,赞不绝口,次年即从延川买回枣树苗5000株,引种朝鲜。

陕西特产食品 一览表陕西土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