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卖韶关特产的东西视频 韶关土特产直播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10-13 09:42:16

一. 广东省 韶关 曲江区 艾糍

艾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是医书里的一种良药,无论内服或者外用都对人体有不错的功效。不少地方的民间也喜欢用它来做成小食,味道独特,又可以保健,是种不错的食材。清明时节许多地区都会做的传统食品“青果”(又称青团子),其主要材料正是艾草。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每到春季,田头水边就会长出一丛丛艾草,绿色的叶子盘旋而上,像宝塔似的非常可爱。这时,女人们会把它们采下来,回家将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艾糍味道浓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后来我随老婆回娘家,岳母大人做艾糍时会特意少放些艾叶,吃起来满口清香,还带着一种特有的甘味,让人顿时胃口大开。

其实艾草做的菜并不只限于艾糍,只是艾糍太过出名让人忽略了用这种食材烹制的其他菜式而已。客家菜里面的梅州狗肉是出了名的美味,却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有咸、甜之分。而甜狗肉就是用糯米酒糟和艾叶来煮的,个中滋味十分美妙,却又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只有亲自尝过才能体会。这种做法可能只有客家才有,即使在把甜味用得出神入化的淮扬也没能找到这样烹制的狗肉,可算一绝。

艾草本身还有祛风的作用,所以客家女性坐月子时会用艾干来炖鸡,一来滋补身体、二来驱除风邪,只要放量适当,味道会非常好。对于南方潮湿的春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 广东省 韶关 翁源 翁源果蔗

果蔗顾名思义是食用的水果甘蔗,是一种供鲜食的甘蔗。我国果蔗按皮色主要分黄皮果蔗和黑皮果蔗两种。广东翁源县是中国黑皮甘蔗种植大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有种植果蔗的习惯,1987年翁源县建立糖厂,翁源果蔗种植就此蓬勃发展起来。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三万多亩,亩产平均达到10吨。目前,翁源果蔗的种植主要分布在翁源县翁城镇、新江镇、周陂镇、官渡镇、龙仙镇、坝仔镇和江尾镇七个行政区域。

翁源果蔗,汁多清甜,脆嫩爽口。节长茎粗,节节均匀,长可达 2.5-2.8米,重约5-8斤,品质优良。蔗汁含有20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维生素B1、B2、B6和维生素C)。其纤维含量低,营养丰富,有解渴、充饥、消除疲劳和清凉、解毒之功效。

果蔗因其形状节节长节节高,寓意为生活过得甜甜蜜,事业干得步步高,所以成为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的必备果品之一。

目前,生产翁源果蔗的企业主要有三家,分别是翁源县翁城顺发果蔗专业合作社,翁源县双塘果蔗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翁源县周陂同益果蔗专业合作社。其中,翁源县周陂同益果蔗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主要经营果蔗脱毒种苗和果蔗的代销代购。翁源县双塘果蔗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了1400多亩果蔗。

三. 吉林省 辽源 东丰 野生的山菜

东丰县地处吉林省中南部、长白山余脉,是“五山一水四分田”半山区县份,属季风区中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县内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素有“山区小粮仓之称”;林业生产在全省和全国久负盛名,森林面积达11.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07%,是全省林业先进县、全国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县之一、全国生态建设县之一。半山区的地理环境,为林品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四. 广东省 韶关 翁源 爽脆肉丸

 新鲜猪肉,用手工传统方法棒槌拍打成糕浆,伴以食粉制成的肉丸,与普通肉丸大不相同,其特点:爽脆嫩滑。至今翁源仍保留这一民间传统料理,深受食客偏爱,情有独钟。 

信息来源:翁源县旅游局

五. 广东省 韶关 武江区 韶关铜勺饼

铜勺饼,广东韶关的,其制作方法大概如下:以浓稠粘米倒入直径8~9厘米的浅平铁勺内,再放入酸菜、辣椒作馅(也有放入黄豆、花生仁或小鱼、虾、螺肉作馅的),然后再裹上一层米浆,用油炸酥。你若去了韶关,很多小店都有这种特色食品。因为它是韶关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铜勺饼为民间小食,作佐酒小吃或零食,香酥可口。

六.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七.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八. 宁夏 固原 西吉县 金灿灿的小麦

固原小麦胚乳丰盛,麦粒皮厚、籽重、质量好,用它磨制的面粉粉质柔韧,尤其适合精制各种糕点和面条。固原人做面条的技术超群,擀、揪、拉、削、扯,样样在行。用小麦面粉炸制的馓子、油香等食品,金黄透亮,香脆可口,深得回族群众喜爱,是欢度“古尔邦节”、 “开斋节”等不可缺少的食品。汉族群众在定亲、送礼时也用小麦面粉蒸成大馒头,大馒头的顶端涂上红点,作为吉庆、祝福的象( 固原)

九. 广东省 韶关 乳源 韶关梅花猪

韶关梅花猪--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

梅花猪是猪的一个种类。优良地方猪种,因原产乐昌市梅花镇,所以叫做梅花猪。具有适应性强、杂交效果好、快长、皮薄、肉嫩、味美等特点。种猪利用年限长、体型较小、母性好、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好、肉味鲜美等,但也存在着生长速度较慢、瘦肉率低等不可忽视的缺点。

十. 广东省 韶关 翁源 油罩糍

油罩糍是翁源县的特色小吃,用生米粉熬浆煎制而成,有的加葱花去煎,也有加一些萝卜丝、南瓜丝、芋头丝或加小鱼。油罩糍看上去是外焦内松,闻上去香气扑鼻,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油罩糍起名是由于其制作方法,用一个叫油罩的工具,盛上米浆再放入油锅里煎出来的,故得油罩糍。

信息来源:翁源县旅游局

韶关特产食品批发市场在哪里韶关批发土特产的是在哪里进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