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蒸馍 陕西特产 蒸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21 06:52:35

一. 甘肃省 平凉 泾川县 泾川罐罐蒸馍

罐罐蒸馍,普天下唯泾川才有;泾川全县,唯有县城近郊的水泉寺、阳坡、兰家山、后沟、田家沟门几个村庄的祖传世家才可蒸制。蒸馍熟后形如小罐,靠的是城郊四五个村的井水,用别处的水却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成功。外地如要引此专利,除非大将泾川的水、泾川的土、泾川的温度湿度一并引了去。罐罐蒸馍不用申报小吃发明专利,泾川就是独一无二的得主。也不必用专利法保护,想偷也偷不走,想学也学不会。既使如法炮制,总要走样,面发酵后只能蒸成朴沓沓的碗状,而不能凸立为罐形。

二百多年前,此物问世,谁是发明者,已难考名姓。妇人们鸡叫起身,吆驴套磨,用绸箩底或银箩底的箩箩面,那箩底之小眼,肉眼很难分辨,将红麦俗称“齐麦”洗了,舂了,水浸了,捂一天,麦子总潮乎乎的,经石磨子一磨,面便粘津津的。咣当咣当箩下的面,其细不可比喻,白如雪。酵头是黄酒糟配制的,发酵时须入干面粉酿成硬面大块,手是揉不动的,双臂托去全身力气,双腿用力,,揉了又揉,然后揪成剂子揉十几分钟,真是千揉万搓,揉罢再旋,旋成下小上大四寸高的馒头。这时候要用硬柴架火,蒸笼要干

,馍入锅火力须更旺,气须更圆,蒸成即成罐罐形,这是下苦功最深的工艺,歇力者轻浮者意志薄弱者和浪荡女人混生活的女人是做不了这等吃食的,做时要带着丰富的感情,充满对生活对人的万般热爱之情,才能做出色形味俱佳的罐罐蒸馍。无论冬夏,人要主宰热冷,冬要防面冻,夏要防馊,门窗天窗皆用。天明赶早市,子夜起床,百斤面加二十斤水,家家有自制的酵母,将先一天发好的面千揉万搓拉成精丝,分剂再揉,入笼时在底层点燃黄豆大小的硫磺熏蒸,不但其色泽鲜亮,还可防腐防潮。从酵面上案到出笼需四、五个小时,蒸出的馒头也叫千层馒头,可一层一层剥着吃尽。

康熙当年访宁夏路过泾川,曾吃过泾川民间贡奉的罐罐蒸馍,吃毕赞曰:“天下扶麦之麦在泾川矣!”泾川是盛产小麦之地,所产小麦分红白两大类,红小麦面粉擀长面最佳,白小麦面粉蒸蒸馍最好。无论何时何地,罐罐馍不失其味醇香、长期存放不馊不霉不变味的特性,放干的蒸馍用开水浸泡,如棉蕾试展,白莲初绽,加上白糖,比豆腐还好吃。除了食用,长久存放的干馍,泡软后还可以敷治一般的烧伤或烫伤。无论是中原、西北的过客商人,都把罐罐蒸馍视为旅途长备之食物,或探亲访友之佳品。几十年前,泾川福音堂的传教士葛留编(美国人)逢聚会或回国,都把罐罐蒸馍做为请客或赠友的珍品。这是祖先留下的传统面食,他们已尝尽个中滋味,用现代口味品尝其传统小吃,回味不可言尽。而贡给康熙食用之后,康熙给以很高的评价,现在市场上的贡酒贡米贡品极多,都因皇帝享用过而追溯其悠久历史和居高不下的品味,泾川人没有这么去包装自己的,也没有称呼其为“罐罐贡馍”。

二. 四川省 南充市 阆中 白糖蒸馍

保宁白糖蒸馍为清乾隆时糕点师哈公奎所制作,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用酵母发酵而不用碱,可以做成各种形式的馍,如寿桃、尖塔、鸽子等,一般为两瓣形的小蒸馍这种蒸馍加有桂花香精,雪白的蒸馍盖上两个小红章,看起来美观,吃起来有淡淡的桂花香味,口感绵软,热吃嚼而不粘,冷吃酥散爽口,回笼再蒸,与鲜馍一样,用作旅途食品最为适宜。大画家丰子恺在阆中办画展时,最爱吃阆中的蒸馍油茶,写诗赞美道:锦屏山下客留连,蒸馍油茶胜绮筵。( 阆中)

保宁白糖蒸馍,为清乾隆时糕点师哈公奎所创制。取特面为原料,用酵母而不用碱,加白糖桂花做成蒸馍。其味香甜,色白如雪,口感绵软,热吃嚼而不粘,冷吃酥而爽口,耐运耐存,回笼再蒸,于鲜馍无异。

三. 河南省 开封市 杞县 杞县蒸馍样

杞县蒸馍样

蒸馍样也叫“馒头”,在介绍杞县蒸馍样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馒头”的来历:

《三国志》:“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替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唐宋以后,馒头也有无馅者。《燕翼诒谋灵》:“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疑是“刨”之误)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已。若揉搓,则不肥泛。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

不管有馅,还是无馅,馒头一直都是作为祭祀用品而存在,祭祀完了之后才可食用。蒸馒头直接供食用则始于清代以后。馒头的形状也开始演变为圆形、方形等多种,方形馒头在我们这里称作“卷子”,圆形的则称作“蒸馍样”。

杞县“蒸馍样”早在清末已闻名周边各县,素有“杞县蒸馍有千层,睢县芹菜没有渣”这样有说法。《随园食单》论“千层馒头”:“杨参戎家制馒头,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层,金陵人不能也。”由于杞县蒸馍样具有“色白如雪,形似妇乳,揭之千层,麦香浓郁,嚼之味甘”的特点,因此,清末以来凡有人来杞县走亲访友,或游人旅客路过杞县,都要到县城寻找杞县蒸馍样以品尝,临走时还要多买几个带回去给家里的长辈们品尝。

据家住县城东关现年85岁高龄的张宏起老先生介绍,解放前杞县城大约有四五十家馍店,且多为父子店或夫妻店。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所限,都是早上和上午出去卖馍,下午用卖馍得来的钱去籴麦、磨面,晚上发面,连夜加工蒸熟天微亮就出去卖馍。由此可见开馍店的辛苦程度,难怪当时有这样的俗言:宁肯闺女扔河里,也不嫁给卖馍的。张先生讲,杞县馍样之所以好吃关键在它的制作工艺:以10斤面为例,先用白面二斤半,在其中间刨一个小窠,然后再将事先用一酒盅活酵子泡好的酵汁倒入,和就一块软面,用干面盖上,放到温暖处。等到面发了以后,再用干面加水和就后再盖上。等再次发起,将所剩面粉加水和成面块,不须多揉。再放片刻,揉成剂子,性发后上笼蒸熟则成。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0:一是掌握好用水量,一般1斤干面做成1.2斤熟馍;二是掌握好水温,水太凉了面不发,水太热了做好的馍表面上起泡泡,影响美观;三是掌握揉剂技术,揉好了做成的馍一层一层的,而且很暄,否则做成的蒸馍坚硬难吃。

几百年来,杞县蒸馍样一直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色香味征服着杞县本地各阶层人士以及全国各地来杞做客的人们。虽说目前县城里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多馍店(指以蒸馍样为主),仅剩的三两家却仍就保持着原先蒸馍样的制作工艺和特色,如果买个尝尝,兴许会勾起你童年的不少回忆。

四. 陕西省 西安 蓝田 蓝田高馔蒸馍

蓝田高馔蒸馍:为麦面制品,相传为汉高祖刘邦所创,广泛流传于蓝田白鹿塬上。馍香四溢,筋道耐嚼,老少皆喜食之。

高馔蒸馍,明清时期陕西关中地区民间主食之一,为麦面制品,相传为汉高祖刘邦所创,广泛流传于蓝田白鹿原上。高馔蒸馍馍质有层次,闻着发香,吃着发甜,筋道耐嚼,老少皆喜食之。这种蒸馍制作起来要下功夫,不能掺假,不能懒惰。它要经过制酵(用小酵、麸皮、小米饭、成粬加水发酵)、兑料(干面粉、酵面、碱面、水)、和面团、大杠压、小杠压(压至面团均匀、光滑为止),搓条、揪剂、揉馍、排放、出汗(伤)、上笼、火候等十几道工序。如果能蒸馍晾凉,再用烤炉烤黄,烤酥,掉在地上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而且立即会粉碎如沙。

五. 陕西省 商洛 商南县 罐罐蒸馍

面粉和后经反复揉搓,回饧做馍。皮薄层多,硬而有韧,凉食酥而不粘,后味香甜,耐于久贮。

六. 陕西省 渭南 蒲城县 蒲城椽头蒸馍

椽头蒸馍因其状如椽头而得名,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制作历史,为蒲城特有的传统食品而声名原扬。相传古代地方-多以椽头蒸馍用麻纸包裹装箱,作为上贡皇家及执政大员之礼品,也曾远销湖广各省。在制作方法上别具一格,蒸馍时不使碱,发酵程度要求严格,面团要反复盘揉,所以椽头蒸馍内酥外光,含水分少,不佐菜疏吃,则甘香满口,且便于携带,又耐久贮,成为宴会待客,馈赠亲友,外出旅游必备美食。

蒲城椽头蒸馍不仅历史悠久,口感香谄,表面似玉,长运不裂,久贮不霉,而且制作神秘,名称传奇,誉满三秦,名噪京华。的确是北方面食中的一朵奇葩。

蒲城蒸馍早在明朝时,就是当地群众每年六月六农忙后祭祀“后稷祠”的面食供品,时任蒲城县令的彭希武重修后稷祠后,以祠内房挑檐松木椽头定样,规定了以后供品蒸馍的式样,蒲城椽头蒸馍随之得名并流传至今。

蒲城椽头蒸馍声名远播。慈禧落难西逃途经蒲城永丰岔里村时,吃到了县令贡上的椽头馍,赞不绝口,并将其钦定为朝廷贡品。清道光名相王鼎在家乡也曾用椽头馍招待林则徐。爱国名将杨虎城常用家乡的椽头馍招待同僚,犒赏将士。椽头馍中更有着蒲城特具的人文底蕴。

蒲城椽头馍纯手工制作,工艺考究。以牲畜拉动的五齿石磨精磨出的优质小麦面粉为原料,(不加任何添加剂)佐以祖传秘方和五谷杂粮制成的酵面,和县城东岳庙内的优质井水,拌合、杠压、搓揉成型,以竹木蒸笼、旺火蒸就。

陕西特产 蒸馍水蒸馍是哪里的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