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特产香油是什么油 客家人说的麻油是什么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14 17:56:24

一.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釉下五彩瓷

我国的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是在烧好的白瓷或某些纹饰用青花代替的白瓷上加饰彩绘,再次入窑烧成的。它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经成化、万历到清初的康熙朝都很盛行,后被粉彩所代替。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进入二十一世纪,醴陵陶瓷产业抓住机遇,重整旗鼓,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使醴陵响誉世界的釉下五彩瓷便诞生于此时。1904年,湖南凤 釉下五彩瓷

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通过多方考察,并结合醴陵的技术优势与实际情况。在醴陵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大力振兴醴陵瓷业。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 真正的釉下五彩瓷,是清末宣统年间由湖南醴陵窑创烧成功的新式瓷器,它是将多种着色剂绘画在瓷胎上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一次高烧成功。这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又一个新成就。它的问世受到国内外人士的一致欢迎。在1907-1912年间,曾两次参加过世界博览会,均获得一等金牌奖章。

釉下五彩瓷器的特点

是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保护纹饰不被外界磨损、防止和减少彩料中铅的毒害,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彩绘瓷器。当时官商合一的新华公司也以此为鉴,烧制了一批釉下五彩瓷器。图中的笔筒就是当时的产品,它不仅瓷质亮丽,纹饰也是一幅很精美的山水画,画中群峰逶迤,湖光山色,从林村舍,鱼帆垂钓,景观相映成辉,给人一种尘嚣涤尽,心旷神怡之感。此后釉下五彩技术流传开来,许多窑厂也纷纷烧制。有一件“民国三十四年”(1943年)烧制的雄鸡图洗口瓶。一直到解放初期这种瓷品仍在烧制,而且产地并不仅限于湖南醴陵。 由于釉下五彩的各种彩料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都各不相同,要烧制成功是极不容易的。在当时烧制的数量就不多,时今若能收藏到清末民初的精品,也属难得。 釉下五彩瓷是釉下彩瓷的一个细分类。相对于过去的釉上彩瓷,它具有五彩鲜艳、晶莹润泽、永不掉彩三大特点。它的出现比较晚,应是在清代中、晚期以后,现代工艺技术传入中国之时而产生的。宣统年间湖南澧陵的湖南瓷业公司曾为宫廷烧制过这种釉下五彩器,并曾荣获世界博览会金奖。

二.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醴陵烟花

醴陵烟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醴陵花炮起源最早可上溯至唐代,距离现在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产地醴陵而被概括命名。当地是烟花的发祥地,也是花炮祖师李畋的故乡,被誉为名副其实的“花炮之乡”。

由来

相传唐朝初年,吴楚间瘟疫流行,李畋在其家乡麻石村用竹筒装填火药燃放,利用0时产生的气浪和硝烟驱散瘴气,控制病疫传播,并曾为唐太宗李世民“驱鬼祛邪”。李畋因开火药用于“爆竹”之先河,故被花炮行业尊为祖师爷,称为李畋先师。这个李畋就是湖南醴陵人。后人将炮竹加以改进,以纸筒代替竹筒,变单发为连响,并研制出了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烟花。尔后花炮逐步形成规模宏大的产业,为许多花炮产地带来了滚滚财源,醴陵也因此成为江南富庶之地。

历史

醴陵自古便是中国花炮生产的中心之一,是烟花鞭炮的发源地,。据史料记载,“湖南生产鞭炮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及清乾隆年间……湘东之平江、浏阳、醴陵……均为爆竹制造中心地”(民国24年《中国实业志》),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花炮祖师李畋就是醴陵富里镇麻石村人氏。醴陵最早的花炮产区是麻石及邻近的富里、潼塘一带。至清咸丰、同治年间,产区扩展到南桥、白兔潭、仙石、浦口、王坊一带,与浏阳金刚、大瑶、萍乡上栗等地区连成一片,形成集中产区。清光绪年间醴陵花炮开始出口海外。解放后,花炮发展成为醴陵两大支柱产业之一,醴陵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炮之乡”,醴陵花炮的鼎盛时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市有花炮厂家400多家,从业人员达12万余人,产值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东莞。

三. 广西 桂林 雁山区 茴香油

茴香油既是高级调料,又是制作香水、香皂、牙膏、名酒、糖果等的原料。茴香油还是良药,有健胃、消滞振食、驱风、兴奋、催乳等功效。 壮族人民种八角和制造茴香油有悠久的历史,明、清至民国时期,八角的种植大有发展,本世纪30年代,广西八角产量为15000担。1987年,广西年采收八角干果16016吨,产茴香油273吨,产量及出口量均居全国之首。( 桂林)

四.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醴陵瓷器

醴陵瓷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醴陵瓷器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瓷器文化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都称为“CHINA”,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釉下彩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尤其是醴陵出产的釉下彩瓷,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博宝宝珍商城里展示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制作精美,技艺精湛,把我们带入到一个五彩缤纷的瓷器世界,瓷器作品极具欣赏和艺术价值。
中华民族是喜爱红色的民族,人们更是愿意将美好的祝福送给亲朋好友,因此,中国红瓷做为国礼送给了四十八位尊贵的非洲客人。从而兴起了红瓷收藏热。而更多的礼仪交往都少不了中国红瓷的身影,它传递着友谊和美好祝愿。而今醴陵红瓷更是蓬勃发展,以红玉红瓷为代表的红瓷企业不断进取,将更多更美的红瓷带给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古就有“天下名瓷出醴陵”之称,被称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醴陵瓷器不仅走进了首都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而且飘洋过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醴陵瓷器的瓷质细腻,图案画工精美,尤其釉下五彩瓷器,五彩缤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醴陵瓷器招聘品牌

陶瓷英才网是一家专为陶瓷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招聘、求职 、培训和相关顾问的网上人力资源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网站凭借着高效专业团队,优 质服务,为陶瓷企业与人才提供信息互动交流服务,使陶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适应其总体发展战略,同时亦促进陶瓷行业人才职业发展以实现其职业生涯规划。
陶瓷英才网通过全体同仁的努力,在广大陶瓷用户的支持下,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成为全国优秀的陶瓷人力资源提供商之一,服务包括网络招聘、猎头、校园招聘、广告投放、HR管理咨询等;并将涉足传统招聘媒体与跨境人才交流服务。 陶瓷英才网在提供陶瓷人力资源服务的同时,一直积极的寻求同行合作伙伴,陶瓷招聘频道已集成到众多的陶瓷行业资讯、商务网站中,陶瓷英才网力求把陶瓷人才求职招聘的信息覆盖到陶瓷行业服务网站的各个领域,为中国陶瓷行业人才提供专业、高效的职业生涯舞台,为陶瓷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经济的招贤平台,让企业的招聘效果更佳。
陶瓷英才网希望通过良好的商业模式、严谨的工作作风、优质的服务态度和高效的解决方案为陶瓷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做中国优秀、专业的陶瓷人力资源网站为目标,并力争成为陶瓷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最终成为陶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帮手。

历史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仁人志士和能工巧匠,为醴陵瓷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0总理)与曾参与“公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消费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随即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

前期

此前,醴陵瓷器用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作彩饰原料,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

中期

1915年,醴陵瓷器远涉重洋,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牌奖章。扁豆双禽瓷瓶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径20厘米,瓶体洁白如玉,造型宛如凤尾,线条流畅,其釉面晶莹润泽,色彩沉稳典雅,花色构图生动自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瓷器举世闻名,采购客商络绎不绝,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相继兴建,当时的盛况大有与景德镇并驾齐驱之势,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陶瓷的广大特色,世界性的创举。
釉下五彩瓷在经历了短短的一、二十年发展期后,二十年代末,受多次战争影响,生产开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最早生产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也于1930年倒闭,釉下五彩瓷生产中断。

解放后

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奄奄一息的醴陵瓷业有如枯木逢春,以后几年中,醴陵瓷业迅速得到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1954年,为恢复中断20多年的釉下彩瓷生产,经过有关部门多次寻访,找到了原湖南瓷业学堂陶画班首届毕业生、釉下彩艺人吴寿祺。此时吴老已年近古稀,正在农村安享晚年。吴老出山后,一面培养釉下彩绘人员,一面改革传统工艺,将“三烧制”改为两次烧成,釉下五彩瓷生产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此后,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群力瓷厂)先后成立,成为专门从事釉下彩装饰研究和生产的单位。在此期间,醴陵瓷业很快实现了由手工到机械、由柴窑到煤窑的历史性转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釉下五彩瓷重放异彩,以至获得“国瓷”美誉。

整体特点

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耐摩擦、耐酸碱、无铅毒、永不褪色的优点,属于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上世纪60年代以来,醴陵生产的工艺美术瓷和高档日用瓷等釉下五彩瓷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畅销产品。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醴陵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出口陶瓷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新生的陶瓷品种,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烧造前后不过20余年,由于生逢乱世,作品覆盖面不宽,精品罕见,传世作品不过400余件。故宫博物馆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仅7件,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精品也不过17件。醴陵釉下五彩瓷有着独特的艺术之美。造型富于变化,而趋于活泼。一般的花瓶器型墨守成规,而醴陵釉下五彩瓷却经常将传统的器形和其他外来的造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且,绝没有大红大紫之类的炫目色彩,淡雅之中透出高贵的气质。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工艺技巧和观赏性。
一件釉下五彩瓷的制作工艺流程极其繁琐与复杂,且难度极高。 首先选用上等的优质瓷泥做胚胎,在成型前对瓷泥进行沉淀、滤渣、吸铁等工序,以保证瓷泥不参杂其他杂质。而真正的成型着需要艺人将瓷体打磨的十分轻薄与平滑,其工序全凭艺人们的手感操作,非具有有十多年的制作经验方能胜任。 它的彩绘用色颜料来自于釉原料、稀土和有色金属矿物质,其中一些颜料中还含有黄金等贵重金属,十分珍贵。由于釉下五彩瓷是直接在毛坯上作画,让色料饰于胎釉之上这对画师技艺要求就非常之高。 烧制前的祭奠窑神更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因为绘制好的瓷体要经过137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由于是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技术上很难把握,仿佛火中取宝一般,成品率不到70%。即便如此目前还只有个别瓷场能够烧制。 制作成功的釉下五彩瓷花纹透过釉导溢于瓷表,晶莹润泽,具有很高的洁白度、透明度和釉面硬度。釉下彩瓷使瓷器上的花纹有着看得见、摸不着、永不褪色,给人一种尘嚣涤尽、心旷神怡之感,让瓷器达到了;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境界.而且还具有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无铅镉之毒,耐酸碱,耐磨损,花面永不褪色,经久耐用等特点,能同时满足人们对于审美和环保健康的双重要求,收藏和使用价值更高。

醴陵瓷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湖南省醴陵市 《关于划定醴陵瓷器地理标志产品地域范围建议的函》(醴政函〔2005〕120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醴陵市行政区域内陶瓷科技工业园和南桥镇、富里镇、白兔潭镇、浦口镇、王仙镇、王坊镇、东堡乡、东富镇、孙家湾乡、泗汾镇、船湾镇、沈潭镇、清水江乡、大障镇、贺家桥镇、嘉树乡、栗山坝镇、均楚镇、石亭镇、神福港镇、板杉乡、新阳乡、仙霞镇、黄獭嘴镇、枫林市乡、官庄乡、来龙门街道办事处、黄泥坳街道办事处、西山街道办事处、阳三石街道办事处等3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五. 湖北省 咸宁市 嘉鱼县 嘉鱼小磨香油

嘉鱼小磨香油: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清澈透明,芳香馥郁,营养丰富。

六. 河北省 唐山市 乐亭县 “罗锅子”香油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田老兴在乐亭庞各庄创罗锅油坊,开始制售香油。其香油选料上乘,工艺考究,香味纯正,深得当地百姓的赞誉。历经清末、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近60年畅销不衰。1967年,因文革1停业。1981年,罗锅油坊第三代传人田务秋重操祖业。并将其香油正式注册为“罗锅子”香油。

罗锅子香油原料均来自当年产东北纯天然优质芝麻,加工工艺在延续传统小磨加工,水代法取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以独特工艺经12道工序精制而成,产品中不添加任何化学溶剂,有效保护了芝麻中的营养成份,色泽红润,香味醇厚、持久,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曾荣获“河北省第六届、第八届消费者信得过产品”、“首届唐山农产品展示交易会名优产品”、“冀东沿海菜小吃金鼎奖” “2010年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金奖 ”等荣誉称号,是凉调热拌、美味家肴不可替代的调味佳品,并已成为营养,保健赠送亲友的绝佳产品。2011年罗锅子香油传统制作工艺被评为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务秋本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乐亭县庞各庄罗锅香油坊现有员工30于人,公司占地3000平方米,是唐山市规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酱专业生产企业。也是目前我市唯一一家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香油生产企业,我公司本着“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传承传统工艺流程,生产技术不断地精益求精,坚持严把产品质量关,在同类产品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因此成为唐山市香油行业,销路最广、销售最好、销量最大的生产企业,并率先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七.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醴陵炒粉

醴陵炒粉是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的。醴陵炒粉米线色泽金黄、柔韧可口,豆芽晶莹剔透、清爽中夹着一丝甘甜,鸡蛋焦黄醇香,可谓色、香、味俱佳。

醴陵不愧为江南稻米产区,除作为主食的米饭外,还可以将大米加压加温制成 “ 人参米 ” ,也可以将米饭晒干后在滚烫的砂子中炒成 “ 冻米 ” 作点心食用,其中最为美妙的还是制成米粉作早点食用。

制作米粉要先将粳米磨成水浆,再在锅中烧成糊状,摊到铝质的宽盆中冷却凝结,用刀划成宽宽的条状称为米粉皮;用带眼的筛子挤成圆柱状称为米线。米粉皮嫩,不耐煮,而且现做现吃,不便于收藏;米线却可以烘干,长期保存,韧而耐煮,相当于面条。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是醴陵炒粉。

醴陵炒粉完全是炒菜的架势,一次就只能炒一盘,几个顾客同时来,每份还得单独分开来炒。炒粉的时候需大火,先将锅中的油烧得吱吱爆响。传统的步骤是先煎一个鸡蛋,煎到鸡蛋两面刚刚凝固就轻轻拔到锅底一侧,马上放入豆芽菜。豆芽菜下锅也要听得到清脆的爆油声音,这才是适宜。倘若悄无声息,说明锅中温度太低,豆芽菜不容易炒熟,时间一长,就要出水,以后的工作几乎无法完成。等豆芽菜炒到五成熟的时候,将泡好的米线放到豆芽菜旁边,依次撒上干辣椒粉、豆油、盐和味精、葱花,动铲翻炒到豆油将整个米线染成深棕色,再将铁锅在火口上颠簸几下,让粉和豆芽菜、鸡蛋混合,这炒粉就成了。这一盘炒粉出来,米线色泽金黄、柔韧可口,豆芽菜晶莹剔透、清爽中夹着一丝甘甜,鸡蛋焦黄醇香,可谓色、香、味俱佳。这是最为普通的醴陵炒粉的做法,炒制的关键在于盐只能放到米线上,放早了或者直接放到豆芽菜上,豆芽就要出水。

醴陵炒粉更加美妙的是并不仅仅拘泥于豆芽菜,在醴陵几乎任何蔬菜都可以代替豆芽菜用来炒粉。不过根据原料的不同,在火候掌握上稍作调整。包菜可以苆成丝,白菜帮子苆成竖直的条状,红萝卜也可以苆成丝,这些原料水分不多,经得旺火,炒法上与豆芽菜相当。使用小白菜和莴笋叶、菠菜叶,因为过于娇嫩的缘故,就要改成先炒好米粉,再炒蔬菜,否则蔬菜炒的太熟,也就没有爽口解油腻的作用了。

八. 陕西省 咸阳 三原 三原小磨香油

三原小磨香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原小磨香油,始自清代,距今约三百年历史。三原小磨香油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不但能促进人们的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矿物质等,可减少体内脂肪的积累,对软化血管和保持血管弹性均有较好的效果。小磨香油还有润肤、祛斑、疏经活血、预防脱发和过早出现白发的功效,因此最有益于中老年人延缓衰老。1984年成立三原香油公司,生产“龙桥春牌一滴香”小磨香油,1987年获陕西省优质产品称号。该产品经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站多次化验,质量指标均优于“陕Q/B180-79”小磨芝麻香油省级标准。陕西兴邦油品有限公司作为三原小磨香油产业的龙头企业,自主研发的小磨香油生产设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2010-2011年度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荣获了第十八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

三原小磨香油久负盛名,以其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其产品畅销国内外,经久不衰。近年来,三原小磨香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县已有香油获证企业46家,在全国香油市场占据较大份额。三原小磨香油具有浓郁、显著的香味,能促进人们的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特别是芝麻油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其营养价值较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三原小磨香油采用当地生产的优质芝麻,以手工生产为主,经筛选、漂洗、炒籽、扬烟、磨浆、兑浆搅油、振荡摇油、毛油处理等多道生产工序,才能生产出纯正优质的小磨香油。用石磨磨制香油比普通香油具有更浓郁的醇香,其风味来自独有的石磨工艺,是普通香油所不具备的。其保持了1600多年的绿色物理加工制作工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芝麻营养的最大化,而且口味醇香,更易在烹饪中保持食物的色、香、味。近年来,三原小磨香油产业继续扩大,已占据全国26个省、市香油市场,知名度高,质量可靠。

三原小磨香油

陕西省三原县城关镇、西阳镇共2个镇现辖行政区域

《三原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界定三原小磨香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的函》,三政函字〔2014〕10号

三原县地方标准:DB610422/T02-2014《三原小磨香油制作工艺及技术规程》

九.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州城小磨香油

州城是一具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历史上曾经名品荟萃,小磨香油即是其中之一。较为有名的是西门街王氏小磨香油,已祖传数代,解放前曾在西厦门北路东开店经营,因其货真价实,名声波及梁山、汶上、平阴等周围数县。建国后,经营小磨香油的家庭作坊曾一度沉寂,改革开放以来,复重新兴起。目前,州城有数家做小磨香油生意。年产小磨香油上万公斤。

香油来自芝麻。芝麻亦称“脂麻”、“胡麻”、“油麻”,系脂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喜温耐旱,但不耐霜涝。全株有茸毛,茎直立,四棱形,有单秆的,有分枝的。叶多变异,互生或对生,有披针形、心脏形及椭圆形。花单生或者2—3朵簇生于叶腋,呈筒状、唇形,淡紫或白色。果实长形,有4棱、6棱、8棱不等。有白、黄、棕红或黑色的扁椭圆形种子,其含油率较高,可供榨油和制糕点用,中医学上以黑芝麻入药,可补肝肾,润燥结。茎、叶、花可提取芳香油。

我县种植芝麻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就广为种植。现在,仍有不少农民喜欢种植芝麻,全县年总产量可达数万公斤。

用芝麻加工出来的油叫麻油,因它有特殊的香味,故又称香油。加工时,因采用主方法不同,虽同是香油,却又分香味差异较大的大槽油和小磨油。用小磨香油拌的凉菜,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在汤菜中滴上几滴,有增香提鲜之效。

小磨香油的加工方法是:先将芝麻中的杂物剔除,而后放在大铁锅里翻炒,炒至焦黄色时,从锅里扒出来。凉透后,入到石磨上研磨成芝麻酱,而后把芝麻酱放进直径1米左右的大铁锅内,兑入适量的热水(80℃左右),用消过毒的一根圆棍用力搅拌,使麻油从麻酱中慢慢分离出来。这时停止搅拌,双手紧扶锅沿,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使麻油漂浮于麻酱之上。待麻油漂浮一层时,用小铁勺轻轻地从麻酱上面把麻油撇出来。这叫头排子小磨油,香气扑鼻,质量最好。接着,再兑入适量热水,再搅拌,再摇动,取出的油叫二排子小磨油。这样,100斤芝麻可加工出小磨香油50—60斤。在烘炒、研磨过程中,芝麻中含有的那种芝麻酚素,很快成为芝麻酚,因而使小磨香油具有浓郁奇特的香味。

小磨香油的营养价值很高,特别受人们喜爱。它所含亚油酸比花生油、菜籽油都高。亚油酸是一种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也叫必须脂肪酸,人体内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食用油里提取。由于小磨香油里的亚油酸不饱和,溶点低,所以它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率也就高。小磨香油里还有较多的维生素E,这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抗病延年。

因芝麻种植较少,州城小磨香油产量较低,主要在本地和汶上、梁山一带行销。

十. 宁夏 石嘴山 平罗县 香油

香油:分为机榨香油和小磨香油



小磨香油:小磨香油的保质期、保存期较长。小磨香油在低温下制取的过程中,其所含的营养成分不易被破坏流失,因此营养价值较高。



机榨香油:因此机榨香油比小磨香油的保质期、保存期短。机榨香油在高温下榨取的过程中,其所含的营养成分在高温高压下被破坏流失较大,因此机榨香油营养价值相对降低。

石门土特产菜籽油是什么油陕西特产麻油是什么油做的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