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本地电商带货特产 售卖新疆特产的盈利方式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4-10 15:46:05

一. 新疆 伊犁 霍城县 霍城桑葚

与葡萄、苹果、桃子、树上干杏这些栽培面积大、效益高的果品相比,桑葚在一般人看来似乎算不得水果。但是,桑葚却是很有特色的水果,而且有很多功效。

霍城县是桑葚的主要栽培地区,一般5月底就成熟,是伊犁成熟较早的果实,被称为“瓜果中的报春花”。霍城县栽培的桑葚主要有白、紫黑、暗红3种,白桑椹果实硕大,成熟后呈半透明状,质油润、糖分高、味蜜甜、紫黑色桑椹酸甜爽口,暗红色桑椹系伊犁独产的鞑靼桑的果穗,风味亦佳。

维吾尔族同胞喜欢栽种桑树,房前屋后、村落周边都有栽植,甚至一些地方还成片栽种,形成桑树园或者桑树林,这样的林子在霍城县随处可见。

桑葚属于纯天然绿色食品,营养丰富,桑葚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白藜芦醇、花青素、维生素B1、B2、C等成份,营养是苹果的5~6倍,是葡萄的4倍。

桑葚还是一味中药,桑椹性寒、味甘,具有补血活血,滋阴补阳,生津止渴,润肠燥等功效,主治阴血不足而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干结等症。临床应用于防止血管硬化、健脾胃助消化、补充营养、乌发美容、防癌抗癌等。

桑葚是很多治疗死精症方剂的重要组成药物,男性朋友多吃桑葚,可以有效防治男性0质量下降,改善“生殖亚健康”。

桑葚被医学界誉为“21世纪最佳保健果品”,常吃桑葚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功效。

桑葚可泡酒、熬粥、煲汤、制果酱等,桑葚糯米粥可滋养肝肾,养血明目;桑葚加蜂蜜熬的果酱可滋阴补血;桑葚汁加冰糖则可治肠道津液不足所致的大便干燥。用桑葚榨汁后混牛奶或酸奶,不仅味道好,还补血养颜。但桑葚性偏寒,因此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不宜食用。

二. 新疆 伊犁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六十八团大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八团位于新疆伊犁地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境内,地处伊犁河南岸冲积平原上,水资源十分丰富,土壤透水性强,年积温在3300-3500℃,昼夜温差大,特别是水稻幼穗分化期及抽穗开花期平均气温在21℃以上,特别适合优质水稻的生长。1959年团场成立后,即将水稻作为该团的主打产业大力发展。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先后引进更新多个水稻品种。大力发展软盘育秧、机械耱地、激光平地、机械插秧等先进种植技术,目前全团8万余亩水稻全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年产大米5万余吨,是兵团水稻面积最大、大米品质最好的团场之一。所生产的大米外观晶莹剔透、米质饱满,颜色蜡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质地硬而有韧性,米饭柔软粘性好,油润可口,馨香飘逸。2010六十八团大米被认定为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产品和国家级水稻标准化示范农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团粮食生产先进县(团),2014年六十八团稻田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美丽田园。

三.地域范围

伊香大米产区位于新疆兵团农四师六十八团(佛尕善镇),地处伊犁地区察布查尔县西北部的伊犁河南岸冲积扇平原地段,地理坐标为东经80°43′~80°9′,北纬43°48′~43°56′之间。东与察布查尔县绰霍尔乡、孙扎齐牛录乡接壤;西与察布查尔县爱新舍里镇相邻;南与察布查尔县堆齐牛录乡、孙扎齐牛录乡相连;北与察布查尔县种羊场、绰霍尔乡相连。团部驻地佛尕善镇(锡语意为老村),交通便捷,直通313省道,东距察布查尔县城12公里,距伊宁市32公里,西距国家一级口岸—都拉塔口岸47.6公里,对出口中亚各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六十八团大米地域保护范围为:六十八团12个农业连队。水稻种植面积7.5万亩,总产56250吨。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粒形椭圆形或圆形,米色蜡白,米粒清洁、晶莹透亮,呈透明或半透明,米质饱满,质地硬而有韧性,蒸出的米饭柔软、粘性好,油润可口,馨香飘逸。(2)内在指标:垩白粒率5-10%,直链淀粉14-18%、镁10-15mg/100g。(3)产品质量安全规定: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绿色食品质量体系要求进行管理。生产环境质量达到NY/T391-2000产地环境条件标准;产品质量达到NY/T419-2007绿色食品大米产品标准;投入品严格执行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三. 新疆 伊犁 奎屯市 斯尔玛克

花毡,哈萨克族语叫“斯尔玛克”,以制作精美,别具风格而享有声誉。花毡的原料有羊毛、羊毛线、彩色布、线等。哈萨克妇女大致制作三种花毡,一种是将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另一种是把毡子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的毡子拼成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还有一种是用彩色毡片和彩色的布拼成富有浓郁特色的图案,再一针一线缝起来。花毡一般比普通毡子要厚,多为双层,而且缝得特别密,经久耐用。主要用于毡房的地面上,农村的炕头上,既可防潮、防寒,又可美化室内。花毡是哈萨克姑娘出嫁时,不可缺少的嫁妆之一。夏季是哈萨克妇女制作花毡的旺季,从打羊毛、擀毡子到缝制,全用手工,一家要做,大家来帮忙,构成草原上一幅生动美丽的图画。

到哈萨克族牧民家里做客,主人一定会拿出漂亮的花毡给你铺上,让你坐在绚丽多彩的花毡上,这是哈萨克族牧民对客人尊重和热情的一种表示,而那制作精美、色彩丰富的花毡,也足以叫你大开眼界,使你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之中。

花毡,哈萨克语称“斯尔玛克”。花毡在哈萨克族的生活中用途很广,他们在毡房中要铺花毡,在毡房的门上要挂花毡,在客人的坐垫上要铺花毡,在睡觉的床上要放花毡,姑娘出嫁时也要陪嫁花毡。花毡和哈萨克族人的生活形影不离。从古至今,花毡都是哈萨克族人必需的重要生活物品之一,同时也是世代相传的家庭手工艺品。无论到谁家,家家户户都有大小不同的花毡,点缀在毡房里,使毡房成为一座色彩斑斓的艺术宫殿。

夏季我们来到草原上,看到哈萨克族妇女正在忙着打羊毛、捻线、擀毡、染色、裁剪、缝制、绣花,忙得不亦乐乎。夏季是制作花毡的旺季,几乎每个哈萨克族妇女都是制作花毡的能手,她们坐在一起,你帮我打羊毛,我帮你捻线,如果谁家要做花毡,大家都来帮忙,按不同的需要,做出不同大小的花毡,大的有20—30平方米,小的只有2—3平方米。所以一张花毡的诞生,既是制作者集体智慧的成果,又是团结互助的结晶。

哈萨克族花毡的制作要经过许多程序,做一张漂亮的花毡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花毡上的图案和花纹都是哈萨克族妇女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凝聚和倾注了她们的心血,同时,也显示出了她们的智慧。

做花毡先是要擀毡子,把剪下的羊毛,按不同的颜色和质量进行分类,然后摊在大张皮革上,几个人围坐一圈,用细柳、木条不停地抽打至蓬松,再把蓬松的羊毛均匀地平铺在芨芨草帘上,再洒上水,形成毡状。然后卷起帘子用羊毛绳捆紧,套一条带子,前面有1—2人拉,后面4—5人用脚踢或踩,经过约2—3小时的踢踩,待羊毛形成毡子样后解开,去掉芨芨草帘,再把生毡分段卷起,再用4—5人合力用肘部及手部力量使劲搓压,搓压好一段再往上卷一段,直至擀完整张毡子,使之成为熟毡。最后用水多次冲洗,冲掉渣滓及沙土,晾干后,便成为毡子,这种毡子是做花毡的主要原料。

做花毡的要求首先是要有质量较好的毡子,其次是将各种花纹和图案缝制在毡子上。花毡上各种颜色图案的毡子都是事先用土制的染料染出来的,花毡上的图案是哈萨克族妇女自己设计的,她们没有样本和图纸,所有的花纹和图案都在她们的脑子里,而且,所有经她们做出来的花毡颜色和图案都不一样,这真是哈萨克族妇女的一种天赋。许多哈萨克族妇女没有文化或者是只念过几年书,但她们做起花毡来,却像经验丰富的专家,拿起笔来就可以勾画出图案,拿起针来就可以缝制出美丽的花纹。

花毡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构图紧凑,采用简练的几何对称图形做中心主图案,四周配以对称的羊角变形花纹,显得大器豪放又不失柔美味道。另外,色彩艳丽,采用色彩大胆,有视觉冲击力。在一张花毡上同时出现7—8种色彩:白毡底上黑花纹加红边,红底白花纹绿边,绿底黄花纹红边;雪青底红花淡绿边。其中,白、黑、红、绿等色有强烈对比度,红、黄、淡绿较柔和,不但没给人色彩杂乱感觉,反而使整张花毡鲜艳亮丽。

花毡的制作方法和品种主要有:1、毡贴,把毡子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毡子拼成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2、布贴,将彩色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毡子上,尤其喜用红色布;3、毡、布并用,拼成富有浓郁特色的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4、针绣,用彩色羊毛线直接在白毡上绣出图案。针绣法基本上是平绣和套针绣,花毡的周边一般先用锁针法锁边,再用2—4种彩色毛线,套针绣成辫子花,装饰花毡边。花毡有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用途,如有用于取暖和做饭的火头花毡、接待客人用的上座花毡、结婚用的嫁妆花毡、面积较大且做工讲究的床上花毡和地上铺的花毡、门上挂的花毡及毡房用的花毡等。

花毡比普通毡厚,多为双层,缝得密实,经久耐用,可用四五十年,传几代人。

由于地区和部落的不同,花毡的形式和图案也不完全一样。其质量也不完全一样,精美的花毡取决于原料质量,最上等的羊毛应是秋季羊羔毛,其质地细腻,柔软,富有弹性。在擀制和缝制过程中也十分讲究和精细。如嫁妆花毡,不仅做工精细,而且还用金线缝制,图案细,花枝多,含有祝福新婚夫妇多子多福的意思。

花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古老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汉朝远嫁到乌孙国的细君公主在 《黄鹄歌》以 “旃为墙”的唱词中,就提到了 “旃”,旃就是毡子,说明哈萨克族的毡子在毡房中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同时,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岩画,也证明毡子的历史悠久。随着毡子的出现及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哈萨克族的花毡便应运产生,经过无数代哈萨克族人天才般的艺术创造,花毡的品种越来越多,图样花纹也越来越丰富,花毡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用途也越来越广,花毡已成为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了。

一块小小的花毡体现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和哈萨克族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哈萨克族的工艺美术及民族习俗等,研究起来还有很高的价值。

哈萨克族的花毡已被列入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作为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我们希望哈萨克族花毡,如同鲜花那样,代代相传,盛开怒放。

四. 新疆 伊犁 霍尔果斯市 美利奴羊

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是我国培育出的最好细毛羊品种。成年公母羊平均体重91.8公斤和43.1公斤,剪毛量16-18公斤,净毛率50%以上。毛长度9-12厘米,细度60~64支,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博州、昌吉和阿克苏等地州,全疆存栏150万只。

五. 新疆 伊犁 特克斯县 亚麻

亚麻

六. 新疆 伊犁 伊宁市 新疆贝母

新疆贝母,是一种与川贝.浙贝齐名的贵重中药材。其中包括:伊犁贝母.费尔干贝母.滩贝母等几个品种,统称为新疆贝母。除滩贝喜生于沙滩涯地外,其它三种贝母多生于山地草原及灌木丛下。伊贝主产于伊宁.霍城;费尔干贝母新疆许多地方都有分布;轮叶贝母主产于塔城地区;滩贝母生产于霍城.察布查尔。早在清代,新疆贝母便已开发利用。当时以北疆地区的昌吉.齐台县为集散市场,通过古丝绸之路的北线,用骆驼运.马驮,远销天津等口岸,通称“古贝”。由于数量极少,价格昂贵。过去,新疆贝母多为野生为了。为了适应国内医疗保健事业和出口外销的需要,医药科研部门再五十年代末期即开始人工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今后贝母将继续不断地稳步增产。( 乌鲁木齐)

七. 新疆 伊犁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铜制沙玛瓦

铜制沙玛瓦是伊犁农牧区和城市广大少数民族居民烧开水的茶饮,是少数民族特需产品之一,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伊宁市是全疆铜制沙玛瓦的重要产地,但因种种原因曾一度中断,1974年才由从事手工业生产有30余年经历的老艺人乌斯曼-尼牙孜,带领徒弟重新试制,多年消声匿迹的民族特需产品又重返市场。
铜制沙玛分圆形或方形底座,其剖圆形沸水炉中置圆桶状火道,外附龙头、爪耳、炉盖等部分。具有省燃料,水易沸,水质好等优点,一直被人们视为烧荼水的佳品,平时不用时,人们又将它视为精美饰品,摆设在室内窗台上,金黄铮亮、光洁照人、造形优美的铜沙玛瓦宛如一尊奖杯和工艺精湛的手工艺术品,供人们欣赏。

八. 新疆 伊犁 霍城县 莫乎尔葡萄

莫乎尔葡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中国红地球葡萄之乡”——霍城县莫乎尔牧场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而歌中的可克达拉草原就位于今天的霍城县莫乎尔牧场。莫乎尔牧场历史源远流长,是各族人民、多种文化的撞击和交融史,有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古老的西阿力麻里古城原址,(阿力麻里是突厥语苹果城的意思),这里曾有着公元中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国际都市的盛况。如今,这座昔日繁华的文明古城变成万顷良田、林果大乡和戍边重地 ,万亩莫乎尔葡萄种植基地的发展,更继承、彰显了莫乎尔牧场这片水果产地久远的历史。 1998年,莫乎尔牧场党委给全场人引进一个致富的新路子,率先投资100万元承包213亩土地,引进美国红地球鲜食葡萄栽培成功,被自治区评为“星火”计划的“霍城万亩红地球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生产基地。2003年,莫乎尔牧场被国家评为“中国红地球葡萄之乡”, 建起万亩葡萄参观园,自葡萄庄园建园以来曾接待过国家多位领导人到此驻足观光。2006年,-夫人到西域龙珠葡萄观光园品尝到自己亲手摘下葡萄,不绝地夸道“我还是第一次吃到这样美味的葡萄呢”。2007年香港行政特区长官董建华到葡萄庄园参观后,赞道“这样好的葡萄完全有能力打入国际市场”。2010年,-、-、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光临葡萄庄园领略万亩葡萄基地景色,品尝鲜美可口的莫乎尔葡萄。 葡萄种植户依靠专业合作社直销湖北、湖南、广州四川等地,更有销往哈萨克斯坦及周边国家,并且以专业合作社团体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万亩莫乎尔葡萄年外销量占生产总量的70%以上。现如今莫乎尔葡萄已成为伊犁地区居民餐桌上必备的水果,规模化发展吸引订货的国内外客商络绎不绝,产品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今,在伊犁,人们只要提起“莫乎尔葡萄”自然就会想到霍城县的莫乎尔牧场,也正是因为这里生产的“红地球”葡萄优于美国加州出产的,并已形成规模,成为了中国“红地球”葡萄之乡。

莫乎尔葡萄

地域范围

莫乎尔葡萄产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西北34km处的莫乎尔牧场,北依天山,南濒伊犁河谷,地势由北向西南倾斜,地理坐标:东经80°32′-80°43′,北纬44°11′-43°54′,辖6个农业村、2个牧业村,北至阿袖塔斯(山区夏牧场),南至塔克尔莫乎尔沙漠(为平原冬牧场),西接62团场,东连伊车嘎善锡伯族乡,保护面积2700公顷,年产葡萄20000t。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 外在感官特征:果穗大,长圆锥形,平均穗重650g,最大穗重可达2500g。果粒圆形或卵圆形,平均粒重11-14g,最大可达23g,果粒着生松紧适度,整齐均匀;果皮中厚,果实呈深红色;果肉硬脆,能削成薄片, 味甜可口,风味纯正,可溶性固形物大于16.5%,刀切无汁,品质极上。果柄长,与果实结合紧密,不易裂口;果刷粗大,着生极牢固,耐拉力极强,不脱粒;果实可远途运输和长期贮藏,可贮藏到翌年3月份。 (2)内在品质指标:莫乎尔葡萄营养价值高,可溶性固形物16-22%,富含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其中含钙62-67(mg/kg),钠18-20(mg/kg),铁3-6(mg/kg),镁35-40(mg/kg),铜0.3-0.7(mg/kg)。 (3)符合《无公害食品 落叶浆果类果品》(NY5086-2005)标准的安全要求。

九. 新疆 伊犁 霍城县 伊犁沙木萨克折刀

伊犁沙木萨克小刀是依制作人沙木萨克.阿西木而命名的。 沙木萨克出生在原绥定县(今霍城县),后流落到南疆库车等地,在流落的过程中对小刀制作倍增爱好,他细心观察各种小刀的样式,潜心学习各家的制作工艺,给名师巨匠帮工当徒弟兄,后来沙木萨克征众家之艺,集众家之长,经过不断探索,改进终于推出了一种从工艺到款式都别具一格的新颖的折叠式单面刀,具有经济、美观、实用、方便、精巧、便于携带等特点受到了众人的称赞,因而冠以“沙木萨克小刀”之美称. 1933年,沙木萨克在伊宁开了个铁匠铺,从此沙木萨克小刀的名声在伊犁地区沸扬起来。

伊犁沙木萨克折刀 - 传统工艺特色

伊犁沙木萨克小刀是一种折叠式单面刀,选用好钢锻打成型,制成粗坯后,用各种粗、细、扁、圆锉刀,锉平磨光,然后再进行淬火。传统的刀柄用牛角、铜皮制作,现在也用玻璃和塑料制作,柄部还采用各种钢、银、玉、骨等材料嵌成各种晶莹俏丽对称的图案,十分精巧美观,加之刀刃利,经久耐用,使用方便、安全、价格合适,因此一直是少数民族喜欢的生活用品。

十. 新疆 伊犁 特克斯县 特克斯山花蜜

特克斯山花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特克斯山花蜜特克斯县因特克斯河得名,“特克斯”一说是突厥语,意为“阴面的河”;一说是蒙古语,意为“平原旷野水源纵横”或“野山羊众多”。据《新疆黑蜂的现状及保护利用》记载,1925-1926年新疆黑蜂由俄罗斯人带入北疆饲养,新疆黑蜂主要分布在伊犁的特克斯县、尼勒克县、昭苏县,从此开始了特克斯县养蜂的历史。 特克斯县现有草原面积754万亩,野生蜜源经济植物100余种,蜂产业发展自然环境优越。境内有神奇的喀拉峻大草原,总面积2848平方千米,海拔在2000-3600米之间。每年春夏,山花灿漫,生长着百余种天然优质牧草,其中包括党参、甘草、雪莲、三七、贝母、薄荷、高苯、百里香、草乌等具有中草药保健效果的花草,从而保证了充足的蜜源。且特克斯县阔克铁热克乡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蜂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蜂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资源性保障。特克斯县现有蜂群1.12万群,蜜蜂养殖户128户,蜜群品种主要有意大利蜂和伊犁黑蜂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的卡尔巴蜂及杂交蜂,主要蜂产品有:蜂蜜、蜂花粉、蜂王浆、蜂胶、蜂蜡,蜂产品年产量达900多吨,年产值3000多万元。

所在地域: 新疆

申请人: 特克斯县农村能源环境工作站

所在地域: 2013年

地域范围

特克斯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天山西部,特昭盆地东端,东南与和静县毗连,东西和东北面与巩留县接壤,西接昭苏,南邻拜城。特克斯山花蜜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东经8lo19’-82o37’,北纬42o22’-43o25’,海拔高度在2000-2800米,辖区4个乡镇,分别是:乔拉克铁热克镇、齐勒乌泽克乡、阔克铁热克乡、喀拉达拉乡(喀拉峻草原),保护面积50万公顷,年产蜂蜜1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特克斯山花蜜常温下为澄清透明,粘稠或半粘稠,流动性良好的液体或结晶体。根据采集的蜜源植物不同及季节而呈现出水白色至深琥珀色的不同颜色,因为蜜源植物的品种不同,蜂蜜具有不同的特殊芳香。其蜜花香纯正、清香宜人,口感绵甜。 (2)内在品质指标:水分15%-18%,蔗糖1.2-2.1(g/100g),灰分0.05%-0.081%,柠檬酸23-27(mg/100g),酸度3.5%-4.2%,果糖18-24(g/100g),葡萄糖15-17(g/100g),醋酸145-170(mg/100g),正丁酸3.2-4.2(mg/100g),还原型维生素VC 6.5-7.2(mg/100g),泛酸9.2-11(mg/100g),叶酸0.001-0.008(mg/100g)。 (3)安全要求:产品质量安全符合NY 5134—2002《无公害食品 蜂蜜》标准的要求。

伊犁特产专卖店分布在哪里售卖新疆特产的盈利方式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