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伴手礼土特产 成都特产可带走的伴手礼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11-22 12:40:26

一. 四川省 成都市 金堂县 邹家沟石榴

邹家沟石榴,是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三星镇的著名,邹家沟石榴以其果大(每颗重400-800克左右)、色鲜、晶莹剔透呈玛瑙色的颗粒、酸甜适度的口味在成都市场上独领-。

三星镇邹家沟石榴,祖传明末清初时代。至栽培以来,以果大质优著名于蜀地。随着年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石榴不仅是具有特殊风味的果品,而且将成为重要的庭园花卉观赏植物之一。775

因此,石榴的栽培便有日渐增长的趋势。我镇以邹家沟石榴为主体,幅射有临近的冉家湾石榴园、石板河石榴园、风洞子石榴园。近年来,在各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发展为来宝沱-星月-邹家沟一条石榴旅游风景线,即三星镇石榴生产基地。775

三星镇石榴生产基地建设现状为1200亩,年产量100万公斤。计划三年内建设成3000亩,年产量可达300万公斤。775

二. 四川省 成都市 龙泉驿区 成都小吃

成都小吃

三. 四川省 成都市 彭州市 军屯锅魁

彭州军乐镇“酥锅魁”,又名“酥油千层饼”,历史悠久,做工考究,独具风格,以香、酥、脆、细嫩化渣而名扬川西。



“酥锅魁”,系彭州军乐镇周乐全与师父马福才共同打烤出名。选用优质中面,拌和适量温水反复操作,使之软、硬适度,张拉柔韧。水的冷热观气温高低而定,水温与气温成反比。配料方法别具一格,实行起面(酵面)与子面(生面)随打随配的原则。起面的多少,根据子面拌和后时间长短而定。子面时间长,起面多配;反之少配。再用撕去表膜的猪生板油、拌上八角、茴香、三萘、花椒、生姜、精盐、味精等香料,切碎揭绒,抹在拉长的面皮上,经卷压成形,上煎锅煎烤,最后放进炉膛烘脆。



如今,“酥锅魁”还发展了鲜肉锅魁、椒盐锅魁、化丝盐锅魁等十多个品种。北京亚运会期间国内外食客排长队争相购买,因制作难以满足,让不少人来不及一饱口福,一时传为佳话,名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四. 四川省 成都市 双流区 九江鸡蛋

双流县的九江鸡蛋,数量多,质量好,闻名遐迩。有人这么说:“成都市民吃的蛋,多是双流供应的。”目前,正在积极推广世界高产良种──迪卡褐壳蛋鸡。提高孵抱技术水平,使养鸡业迈上了新台阶。( 双流县)

五. 四川省 成都市 邛崃市 邛崃文君绿茶

文君绿茶,四川名茶,产于四川省邛崃市。绿茶类。品质特征为:条索紧曲显毫,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浓郁,滋味浓爽,汤色绿亮,叶底浅绿嫩匀。因其产地邛崃古有司马相如与妻卓文君的故事,因此取名文君绿茶。

四川省邛崃市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邛崃山脉,有南宝山、花椒堰、平落、油榨、白合等茶叶产区。这里多高山峻岭,亦有部分丘陵,两旁山势巍峨,峰峦挺秀,多云雾。境内竹木苍翠,雨量充沛,土质肥沃,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为主,一芽二叶为辅。芽叶长2.0-2.2厘米。成茶条索紧曲,白毫显露,嫩绿油润;香气嫩香持久,汤色绿亮,滋味鲜醇回甘。为四川省优质名茶。邛崃茶产区分布在邛崃山脉的南宝山、花楸堰等处的崇山峻岭之间,一般海拔800~17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云雾缭绕;土质深厚肥沃,是得天独厚的产茶之地。茶树的品种为当地的中叶种和花秋种,芽叶粗壮,深绿油亮,节尖较短,持嫩性强。Lfb

说到全国名茶,很多人想到的多半是杭川的龙井,安溪的铁观音,太湖的碧螺春...,事实上川茶也是颇有名气的。80年代,全国品出的十大名茶中,四川的茉莉花茶榜上有名,而全国的名优茶,四川名茶也近40余种,其中省外较为知名的有:峨眉毛峰、蒙顶甘露,青城雪芽,省内著名的还包括峨嵋竹叶青,蒙顶黄芽,邛崃文君茶,广安松针,香山贡茶等。这些茶品在古代颇具名声。唐代白居易曾赞美川茶: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李白诗曰:杨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文同写道:蜀中茶称圣,蒙顶味独尊。由此可见,川茶的名气在唐代就已流传开来,并得到众人的肯定。Lfb

文君绿茶以春分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为主和少量一芽二叶初展的嫩茶精工制成。在1985年、1989年被评为全国名茶;20世纪90年代又多次获得省级名茶称号。Lfb

六. 四川省 成都市 邛崃市 烫皮羊肉

烫皮羊肉

烫皮羊肉选用天台山农户放养的生态羊为原料,以带皮羊肉入锅煨烫,加入少许鲜牛奶调味,经过特殊流程烹制而成,具有鲜、香、嫩、醇、补,回味悠长的特点。

七. 四川省 成都市 金牛区 灯草糕

灯草糕是四川省历史悠久的糕食品种。糕条雪白细软,状似灯草,故名灯草糕。制品纯甜清香,物美价廉,很受群众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的欢迎。原料配方:搅糖27.5公斤回粉22.5公斤色素按国家标准制作方法:1.回粉:糯米浸泡后滤干,以砂拌炒,再粉碎成细粉,并用100眼筛子过筛。然后置于专设的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吸收水分,成为回粉。2.搅糖:搅糖中川白糖占90%、花生油5%、饴糖5%,同“花糕”中搅糖的制作方法。3.糖粉:搅糖与回粉混合,反复滚压,用60眼筛过筛。4.装盆:用专用方形锡盆。将糖粉装入锡盆后压紧,并用铜镜走平,再按规格切成块状。5.炖精:将糕盆置于热水锅内搭气(需加盖),水温80~90℃,时间10分钟左右。糕体微有热度时倒出,侧置于“气板”上,于锅内再搭气(行语“搭倒气”),水温60~70℃,经5~6分钟后,即起锅冷却。6.成型:将糕体两端着红色,静置12小时左右,即可成型。成型时先切成厚约1.5毫米的薄片,后切成方形丝条,即为成品。质量标准:规格:条状,形似灯草,粗细均匀,体形完整。色泽:糕体白色,两端红色。组织:软绵,细腻,无杂质。口味:纯甜,并有糯米粉香味。

八. 四川省 成都市 青白江 蜀锦

蜀锦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川以前为古蜀国,“蜀”即蚕桑,生产彩锦的历史源远流长。西汉时,花色品种繁多的蜀锦已行销中原。到了唐代,蜀铁已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方各国,通过海运外销日本。蜀锦质地紧密坚韧,色调艳丽。图案纹饰富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结构严谨,古朴典雅,深受国内外人民欢迎

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成都蜀锦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即形成重要产业。汉代官府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锦城”之称。蜀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锦样已有数百种之多。蜀锦是纯真丝织品,质地柔软,色彩丽,牢固耐用

锦样格调有:方方锦、月华锦、雨丝锦、皖花锦、铺地锦、散花锦等诸多工艺品种。另外还有民族缎等供少数民族作服饰、宗教装饰用的锦样品种。( 成都)

蜀锦,是四川民间文化遗产中历史悠久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瑰宝。古籍里有关她的轶闻趣事不少,往往能从侧面反映出古锦曾经拥有的辉煌。关于四川民间工艺,“琐话”自然从这里开始。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诗中的锦官城——四川省首府成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唐时期,就因织锦而闻名天下。这里自古以来,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林木和野桑生长茂盛,又产红花、茜草之类的染料植物,于是栽桑养蚕相当普遍,随之以蚕丝为料的织品自然出现。据《尚书》记述,春秋战国时代“织采为纹曰锦,织素为纹曰绮”的古锦即已初具规模。到了汉代。蜀锦更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平。这里有两位汉代大文豪的故事以资佐证。一个是司马相如。据说在潦倒时曾把一件蜀锦做的“鹔<爽鸟>裘”典当了去买酒喝。这位名人的举动,立即引起了达官显贵争相效仿,都在蜀锦衣服上缀以鹉鹅花纹,号曰“相如锦”。另外《西京杂记》还有他借用织锦技法,形象阐述作赋旨趣的记载:“相如友人盛览,字长通,牂柯名士也。尝问作赋法,相如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览退而作‘列锦赋组合歌’”。成都另一位大辞赋家扬雄在《蜀都赋》里也直接描述过蜀锦生产的盛况:“尔乃其人,自造奇锦,纟仑纟匪颁,纟参缘其中,发文扬彩,传代无穷。”

东汉末年,三国纷争,相对稳定的成都其蜀锦织造却达到空前的地步。《吴书·甘宁传》说得最有趣,称东吴大将甘兴霸原籍四川忠县(巴郡临江)人。早年在长江中上游一带作水贼,他的贼船全用蜀锦作帆为标记,号称“锦帆贼”。用蜀中来标榜自己的特殊身份,固然是别出心裁,同时也说明当时蜀锦生产的繁荣和消费状况。《魏书·倭人传》上说:“魏明帝赐倭女王绛地蛟龙锦五匹,绀地句文锦三匹”。它不只告诉我们当时魏国曾向蜀国购买蜀锦作馈赠礼物,而且提供了蜀锦织造纹样特征。这种底上挑谱成锦地,上面加织各种花纹的“锦上添花”织造方法正是蜀锦和其它地方古锦的重要区别。《蜀书》记载,公元211年刘备入成都,取府库藏锦分别赏赐诸葛亮、关羽、张飞和法正等每人一千匹。诸葛亮治蜀期间,更是把养蚕织锦、盐铁官营视作富国强兵的两大经济政策,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简雍为贯彻诸葛亮这一方针,对蜀锦生产又采取了统管和织造两项政策。对蚕茧统一收购,收买农奴从事锦缎织造。在城南以土筑城,建造织锦专业的锦官城。城里从事织锦的煮茧、缫丝、挽丝、机抒、织锦、漂洗、练染、纺择工艺均为女工和农奴。织出的“降地蛟龙锦”、“瑞草仙鹤锦”、“如意牡丹锦”、“甘地句文锦”等数十种名贵蜀锦,花纹雅丽,色彩分明,华丽辉煌。

从以上引述的典籍可以看出,锦官城之名源远流长,至少当自东汉起。那么,古时的锦官城具体在哪里呢?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说:从夷里桥直走,在大路的西边有一座城,这就是汉时的锦官城。东晋李膺《益州记》里也说:“锦城在益州南,笮桥东,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处也,号锦里,城墉(指城墙)犹在。”可推测其地约在今之南河岸上百花潭一带。

唐代,是蜀锦发展的又一极盛时期。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对于濯锦江,古籍中也有不少记载。晋人左思在《蜀都赋》中说:成都“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抒相和。贝锦斐城,濯色江波。”元代费著在《蜀锦谱》中说:“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锦官,江名濯锦。”三国时蜀人谯周在《益州志》上说:“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载:“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江织工濯其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如”。古锦在染炼生产过程中,需用成都南河水濯洗,特别是上游的浣花溪一带,更因其水质优良且能使织物更加艳丽而得名濯锦江。

唐代的蜀锦,在纹样图案上更加丰富多彩。当时生产的“蜀江锦”不但花纹色彩生动和谐,有的还采取了六色并用的“晕色”,端庄丰满,富丽堂煌,与同时期绘画“唐三彩”有同工之妙。唐代蜀锦图案的丰富,少不了设计者的功劳。比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到的益州行台官窦师纶。他说:“窦初为太宗秦王府谘议,相国录事参军,封陵阳公。性巧绝,凡创瑞锦宫绫,章彩奇丽。”由他设计的对雉、斗羊、翔风、游麟等纹样,大大丰富了蜀锦内容,其图案被后世人称为“陵阳公样”。

当然,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看到真正的汉唐蜀锦面目,但从一些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文物中,也能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比如较早出土的“长乐明光”锦和近些年新疆出土的“五星出东方”锦。这些古锦虽然先后发掘于不同的地方,但都经历千年而光彩依旧,色泽斑斓。图案纹样除云龙虎马、鸟兽神人等纹样外,还分别织有“长乐明光”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篆字纹样。经过专家考证,说明这些都是汉代蜀锦珍贵的实物。至于唐代蜀锦,史称以章彩奇丽见称,虽然现存实物不多,但从晚唐诗人陆龟蒙的《锦袍记》中,还是可以领略到她的大概。他说:“侍御史赵郡李君出蜀锦裙一幅示予,长四尺,广上狭下,阔六寸。其前则左有鹤廿,势欲飞走,单曲折胫,口御花辇。右有鹦鹉,耸肩舒尾,数与鹤相等。二禽大小不类,而隔以花卉,地无余地,界道四向,五色间杂。道上累细钿点缀其中,微去锁结,互以相带,有若骇霞残月,流烟堕雾,春草夹径,远山截空……”。其工艺之精,已近神奇。

九. 四川省 成都市 温江区 串串香

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我们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串串香铺子,红漆的矮方桌、小凳子和热气腾腾的一锅红汤以及那一大把一大把的竹签就构成了成都特别的一景。

我在火锅的发源地重庆呆了四年,也没看见火爆豪爽的重庆人折腾个串串香出来。成都人在饮食上的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真是令人感叹!当年火锅由重庆传入成都,而在一夜间风靡蓉城时,没有人能想到这麻辣鲜烫的吃食变变样,把荤的、素的往竹签上一穿,就穿出了如今火热了好几年也没冷下来的串串香。串串香究竟怎么流入成都的,如今已无证可考。我只记得上小学四年纪时,我家附近的建设路上,长长一条街,几乎被一家挨一家的串串香摊子挤满了。好象大家都指望靠这串串香赚钱吃饭了。海带、土豆、肉片、花菜、莴笋、毛肚、香肠、鱿鱼、冬瓜、黄腊丁、贡菜、海白菜、魔芋、黄花、藕、空心菜、排骨等等无论荤素,一毛钱一串,朋友家人三三两两围着小桌,各拿一大把自己爱吃的串串煮进锅里,煮菜的空档,还可以嗑嗑瓜子、喝喝冰啤酒、侃侃大山。于是,打赤膊的成都男人喝得满脸通红的样子就成了成都一景。其实,说起来,串串香的流行和成都的文化以及现实生产力是分不开的,喜欢小打小闹的盆地意识使精打细算又爱绷面子的成都人在吃串串香时找到了感觉:于是可以在拿菜的时候抓起一大把就走,实际上一毛钱一串的东西,在全国都难找;还可以耍尽各种过场,一会儿喊“掺茶!”一会儿喊“加汤!”一会儿喊“打泡子”,一会儿喊“老板,提五瓶啤酒来!”……十几二十块钱的一顿饭硬是要把瘦精精的小工跑断腿、跑断气一样,让平日里百般不顺的自己在串串香这里尝够上帝的味道;还可以在结帐时粗声粗气地大吼“老板,数签签!”实际上几大把签签数下来,小工的手都数爪了,也不过二三十块钱,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噻!难怪串串香经久不衰了。

成都特产送人必买清单伴手礼成都特产伴手礼排行榜前十名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