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特产邮寄价格 温州可以邮寄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4-11 04:03:55

一. 浙江省 温州 鹿城区 温州牛肉焙片

创始于1936年,城区五马街福禄寿糖果店广东师傅所制。温州市食品公司职工经过多次革新生产工艺和配料,制成了有温州特色的牛肉焙片,畅销国外内外。1982年被评为浙江省最佳产品
( 温州)

二. 浙江省 温州 瑞安 炒双粉

说起炒双粉,这可是高楼地方的一大特色,任你挑选一家酒店,里面的师傅都能为你炒出道地的双粉来。

炒双粉,顾名思义,独特的就在 “双粉”二字,即番薯粉和细粉丝。高楼炒双粉的做法颇为讲究,双粉下锅前,要先在温水中浸泡,且要分先后,番薯粉先放,粉丝稍后,浸泡过的双粉炒出来后,较一般的炒粉更具韧性。热好猪油,双粉下锅,文火翻炒十余分钟,期间要将笋干、肉丝、豆芽放进去,即可上桌。番薯粉有弹性,细粉丝相辅相成,很有口感。

三. 浙江省 温州 龙湾区 灯盏糕

灯盏糕

油炸食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灯盏糕。灯盏糕因形似古代扁圆形的豆油灯盏而得名,制作时先将大米、黄豆浸泡二个小时,然后磨成米浆,调入细盐、味精、葱花、搅拌调匀。用汤匙舀一匙米浆到特制的圆勺内,沉入已沸的油锅中。漫溢成圆状的米浆在沸油中迅速发酵,充气成圆球形,渐离圆勺浮出油面,十秒钟即熟,至底面金黄时即香酥可口。因其迅速膨胀变形而熟的过程如同变魔术一般,人称之为魔术糕。

四. 浙江省 温州 瓯海区 菱角

产品名称:菱角

产品别名:南西洋黄菱

产品产地:温州

产品特性:性凉,味甘;人肠、胃经,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益气健脾

产品简介:菱角可以鲜煮食,又可制淀粉。菱角有青色,红色和紫色,皮脆肉 嫩算是佳果,亦可做为粮食之用。一般都以蒸煮后 食之,或晒干后剁成细粒,熬粥食之亦呵。 菱角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崩萄糖。脂肪 及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C、胡萝卜素及钙 ,磷、铁等元素。古人认为多吃菱角可以补五脏除 百病,已可轻身,所谓轻身,就是有减肥健美作用 ,因为菱角不含使人发胖的脂肪瓯海区三洋乡南西洋菱角最为著名,人称“南西洋黄菱”,年产1200余吨。南西洋河宽、水深、泥肥,是种植菱角的好地方,种植历史悠久。菱角每年惊蛰前后(3月上旬)播于水田,清明前后(4月上旬)移苗于浅河滩,芒种至夏至间(6月)再移植至深水处,白露时(9月上旬)即可采摘菱角,每隔10天左右采摘一次,采摘期可长达2个月。近几年,在泽雅山区稻田试种获得成功。

产品历史: 宋·杨万里。《食老菱有感》;“幸自江湖可避人,怀珠韫 玉冷无尘。何须抵死露头解?荇叶荷花老此身。” 明·李时珍:家菱种于破塘,叶、实俱大,角软而脆,亦有两角弯卷如弓形者,其色有青、有红、有紫,嫩时剥 食,皮脆肉美,盖佳果也。 清·黄媛介。《采菱》:“轻舟放浆喜温暖,碧柳丹枫薄日间。欲采湖菱愁指滑,背人先自脱金环。”

五. 浙江省 温州 瓯海区 瓯柑

瓯柑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瓯柑是瓯海传统,宋元明清时均被朝廷列为贡品,其栽培历史约有二千四百年。古人有"有林皆桔树,无水不荷花"的诗句。目前,全区种植面积已达二万亩,年产柑二万吨。

古时就流传着着"有林皆桔树,无水不荷花"的说法,事实上指的就是拥有传统——瓯柑的瓯海区,瓯海区也同时是唯一的瓯柑原产地,其栽培历史约有二千四百年,唐宋元明清皆被朝廷列为贡品。民间素有“端午瓯柑似羚羊”之称,瓯柑在瓯海栽培经久不衰,不断发展。被十一届亚运会列为指定水果全区现有瓯柑种植面积1.8万亩,年产量2万吨,年产值超亿元。

瓯柑还未成熟时,皮先是青绿色的,随后变成青中带橙,接着变成橙色的。瓯柑风味独特,肉质柔软多汁,清甜可口、经果实分析测定,在100克瓯柑果实中含水份84.7克,钙55.2毫克,柠檬酸0.34克,还原糖4.13克,总糖9.47克,维生素C26.7毫克,维生素D560毫克。

瓯柑初食时有微苦味,为分析瓯柑苦味物质的成份及其价值,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温州医科所等有关单位的帮助下,经过8年的探索研究,证实瓯柑苦味物质的主要成份是新橙皮甙和柚皮甙,并对动物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有降压、降温、耐缺氧和增加冠脉流量等有药效作用。据食疗初步临床观察,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有较好的疗效。温州民间素有“端午瓯柑似羚羊”之说,并广泛流传瓯柑可退烧、治咽喉炎、头痛等热性疾病。由此可见,瓯柑中“微苦”对人体确有药效的作用,瓯柑既是传统水果,又是食疗佳品。

瓯柑具有丰产性能高,抗逆性强,极耐贮藏,并对人体具有食疗作用等特点,因此很受生产与消费者欢迎,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是瓯海区效益农业的一个主导产业.近年来,瓯海区非常重视瓯柑生产,广大柑农科学种柑,以三洋湿地为中心的1万多亩瓯柑精品园区更为突出.2002年瓯柑市场批发价每公斤高达8元,成为水果市场的佼佼者.市场经济刺激了瓯柑的生产,2003年全区新发展瓯柑面积2000多亩,为了适应新形势,瓯海区在全面失言科学种柑的基础上,成立了瓯柑协会,建立了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注册了"瓯林牌"牌、“南仙洋牌”等注册商标,制订了瓯柑生产db33030417.1-5-2003,全面衽标准化生石灰,为瓯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六. 浙江省 温州 乐清市 雁茗

    又名“雁荡毛峰”、“雁荡云雾”。是一种烘青绿茶,必须在清明谷雨之间采摘。选用一芽一叶或一芽三叶的初展肥嫩芽叶制作而成。色泽翠绿,香气扑鼻,味道清醇。明代开始列为“雁山五珍’之一。《瓯江逸志》曾说:“瓯地茶,雁山为第一”这并非过誉。雁茗在宋、明、清三代皆列为贡品;1954年被选为国家名茶;可谓载誉全国。雁茗,出产于龙湫背、元宝心、莲花洞和雁湖岗等山高多雾的地方。那里湿度大,香灰土养份丰富,茶树生长特别旺盛,芽肥汁厚,品质优异。( 温州)

七. 浙江省 温州 乐清市 石雕


产品名称:石雕
产品产地:浙江温州
产品特性:颜色丰富,花样奇特,种类繁多,有蜡状光泽,具有滑感。
产品简介:温州石雕主要取材于青田的优质叶蜡石,颜色丰富,花样奇特,种类繁多,有蜡状光泽,具有滑感。要想制作精美的石雕,需要有配套的工具:有凿子、雕刀、车钻、刺条(一种浑身有锋利铜刺的工具)、锯等。制作过程大致分为五步:首先是选材、构思、布局;第二步叫“打坯、戳坯”,就是将石头劈削出作品的外轮廓;再进一步在石料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洞,为缕雕创造条件;最后是细致精刻,刮去不要的刀痕凿迹,使作品光洁。作品刻成后再进行一些装饰工作,如:配座、装垫和打光、上腊工作。 石雕技法多样,以圆雕。镂雕 为最常见,镂雕最具特色。温州石雕的石质很美,也显示了高超的技艺,很具地方特色,因此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产品历史:从80年代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更为石雕的发展创造了良机,使南派石雕的传播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十几万惠安工人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留下了不胜枚举的传世佳作。除了70年代参建毛主席纪念堂和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外,福建本省有厦门鼓浪屿全国最高的人物雕像、15.7米高的郑成功塑像;莆田湄洲岛海峡和平女神天上圣母妈祖雕像;福州西禅寺全国最高的石塔;江苏淮安雕总理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纪念馆;锦州解放纪念碑;辽沈战役纪念碑;湖南韶山毛泽东诗词碑林;西安兵马俑陈列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黄帝陵;西藏宾馆;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井岗山会师纪念碑;广州玄武塔和台湾凤山的500罗汉。台湾嘉义先天玉虚宫那200多平方九龙壁及九龙池更是气势非凡,世所罕见,堪称世界之最!还有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的郑和雕像,日本鉴真和尚园和那霸市“福州园”等。可以说,一部惠安的现代石雕史,就是一部浓缩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是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记录,也是弘扬南派石雕艺术的传播史,更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荣史。作为全国著名的石雕之乡,石雕业历来是惠安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惠安石雕已形成圆雕、浮雕、影雕、彩雕、碑石等六大类数百个品种,产品畅销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及港澳台等地区。

八. 浙江省 温州 苍南 苍南矾塑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苍南矾塑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矾塑为有“世界矾都”之称的苍南县所独有。

苍南县矾山镇因盛产明矾而驰名中外,素有“世界矾都”之称,明矾产量和品位均居世界之首,储量和产量占国内80%,世界的60%,是浙南最悠久的矿山集镇。矾山古老的明矾冶炼制技艺可追溯到宋朝末年,迄今已600多年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保护价值。

苍南矾塑技艺是由刘祖珍、刘祖伟父亲矾窑结晶工刘朝宝(1912-1995)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始创,他原是矾窑的垒土师傅,从1925年开始摸索创作,利用早己流行很久的明矾液结晶成型的原理,运用彩色绒线扎绕在铁丝、铜丝上,扎成动、植物、塔的模型,放入明矾结晶池中,经一定时间便自然形成无数个皎洁晶莹的明矾小珠子,形成别具神韵的矾塑工艺品。五十年代后,表现题材扩大,品种花样增加,不论传统的花鸟走兽、亭台楼阁、戏剧人物及现代的飞机、汽车等,均制作精巧,造型独特,绮靡浏亮,别具地域特色和观赏价值。

矾塑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矾塑艺人刘祖珍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九. 浙江省 温州 洞头县 洞头紫菜

洞头紫菜是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的。霓屿街道是洞头主要的紫菜基地,也是我省的“紫菜之乡”,拥有紫菜养殖面积1.8万亩。

霓屿街道是百岛洞头的“桥头堡”,质嫩味美的紫菜是霓屿街道的传统产业,有着几十年的养殖历史,每年的销售额达上千万元。紫菜有“海洋蔬菜”的美誉,长成后可以反复采割,第一割的叫头水紫菜,第二割的叫二水紫菜,一般可以采到第五、六水。

十. 浙江省 温州 鹿城区 瓯绣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瓯绣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产于瓯江地区,亦名“温绣”。是浙江“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它与湘绣、苏绣、蜀绣合称我国四大名绣。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有“发绣外交”之说。瓯绣的品种很多,除各式画片、挂屏等装饰品外,还有台布、戏装、枕套、被面等实用品。画面有人物、山水、花卉、走兽4大类,1000多人花色品种。

制作者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开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或彩线在上面制成花鸟、山水、人物等作品。瓯绣的最大特点是针法繁多,做工精细。如《松鹰图》中一只鹰就采用了扇形针、切针、平针等十多种针法,还采用很多质地、粗细、色泽不同的色线混合使用。构图精练,纹理分明,针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亮适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得精巧传神。它的风格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练,绣理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它的制作方法是: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和彩线在上面制成作品,针法类型有断针、滚针、乱针等20多种。

瓯绣开始于唐宋时代,800多年以前,温州地区已运用刺绣美化服饰,绣品技艺也达到相当水平。瓯绣是浙南一带的传统手工艺品,可与湘绣、苏绣、粤绣和蜀绣相媲美,被称为中国的名绣之一。清咸丰三年(1853),温州设有专业绣铺。绣工人数曾达到600至800人。据说瓯绣最早产生于民间善于刺绣的妇女之手,古时温州少女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刺绣传统,足见当时瓯绣的普遍和兴盛。

早在宋、元年间,瓯越民间就盛行在鞋、帽、衣服上刺绣,这便是瓯绣。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它的色彩越来越艳,花色品种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在工艺上独树一帜的绣种。瓯绣以构图精巧,绣法严谨,运针纤巧,色彩鲜明而著称。不少佳作被选为国家级礼品,多次参展国际艺术博览会。2001年瓯绣被浙江省列为重点保护艺种。瓯绣不是四大明绣之一。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瓯绣、顾绣、京绣都很有名,但是不属于四大名绣。

温州特产送人一览表温州有什么可以邮寄的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