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蒙尚特产 鄂尔多斯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4-12 18:09:43

一. 内蒙古 鄂尔多斯 鄂托克旗 蒙式主食

蒙式主食

蒙古族食用的粮食主要有炒米、糜米、面粉、大米和荞面、软米。

炒米,牧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炒米由糜子经过炒熟后去壳、去糠而得的熟米粒,色黄而不焦,米粒坚而脆,晶莹明亮,泡在奶茶中色味均鲜美,营养丰富。炒米含水量低,耐储存,便于携带,适合游牧生活。

炒米拌团,是蒙古族风味小吃。炒米拌以酥油、红糖、红枣、奶果子,捏成米团。酥香爽口,是节日筵席的美味食品。

糜米的食用,主要是肉汤粥、酸奶粥、鲜奶粥和肉丁饭、焖饭等。

面粉的食用主要是面条、油炸饼、烙饼、水饺和油炸馅饼等。油炸饼中,“章则”(盘肠饼)独特风味,清脆可口。过春节和其他吉庆之日,家家户户都炸“章则”,四四方方交叉层累几十层,作为待客美味。

二. 美洲 巴西 圣多斯咖啡

圣多斯咖啡主产于巴西圣保罗。这种咖啡酸、甘、苦三味属中性,浓度适中,带适度酸味,口味高雅而特殊,是最好的调配用豆,被誉为咖啡之中坚,单品饮用风味亦佳。

圣多斯咖啡口感纯净柔滑,酸度高,绸度适中,带有轻微的坚果的味道。

圣多斯咖啡 - 来历

圣多斯咖啡“圣多斯”的名字来自于船运咖啡的港口,首都圣保罗四周山谷地区的咖啡是巴西最有代表性的咖啡。圣多斯属中性豆,风味之佳被誉为咖啡之冠,若调配其他咖啡更具独特风味,最适合有贵族气息、幽默感及极具人际关系的人饮用。品质上乘的巴西波旁圣多斯咖啡可以与蓝山咖啡相媲美,如果说蓝山是咖啡中的国王的话,那么巴西波旁圣多斯咖啡就是咖啡王国中的隐士。像所有的巴西咖啡一样,它们最适于鲜嫩的时候饮用,因为越老酸度越浓。

尽管巴西素有“咖啡王国”之称,但咖啡的故乡却不在巴西,而是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咖法省。“咖啡”一名就是由“咖法”地名演变而来的。咖啡传入巴西则是18世纪以后的事。1727年,巴西与北方邻国法属圭亚那发生边境纠纷。为防止事态扩大,巴西总督派军官弗朗西斯科·德·莫罗巴列塔率团前往法属圭亚那进行谈判,试图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间的争端。岂料,他的边境问题谈判未果,却意外地成为巴西的“咖啡之父”。

法属圭亚那于1722年引入咖啡,先在总督府后院试种,获得成功后又在附近的农庄小规模种植。总督视咖啡为“国宝”,生怕被邻国、特别是当时在军事和经济上都占绝对优势的巴西掠走,所以,在咖啡园四周都有荷枪实弹的士兵昼夜巡逻。

莫罗巴列塔抵圭亚那后,咖啡园更是戒备森严,重兵把守,不让莫罗巴列塔一行靠近半步。然而,这位英俊潇洒的年轻军官深得总督夫人的好感,不但破例邀请莫罗巴列塔品尝咖啡,还亲自陪同他参观了咖啡园,并将一把成熟的咖啡豆和5棵咖啡苗赠给莫罗巴列塔。莫罗巴列塔得到这些种子之后立即离开了圭亚那,将这些“国宝”护送到巴西。从此咖啡在巴西安家落户。那些种子就是现在39亿多株巴西咖啡树的祖先。在早期的巴西历史上,咖啡的起步非常缓慢。莫罗巴列塔先生再次回到巴西之后,咖啡文化即在处于亚马孙河河口的帕拉州起步了。大约1773年,咖啡由北方传入地处东南沿海的巴西传统农业区: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由于这里气候很适合种植咖啡,加上土地肥沃、劳动力廉价等因素,巴西的咖啡生产得以迅速发展。19世纪初,巴西的咖啡种植已遍及全国,随后又形成持续近一个世纪之久的“咖啡繁荣期”。

圣多斯咖啡 - 品味

圣多斯咖啡品味圣多斯咖啡,不只要喝,还要用闻。

酸度(Acidity)

咖啡入口后,轻留在舌尖的滋味。“酸”字看来剌眼,其实咖啡豆的果实原味和新鲜活力,就像葡萄酒一样,都蕴藏在它的酸味里。新鲜咖啡散发的酸性,带着果实的芳香,就像柠檬、葡萄、苹果等水果中所含的天然果酸,口味愉悦而清新,与另一个用来形容过期腐坏咖啡的字眼――sour,必须有所区别。圣多斯咖啡的酸味并不浓烈,口味中性,恰到好处。

质感(Body)

啜饮咖啡后,在舌背和口腔徘徊不去的味觉感受。质感醇厚的圣多斯咖啡,即使咖啡粉浓度不高,仍能带来强烈的味觉震荡。

香味(Aroma)

弥漫游走在空气中的圣多斯咖啡的醇香。从烘焙、研磨、到冲煮,咖啡豆在它漫长旅途中的每一站,都极尽力气释放芳香。因此,不妨善用嗅觉,随着圣多斯咖啡,一起体验这场芳香之旅。

风味(Flavor)

串连以上三者,拼贴成的咖啡印象。而圣多斯咖啡以其适中的浓度和酸度,高雅的口味,清爽调和的风味被众多咖啡爱好者所喜爱。

三. 内蒙古 鄂尔多斯 杭锦旗 褐煤

褐煤,又名柴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矿产煤。一种介于泥炭与沥青煤之间的棕黑色、无光泽的低级煤。化学反应性强,在空气中容易风化,不易储存和远运。

传说百年前,有位媳妇从娘家探亲回来,忽然发现炉灶灰堆里有几块没有燃尽的火炭(火种),大似拳头,小如杏核。惊喜之余,这媳妇就往炭上放了几块碎炭。不一会儿,炭就吸着了。从此,“住娘家炭”的趣说,便在民间流传至今。“住娘家炭”学名叫褐煤,又称煨炭。褐煤呈褐色或褐黑色,光泽暗淡。煤化程度高于泥炭,属于年轻煤。褐煤具有独到的优良秉性,取暖时,只要往炉里放上几块火种,火种上再放一些捣成块的褐煤,不多会儿,炭就忽忽忽地着了。涮羊肉时,如果用这种没有黑烟的火种当木炭火苗很旺。做饭时,若没有火种,没有劈柴,顺手取一张报纸,就可把褐煤点燃。褐煤质松、易风化。保存褐煤,必须躲避风雨,放在屋里。若经风吹日晒、雨淋,不明显的层状结构,就被剥蚀得像鱼鳞鳞片似的浮泛起来。较紧密的结构,也变得松松散散,以至最后把褐煤风化成粉末。褐煤除直接用于燃料、可供发电外,还能分解出煤气、煤焦油、焦炭;提取苯、合成氨、氨乙烯、乙炔等多种化工原料;回收稀有元素锗、镓、钒、铀、钆、铍;其液体部分的煤焦油和轻油以高压加氢,可制造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精制后的苯酚和二甲酚,是合成纤维和塑料的原料。

四. 内蒙古 鄂尔多斯 乌审旗 鄂尔多斯手把肉

蒙古语称“查纳森麻哈”,是蒙古人非常喜爱吃的食物之一。过去,羊只冬春瘦乏,吃不到新鲜的牛、羊肉。现在,由于个别牧户加强了饲养管理,随时可以吃到鲜嫩的牛、羊肉。尤其逢遇节日、操办喜事、宾客临门,手把肉更是必不可少。倘有贵客登门,牧民全家老少总要走出蒙古包,恭候客人进包作客。喝过奶茶之后,主人便很快到羊群里挑选一只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扒皮入锅,只需喝几碗奶茶的寒喧功夫,就把肉煮熟了。肉赤膘白、热气腾腾的羊肉放到长条木盘里,看着色泽诱人,吃着肥而不腻,真是滋味不凡啊!

手把肉,因用手拿着吃,故名。制作时,先把带骨头的羊肉近骨节割开,用刀剁成拳头大的块(头、蹄下水除外),把肉倒进冷水锅内,用旺火煮开,撇去沫子,不加调味品,有的地方加盐,有的地方不加盐。只要有八九成熟,就可以吃。牧民认为,牛和羊在草原上吃的是五香草,肉本身就带着调料。鄂尔多斯蒙古族吃手把肉时,还有一些讲究。吃羊肉,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肋骨肉进餐。用牛肉敬客时,则用一只脊椎骨肉配半截肋骨肉和一小段肥肠。小孩不吃牛、羊骨髓和尾巴肉。

五. 内蒙古 鄂尔多斯 东胜区 鄂尔多斯海红子

鄂尔多斯海红子

六. 内蒙古 鄂尔多斯 杭锦旗 沙枣帘

精致秀美的沙枣帘,是用沙枣核制作的。它是一种稀有的手工艺品,观赏价值颇大。


无论谁家门上挂上一个沙枣帘,都会满屋增色。沙枣帘呈褐红色,上面布满了许多不规则的、极细极细的条纹。倘用它与闻名遐迩的雨花石相比,各具特色。


沙枣帘没有闪亮的光泽,显露着古色古香、雍容典雅的美色。因沙枣树生长在沙漠地区,它自然是大漠黄沙孕育出的珍品。 制作沙枣帘虽费工、费时,却很有意思。1、洗皮。沙枣放到水里泡上一两个小时,用手搓去皮肉,再用清水把沙枣核漂洗干净。2、泡籽。把适量沙枣泡在玻璃罐头瓶或搪瓷盆内(谨防铁锈),待沙枣核膨大,就可穿线。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 沙枣核就会裂口。3、穿线。穿线前,应根据帘线的长短,先穿大沙枣核,再穿中、小沙枣核。穿线时,只要针头对准沙枣的 底端,就会省力。线要使用结实耐用、光滑的尼龙线。4、用清漆涂刷一遍珠链,干后手感好,有光泽,美观优雅,古色古香。5、拼凑。把用线穿好的一条条珠链,悬挂在特制的木板上,沙枣帘就做成了。

七. 内蒙古 鄂尔多斯 准格尔旗 米凉粉

米凉粉是农民喜食的一种风味食品。近年来,米凉粉从农村进入城市,遍布大街小巷。大热天上街,花几角钱吃一碗米凉粉,既解口渴之急,又能充饥,是非常实惠的。由于米凉粉筋道、解渴泻火、富有营养,年轻人连进三碗还意犹未尽,牙口差的老年人,吃来也格外爽口。

很久以前,准格尔旗双山梁下住着一户善良的农民。农民的儿子是一位秀才。秀才为了赶考,天天登山专心攻读。每天,七十岁的母亲都要费力地爬坡上山,给他送饭。由于路远,母亲走得很慢,所以每次送去的饭都变成了凉饭。儿子不想吃饭,母亲只好吃剩饭。母亲只吃了几次凉饭,就觉得口感很好。没几天,母亲就在“凉饭”的基础上,反复改进制作方法,制成米凉粉让儿子品尝。母子皆大欢喜,每天中午母亲都要给儿子送一碗米凉粉。邻居发现后,家家户户也都吃米凉粉。这样,米凉粉就成为当地人盛夏驱热消暑的饮食了。

现在,农民仍按传统的方法制作米凉粉。在开水或凉水中把绿豆泡上一段时间。糜米或小米洗净后,也用水浸泡十几分钟。然后把绿豆从水中捞出来,放到盆里,少倒些水,一勺一勺地把绿豆和米及水舀进手磨上磨成浆。再把豆、米浆徐徐地舀进开水锅里,火要急,边舀边用勺子或擀面杖快速进行搅拌。熟后,掺入少量蒿籽,并把它搅匀煮熟。然后,把它铲出来摊在高粱秆稗子上或均匀地抹在水缸外壁上,晾凉后切成长条,就制成了米凉粉。吃的时候,往米凉粉里舀上酸菜汤,加上葱花油、辣椒、芝麻面、芥末粉或炒茴香面等调味品,凉阴阴、酸溜溜的,非常可口。夏令时节吃米凉粉,尤其觉得爽口入味,清淡宜人。

八. 内蒙古 鄂尔多斯 鄂托克前旗 沙果

准格尔山川盛产的沙果,不但以其质量好享誉内外,还因一则古老的传说,使人馋涎欲滴。有一年,正是沙果成熟季节。有位中年妇女领着8岁的女儿往娘家走。母女俩爬山梁、越沟川,刚走了几里路, 花红就看见对面山坡上长着很多沙果树。鲜艳的沙果缀满枝头,它就像绿叶丛中泛出的万点彩霞。刚走到树下,花红就叫嚷着说她饿了。妈妈正要伸手去摘沙果,忽然望见那边的树上扒着上百只禽鸟正在啄食沙果。这时,花红就摇着妈妈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说:“我饿了,我肚子痛呢。”妈妈犹豫了片刻,就摘了几个沙果递给她吃。花红大口大口地吃着色艳多汁的的沙果满嘴生津。一个小时后,花红才向妈妈说,沙果又香、又酥、又脆、又甜,肚子也不痛了。这虽是一则传说,但沙果确是营养丰富的一种果品,它含有淀粉、可溶性糖分、苹果酸、酒石酸等有机酸类以及各种维生素、果胶质和多种矿物盐类等,均易为人体吸收。用沙果加工成的果酱、果酒、罐头、密饯别具风味。因此说,如此佳果,游人是不可不尝的。( 伊克昭盟)

九. 内蒙古 鄂尔多斯 准格尔旗 养生枸杞

养生枸杞

枸杞肉厚、皮薄、籽少,口感纯正甘甜而无苦涩味,果实呈红色或紫红色,果型或橄圆形且扁长,或呈长型且扁大部瘦,果脐白色,果脐明显,果身先端有小尖,果内含铁、锌、锂、硒、等十八种氨基酸和丰富的“枸杞多糖”。

枸杞作为保键品食用,古老的方法有泡酒饮和熬膏食用。今天优质果实多以每天早晚直接食用,每天用量10克为宜,一般果实多以泡茶、泡水、泡酒、煲汤、药膳等方法食用。

十. 内蒙古 鄂尔多斯 鄂托克前旗 酸饭

酸饭

您如有机会到鄂尔多斯黄河沿岸和准格尔旗山区作客,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吃到用糜米制作的酸饭。还会看到家家户户的锅台

上放着一个、甚至两个酸罐。

只要在那里住上几天,人们就会发现,酸饭还有好几种呢。早晨吃酸粥,中午吃酸捞饭或酸焖饭,晚上吃酸稀饭或酸拌汤。不过,农民吃酸饭,并不是每日必食三餐。

吃酸粥时,有的农民还要把辣椒面撒到上面,就着酸菜吃。故人们赞美地说:“辣椒抹粥,吃上挺兜”(好的意思)。

农民做酸焖饭时,总喜欢往里面放一些切成块的山药(土豆)。这样吃起来,味道鲜美适口。

过去,农民视酸饭为富裕生活的象征,因此常常说:“早上酸粥中午糕,晚上焖饭上油炒。

农民爱吃酸饭,跟生活环境有关系。那里盛产糜米,糜米沤酸后味道特别醇香,所以,人人爱吃。农民吃上酸饭顶着烈日劳

动,不渴、也不上火。农民劳动了一天,身体觉得疲累的时候,一进家门就痛饮几勺酸米汤,浑身无不感到清凉爽快。

制作酸饭非常有趣:把豆腐酸浆作为“酵料”倒入洗净的的小口罐子里,再把熬过糜米的汤舀进去发酵。然后把一定量的糜

米洗净也倒进罐里。把罐放到热锅台上,一天以后,“甜米”就变成了“酸米”了。多数人家不用“酵料”,而用米汤和糜米直

接发酵。]酸浆(酵料)用的次数多了,就会减少。只要随用随添米汤,一年四季都会有酸浆,而且味道也纯正鲜美。

鄂尔多斯特产排行榜前十名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十大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