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岐山特产专卖店 咸阳哪里有卖陕西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5-20 06:44:07

一. 陕西省 咸阳 长武县 馇酥

 【馇酥】将面、大油、葱花、调料柔和拧叠成夹层小饼,入鏊烘烤,搽油煎翻,渍黄柔酥。油而不腻,香气四溢。

二.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蔡家坡紫皮大蒜

蔡家坡紫皮大蒜是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的。蔡家坡紫皮大蒜又称火蒜,外皮紫红、辣味适中、口感好、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具有健胃、杀菌、保健等多种功效,畅销湖北、四川、江西、甘肃、新疆等地。

蔡家坡地区因当地独特的土壤、水质及气温、地势而形成,蒜皮呈紫色,薄而富有弹性,果实脆而白,半透明,辣味正,口感好,富含多种营养成份和微量元素,具有美容、健胃、杀菌功能,加工利用价值大,开发前景广阔。株高65-80厘米,单头重45克,横径5-6厘米,高3.5-4.2厘米,外皮浅紫红色。花茎长45-50厘米,单薹重20-30克。该种生长势旺,抗逆性强。每公顷产蒜薹3750-4 500千克,产蒜头9000-11 250千克。

三. 陕西省 咸阳 彬县 彬县御面

彬县地方风味特色面食。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

相传为当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时夫人姜女所发明。姜女是《诗·大雅·绵》中盛的贤美聪慧夫人,以善于烹调著称。后来古公亶父由豳迁岐,途经乾县梁山,姜女也将御面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只不过因水土关系,那里的小麦面粉做成了流传至今的“面皮”。过了100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亲自来祖地豳国朝拜,专要曾祖母创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淤面又称为“御面”。建都咸阳、长安的秦汉唐各代,彬地御面一直为宫中食品。清慈禧太后晚年喜欢翻阅历朝案卷,对周人先祖居豳的历史及《诗·豳风》颇有研究,因而在颐和园修了“豳风桥”,她竟然从古籍中查到了3000多年前周太王元妃姜女制作淤面的记述,深为感动。后来八国联军入侵,慈禧逃到西安时,特地点了邠州淤面虽经3000多年的演变,淤面仍是上述姜女首创的四道工序,就是洗淤面、炼淤面、蒸淤面、切淤面。后来又加了压淤面,即将蒸熟的淤面压制成飴络。

制作方法是:取上乘精粉适量,拌匀揉成面团,将面团放于凉水盆中反复揉洗,直到洗净面筋为止。再将洗出的面水过箩沉淀,在凉快干净处沉淀一夜。第二天滤掉在上面的清水,把粉浆用小火在锅内提炼成团,人工搓成小块、笼蒸一小时后出锅,用飴络床压制成粉条状。或用文火在锅里边搅边炼,炼成半熟为宜,再揉成细长条,置于笼内蒸熟。然后缓缓晾冷,用锋刃片切成极薄的片,佐以蒜泥、姜末、陈醋、精盐、香油,即可食用。御面筋光柔软,光滑爽口。

2003年4月,彬县肖新战制作的御面在“中国烹饪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

四.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肉臊子加馍

肉臊子加馍

臊子面馆里也会卖一种肉夹馍,这种馍用的也是炭火现烤的白面饼,只不过里面用的肉是臊子肉,这是专给嫌光吃面还不够过瘾的人准备的。香归香,吃到一半就酸得人五官有些扭曲,但又忍不住继续收拾剩下的一半。浸满醋汁酥烂的猪肉毫不腻口,如果你嫌腊汁肉夹馍有点油腻,可以试试着一味妙品,定教你终身难忘。

五. 陕西省 咸阳 兴平 时下挂面

时下挂面是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城办时下村的。兴平手工挂面以做工精良、粗细均匀、营养丰富、容易吸收而深受城乡居民喜爱,如今,兴平手工挂面已先后注册了“回味老家”牌、“贾克昌”牌、“时下”牌、“杨小侠”牌等品牌,进入多家农产品专卖店和超市。

兴平人爱吃面,扯面、棍棍面、手擀面、长面、挂面等,样样儿多滴很,味道撩杂咧。在这香喷喷的面条中,挂面,堪称一绝,尤其是时下村的手工挂面更是著称关中,据传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呢。

挂面,有的地方称之为“龙须面”,原为宫廷御用的一种面食,可见其身份尊贵。在我们兴平,用挂面做成“浇汤面”招待客人是一种很高的礼仪,筵席上可以没有鸡鸭鱼肉,不能没有“浇汤面”。每逢谁家有媳妇坐月子了,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想法设法备几把上好的挂面去看望。恋爱中的小伙子第一次登门拜访心上人的父母,如果能吃上一碗鸡蛋挂面,会欢喜得不得了。

时下村,原名“寺下村”,民国期间寺下更名为时下(关中方言中“寺”与“时”发音相同)。该村位于兴平市城区以东大约2公里处,村里做挂面的把式有好几百人,进入隆冬时节,若遇天气晴朗,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上千丝万缕、细若游丝的挂面。2007年元月,中央电视台曾来到时下村报道过在这里举行的“挂面大赛”。

东城办时下村挂面制作以家庭为单位,村里年长的人几乎都精通挂面制作手艺。挂面制作要经历和面、揉面、盘条、醒面、上面、开面、挂面、晾面、收面、切面、捆扎等工序,要经历近30小时方可完成。

时下挂面以做工精良、粗细均匀、营养丰富、容易吸收而深受城乡居民喜爱。兴平十万劳务大军回乡探亲,定要吃上一碗柔软香滑的挂面,临走时,也要带上一箱长长的牵挂、细细的叮嘱。现如今,时下挂面热销兴平,誉满关中,远销省外,已成为极具开发价值的品牌。

六. 陕西省 咸阳 乾县 乾县柿子

乾县柿子分为火柿、水柿两种,以皮薄、肉厚、味甜、耐贮存而著名。主要分布在阳峪、梁山一带。全县柿林面积12000多亩,年产量4000多吨,主要经销四川、青海、沈阳、广洲等地。

七.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岐山面皮

岐山面皮:岐山面皮,原名“御京粉”,顾名思义,跟皇上有关系的。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岐山人王同江从北京皇宫带回故乡,传徒授艺而来。别名“酿皮”、“麦面皮”等。

岐山是凉皮的发源地,有蒸面皮,擀面皮,烙面皮,黑面皮,可凉调,热炒,煮烩。素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因为它筋韧耐嚼,香辣适口,深受群众喜爱。御京粉始于清康熙年间,关中西府岐山县北郭乡八亩沟村王同江在北京皇宫御膳房里当御厨,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丰富经验,在实践中摸索,首创出这种面食。作为御膳,故取名“御京粉”。康熙末年,王同江年老回乡。在家乡开店铺,经营御京粉,从此这种宫廷食品传入民间,距今已有260多年。岐山县有专门的御京粉加工中心,味道很劲到.岐山县民风古朴,擀面皮,叫御皮子。把凉面,凉粉叫御面,御粉,新一代岐山儿女把御京粉已经带出了岐山,做到了全国各地,岐山县政府在2009年把御京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岐山县御京粉连锁餐饮管理公司又把御京粉这一古老的品牌开到大江南北,最远的连锁店在台湾新竹和基隆,在全国已经有80多家连锁店,岐山是陕菜之乡,面食发源地,御京粉这一古老的品牌正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清朝康熙年间,在岐山县大十字有个盘龙照壁,在照壁后面有一家臊子面馆,字号是(照壁背后)店内有一口传说是鲁班所盘砌的七星灶,一眼火,七口锅,一把火,七锅同热。在照壁背后的对面就是经营挂面的(顺天成),顺天成的门口有一面龙凤旗,顺天成的空心挂面(面细,劲道,光滑,不吸面汤)在清末民国初年还参加美国旧金山的万国博览会或金奖。御京粉的店面从康熙年间起就一直在岐山北大街桥头,坐西面东,在岐山面皮的创始人王同江的悉心经营下,御京粉又开发了岐山擀面皮,蒸面皮,烙面皮,凉面,醋粉,凉粉,西岐凉盘等面食,一时名声大燥,誉满西岐,相传在清光绪年间,慈熙太后来西安躲难,还钦点御京粉品尝,连声说好,当时的御京粉店的掌柜叫赵乾儿,家是岐山大营巩寺的。手艺精湛,擅长经营,御京粉发展到清末已经在西府老幼皆知,岐山面皮的制作也在西府大地生根发芽,到如今,赵氏后人和岐山儿女为把岐山擀面皮发扬光大而前赴后继。

八. 陕西省 咸阳 兴平 秦刀剁面

两千多年前,一场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缔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秦。甲骨文中,秦,意为密植丛生禾穗向天。崇尚五谷与土地的秦人自有雄心壮志,那气吞山河一统天下的气魄让他们沿着渭河一路南下向东,定都咸阳。渭水之滨,沃野千里,不仅为秦一统天下提供了丰实的粮草,也喂饱了秦人的胃。秦人爱食面,旗花面、马虎面、软面、摆汤面、牛肉面、羊肉面、臊子面,五花八门。笔者这里介绍的是颇有传奇色彩的秦刀剁面。

相传当年秦始皇急于一统天下,战事连连。秦军在一次行军做饭中,因为没带刀无法切面,一名伙夫灵机一动,用战刀剁面。后来,为了方便操作,他就在刀柄两头安上木制的把手。战事结束后,这种秦刀剁面的方法,也随他解甲归田,流落乡间。狼烟消散,世事变迁,两千多年的时光早已让大秦帝国灰飞烟灭,但秦刀剁面的技艺却被代代相授地传承下来。

在西安与咸阳交界处的秦汉新城,至今仍保留着大秦帝国留下的民风民俗。

和黄土高原上的许多村庄一样,世代背靠土塬而居的刘家沟最显眼的也是窑洞。那一孔孔镶嵌在黄土壁上的窑洞,如这里的老百姓一样实在。徐大嫂便是典型的秦人,豪爽干练,憨厚朴实。

在秦风秦韵飘荡的秦汉新城,我被朋友带到一农家吃秦刀剁面。好奇心驱使我直接跑进厨房,看徐大嫂如何制作这道美食。

雪白的面早已被揉成光滑而富有弹性的面团。只见徐大嫂身体靠在案板前,右腿前倾左腿后蹬。手拿一尺多长的擀杖,顺着面团一侧擀出一个一尺多宽的长舌形,擀到薄厚适当后,撒上苞谷面粉,开始剁面。一手拿刀叫切,双手拿刀叫剁。两尺有余的刀,厚约三寸,如铡刀般寒光闪闪,让人望而生畏。看似粗糙的制作方法,却粗中有细,细中见独特。徐大嫂双手握住刀的两个把柄,开始剁面。那剁刀起起落落,如缝纫机针般在走,始终不离面,似排列整齐的军队在大踏步前行,步伐整齐,铿锵有力。那一刀一刀下去,密集均匀,看似纹丝不动,实际上却刀随手移,在不易察觉之中让一条条粗细均匀的面条往外滚动着,没有一丝粘连。那熟稔的程度看上去,好像不是剁面,而是机器在操作。不一会儿,那面便被剁到了“舌根”,徐大嫂又继续擀剩下的面团。

我有些好奇,剁面的人看不见刀后边的面,如何保证那一尺多长的面条粗细均匀。对于我的疑问,徐大嫂笑道:“剁面讲究的是运刀干脆、粗细一致。这学起来容易,要精熟却不易,需要胳膊、腰、腿协调用力。每一刀下去,两边的力道都要均匀,干脆利落,拿捏得当。要想剁出一手好面,起码得十年以上的刀功。”听着徐大嫂的讲解,我感叹道:“真没想到,这看似简单的剁面,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

开水滚沸,面条下锅,如浪里白条一般。捞到碗里,十分惹眼。一碗正宗的秦刀剁面,要卖相好、口味佳,臊子是必不可少的搭配。既有洋芋、胡萝卜、肉丁、韭菜搭配的荤臊子,又有番茄鸡蛋搭配的素臊子。荤素两种,各有特色,浇在面上,白中见绿,绿中见红,让人未吃口水先流。

昔日的灵机一动成就了今日的秦刀剁面。可惜的是,因制作费工费力,如今会剁面的人少之又少。

秦刀剁面筋道弹牙的口感和秦人豪迈的英雄气魄,不仅渗透到老百姓永恒的记忆中,而且融入到他们的血脉筋骨之中,代代相传。

信息来源: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九. 陕西省 咸阳 乾县 乾州鸡面

用鸡脯肉加淀粉擀成面片,先焯后蒸,浇入虾米、木耳及调味品等制成的汤汁。色白肉嫩,汤清味鲜。

乾州鸡面材料:嫩鸡脯肉500克,熟猪肉丝50克,干淀粉100克,水发木耳、葱丝各10克,生姜米5克,熟猪油10克,虾米5克,蒜苗丝6克,味精0.2克,精盐5克。

制作方法1.将干淀粉过箩后放入碗内。

2.鸡脯肉放在案板上,用刀背边砸边抽出筋,直至砸成肉茸,分成4份,撒上干淀粉。

3.在案板上铺上一张宽66厘米、长99厘米较厚的净纸,在纸上撒一层干淀粉,放上鸡肉茸1份,用圆木棒边擀边撒干淀粉,擀成直径约50厘米的薄皮,切成形如韭菜叶的条。

4.面条下入滚沸的水锅里焯后捞出,放入清水里浸凉,再捞入碗内。

另3份鸡肉茸,也用同样方式制成。这样便制成4份鸡肉面,分别浇入白肉汤少许,入笼蒸约20分钟取出,分别扣入两个大碗内。

5.炒锅内放入白肉汤1500克,用旺火烧开,加入精盐、虾米、熟猪肉丝、水发木耳、姜米、蒜苗丝、葱丝、味精,汤开后,浇入鸡面碗内即成。

特色:形似面条,筋韧软嫩,汤清味鲜,营养丰富

十. 陕西省 咸阳 彬县 香菇烧麦

彬县地方风味小吃。彬县烧麦,历史悠久,属全国北派。50年代,彬县十字街口每到傍晚,有作为夜宵的提篮小卖烧麦。60年代至70年代无人制作。80年代以来,彬县第二饮食服务公司已将其作为重要宴席食品供应。彬县烧麦吸收了天津“狗不理”包子制馅特点,制成香菇烧麦,原料用肥三瘦七鲜肉、香菇、鸡柳制成鸡茸香菇馅,以骨汤、香油、生姜、大葱、筒桂、八角、小香、丁香、草果、花椒等为辅料,高汤、大油、面粉制成烫面面团。面团制成25克重的剂子,用走锺制花边皮子包上馅料入小笼,用旺火蒸10分钟即成。

制作方法是:一、制馅。取新鲜猪肉加入精盐、料酒、骨汤、菜油、生姜、大葱、味精、八角、小香、草果、花椒等制成鲜肉馅。

二、制皮。取精白面粉,加入大油、骨汤、烫成半烫面,然后揪剂,用走钟擀成边有花纹的圆形薄面皮。

三、包馅蒸熟。用制好的面皮包入鲜肉馅,比包子略高,呈开花状。上笼蒸约十分钟即熟。连笼端出,便是原笼烧麦,可随做随食,味道鲜香不腻,久食不厌。现为彬县一品鲜饭店名点小吃之一,

2003年,在“中国烹饪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

岐山特产在岐山哪里买咸阳哪里能买到陕西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