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潮汕地方特产 普宁的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9-01 19:54:20

一.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西社酒饼

西社酒饼,为普宁县西社口寨村黄文金于清道光年间生产,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西社酒饼的主要原料为大米、酒饼霉菌和少量中药。制作方法是取大米浸水一夜后磨成精粉,配上酒饼霉菌,再加适量中药末,如丁香、八角、桂皮、白只等,加上清水揉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的扁圆形酒饼粒,放置于底上铺有稻草的竹筛上,再拿进温度保持30℃左右的保温室里让其发酵,经24小时后便可拿出晒干,即成酒饼。

西社酒饼呈菜花黄色,表面曲皱多纹,用其酿酒,出酒率高,酒味香醇,富有独特风味;民间用其发酵蒸面包,质量上乘,深受用户欢迎,一时闻名遐迩,生意十分兴隆。产品不仅称誉毗邻各县,还销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20世纪20至50年代为生产最兴盛时期,每天产量为0.5万公斤。为适应各地市场需要,该村还先后派出技术员到越南和汕头、潮安、揭阳、潮阳、惠来、饶平等地制作酒饼,并在上述各地立业开铺定居。

目前,用酒饼发酵已为现代科学新工艺所代替,西社酒饼至今仅存1户生产,但其声誉犹存。(作者:王史风时间:1988年12月)

二.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汕手绣绣衣

潮汕手绣绣衣:潮汕地区传统手工艺术产品。系以亚麻布、棉布、真丝、人丝、涤纶、尼龙等为面料,施以潮汕刺绣与潮汕抽纱技艺为基础所制成。潮州刺绣技艺早在600余年前即已广泛用于服装装饰。

三.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洪阳酥糖

洪阳酥糖为洪阳“利合斋”所制,迄今80多年,现衍传6户。制时选用优质猪油、花生、白糖为原料。每鼎白糖9斤,加热至168℃,再加脱膜熟花生仁、猪油、葱,拌匀,取起上架,抽拔加工,使吸收空气形成微孔,然后切成条块,即为产品。该酥糖口尝,松脆有香味,点火能燃,下水即浮,驰名海内外。

四.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乌石蛋口酥

乌石蛋口酥

乌石蛋口酥为乌石“玉合”号所产,本世纪30年代就已盛名。原料以鸡蛋为主,配以高级面粉、糖、猪油。先用面粉同鸡蛋拌和,揉后搓成细长条,切为“小骰”样,过猪油鼎煎成。产品酥、脆、甜、香,远近闻名。

五.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流沙花猪

流沙花猪

六. 广东省 揭阳 揭西县 潮汕金木雕

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潮汕金漆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为中国两大木雕体系。多用樟木为料,素以多层镂空、金碧辉煌、夸张装饰的风格著称。金漆木雕始于唐宋,盛于明清,通常作为建筑物、家具及神器的装饰或构件。建筑装饰包括檐角、柱头、横梁、门楣、屏、门等多种,家具装饰大至床、几、桌椅、茶橱、衣柜、梳妆台,小至灯芯筒、纸媒筒等。神器配合民间迎神赛会,有大龛、神轿、神亭、宣炉罩、馔盒等,还有案头摆设的小屏风、镜屏、圆雕狮子、蟹篓、花篮等。

形式大体分为浮雕(是在平地上浮起者)、通雕(又称透雕,即无底子而遍体通透,多层次镂空者)、圆雕(即立体雕)等3种。表现的传统题材,大都来自民间神话、传说、戏剧和历史故事,还有各种珍禽瑞兽、花果虫鱼。对江海中的水族、亚热带的植物表现得尤为出色。艺人们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把浮雕、通雕、线刻或单独,或相间,或综合地灵活运用,表现了不同的形式美。最具代表性的是穿透、镂空、多层次的通雕,它吸收了圆雕、浮雕、阳刻及绘画的某些长处,能把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有条不紊地联系起来,既做到叙事明了完整,又能使造型单纯概括,经得起玩味观赏。金漆木雕对人物和环境的处理,亦虚亦实,构图不受透视法的约束,常加以适当变形,讲求疏密匀称,穿插联结紧凑结实,因而对于建筑物,不仅取得了装潢富丽之功,还保持下外壁的平面感,显得更加浑厚、坚牢,层层叠叠,剔透玲珑。

广东省博物馆、民间工艺馆、广州美术学院分别收藏了近2.0万件金漆木雕作品。老艺人张鉴轩、陈舜羌的木雕作品《蟹篓》,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造型艺术展览会上获铜质奖章;《雏鸡五福梅》、《龙虾蟹配鱼》等4件反映中华南国风貌的梭形通雕大挂屏,每件3平方米,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广东厅;1979年,李水棕、叶锡永的《龙虾蟹篓》参加了全中国工艺美术展览,被视为珍宝,陈列在汕头工艺美术陈列馆。


1982年,汕头市木雕厂为广州东方宾馆制作的总面积54平方米的巨型挂屏《大观园庆元宵》,有200余人参加了制作,整幅作品用300多片20X 200厘米的樟木片组成,耗金箔50万张,工时3个多月。作品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构思新颖,布局合理,径路曲折而分明,层次重叠而剔透,体现出潮汕传统工艺的特点,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金木雕屏,于1982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部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希望杯奖)。年末,汕头市木雕厂又为东方宾馆制作了刻有人物623人、骡马42头、骆驼3头、猪牛14头、船17艘和有各种物品的大型挂屏《清明上河图》

七.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贵政山茶叶罐

贵政山茶叶罐

贵政山陶瓷厂生产供装茶叶的陶罐和瓷罐,款式独特,已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称贵政山茶米罐。产品畅销国内、港澳地区及东南业一带,誉满海内外。

贵政山村,在县城流沙镇西南3.5公里处。该村瓷土资源丰富,瓷土含量利用率高。清中叶纪柯耀始创陶瓷业,至今陶瓷器皿、瓮、缸、罐、钵、锅、涵等品种繁多,其中尤以茶叶罐产品著名。茶叶罐有陶制和瓷制两种,系择优质瓷土原料,精工粉碎翻晒制作,窑烧而成。有半斤庄、一斤庄、二斤庄、四斤庄等不同类型产品;款式造型上釉体有青绿色、黑褐色并各以套白底春草、牡丹或玫瑰花图案,色调庄重,上身构成立锥形体,足细肩阔,颈长口小,内含双层盖,盖圆顶平。

贵政山茶叶罐保持茶叶优质效果秘决之处,在于盖中有内外双环壁,内环紧含盖咀,外环延伸盖颈,自然形成盖里有盖的保质奇功。虽将盖戴下之后旋圆摇荡松动,并不紧固,但茶罐内保持不透气。若你疑盖子松动漏气,用布或纸张垫入盖内密封,这时茶叶的贮藏效果却适得其反,数天后便会霉变。只要把刚买来的茶叶罐,掀开盖子在太阳下面晒干罐内湿气,然后用干净布料拭净,把茶叶装满,戴好盖子,茶叶贮藏10—20年仍可保其质量。罐装茶叶贮藏5—10年之后,茶叶可起清凉解暑,治伤风感冒之效。贵政山茶叶罐,也可用于贮藏高丽、人参等贵重中药,有不易变质的特点。(作者:郑炳城时间:1988年12月)

八.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普宁抽纱

普宁抽纱,是潮汕抽纱的名产地之一,素以工艺精巧,图案新颖,品种多样,规格齐全而著称,早在清末民国初便驰名海外,迄今已有近百年生产历史。

普宁抽纱起初是揭阳、潮阳县的边邻乡传入本县洪阳、南溪、广太一带乡村的。1930年初,普宁始有经营抽纱业的商号。1934年至1941年,潮汕抽纱进入全盛时期,普宁加工投放区也由原洪阳、南溪、广太扩大到赤冈、大坝一带,本县抽纱二、三、四盘商有成美、源泰、桂源、光记、和源、灿华、惠记、存记、集德成、德记等十多家,从业抽纱女工近2万人。生产厘、辫、人字辫、楼梯辫、杜龟、硬挽郎、含纱郎等工艺手巾品。

1956年,普宁抽纱业把集德成、成美、德记、明合四家私营商户纳入国营经济,抽纱业便得到稳步发展。

普宁抽纱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培训女工,涌现出一大批心灵手巧的抽纱能手,品种不断创新,工艺日益精湛。主要工艺品种有:手绣品、手编织品、机绣品三大类。产品主要有台布、手巾、枕袋、被垫套、盘垫、杂件、服装等90多种。手巾是历史传统产品,过去只能生产轻工低档手巾,现能够生产法丝、竹丝等高档手巾。一条13ⅹ13英寸法丝手巾,按照精心设计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各种针法,制作花窗、草鞋挶、帆目、辫仔、对丝(厘)、硬挽郎、垫绣、半畔梅、蟹搓梅、关刀叶、通叶、橄榄叶等各项工艺,组成一幅精细的“满江图案”,工艺高超为前所未有。

台布是60年代初新发展的抽纱产品,经不断创新,主要产品有:棉布拼方垫绣台布、通花台布、华美花边台布、棉布签墘厘绣台布、棉布对丝平绣台布、棉布机绞墘绣台布、棉麻垫绣台布、棉麻刁绣台布、棉布平绣镶通花台布、棉布平绣镶华美边台布、棉布机锈镶华美花台布等30多种,特别是1980年试制成功的“华美花边”新产品,深受外商好评。近年来,华美花边产品在国际市场特别畅销,成为供不应求的热销产品。为解决供求矛盾,本县增设华美花边厂,逐步解决配套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机绣是1980年发展的新工艺,至1988年,本县先后被汕头市抽纱公司批准为机绣生产定点企业有:流沙机绣厂(流沙镇办企业,县首家机绣厂)、普宁县抽纱公司附属机绣厂(设洪阳)、流沙镇城北机绣厂(设马栅村,属个体企业)、普宁县抽纱公司机绣厂(县城)等四家厂,厂内工人977人,主要设备有近千台多功能电动车和缝衣车。1988年全县机绣品出口达1500多万元。

普宁抽纱经不断创新,品种增多,规格齐全,工艺日精,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赏。1985年和1986年,本县分别有广太镇山前村抽纱女工李少云赴瑞士、赤冈镇赤冈山村抽纱女工李纯玉赴日本作抽纱手巾技艺表演。普宁抽纱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

自1956年至1987年,普宁抽纱供货出口总额22893万元,平均每年出口额715万元,最低年份出口41万元,最高1987年出口3133万元,为国家创汇764万美元,成为本县外贸出口的拳头产品。为适应抽纱生产发展,全县建立25个镇(场)抽纱厂、机绣厂,村设立抽纱放工场(组)522个,机绣加工点85个,从事抽纱生产女工达7万多人,其中机绣女工6940人,抽纱已遍布全县各地。

1984年,普宁县抽纱公司经国家经委、对外经济贸易部、轻工业部联合审查合格,发给生产许可证,成为生产出口抽纱的定点专业企业,主管全县抽纱出口商品的生产和管理。1986年,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授予普宁县抽纱公司为“积极提供出口货源,年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广东省出口生产体系基地企业”。(作者:林生瑶方思良占明强时间:1988年12月)

九.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西陇灯笼

西陇灯笼

西陇村民从明朝初年开始制作灯笼,以后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熟悉这门技艺。灯笼的规格和款式多样,技艺独特,制作精美,产量多,有“日出千灯”之誉。产品销潮汕、兴梅、海陆丰,以至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西陇灯笼用细竹篾编制而成,在选竹上颇有考究,一般竹不能用,只有观音竹才能编制。编制灯笼工序复杂,先要取好各种规格,磨去青皮,削去咀口,使其滑润,然后定片、切片。定片切片要准确,竹片厚薄一样,切出的竹片在去掉内膜后,便是切篾条这道硬功夫了。每片竹片都要削成小如火柴枝,薄如纸片的16条均等篾条,功夫最好的每次可削两片竹片,用嘴咬出32条均等的篾条。篾条准备好后便进入编制了,编制灯笼头和收灯笼脚难度较大,技术性较高;而编灯笼身因事先有各种形状规格的木制模具可依样编成,故孩童也能学编。灯笼胚编出来后,接着便是糊丝纸、书写字画、上桐油了。

西陇灯笼规格形式多样,琳琅满目,多彩多姿。技艺娴熟的村民能闭目随意编制出各式灯笼。其规格最大的直径60厘米,最小的如小灯泡,可供小孩秋天放风筝时系在风筝尾巴上。傍晚风筝上天,点点红光,煞是好看。灯笼形状千姿百态,有方形、柱形、圆形、柿饼形、蜂箱形、圆桶形、葫芦形、橄榄形、花瓶形等等,加1画匠在灯笼壁上配上喜庆红字,画上龙、虎、马、牡丹花等各种图案,并在灯笼底部固定装置的凹木里点上烛火(今有的装上电灯泡),俗谓“灯笼肚内亮”,烛光透过丝纸层,玲珑剔透,红光莹莹。灯笼,旧时用于夜里走路照明。农村逢年过节,门前吊上灯笼,平添节日喜庆气氛。晚上小孩手执一支小灯笼,游街串巷,互相观赏,十分热闹。(作者:王史风时间:1988年12月)

十. 广东省 汕头 金平区 潮汕粽子

用料挑剔做工考究,

糯馅光泽晶莹剔透,

蛋黄色彩金黄透亮,

入口润轶回味清爽。

潮汕的粽子别具特色,其中一种叫“双烹”的粽子,是潮汕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名小食,潮汕“双烹”粽子其主要特色在馅料,一个粽子的馅,一半是咸,一半是甜。一口咬下去,即甜滋滋,又香喷喷,深受汕头人和海外潮人的喜爱。

许多海外华侨对家乡“双烹”的粽子念念不忘,回乡探亲时总不忘去著名的粽子专营店“老妈宫粽球”品尝一下“双烹”粽子的美味。

美籍华人汉娜·李小姐对记者说,她很高兴在汕头过端午节,她去过了世界很多地方,吃过各地的很多美食,可是她始终很怀念小时候吃过的潮汕“双烹”粽子。也许这是一种家乡的味道。

据汕头市龙湖市场卖潮汕“双烹”粽子摊担的黄老板介绍,潮汕“双烹”粽子的好味道主要在和馅,咸馅主要是咸蛋仁、虾米、香菇、腊肠、翅脯、莲子、栗子和南乳猪肉;甜馅主要是水晶馅、乌豆沙馅或红豆沙馅和甜糯米。一个粽子同时要显出咸、甜两味,就必须将咸、甜两种馅料和在一起,但切忌不能搅均。黄老板说,因为甜馅容易腻,要将三分之一的甜馅和三分子二的咸馅包于一个粽子内。

潮汕粽子的制作工艺要求严格,不仅“色、香、味”俱全,其形状也很讲究,要用竹叶、咸水草扎成四角形。煮熟的粽子外观棱角分明,晶莹的米粒清晰润滑,十分惹人喜爱。

潮汕粽子,个头最大的要属“宝塔粽”,它形似一个立体的金字塔;最匠心独具的则属“鸳鸯粽”,把两个同等大不的粽子用红线牵连起来,美其名曰“千里姻缘一线牵”,以示夫妻相爱相随,恩爱一生。最常见的粽子则有方粽、菱粽、子母粽等。

记者在走访时看到,个头小和包装精美的粽子今年最受青睐。一粽子专营店商家称,仅今天上午就销出了二十来对“鸳鸯粽”。其实个头小的粽子并不便宜,散装或简装每公斤售价七到二十元人民币不等,而采用了鲍鱼来做馅料的礼盒装粽子,每袋售价最高达八十八元人民币。

潮汕特产大全排行榜前十名普宁潮汕普宁的十大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