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寨乐土特产 贵州毕节纳雍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1-12 00:29:11

一.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纳雍天麻

天麻亦称“赤箭”。为多年生草本兰科植物,全株无叶绿素,生长在阴湿林下,地上茎直立,黄赤色,节上有膜质鳞片,夏季开花,花多形成一稠密的总状花序。花冠歪壶状,黄色。地下有肉质肥厚的块茎,是入药食用的主要部分。在《神农本草经》里,被列为健脑上品。块茎含香荚兰醇、维生素 A 类物质和苷类及微量生物碱等。
地处黔西北乌蒙山区的纳雍,海拔适宜,气候凉爽湿润,含腐殖质的沙性土壤 pH 值偏酸,为天麻的寄生繁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天麻的产地之一。特别是鬃岭、张家湾、水东、昆寨、左鸠戛、羊场等乡、镇,无论是野生或人工栽培的天麻,量多质好,个大饱含浆汁,干品呈淡黄棕色,肉质肥厚,质地坚硬半透明。人工栽培的天麻,化验结果和临床实践证明,所含香荚兰醇、维生素 A 类物质、苷类及微量生物碱等多,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同野生天麻相似,广受人们青睐。历年来,纳雍年产天麻 5 吨左右。
在中医学上,均以天麻地下块茎入药。性平、味甘,有熄风定惊之功能,主治肝风头痛、眩晕、抽搐痉挛和小儿惊风等症。据现代有关科技资料介绍,天麻有很强的健脑强心功能,对心脑血管疾病有显著疗效。

二. 广西 南宁 上林县 上林寨乐旱藕粉丝

上林县寨乐旱藕粉丝厂是上林县西燕镇寨鹿村下寨庄一家企业,下寨庄加工旱藕粉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从1985年开始就用旱藕淀粉加工成粉丝出售,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好评。此后的几十年旱藕加工技术经过不断的改进,加工工艺更加的精湛,2008年注册成立了上林县寨乐旱藕粉丝厂,并申请了“美人蕉牌”商标,经过严格化验检查通过了国家产品安全质量认证,取得QS食品生产许可证书。该厂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旱藕深加工,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增加了新设备,改进多样式包装,尽量满足市场的需求量。目前,旱藕粉远销百色、柳州、南宁、广东等各市区,产品供不应求。

信息来源:上林旅游网

三.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纳雍火把鱼

纳雍“火把鱼”,是纳雍县食品中的一绝。是用柴火精工烤成的一种独特风味的干鱼。

纳雍县东南有一条流经路嘴、木城、簸落、水东、大兴厂、武佐一带的小河,由于流经之处山峦重叠,原始植被保存完好。河底多沙石岩层地带,无任何污染,两岸绿树青山相映衬,日照、雨量充沛,河水清澈见底,极适宜于鱼类的生长。这条河里的鱼主要靠食小虫和石浆生活,因此肉肥味美,享誉远近。

最适宜制“火把鱼”的鲜鱼,一般重量在一二两之间。先将捕来的鲜鱼去掉肠肚,继用约20厘米长的竹签穿连成一串,宛如小螺丝似的,置于青棡柴火上烘烤(禁用煤火烤),直至烤熟烤黄为宜,风干后即可上市出售。吃干“火把鱼”讲究烹调技术,一般采用干炸法,先将鱼串上的鱼逐一取下,把鱼骨鱼肉分别剔出,用沸菜油将鱼骨炸脆作干盘用;鱼肉用混合油(一般用猪油、植物油混合),将事前准备好的佐料如盐、味精、姜、葱蒜、油红辣椒、鱼香菜等放入锅内与鱼肉一起炒,适时铲出可食用,味道鲜美。

四.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鸡场豆腐

鸡场豆腐之所以质称上乘,一好在水。据说,因此地属煤山地带,水中含硫,而豆中含碱,则碱硫化合,腐脑皮多。二好在做工精细。主要是取浆、点脑、包榨、薰烤。滤帕过滤取浆去渣,用传统酸汤点法,包榨、压力适度,结实不流为准。用柴火薰烤,以灌木为主,尤以青桐最佳,蔸又甚于枝干。烤时,以不猛明火,红炭火为好,勤翻动;次以文火,微以烟薰;后以稍弱明火,使外皮黑红色浑为一体而呈褐红,块干润适宜。能鼻嗅薰香。
鸡场豆腐的美誉,渊源于何时,现难考证。仅就现存资料断定,亦有一百三四十年的历史,至今已沿传五代。
清咸丰五年 ( 公元 1855 年 ) 或同治四年 ( 公元 1865 年 ) 左右,织金人杨永臣来鸡场街上落户,操豆腐业。生意最讲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只他一家,豆腐质量好,一时声誉大起。因此,有十多户竞相争做,如高亮芝、颜玉清、艾大爷、王大爷等。其间,还兴起了臭豆腐干热。继而发展至二十来家,其中数肖南清、岳兴顺“鬼精灵”等,其工艺炉火纯青,更倍受青睐。传至第四代,增至约三十家,做得好者有李德春、李光前、李正能、颜国亮等,佼佼者则是肖南清之子肖登华。其豆腐销售之快有“落地红”之喻。在县城和居仁一带,众口称道肖家豆腐,“肖家豆腐”几乎成了“鸡场豆腐”的代名词。第五代时发展到三四十户,如毗邻村赵家寨和老王大田,因质量好,人们也视其为鸡场豆腐。邻村的王瑞海和李德军弟兄的也很有名。五代操豆腐业者,前三代人是专业从事,后两代人是副业为之。
鸡场豆腐享誉悠久,闻名遐迩。晚清至民国年间,鸡场街是居仁第一大集,繁荣兴旺与兔场不相上下。赶集者有远至织金属大、小六塘;大方牛场坡。最远者一百五六十里,其原因,就是鸡场豆腐的声誉所致。

五.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纳雍竹荪

纳雍竹荪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的。纳雍盛产各种品种的竹荪,年产数百吨,体大、洁白、风味独特,尤以竹荪开发的系列产品前景更可观。

竹荪又叫竹花,也称仙人伞。其形态婀娜多姿,十分美丽,我国称蘑菇皇后,国外称真菌之花。

竹荪嗅之似有甜酒香味,令人神往;食之脆嫩可口。用以作汤,风味独特,高温季节置竹荪于肉汤中,经数日而汤仍鲜味犹存。历史上早就作为美味佳肴,深受历代帝王偏爱,博得“京果之王”的美称。其中尤以“竹荪芙蓉汤”名气最大。从古至今,在对外活动中,曾以竹荪作为高级“馈赠礼品”,外国朋友称为“软黄金”。 1972 年基辛格首次访华,1总理用这一名肴款待,令其难以忘怀,基氏就把此事写进了他的回忆录中,从此“竹荪芙蓉汤”就随《基辛格回忆录》一起名扬四海了。

竹荪外观上由菌盖、菌柄、菌裙、菌托四部分组成,在其生长过程中,放眼望去好似一位头戴黄棕色菠萝帽,身披白纱巾,耸立于荷花绽开的托盘 ( 菌托 ) 之中,如亭亭玉立的阿拉伯少女,洁白无瑕。在一簇簇竹荪的脚下,还会见到一团团孕育竹花的大竹蛋。在纳雍县人们家中种的一盆盆竹荪如盆景一般,玲珑剔透,赏心悦目。

纳雍盛产各种品种的竹荪,年产数百吨,体大、洁白、风味独特,尤以竹荪开发的系列产品前景更可观。

六.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彝家刺梨酒

纳雍彝家刺梨酒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的。彝家刺梨酒呈桔黄色,酸甜适度,甘美清香。不但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且有治痢疾的特效。

刺梨酒为贵州名优产品,驰名全国,饮誉省内外,前清时就远销京城(北京)。刺梨酒“越黔境乃无”,此说并不为过,确实只有贵州才有这个条件。上面说的只不过是市场上销售的刺梨酒,而纳雍彝家刺梨酒则鲜为人知,它是民族地区的土。

彝家刺梨酒是咂酒的又一种,也称竿儿酒。“莲花细剥回子白,刺梨争咤竿儿醅”的诗句是古人对这种咂酒的生动描绘,可见酿造刺梨酒的方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已是历史悠久。

纳雍乃水西故地,古时是彝族聚居区,盛产刺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彝家就用刺梨酿酒过节,并逐步用来祭祀和招待客人。酿制的方法大体是这样:

原料:糯米、干刺梨、蜂糖、白酒。

做法:每年夏末秋初到山上采集刺梨用竹刀切破晒干,加工筛簸干净,无雨夜放于露天采露水或蒸熟消毒,去其暴气再晾干用纱布做的小袋装好。

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后用糯米做成甜酒,装坛时按比例先把袋装刺梨和蜂糖放于坛底,然后舀酒入坛,加白酒后用泥将坛口封固,一般泡三个月就可打开作饮料。若入土下窖半年或一年后取出,酒糟全部化尽成酿子,呈桔黄色,酸甜适度,甘美清香。

刺梨果实可入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因此彝家刺梨酒不但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且有治痢疾的特效。

七.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猪米肠

彝家猪米肠做法特殊,鲜为人知,解放后更是罕见。
原料:猪细肠、猪槽血、糯米、肥瘦肉末、香料面 ( 花椒、茴香 ) 、食盐、豆沙。
做法:入冬取猪细肠若干洗净漂白,糯米用生水淘净滤干装入簸箕或盆内,放肉沫、糟血、食盐、香料面与之拌匀,然后装入肠内,捏紧用线每隔五、六寸扎成小节,同时用针在上面穿小孔使蒸时透气不致破裂,用甑或蒸笼直至蒸熟为止。
吃的时候,用蜂糖煮甜酒开水作饮料,可作夜宵或早点,味道别致喷香。若用甜酒酿子与麦酱、辣椒酱混合浇上烤透,更是皮脆米香,春节期间用来招待客人,实为小吃中的珍品。
猪米肠以咸味为主。若加小豆做的豆沙,就成了豆沙米肠,味道更不一样。之所以在入冬加工是因为冬天寒冷不易腐烂。
若将猪米肠改造加工进入市场,无疑是一种浓郁的民族食品,也有别于其它的风味小吃,定会赢得顾客的青睐。

八.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水花酒

  水花酒也是彝家咂酒之一,味道可口,做法简易。用糯米、蜂糖、白开水做原料。
做法:农历九月或十冬腊月用糯米做成甜酒,酿造时酒药要放重一些或者用白酒药,装坛时先将蜂糖放于坛底,再舀甜酒盖上,然后加入凉透的白开水,用泥封固。约三个月后 ( 泡的时间长更好 ) 。酿子变成金黄色,透明,味酸甜,入口沁人心脾,是彝家常年必备的饮料,除平时自饮外,逢年过节还用来招待客人。是别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好酒浆。
“九月里来是重阳,重阳泡酒满缸香”,这是纳雍彝族长期酿制水花酒的经验之谈。之所以选择在九月酿造水花酒,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做出来的酒不翻缸不变味,到腊月底,时间是三个多月,正好春节已到。开缸就用来过大年。若在其它时间酿造就容易变质或腐烂。
彝家刺梨酒和水花酒,味道独特,别于其它,堪称彝族地区的,是一种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饮料。

九.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彝家水花酒

彝家水花酒

水花酒也是彝家咂酒之一,味道可口,做法简易。用糯米、蜂糖、白开水做原料。

做法:农历九月或十冬腊月用糯米做成甜酒,酿造时酒药要放重一些或者用白酒药,装坛时先将蜂糖放于坛底,再舀甜酒盖上,然后加入凉透的白开水,用泥封固。约三个月后

(

泡的时间长更好

)

。酿子变成金黄色,透明,味酸甜,入口沁人心脾,是彝家常年必备的饮料,除平时自饮外,逢年过节还用来招待客人。是别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好酒浆。

“九月里来是重阳,重阳泡酒满缸香”,这是纳雍彝族长期酿制水花酒的经验之谈。之所以选择在九月酿造水花酒,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做出来的酒不翻缸不变味,到腊月底,时间是三个多月,正好春节已到。开缸就用来过大年。若在其它时间酿造就容易变质或腐烂。

彝家刺梨酒和水花酒,味道独特,别于其它,堪称彝族地区的,是一种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饮料。

十.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彝族彝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彝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彝族地区,鞍子就有骑鞍和驮鞍两种。驮鞍用于运输,骑鞍用于骑马代步,两种均用木质做成,现在讲彝鞍其实就是骑鞍,俗称鞍子。

彝族喜弓马,善骑射,因此对彝鞍重视、讲究。

彝鞍用质地坚韧的木板做原料,以阴沉木做的为最好。前后共四块,前面一块立体月牙形,名绊关,后面一块半圆成弓形名后桥,左右两块似梯形,大小一样,有弧形凹度,四块木板接头处钻有圆孔。

加工时有三个步骤:首先由木工按鞍子的模型和规格将原料加工成鞍板;然后请漆工用本地生漆在做好的鞍板表面漆万字格图案或古老钱、木瓜心、菊瓣等花纹,鞍上的漆工工艺以木上花、漆上花、影花为最,其中尤以影花较突出,花纹明暗相兼,看得见,摸不着,光滑细致,多年不会褪色;后用皮线穿孔扣牢固定,再配上襻、、肚带、绨子、镫即成一副完整的鞍子。镫的质量以青铜镫为最好。

彝鞍古朴精致。适用大方,特点:一是漆工别于其它,二是乘坐轻松舒适,为彝家骑马代步、婚丧嫁娶、征战沙场所必用。故它不仅是彝族古老的一种工艺,而且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古时彝族中若哪家得到一副好彝鞍就世代相传,别人十分羡慕,虽不是价值连城,也堪称传家至宝,一般情况是不会轻易换给别人的。

贵州纳雍十大特产贵州纳雍县特产有哪些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