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特产橄榄 福建闽南特产甘草橄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4-04-17 06:28:14

一. 福建省 莆田 仙游 莆田麻丸

麻丸其实是一种粄,虽然是同一个县里,而我在上高中前却并没有吃过这个麻丸,因为我们那个镇上并没有。我们镇上逢得墟日的时候,卖粄的人有,就是把糯米磨成粉,加糖水和搅拌成米团后,做成一个个小丸子,下油锅炸熟即是粄了,卖五毛钱三个,我们直接叫它为煎粄。也还有一种叫薯包的粄,就是用一种红薯连同糯米一起磨成稠浓的米浆,用个勺子舀着放入油锅炸熟,就叫薯包,有甜的,也有咸的,煎炸得外面是赤焦的一层皮,里面却是白色的,还带有丝丝红薯的紫红颜色,售价两毛钱一个。还有一种叫油炸哥的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原材料不是用米,而是用面粉,加盐水和葱花调成面浆,用个扁平宽大的勺子舀着放入油锅炸熟,即是一张张的圆圆薄薄的油炸哥了,两毛钱一张。有的油炸哥先在勺子里舀薄薄一层面浆,在面浆上面加一些调拌好味道的肉、豆腐等馅料,再用另一个小勺子加舀一些面浆淋在馅料上面,盖住馅料,落锅炸熟之后就是中间包含着馅料的油炸哥了,这个价格贵一些,卖三毛钱一张。不管煎粄也罢,薯包也罢,油炸哥也罢,要软、要硬、要脆,随火候炸的时间分有长有短就是,都是现做现炸现卖的,卖的人一般都是个老头子、或者老夫妻两口子,先在家里调好米团、米浆或者面浆,然后找个担儿挑个小火炉、锅、铲、勺、油和木柴上街市的墟上去现场炸着卖。

麻丸的做法跟煎粄是差不多的,只是和米团的时候里面添加了芝麻,做成一个个小丸子,再在丸子外面粘一层芝麻,下油锅煎炸成的约有半个拳头般大小的粄子,个头比我们那边墟上卖的煎粄、薯包都大多了。因为它的火头炸得不老,火头炸老了则会变得很硬,甚至是酥脆的了,炸熟了即起锅,所以非常非常的软。大家都把它的名字叫作麻丸,卖五角钱一个。因为是糖水和拌成的,所以味道很甜,又因为外面还有一层芝麻,所以又有芝麻的浓香,个头圆圆的大大的,咬上去却软绵绵的,一口咬下去,原本圆圆的鼓鼓的丰满的麻丸,也跟着牙齿的合紧而变得扁扁的了,糯米的弹性和韧性在这里显现得非常好,又甜又香又软又韧却毫不腻人,食之滋味一流,只是吃得多了会上火就是。

二. 福建省 莆田 秀屿区 莆田牡蛎

莆田牡蛎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莆田牡蛎含甘氨酸和肝糖原物质,干品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5%-57%、脂肪7%-9%、肝糖原19%-38%,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牛磺酸和钙、磷、铁、锌等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其中,钙含量接近牛奶,铁含量为牛奶的21倍,还是锌含量最多的天然食品之一(每百克蛎肉锌含量高达100毫克)。

目前,莆田牡蛎养殖面积已达6791公顷,养殖产量高达338465吨。

莆田牡蛎莆田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三. 福建省 莆田 城厢区 莆田烤鳗

鳗鱼生命力极强,身上又有一层粘液,很难抓得住,剖杀起来很不容易。但鳗鱼怕冷,冰水里泡几分钟,就“冬眠”了。家里搞一盆冰水麻烦,直接放到冰箱容易多了。如果你买的是活鳗,先装在塑料袋里,放到电冰箱的急冻室“过冷”一下。几分钟之后,麻木的鳗鱼就任你摆布了。

从背部剖下展开,去除鳃、肠,很像一片香蒲叶,烤鳗中的所谓“蒲烧”,指的就是这种形状的烤制。

先把处理好的鳗鱼放进容器内,加葱丝姜片、老抽酱油、砂糖、料酒、黑胡椒粉拌和,放到冷藏室里腌3-4个小时,让味道渗透进鱼身。然后,按以下步骤操作:

(1)将鳗鱼片放入烤箱(190℃)烤约20分钟,到表面呈金黄色

(2) 将鳗鱼放入蒸笼中,以大火蒸5分钟,使鱼本身的油脂释出。

(3)从蒸笼中取出鳗鱼後,均匀刷上酱汁。再进烤箱(190℃)烤约2分钟,过程中取出鳗鱼反复刷上烤鳗的酱汁(2-3次),使酱汁渗入鳗鱼里,让鳗鱼的色泽金亮。

日本料理中最常见的蒲烧鳗即是烤的料理方式。他们将鳗鱼切成筒状,抹上盐,再用竹签串起来烤,由於其外型同香蒲穗类似,於是称之为「蒲烧」。蒲烧鳗的料理技术包括:“一剖、二烤、三蒸、四烤”,如果让一些冠军级的料理厨师来说明,他们可能会一本正经地向你说:“剖三年,串八年,烤一生。”意思是说,光是学习如何剖鳗鱼就得花三年;再来是学习串鳗鱼的技术要八年;至於蒸、烤的技术,则必须花一生才能达到技艺纯熟、炉火纯青的境界。

鳗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d、e与大量的高密度脂蛋白,营养价值为鱼类之首。在家里自己烤鳗鱼,鲜、香、嫩、爽,味道好极了!

四. 福建省 莆田 荔城区 仁丹糕

用糯米粉为原料,拌以白糖、精盐、酸汁,蒸熟后趁热撒上白砂糖,甜、咸、酸味道齐全,病人和老幼食用尤为适宜
( 莆田)

五. 福建省 莆田 秀屿区 鸡卷

先把瘦肉剁碎,加上香菇、虾仁、尾梨、冬瓜条、五香、胡椒等佐料,再用猪的网油裹卷,切成半寸左右的圆粒状,油炸成焦黄色,趁热沾上酱醋,酥脆香甜、五味俱全

( 莆田)鸡卷是莆田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也常用于宴席之上。

其特点是色泽金黄,酥脆鲜香,甜中带咸,清爽可口。

鸡卷是用猪网油包裹猪肉、香菇、虾肉、荸荠等多种配料合成的馅物,制成条状,经油炸而成。外表如鸡皮之状,形似鸡腿,因而得名。用猪网油作皮料,又薄又韧,油炸后酥浓香浓。馅物加上山珍海味,还有又脆又甜的荸荠,食之不腻,百尝不厌。

鸡卷可称得上是一种方便熟食,便于携带,便于贮藏。如果是郊外春游,或是登山赏景,随带一袋鸡卷,数瓶啤酒,休憩时席地而坐,细细品尝,不亦快哉!

六. 福建省 莆田 仙游 西天尾扁食

“扁食”,北方人称为“馄饨”,是一种用辗压成薄如折纸的面粉皮料,包裹着多味肉馅制成的细小丸子。在莆仙境内,主要有清汤扁食和燕皮扁食两种。西天尾扁食属燕皮扁食,以制作工序精细富有独特风味而名闻遐迩,成为一道名牌小吃。

燕皮的特色是,原料纯为精制猪腿瘦肉,瘦肉经人工捣碎剁成肉泥状,再拌上精制地瓜粉,然后用人工滚压,制成透明的薄片,再用刀切成小块四方,叠放在一起,用纱布遮盖防燥以备用。另以瘦肉切碎(近改为机碎),拌以虾仁、葱、精盐、五香、胡椒等作馅。整个制作十分精细,对腿肉的选用十分讲究,一点肥肉都不能掺杂,切剁和捣打燕皮要求质地均匀而有色泽,必须保持鲜嫩。包扁食也是一道细致手工,须心灵手巧,在保证质量上乘的同时,还要清洁卫生。近年由于不少顾客把西天尾扁食作为时尚礼品赠送亲友,所以还讲究精美的包装。

扁食工艺久负盛名,自有其传承发展的历史。据境内老者相传,大约在三十至四十年代,城西龙桥村有一小商贩名叫阿照,其母子两人最早在前街“元春”打银店隔壁,开小吃店,专营扁食烫米粉,服务态度良好,且价廉物美,深受境内顾客赞赏。阿照善于吸取福、泉地区燕皮扁食的制作技艺优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其清汤另加猪骨炖煮,并选用西洪村上等兴化米粉烫软后加调料蒜泥、酱、醋、葱花等,使扁食米粉别具风味,清爽可口,固而远近驰名,生意兴旺。

“扁食照”对面是“瑞春”京果店,店主系后卓朱咪及女婿朱灿,两家关系友好密切。朱灿经常出入向阿照学习扁食制作烹饪技术。等到有工艺入手他后来便立门户开办扁食店。朱灿经过实践,在阿照的工艺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成为第一代传人。此后,西天尾邻近汀林村的翁友梅亦学习经营,继而有乌九、阿富、九炳等几家脱颖而出,并内外取经拜师。且从技术上有所创新,互相学习。不但在西天尾街道营业,同时还入村为演戏场所作观众小点,深受欢迎,生意越做越红火。

改革开放后,阿富、九炳等子孙继承祖业,从事扁食生意,规模不断扩大,从扁食担小摊发展为扁食店铺,并在城涵连锁经营,“西天尾扁食”成为莆田风味小吃中一道美食,一块名牌。

近年来,后卓村李素贞(小名味素贞)专门以自产、出售西天尾燕皮扁食而远近闻名。她以家庭作坊制作,所制扁食工艺精湛,质脆细嫩,味道鲜美。且煮熟后不糊不粘,皮薄透明并有亮度,以其上乘的质量、独特的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她的作坊已注册了西天尾“味道”扁食商标,顾客络绎不绝,门庭若市,供不应售。近年西天尾“味道”扁食享誉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等地,许多归国华侨、台胞购买作为走亲串友的礼品。

现城涵各地经营西天尾扁食小吃店日益增多,生意竞争激烈,如何保持西天尾扁食的特色形成规模,且防止假冒,使之成为名牌风味食品,占领海内外市场,这是摆在西天尾扁食经营者面前的新课题,必须做强做大拳头食品。

七. 福建省 莆田 秀屿区 莆田蜜柚

莆田蜜柚,又名度尾“文旦柚”,是度尾的名优珍果,属食膳双宜的美味佳果,曾被清朝列为贡品,果实品质优良,气味芬香,肉嫩汁醇,甜酸适度,口感好,风味独特,1984年11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在福建视察时,品尝之后为它命名“度尾无籽蜜柚”。



在清末,由度尾潭边的坑尾自然村吴金栋祖父栽培一株优质柚,后用高压法育苗传邻村。1949年,度尾的文旦柚产量已达到2500公斤。由于文旦柚具有单性结实的特性,果实无籽脆甜。1980年时全县种植面积总共只有198亩,产量也只有八吨。1983年,经福建省科委鉴评,认定为优良柚类品种,同时被国家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研究所确认为是柚类中的佳品。1992年,全县文旦柚种植面积达2481亩,年产量1050吨,龙华、大济、赖店、榜头等也相继引种。目前,度尾文旦柚的种植面积已达5万多亩,初具规模。

八. 福建省 莆田 仙游 莆田担仔面

担仔面又有人叫“肉臊面”,肉臊其实是卤肉的一种,现在成为了台湾南部的一种经典小吃。台湾的卤味、特别是卤肉,是扬名海外的,肉臊就是以纯瘦肉的卤肉,用较甜的卤汁卤过,再切丁、加上新鲜蒜瓣一起炒,非常的香。炒好以后加入面中,就是担仔面了。特色:特点便是里面的肉臊是用木炭火烤的。按照现在的做法,担仔面里面一般会加一只虾进去,而肉臊是用卤肉来爆炒而来。原料:肉臊(纯瘦肉的卤肉),蒜,油面.值得注意的是,担仔面的面又不是一般的面条,而是一种叫做“油面”的面条,这种圆形的面条口感爽滑弹牙,相互不粘连,很能与肉臊的口感相搭配。

担仔面做法:

1.担仔面食材内容:油面、豆芽菜、香菜、虾仁、黑醋、蒜泥、猪肉沫、酱油

2.以虾头熬煮而成的担仔面汤底

3.在热水中烫熟面条及豆芽菜,需上下左右不停摇动

4.凭手感决定面条熟度后捞起置于碗中5.淋上适量肉末6.加入虾头汤底7.加入适量虾仁8.淋上少许黑醋,少许蒜泥后即可9.担仔面成品及小菜:卤蛋、卤贡丸

 

九. 福建省 福州 闽清县 闽清檀香橄榄

闽清檀香橄榄是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的。闽清檀香橄榄,又称白榄、青果、黄榄,其果较小,果皮深绿色,肉带黄色,质脆,清香可口,晚成熟品种。

闽清县种植橄榄的历史可上溯至唐代。上个世纪80年代末,该县开始大规模种植橄榄,至2006年橄榄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1996年,闽清县被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发展部授予“中国橄榄之乡”称号。闽清芳雨天源橄榄有惠圆、长营、檀香等多个品种,其中惠圆品种最多,每年产量是闽清所有橄榄产量的一半左右。闽清橄榄特别好吃,它比较嫩脆,又回味,甜的回味。

檀香橄榄为果中极品。其果小而圆,肉厚而质脆,始偿稍带苦涩,嚼后清香甘甜,回味绵长。自唐代以来,被列为贡品。

檀香橄榄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和钙、铁、抗坏血酸等营养成份及微量元素,种仁含油58.1%,有降血脂、助消化、生津解毒、健胃醒酒减肥、促进儿童骨骼发育等功效。史书早有“味虽苦涩,咀之芳馥,胜含鸡骨”的记载。

闽清檀香橄榄药用价值很高,其根、果、仁、核均可药用。根:涩、微温,祛风、行气、止咳、止痛、散胸积气,治背筋酸痛、胸部积伤闷痛;果:治久咳、喉炎、骨鲠。《增补本草备要》记载橄榄能“清咽生津,除烦解酒”。《本草纲目》记载橄榄能“治咽喉痛”。

十. 福建省 莆田 城厢区 龙眼木雕

龙眼木雕是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也是我国木雕艺术中独具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因其使用的雕刻材料是福建盛产的龙眼木而得名。龙眼木(即桂元树)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老的龙眼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状,是木雕的好材料。龙眼木雕在清代已有发展,主要产地由福州发展到莆田、泉州、惠安等。福州主要有象园村的“柯派”(柯世仁)、大坂村的“陈派”(陈天锡),雁塔村的“漆器派”(王清清)。福州三派由于雕刻技艺一般是家族世代相传,生产制作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他们最初的雕刻材料主要是樟木、楠木、红木及杉木等,雕刻内容多是寺院的佛像、庙宇的柱头、栋梁和神龛,以及桌、床等日用家具的花饰雕刻。至清代乾隆年间,福州雕刻名手孔氏帅先采用了硬质山茶树根,因势度形、稍加雕凿,再配以手足制成别具一格的天然根木雕工艺品。独立的木雕工艺品的出现,使木雕艺人们从庙堂走向民间,并逐渐形成了木雕专业的队伍。由于适宜雕刻的天然树根不易取得,大坂村的艺人陈天锡采用当地盛产的龙眼木材(即桂元树),用其根部或节疤,雕刻成天然根状,或以香火烙成腐蚀疤节,再刻成人物、飞禽、走兽等。后来象园村的艺人们也随之普遍使用起龙眼木进行雕刻,从而形成福建特有的龙眼木雕工艺品。象园派不但精于景物的设计布局,还运用机械原理,使作品能够活动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情趣和意境。当时大坂派还创造性地采用骨、玻璃来制牙、眼、装配在龙眼木雕人物动物上,使作品富有生气。雁塔派比较擅长雕刻图案花纹以及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乌作品,作品构图错落有致,装饰性强,丰富了福州的漆器装饰技法。



龙眼木雕的表现题材多为古典的老翁、仕女、仙佛、武士等,并以雕刻寿星、渔翁、弥勒、达摩、仙女等人物见长。草虫、花卉、果盘和牛、马、熊、狮、虎及金鱼、仙鹤等也是龙眼木雕常用的题材。



龙眼木雕以圆雕为主,也有浮雕、镂透雕。作品经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打坯方式尤为特殊,最著名的术语称:“五头抱一头”即膝盖头、手腕头、两肩膀头和头部都挤于一块的姿态,这是刻小件作品的特征,是放在一个近80厘米木墩上,用脚板挟住加工件,抡杆下刀的。雕刻大件作品时,通常使用斧头砍劈出坯,熟练的技工有“一斧抵九凿”之功,即几斧就能砍出作品的动态轮廓。



龙眼木雕造型生动稳重,布局合理,结构优美,既有准确的解剖原理,又有生动的夸张变形。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富有不同的质感。产品色泽古朴稳重,具有“古董”之美。

福建特产橄榄还有哪些福建特产橄榄怎么吃的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