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同学开封特产 开封有什么特产能送女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3-08-12 08:33:42

一. 河南省 开封市 杞县 杞县红薯泥

杞县红薯泥

说起红薯,实在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在生活困难时期,杞县人曾经视红薯为生命,有谚语为证: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然而,自古善烹调的杞县人却能将再普通不过的红薯做出百般花样来。其中红薯泥就是一例。

红薯泥是杞县的一道名菜。它的制作方法很讲究,需先把红薯煮熟,剥掉外皮,去其内丝,用干净的白布包裹起来轧压成泥。然后将白糖倒入锅内化成糖浆,再兑入香油、红薯泥不断搅拌,呈柿红泥状出锅。装盘时,分层放山檀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此菜味道甘甜,爽口开胃,色泽鲜艳,营养丰富。人称“三不沾”菜(即:一不沾盘子、二不沾筷子、三不沾嘴)。每当贵客临门,杞县人会热情地端出这道风味菜。在品尝红薯泥的同时,人们还会给你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据说,创制红薯泥的清末厨师蒋思奇不仅手艺高超,还有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有一年,袁世凯的部下来到杞县,闻听红薯泥为此地名食,便点名要尝尝这风味佳看,不然便觉得枉活一世。这天,宴会在县衙举行。鸡鸭鱼肉上完后,最后才上红薯泥这道菜。大小1看此菜五光十色,如桃花盛开,似琥珀生辉。各个迫不及待狼吞虎咽起来。谁知,不大一会儿,有的张口流泪,有的伸脖子干呕。原来,蒋思奇不愿给袁世凯的部下做菜,但又不能推辞,便使了个花招。红薯泥本身质地细腻,热量大,密度小,散热很慢,蒋师傅又特意用滚油封顶,内中温度更不易散发。这些人迫不及待,故而被烫得丑态百出,狼狈不堪。

说到红薯泥的热量大、散热慢,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慈禧太后来到开封,听说杞县的红薯泥特别好吃,于是就吩咐开封府为她准备。而当时开封城里没有一个能做“红薯泥”的厨师,只好派人到杞县请人去做,做好之后再带回开封。办差的刚回来,早已等得不奈烦的西太后慈禧拿起筷子便吃,谁料却被烫得两眼流泪。开封距杞县50公里,当时的快马也得一个半小时才能跑一个单程,可见红薯泥的热量之大、散热之慢。

红薯泥不仅是杞县的名产,也是中原地区粗粮细作的典型。红薯从粗制到细作,从平常食物到宴席珍品,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我国食品制作技术的发挥和创造。

二. 河南省 开封市 鼓楼区 假鱿鱼

假鱿鱼假鱿鱼是开封酱肉名师高佑臣继承传统工艺于6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肉质精品。在省、市食品展销会上曾轰动一时,上市后深受欢迎。

鱿鱼冠以"假"字,因为主料不是鱿鱼而用鲜猪舌。制作时先将猪舌浸入沸水,至表面发白,剥去外膜洗净晾干,从舌根和硬腭处向舌尖分直、孤线划5刀,硬腭处全剖成鱿鱼须6条;舌体半剖为鱿鱼体,舌根成鱿鱼眼。然后将加工品放入盒内,佐以精盐、白糖、元油、曲酒、硝和多味大料,腌制两天,挂于阴凉通风处,10天左右即成。食用时清洗表面灰垢,蒸煮1小时左右,切成片状,装盘时仍复原形。其外观色泽酱红,酷似鱿鱼,生动别致,肉质细密。食之咸甜适口,回味绵长。

三. 河南省 开封市 顺河区 开封溜鱼焙面

开封溜鱼焙面"是开封的传统依然隹肴之一,久负盛名。焙面也称龙须面。据《如梦录》记载:明清时,开封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筵客吃龙须面,节礼送面"。当时制作"龙须面"。只是用水煮熟,后改炎焙制的方法。故称为"焙面"。

鲤鱼焙面是开封传统-名菜,由"糖醋熘鱼"和"焙龙须面"两道名菜配制而成。传说,清代慈禧太后逃难时停留在开封,开封府名厨贡奉"糖醋熘鱼"和"焙面"。慈禧见状后,心血来潮说道,鲤鱼静躺盘中,大概是睡着了,应该给它盖上被子,免得受凉。随之起筷将"焙面"覆盖鱼身,"鲤鱼焙面"从此传为佳肴了。其特点是色泽枣红,软嫩鲜香;焙面细如发丝,蓬松酥脆。

鲤鱼焙面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它是用开封黑岗口至兰考东头这段黄河出产的鲤鱼(重一斤左右)。这种鱼肉味纯正,鲜美肥嫩。鲤鱼经过初步加工后,两侧剞成瓦楞花纹,下入热油锅内炸透;再加以白糖、醋、姜汁、葱花。

糖醋熘鱼带焙面为开封传统历史名菜,包括糖醋软熘鲤鱼和焙面两部分。据载,熘鱼在北宋已经流行,称"醋鱼"。后来发展成糖醋熘鱼带焙面,简称"熘鱼焙面"。

糖醋熘鱼焙面是以鲤鱼为主料,尤以黄河鲤鱼为最。《清稗类钞》中说:"黄河之鲤甚佳,以开封为最,……甘鲜肥嫩,可称珍品。"制作时选一斤半左右活鲤鱼,经过初步加工后,用坡刀把鱼的两面解成瓦垄花纹,入热油锅浆透;继把油倒出,放入葱花、香醋、料酒、姜汁、白糖、食盐及适量汤熘制,鱼熟后放入盘中;再用旺火热油烘汁,至油和糖醋汁全部融合后,浇在鱼身上,即为糖醋熘鱼。其色泽枣红,软嫩鲜香,鱼肉嫩如豆腐,鱼体完整无损,风味甜中透酸,酸中微咸。

焙面同糖醋熘鱼初为两道菜,后二者合而为一。焙面当初是用刀切成"一窝丝"(细面条),后越切越细,50年代以后改用细如发丝的拉面(俗称"龙须面"),入油锅炸制而成。焙面酥脆蓬松,色泽金黄,易吸汁,入糖醋色汁后食用,味美可口。

糖醋熘鱼带焙面风味独特,妙在一个菜肴,两种食趣,有"先食龙肉、后食龙须"之美誉,为宴席上一道著名佳肴。

四. 河南省 开封市 兰考 兰考葡萄

兰考地区的葡萄种植产量高、品种多。所产葡萄具有色泽晶莹,皮薄肉细,汁甜如蜜,营养丰富等特点。用兰考葡萄为原料制成的葡萄酒,浓香馥郁,清洌甘甜,广受好评,不失为国产葡萄酒中的上品

五. 河南省 开封市 尉氏 烫面角

传统风味小吃,此品种由北宋时期的“角子”演变改制而来。以七分烫面三分死面和面制皮,韭黄、鲜肉作馅,形似月牙,背面有褶如百叶裙,汤满肉鲜,面皮筋光香甜。民国时以行宫角张老胖经营的最著,建国后厨师李法贤制作的有名。1978年被认定为“名产风味小吃”。中兴楼制作的“羊肉烫面角”2000年2月被国家国内贸易局认证为“中国名点”。

六. 河南省 开封市 金明区 辣椒砖

辣椒砖辣椒砖在开封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该品以红干椒(省内夏邑、永城所产最佳)为主料,配以优质芝麻、麻油、甜酱、精盐精工制作而成。制作方法:椒干去蒂,芝麻除杂浸润炒制,用手工或机械粉碎,加入甜酱,揉和成团,兑入麻油,分团压成饼状,入模匀切成型后,加包装(目前用塑料小袋,每袋十块)后即成。食时需用油或温开水微调稀释。

该品形状方整,光泽红润,口感香辣,易贮易带,是开封多数人喜爱的佐食调味品。

七. 河南省 开封市 鼓楼区 梅条肉

梅条肉梅条肉原名烤条肉,为开封传统名产。民国23年(1934年)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来开封演出时,曾品尝此肉并大加赞赏,后来人们便把烤条肉改称为梅条肉。建国后,该产品长期由开封肉联厂按照传统工艺生产。

梅条肉属风干烤制品类。选料特殊,加工精细,采用猪体背部的肋脊肉(俗称扁担肉)。制作时先将肋肉修整,精切成条片状,配以辅料先腌制20分钟。然后挂起风干,继放入炉内(炉温70℃)烘15~16个小时,即为成品。

特色:长条形,褐红色,有光泽,独具烤肉香味,鲜嫩可口。

八.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无为送灶粑粑

过去,安徽无为县刘家渡一带民间则以制作米粑粑作为送“灶神”的祭品。每当腊月23号这一天,家家都做送灶粑粑。一般上午准备米粉、馅心等原料,下午加工成型,傍晚煎烤。煎烤好的第一锅粑粑则首先用来祭灶。

制法:

1、将籼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淘洗净,沥干,磨成细粉(越细越好)。

2、将萝卜洗净,剁成碎末,再上笼蒸熟或煮熟,挤出水分。

3、把肥瘦兼顾的猪肉剁成肉末,放锅内加酱油煸一下,再顺序加入萝卜末、食盐、葱姜蒜末、水淀粉、胡椒粉、香油、味精(如有鸡汤加入更好)等,边加边翻炒至熟。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萝卜馅所用的调料内一定要有胡椒粉,方能保证成品具有萝卜和胡椒粉独特的香味。

4、将米粉加热水和制成面团(亦可将米粉入锅小火翻炒至半熟,再趁热加水,和成面团),分剂后,用手工捏成面皮,放上馅料,包成扁圆形的粑粑坯。

5、把包好的粑粑坯入铁锅内煎烤,入锅前先在烧热的锅内壁上涂上一层食用油(如用平底锅,效果更好),放好粑粑坯后,盖上锅盖,用中火煎烤至用轻微的油烟气从锅盖边冒出时,打开锅盖,往粑粑上均匀地洒点清水,加盖后再煎烤。如此反复洒2-3次水后,即可出锅。

特点:

送灶粑粑贴锅的一面色泽金黄,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贴锅面,光滑油润,软而不粘;馅心多汁,鲜咸味美,清香可口。送灶粑粑的馅料多变,除萝卜肉馅外,还常有“咸菜肉馅”、“芹芽炒肉丝馅”、“白糖馅”、“桂花糖馅”、“芝麻糖馅”、“辣味馅”等风味品种。

九. 河南省 开封市 鼓楼区 开封炒冰

漫步夏日开封夜市,各种美食小吃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其中极引人注目的是让人既饱口福、又祛暑热的冷食- 炒冰。炒冰用的是特殊的炒锅,即急速冷冻锅。这种特 殊的炒锅,可以在半分钟内,将温 度降到-40℃。炒冰 的原料,也不是冰,而是鲜榨的水果汁。如今,炒冰越 来越多,较以前不仅增加了品种,而且增加了花色,什 么果汁炒冰、奶油炒冰等,炒出来的冰,质地细滑,入 口即化,较之冷冻机制出的冷饮,别有一番风味。
河南可以送同学的特产是什么河南特产送同学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